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篇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feizi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去世前曾发过感慨:“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然,斯人已逝。孔老夫子不会想到,千百年来,历经风雨沧桑,有朝一日大道重光,儒学会被历代王朝供奉于庙堂,千载香火不绝。
  
  飘向海洋的儒风
  
  通海,顾名思义,就是通江达海的地方。它的最具精神高度和历史厚度的含意,是隐藏在一条路上和一段历史的记忆里。这是一条古道名叫“通海城路”,它最早出现在东汉建武时期,到了唐代,已成为南下交趾(今越南),北人滇中,再入巴蜀,西与缅甸、印度相连的交通动脉,通海即是这条交通动脉上的枢纽之地。
  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创建大理国,没通海郡,通海为郡詹所在地,辖今滇东南,为当时滇南军事、政治、文化重地,通海的城镇建设雏形始于此。元代在曲陀关设都元帅府,统治整个滇南。通海就在这个时期,迅速成长为滇南地区最早的城市,中国南方最边远的城市。
  依附于“通海城路”的通海最终完成它的嬗变是在明代,一座精心设计的带有人文精神的城市最终屹立在云贵高原之上。来自于江南的建造者们先有构思和蓝图,然后把想象中的城变成现实中的城。在他们的构思里,既要有江南故多的印记,又要体现统治的权力。于是城出现了,南面山,北依水。秀山,用一个秀字有别于高原上的巍峨雄浑,如丘陵般圆润如玉,山间那些寺宇透过茂密的绿荫,若隐若现地展示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而中”的景象:杞麓湖,水乡的营造者,如西湖般环绕着小城;域的形状是一个标准的象征权力的方形印章,中间是一座高阁,就像大印的把柄。高阁上挂着“冠冕南州”和“四维统纽”两块牌匾。一山、一水、一城成为了通海永久的印记。
  建造者们完成了他们的家同建设,就在通海生存繁衍了下去。他们是一群江南士族,从明朝武十五年(1382年)开始,陆续来到这里,目的是开发云南边疆。但他们的记忆深处是园林和典籍,是骈文歌赋和琴棋书画,他们开发边城的方式,是用他们富有的儒气,熏染着通海古城。这种熏染过程是缓慢而非常有效的,两百多年之后,通海成为了云南一座非常有名的“边地儒城”。
  无论是街道、民居、文庙和它们的细微之处,以及那些无处不在匾联,或者是飘荡在城市上空的洞经音乐——还有街头走过的人们,至今仍保留着一种舒缓的高雅,一种悠闲自如的姿态,每个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似乎都与诗词、书画、音乐、戏曲和花鸟有关。与通海的每一次亲近,留下的都是一种美好。这些美好的积累,由现实升华为奇妙的动画,一个人时,总会在脑海里一页一页翻过,重新回味当时的情景,对通海就有了家的感觉,就很想念它。想它幽静的街巷,想那些儒雅的朋友……还有那老城廓的苍郁古木。楼院间的芬芳花草——轻轻闭上眼睛,就看到从秀山飘来的淡淡晨雾,融合着杞麓湖漫过的隐隐水色,浸润着灵动的小城的儒风,循着缓缓瓢向南方不可见的海洋。
  
  两座文庙的往事
  
  孔子去世前曾发过感慨:“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然,斯人已逝。孔老夫子不会想到,千百年来,历经风雨沧桑,有朝一日大道重光,儒学会被历代王朝供奉于庙堂,千载香火不绝。
  从公元前478年开始修建第一座孔庙以来,2000多年的时光造就了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庙,也被称为文庙。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县级的行政单位都必须要建一座文庙,通海也不例外,不仅一座,而是两座。从这里走出去举人230余名,赴京考取进士20余名,殿试选人翰林院4名,在云南各县中排名第7。
  原先到通海的时候,通惠文庙还是中学的教室,孩子们在大殿中读书,在填平的泮池上嬉戏,好在文庙最基本的原意——学习,并未丢弃。而河西文庙就惨了,一半变成粮管所,一半变成玛钢厂的厂房。好在随着对文物的重视和儒学的复兴。两座文庙都焕然一新,重新焕发出生机。
  从古城往南,经过文庙街,就到了通海文庙的礼门前。进文庙的规矩是从礼门进,暗示人们要循礼蹈义,才能进入孔子的殿堂,学到孔子的思想精华,成为真正的孔门弟子。文庙依秀山而建,修复后的殿阁层层迭起,庄严肃穆,为中轴线分幢迭起单体组合式古建筑群,由照壁、泮池、文明坊、大城门、学而堂、诗礼堂、当贤祠、名宦祠、大城殿、钟鼓楼、秀麓书院、尊经阁等组成,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文庙内矗立“孔子弦诵”雕塑,生动地再现了一代宗师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气度风范,浓缩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精神,同时,还刻画了追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忠实弟子:文弱聪颖者颜回,睿智干练者子贡,豪爽勇武者子路。当贤祠里供奉着清初名士阚祯兆、明万历苑马寺正卿葛中选、清乾隆河南代理巡抚赵城等通海名人塑像;名宦祠里供奉着清道光兵部、礼部、刑部尚书朱嶟、元代都元帅阿喇铁木耳·右旃、清咸成丰广西布政使孔继尹等通海籍名官塑像。“学而堂”可闻《三字经》、《弟子规》、《孝经》等古书墨香,“卉礼堂”再现书声琅琅。
  河西镇在1956年以前是河西县,穿过北门过街楼,重新踏人还带有旧时特点的河西街道,来到了河西文庙。这座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庞大的建筑物始建于元朝泰定年间,于明成化七年迁此后重建,占地9000多平方米,分别由大成殿和文明牌坊等组成。河西文庙里最为珍贵的就是云南唯一的一套石鼓。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在每个石鼓上面都凿刻“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石鼓被称为“中华第一文物”,自隋代发现以来,历朝都将其放于国都文庙之中。到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将原件收藏于故宫,同时仿制一套置于北京国子监,河西文庙的石鼓也大约是当时仿制的。
  文庙是中国古代精神世界的皇宫。在通海,文庙是边地儒城的象征。当孔子从“孔老二”重新成为中国的“圣人”时,文庙的修复其实也是人们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一种精神守望,通海这座儒城也名符其实起来。走进文庙,穿越历史烟云,凝望独步千载的精神巨人的身影,触摸博雅厚重的儒学灵魂,感受绵延千年的热血文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000多年前孔子憧憬的大同世界,所勾勒的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千载之下读之犹令人怦然心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秀山,儒者的精神家园
  
  秀山在云南所有的名山中,大概是最小的一座了,垂直高不过200余米。方圆也不过数公里,但早在明代。秀山就被列为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秀山的特色在于秀——清秀妩媚,这个用于形容南方美女的词同样可以描述南方的山,峨嵋山因为“天下秀”成为中国名山,“秀甲南滇”的秀山成为云南名山也就不奇怪了。   秀山之秀首先是风光秀丽。通海城前临杞麓湖,背靠秀山,自古就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山水相映,湖光山色,营造出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山中林木葱茏,百年老树随处可见,宋朝的柏树、元朝的香杉,明朝的山茶……山路弯弯,曲径通幽处,就看见了禅房花木深。秀山的占刹极多,是自唐宋元明清一路保留下来的,错落有致,风格各异。有唐建土主庙(田勾町王庙)的雕栏画椽;宋建涌金寺的雄浑庄重;元建普光寺的禅房幽深,以及清凉台的水光山色;明建玉皇阁的古朴清奇;清建万寿宫、海月楼的风格迥异。九殿、六阁、六廊、十三亭、五坊、五祠、四轩、四楼、四塔和两宫。秀、雅、拙、清,统统掩映在千年吉木之下,重檐高耸,烟雨茫茫中暗香浮动。
  随着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与天府文化的流入。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秀山吸纳着来自各方的文人、学士、官宦和他们的锦绣文章。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宝藏”和南宋朱熹的“松竹陋春”是现在秀山上陈列最早的珍品。秀山之秀引来了无数钟情的目光,文人雅士、名流官宦踏寻相访,寄情于山水之间,唱和诗歌,题写匾联,一座小小的秀山,竟成了匾山联海,构成了亭榭楼阁之间“无额不匾,无楣不联”,联匾相衬之美。从明朝到现代,杨慎、缪碌溪、阚祯兆、王文治、许宏勋、赵城、钱南同、朱德、赵朴初等名家之作各显千秋传颂干古,这些数不胜数、不同朝代的墨宝使秀山成了彩云之南诗文、书法艺爪的宝库。到秀山品读匾联能让人追溯一段古老的历史,看到一个名人的影子,聆听一段迷人的故事,感悟一段深刻的哲理。无处水在的匾联,一代一代的传承,使秀山之秀永在。这就是秀山所走的一条独特优雅的发展之路。
  秀山是儒家精神的大成所在,匾联的背后有着儒者的风骨。秀山匾联中题写最多的是清初云南诗书双绝的阚祯兆,这位号称“云南诸葛亮”的儒者,拒绝了昊三桂委予军师的重任,寄情于秀山之上,为秀山景色留下了一处处点睛之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地以文章争气势,天于樵牧混英雄”,还是“既有诸公辅社稷,何妨一老卧林丘”。中国的历史不经意间溶化在秀山的秀色里。
  
  风流天下间
  
  百年沧桑,岁月变迁,许多地方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了,但通海的风流却逐渐被天下所闻。不仅仅是那些具象的表现:匾山联海、文化名域、洞经古乐……而是积淀在通海人骨子里的儒雅之风,礼乐之气。所谓大树有根,长河有原,在通海流传着这样的话:堂前无字画,必是俗人家;满堂新字画。更是俗人家;家无子昂(赵孟頫)画,有画不是画;家有子昂画,杀倒人都不怕。
  54岁的孔繁池是一位中医,每天在古城里福星街的润生堂坐诊。“润生堂”与孔家祖屋在一条街上,吃中午饭时,病人少了,孔繁池将我们带进了老家。这是一幢四合九天井跑马转角楼,有三进门,老屋破损严重,其中的院落已拆建为水泥楼房,所以很难想象当年老屋的气势与盛况。孔繁池说。儿时未分家时,住着老老少少50多人。解放后,老屋被强行分给了外姓人家,而他是十多年前才搬出老家,自己在外面买房子,但每天都还回这里看看。古旧的堂屋里摆设不多,堂前悬挂的却是清代书画大家戴熙的真迹对联,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俗人家”。
  孔家是通海的名门望族,远祖可以推到孔子,到孔繁池是第74代;近的是清道光年间署理广西巡抚的名臣孔继尹。孔家既是书香门第,又是中医世家,历代进士、举人盈门,医、书双修,恪守“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治家格言。自从宋代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理想后,许多儒者把从医作为仅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的经世致用(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较接近。
  孔繁池每天早上7点起床,然后练字1个多小时,这个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里祖祖辈辈都是书法高手,秀山清凉台的牌匾就是孔继尹所题。祖父孔宪清医德人品与诗文书法融而为一,书法有王羲之、赵孟頫韵味,气势不凡,在秀山题咏甚多。孔繁池练完字,就到医馆坐诊,下午5点关门后。还要到秀山转转,欣赏下古人的名作。到了周末,还要参加县里书法协会和诗词协会的活动。在通海,像孔繁池这样的人家很多,平平淡淡中显出儒家的淡雅。
  在通海的四街镇,有一个叫者湾的村子。者湾入得三面环山之福荫,汲龙潭丽水之灵气,虽以农耕为业,却有敬重文化、祟尚文明、重视教育的传统,村民们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等蔚然成风,历代文人墨客辈出,素有“碧山墨庄”的美誉。
  “翰墨飘香陶冶者湾世代儿女,书画集粹蕴含碧山古今人文。”在者湾,随便走进一户农家,一股浓浓的翰墨之香便迎向扑来。村民们从田地里劳作回来,放下锄头就能拿起笔头,闲暇之余舞文弄墨,怡情养性。家家户户都有写得一手好字、绘得一幅好画的“能人巧匠”。村民把创作书画、收藏书画当作一件雅事,数辈人都乐此不疲。2003年,者鸿村在县文化馆举办了通海县首民村级农民书画展,汇集了该村自明朝以来600多年的精品,观者如云。2004年出版的书画集《者湾村翰墨集》,是该村10年来村民书画创作的一大集成。同年,该村村民自发成立了通海县第一个村级书画协会——碧山墨庄书画协会。2006年5月,者鹰村被批准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冠名为“者湾书画之乡”。
  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普通农民,通海的数百年文雅古风厚德载物,润物无声。所有的一切,都潜入每个通海人的生活细节,它不仅仅是遗产,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把生命变成历史的力量,它呢喃着,优雅地阐述着这种力量。这种力量,其实是这里的儒风。在儒风里,人们尽情享受花鸟、鱼虫、诗词、歌赋、美食、美酒所酿造出来的良辰、风骚、情调和乐趣。
其他文献
《云南画报》创刊50年了。同全国政府所办的画报一样,《云南画报》出生于计划经济年代,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里成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活着。这个计划经济产物本身包含了诸多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缺失。而大势所趋则不可逆转。  多少有点欣慰的是,《云南画报》还存在。内容定位从时政综合型到人文地理型再到人文地理旅游型的转换。依赖云南民族文化大省、云南旅游大省的土壤而存活。在这漫长而短暂的50年间,对于云
期刊
边地江南的通海,山湖城间,人们究竟过着怎样隐秘而深沉的心灵生活?  初抵通海的人,单从这座小城的外观,是很难判断出这一点的。只有,推开明清古院落那春联斑驳的大门,深入蒙古族人家光阴恬静、时间似停滞住的祖堂之中,漫步于清真回民们异常洁净的村中小巷、抬眼见到贴于土墙上手誊的《古兰经》中教诲,你才能意识到,原来此地,人们坚守着的心灵生活,厚味、悠长。    恬静与浪漫    汉家奉儒。通海的儒风渗透进了
期刊
举世闻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核心区建立了“大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群,目的是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之路。普达措、梅里雪山、虎跳峡、香格里拉大峡谷、塔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等胜景都被请进了这座公园群。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全国藏区的组成部分,建州50多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在全国藏区保持第一位,成为发展最好的藏区。这里拥有的“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两大世界级品牌,吸引着
期刊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多。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乡前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有“高原水乡”和“小江南”之誉。  也许你早就听说,这个悠闲自得的边陲小镇,有着其他小镇比不上的独特魅力,六百多年的沧桑,把这个极
期刊
不少旅行者将云南作为国庆长假出行的第一选择。然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山川与谷地、热带雨林与巍巍雪山,多彩的风情,三四处可泡着不走的驴友大本营或“艳遇圣地”,玩哪里?怎么玩?选择太多有时候也不见得是好事,旅行者对着地图与网上攻略,好不费神。其实,即便是云南5大知名旅游目的地,也仍旧有别出心裁的玩法,可玩出太阳底下的满满新意。本文便教你国庆滇游5招鲜儿,使出随便一招,都可不负此国庆长假矣。    昆明 停
期刊
游走在穿梭古今的意象之中    用脚步丈量历史的长度,用年轻讲述古老的沧桑。新安所,一个遗落在现世的历史精粹,一个淡忘于繁华的军屯重镇。游走在古镇巷道,穿梭于“一条枪”,恍惚间有种在历史印记中寻找到现代气息的惊喜,体味古色嗅出的一种味道,感悟沧桑抒展的一层境界。  新安所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弥留下了星罗棋布的文化古迹,从明清历史街道到军事遗址,再到数不清的古寺庙、古民居、古墓葬、古石碑、古戏台
期刊
在云南寻找一座休闲的城市并不难,昆明、丽江、大理都在中国著名休闲城市中榜上有名。但名气太大了来的人就多,那种淡淡的静谧的味道就少了,当然也许你喜欢热闹,但我却喜欢选一个明媚的春日,去阳光下的小城玉溪。不必走太远的路,也没有太多的喧嚣,就如置身于小溪的旁边,水静静地流过,阳光透过绿荫,洒在水面上,散发出一种慵懒,暖暖的,有种让人不觉的渗透出悠闲,恬静的魔力。玉溪。水一般的名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期刊
武功,是武术的别称,指武术功夫,也指军事方面的功绩。在通海,既有在秀山脚下发兵起义、建立大理国神奇勇武的段思平,又有踏平亚欧大陆、戍守西南边陲的蒙古人,这都与武功脱不了干系。    武功卓著的蒙古人    对北方人来说,蒙古族并不陌生。他们身形高大,体格健壮,有着让人骄傲的祖先成吉思汗。而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滇中通海县兴蒙乡,生活着七百多年前蒙古铁骑散落在这里的蒙古族,虽然从体貌特征上已经丝毫看不见
期刊
《庄子》云:“夫造物者为人。”阐明了造物是人的活动,而人的行为必然体现人的思想意识,所以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可见“造物”所体现的并非单单是“器”,它还蕴藏着古人对天人合一和伦理道德的“道”的认同。    美民居,美生活    民居,首先满足了人们居住的实际要求,同时又体现着人们的审美价值。走在通海,以聚奎阁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中,进入一座古民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审美思想。  通海
期刊
刘明,号永平,又号北篱,毕业于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和中央党校,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现任云南机场集团总裁,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顾问,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航域无疆》、《云南机场文化解读》、《航空强省不是梦》。  书画是一种美的展示。歌德说:“美,使隐藏的自然法则显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