【摘 要】
:
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中的“姐姐形象”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审美内涵:从人物形象来看,“姐姐”身份认知的形成体现了青少年女性在现实语境中面对的话语规训、拥有的部分不在场权力和对抗式成长.从影视语言来看,“姐姐形象”大多未逃脱被叙述和被凝视的话语体系,但以《我的姐姐》为代表的部分影片对之进行了一定突破.从艺术内涵来看,“姐姐形象”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创作者与文学传统和现实语境的对话、受众与文本的对话等互文语境中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艺术探索.
【机 构】
:
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5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中的“姐姐形象”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审美内涵:从人物形象来看,“姐姐”身份认知的形成体现了青少年女性在现实语境中面对的话语规训、拥有的部分不在场权力和对抗式成长.从影视语言来看,“姐姐形象”大多未逃脱被叙述和被凝视的话语体系,但以《我的姐姐》为代表的部分影片对之进行了一定突破.从艺术内涵来看,“姐姐形象”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创作者与文学传统和现实语境的对话、受众与文本的对话等互文语境中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艺术探索.
其他文献
2021年4月22—25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广播电视局协同指导,贵州广播电视台具体承制的4集脱贫攻坚纪实专题纪录片《千年梦想 决胜今朝》(《千秋愿景》《梦想花开》《贵州答卷》《续写华章》)在贵州卫视连播.这部纪录片讲述了贵州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贵州全省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努力奋斗、艰苦实干,推动了黔地6市3州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长足发展,彻底摆脱了贵州千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局面,书写了脱贫攻坚精彩篇章的生动实践,取得了精准扶贫的伟
“剧透”是传播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一般被认为是对受众体验的潜在破坏.西方学界立足受众维度不断对“剧透效应”展开评测,以此探究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间的关系.然而,聚焦网络时代的国产剧,发现中国式“剧透”是传受双方基于媒体享受理论形成的一个逻辑怪圈.由此,使得受众无法获得多维的体验,且直接以“剧透”取代观看,进而导致观剧行为的终结.基于此,以媒介享受理论为依据,从中国式“剧透”现象入手,可以研究网络时代国产剧受众体验方式的转变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当第一缕阳光唤醒大地时,人类便开始了色彩的旅程.电影作为一种较为年轻的艺术形式,受到科技手段的影响,一开始是以黑白默片的形式出现.直至1935年,《浮华世界》在美国上映,电影才从黑白走向彩色.色彩也正式作为电影语言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进入大银幕.虽然《浮华世界》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但此时电影里的色彩只不过是满足了人们再现客观物质世界表象的愿望.
提到《小丑》,大多数影迷与业内人士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另一部DC的成功之作——《黑暗骑士》.2008年,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改编自DC经典漫画的《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上映.作为“蝙蝠侠前传系列”的第二部,该片将漫画电影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成为影史上第一部跨入“10亿美元俱乐部”的超级英雄电影.该片成功的关键之一,便是希斯·莱杰对于“小丑”一角的经典塑造.由于这一角色堪称完美,加之希斯·莱杰英年早逝,甚至出现一种“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的说法.此外,由汉斯·季默和詹姆
2021年暑期档,由于受到疫情防控影响,市场充满不确定因素.“主旋律”电影拉开暑期档帷幕并贡献了第一波票房,但对于整体暑期档的市场增量影响有限.部分商业题材力作成为带动暑期档大盘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上座率也很有限,这或许与人们线上观影习惯的养成有一定关系.整体上看,在本年度暑期档期间,大体量、工业化的商业大片投放量很少,影响了暑期档的市场规模.而新冠肺炎疫情始终作为一个不可抗力,对本年度暑期档市场走势也产生了关键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传统概念上的电影短片以新的形态和观影渠道兴盛于公众视野.从优酷出品的“大师微电影”系列再到近两年院线上映并引发热议的“拼盘电影”,“微叙事”审美从传统定式中更注重个人风格化的先锋与实验性,指向了大众接受美学视野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共同体美学.如何在“微”电影叙事中抓住当代人的情感结构和情感逻辑以实现与观众的同振共鸣,从创作的本质来看,是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是个性风格与共性表达的有机融合、平衡与统一.
轮辐叙事是现代电影叙事学中较为成熟的一种复合叙事模式,擅长以多个视角开掘故事的广度和深度,对故事内涵和叙事主体进行立体的刻画,使得影片呈现出一些特殊的类型特征和风格:不同视角、立场或倾向形成多条独立完整线索;所有线索汇聚到某个共同核心事件后离散走向各自的目标;以核心事件为界,将影片分为两部分,前者为故事拼图,后者为主题深化.国产电影《金刚川》以多视角、多线索完成了前半部的“拼图”,而疏于后半部的“深化”.
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白日焰火》《少年的你》等聚焦非一线城市的现实题材电影动摇了此前同质化的电影都市景观,使得扩散式、多元化的中国城市空间开始在镜像中现身.通过跨越不同电影文本的并置与重叠,非一线城市被构建成为一个具有浓郁当代性色彩的广阔中间地带.这个由市井生活空间、迁移者异托邦、地域特色城市三个侧面铆合而成的影像空间,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纵向下沉发展的产物,也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深入而被不断拓展和丰富.
文学作品是电影创作的重要资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改编自文学作品的优秀影片.不同时期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其选材倾向性各有侧重,且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和样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文学改编电影受到时代风潮、电影演进、媒介变革等多重影响,改编方式由单一过渡到多元,改编对象由文学文本扩展为泛文本,文学和电影的关系也出现双向互动的趋势.细致梳理70年间文学和电影的关系,不仅是对中国电影研究的有益补充,也可为今后的文学改编电影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近年来,网络青春电影不断涌现,深受观众的追捧,究其表层原因无外乎青春题材的电影足够博人眼球,青春年少的故事容易让观众感同身受.虽然网络青春电影良莠不齐,口碑褒贬不一,但其寓悲以喜之美、纪实与虚构之美以及深层次内核之美的独特美学特征,让这类电影足以在电影市场中大放异彩.而网络青春电影美学特征的呈现方式更是独树一帜,独特的转折方式、碎片化叙述以及怀旧的设定,让电影充满了看点与趣味性,这也是网络青春电影在电影市场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