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颗星际天体让我们更好了解太阳系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你是谁?为何至今才有第二颗星际天体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浩淼宇宙的戏院里,各种天体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着一幕幕传奇。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借助各种望远镜,科学家已经发现4000多颗系外行星,但我们迄今只确认了两位闯入太阳系的“天外飞仙”。
   第一位就是2017年10月在太阳系“大闹一场”,然后离去的“1I/奥陌陌”。但它在我们的视野中仅仅停留了两个月,就绝情而去,留给我们无数待解的谜团。比如,它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是外星人派遣来的星际飞船还是一颗小行星?鉴于这颗天体目前已经无法观测到,对我们来说,其“庐山真面目”或许会成为一个永恒的谜团。
   时隔2年,在人类对奥陌陌的新鲜感即将过去之时,“2I/鲍里索夫”又悍然闯入人类的视野,再次激起人们对这类星际天体的热情。
   为何直到现在,人类才发现两个星际天体呢?是原本就很稀少还是我们的观测水平有限?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表示:“这种星际天体应该比较稀少,否则,我们怎么直到现在才看见两颗呢?”
   但周礼勇同时也指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就看到两颗,这是否暗示着其实这类天体并不‘稀少’?不过这就有待将来更多的观测和发现才能确定了。”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在10月16日的报道中指出,有研究表明,实际上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有数千名神秘“游客”穿越我们周围,但大多数亮度不足,因此当前可用的技术无法探测到它们的存在。
  近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宣称,8月底“现身”的天体C/2019 Q4的确来自太阳系外,现在已拥有学名“2I/鲍里索夫”(Borisov)。这颗迄今发现的第二颗星际天体,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IAU在一份声明中写道:“这颗彗星的轨道现在几乎已经广为人知,而且它的确是星际天体,这一点毋庸置疑。被命名为‘鲍里索夫’是为了纪念它的发现者——克里米亚天文学家爱好者根纳季·鲍里索夫。”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我们对人类自身的“天问”,也恰恰是对这颗不知来处、不知归途的“流浪”天体的疑问。
  2  你从哪里来?能否揭示系外生命的秘密
   IAU目前已经通过“2I/鲍里索夫”的运行轨道,证实它是一颗星际彗星。
   周礼勇说:“判断一个天体是否来自太阳系之外,最好的办法是看它的轨道——如果轨道是椭圆,即使是非常扁以至于接近于抛物线的椭圆,那么它一般就是太阳系原有的天体。因为椭圆轨道是一个封闭的轨道,它不可能存在一个太阳系之外的源头。当然,我们这里说的轨道形状都是指该天体相对于太阳运动的轨道。如果不是椭圆,而是双曲线,那么它极有可能就是来自太阳系外。”
   據英国广播公司(BBC)9月中旬报道,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艾伦·菲茨西蒙斯称,这颗彗星具有高偏心轨道。3.2的巨大轨道偏心率(太阳系中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都在0和1之间)和每秒超过30公里的超快速度都表明它起源于另一颗恒星周围。
   周礼勇继续解释说:“确定了这个天体的轨道之后,反向推过去,原则上是可以确定这个天体来的方向。但是,太阳系、银河系都在运动,而且速度都不慢。即便我们确定了它来的方向,也很难追到它究竟是来自哪颗恒星附近。”
   那么,在它与人类短短的交会过程中,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周礼勇说:“这个星际天体能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取决于我们究竟能对它做出怎样的观测。目前而言,第一颗星际天体奥陌陌已经一闪而过,所获得的观测数据较少。这个天体显示出彗星活动的特征,在靠近太阳时因为太阳的辐射,其表面有活跃的气体或尘埃喷发,给天文学家们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可以分析它的物质组成和形态。”
   BBC的报道指出,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太阳系内的彗星可能在早期地球上播下一些有机分子的种子,从而在生命起源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如果在来自另一个恒星系统的彗星上发现这些有机分子,这可能意味着系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非常大。
   周礼勇也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发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为它是来自太阳系外的天体,将它与太阳系的天体相比,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阳系是否独特的问题。”
  3 你要往哪里去?我们能否来一次“亲密接触”
   目前的结果表明,12月7日这颗彗星将掠过太阳,彼时其与太阳的距离将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两倍(约3亿公里),这颗彗星只能在南半球看到;而在今年12月到明年1月期间,从地球上最容易看到这颗彗星,直到2020年年底,科学家都可以对其进行观测。
   那么,这么珍贵的一个天体,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拦截吗?
   周礼勇对此持否定意见,他说:“来自太阳系外的天体是双曲线轨道,基本注定是突然出现,然后一去不复返。所以要发射航天器去抵近观测甚至在其表面着陆是极其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时间规划任务;二是临时发射需要极大推力的运载火箭,代价十分高昂。”
   周礼勇继续说:“以造访67P彗星的欧洲空间局‘罗塞塔’计划为例,任务前期规划10年,卫星发射之后飞行10年,总计20年的时间才实现与彗星的近距离接触。”
   不过,周礼勇也满怀憧憬地说到:“鉴于研究这样的天体科学意义极其重大,也说不准哪天会有人愿意投入巨款,如果成功,一定名垂青史。此外,如果人类的运气特别特别好,将来有一颗星际天体跑进太阳系的时候被大行星的引力减速进而成为绕行太阳的天体,这样的‘星际访客’一定会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香饽饽’。”
   尽管这些天体与人类之间仅有短暂的相处时间,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了解这些星际天体,归根到底也是为了了解人类自身。
其他文献
10月24日晚7时,太原师范学院在校内文科楼开展了第90期积极分子党课培训第二讲。优秀党员代表详细讲述了入党教材中的重点,并且深入分析了我党在近年来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革。课后,同学们热火朝天地讨论交流、积极理解课上所讲,饱怀热情地了解我党的发展历程。党课培训不仅让同学们对我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为更多的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機会,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谋福利。
期刊
不久前,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3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以下简称“锂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再次引起人们对锂电池的关注和讨论。   相较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传统能源供给方式,锂电池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碳基供能方式,减少了碳排放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锂电池开始进入市场,逐渐成为电器和IT终端设备的动力选择。更小的体积、更稳定的性能、更好的循环性,使锂电池逐
期刊
科学导报讯 10月25日,记者从山西省能源局获悉,由该局与《中国能源报》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论坛期间,“2019十大新能源年度人物”同时在现场揭晓。   新能源行业相较传统能源行业,起步晚、基数低,但在一批创新性、颠覆性、前瞻性、新锐性领袖人物的帶领下,短短几年时间,中国新能源行业领跑全球。为了表彰先进,助推行业发展,《中国能源报》社、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通过专家评审方式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近日,同煤集团永定庄煤业公司创新研发了滑轮式重砣清带器和风水混合式清带器,在降低成本、提高岗位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皮带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皮带清带器是安装在皮带机机头卸载滚筒处的煤渣清扫装置,由夹板夹一块皮带组成,通过清带器与主皮带的摩擦来实现清带功能,有效防止带回煤造成皮带拥堵和损伤。然而,由于清带器与皮带、滚筒直接接触,长期以往,煤渣等物料会对皮带、滚筒、托辊以及清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杨洋 蓝天、白云、广袤的田野……10月25日,记者从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大同公司)获悉,素有“欧洲粮仓”之美誉的乌克兰,于近日迎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中车大同公司组队代表中国中车参加了第三届乌克兰国际轨道交通博览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两国企业交流合作,受到广泛好评。   乌克兰国际轨道交通博览会是乌克兰国家轨道交通领域最大的国际性展览研讨会,代表着该国轨道
期刊
日本一研究团队近日宣布,他们利用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研发的逆变器,已首次成功应用在电动汽车上,有望让电动汽车节能20%以上。该研究團队由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领导。   和传统技术相比,使用氮化镓的新型逆变器效率更高,可大幅降低转换中的电量损耗。它也可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等其他环保车,有望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近日表示,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发明了一种病原体检测新方法,可更有效找到那些与癌症相关的病原体,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好的癌症诊治方法甚至相关疫苗。   该研究团队对目前基因组序列数据中细菌和病毒检测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基准化分析,发明了一种名为SEPATH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研究人员说说,当对肿瘤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时,其中存在的病原體DNA(脱氧核糖核酸)也会被测序,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检测
期刊
日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Yasmine Belkaid课题组研究发现,黏膜相关恒定T(MAIT)细胞在生命早期被微生物群所印记,并促进组织修复。   研究人员认为MAIT细胞的发育依赖于特定的时间窗口,此后MAIT细胞的发育受到永久性损害。这种印记取决于生命早期暴露于合成核黄素来源抗原的特定微生物。在成年人中,皮膚MAIT细胞是产生白介素17A(IL-17A)淋巴细胞的主要群体,其显示出独特的转录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实现这一目标,要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这对科技创新的思想认识、政策设计、资源配置以及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这其中,全面系统理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机理和规律,从意识上弥合科学知识生产和经济价值实现这二者长期以来存在
期刊
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创30条”)。这是北京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创新领域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文件,其改革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彰显了北京通过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更大决心,体现了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