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说起刷屏的“Facebook总部华人员工跳楼事件”,大家都有点唏嘘。曾经的高考状元,2003年浙大本科毕业后,又到南加州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去年成功就职于Face book广告技术部。因为工作上遭遇困境,就从公司顶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唏嘘感叹的同时,不少公众号发文呼吁,家长除了尽力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发展特长,千万不能忽略了培养“抗挫力”。
  的确,一个人如果缺失了面对挫折的能力,就会变得像个“玻璃瓶”,一次打击,就可能导致飞灰湮灭!但是很多父母对于“挫折教育”并没有正确的认知。

“挫折教育”的三大观念误区


  误区一:孩子的世界缺少挫折
  很多家长是“挫折教育”的忠实拥趸,他们认为现在的孩子因为在生活中缺少挫折的洗礼,所以格外的脆弱。但是实际上,孩子的世界真的缺少挫折吗?
  其实并不是,作业没写完被家长骂、考试没考好、与同学关系不好受排挤……这些在家长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都是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挫折。父母不要认为这些挫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人生在不同阶段需要考虑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会遭遇的挫折也是不同的;而每个人成长生活环境的不同也会造成每个人抗压能力的不同。就像王健林说今年先制定一个亿的小目标,而普通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挣到一个亿。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最大的误区,就是用成年人的视角与思维去看待孩子的世界,与孩子的隔阂与矛盾也大多因此产生。
  误区二:要给孩子制造挫折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原本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家是温暖的港湾,结果却发现自己童年大部分不开心的记忆都与父母有关。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贵州织金一名父亲为了“锻炼”10岁的女儿,让她独自坐火车去外婆家。孩子第一次独自买票乘坐火车,根本不知道安检流程,也不知道该从哪个进站口进站,只好无助地站在火车站的进站口哭。
  难以想象一个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面对火车站众多人流与完全陌生的坏境,内心会有多么恐惧与无助。走失、被骗,这些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想想就令人后怕。所幸的是,火车站民警发现并及时帮助小女孩联系上了父母。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家为何会伤人》里就解释过: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和附加,否则就会演变成伤害。
  误区三:挫折教育就是要打击孩子
  看《少年说》时,有一个叫袁璟颐的女孩让人心疼。她控诉妈妈老拿她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却从没有鼓励和肯定过她:“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孩子哭得梨花带雨,妈妈却依然淡定地表示:“没对比就没进步”。
  孩子又说:“可我不适合激将法啊。”妈妈却仍然坚持:“我都是为你好。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很多父母都有与这位妈妈相似的想法,认为孩子不能夸,要时不时打击一下,不然孩子可能就会骄傲自满。
  就像微博网友吾乃张吉人说的:“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越说越烦;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越谈越崩。”
  当孩子认定父母既不能与自己分享快乐,也不会为自己承担痛苦时,就会慢慢关闭自己的心门,选择独自承担。

孩子遇到挫折,作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


  理解认同孩子内心的委屈与难过
  前几天在商场里遇到一个妈妈带着一个两三岁小男孩在买冰淇淋蛋筒,结果小男孩没拿稳,掉地上了。小男孩哇的一声就哭出来。这位妈妈生气地对小男孩说:“哭什么哭,就这点小事,就会哭,没出息!”
  其实哭泣的本身并没有错。任何人在遇到令人伤心、气愤或者开心、感动的事情都会有想哭的冲动。就像是成年人遇到家中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孩子尚在嗷嗷待哺,每个月还有车贷、房贷要还;而这时公司通知你被裁员了,难道你没有想哭的冲动吗?
  只不过大人的控制力强,大多时候能忍住罢了。但我们年少时对于情绪的控制力远不像现在这样炉火纯青。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家长应该让孩子把自己心里负面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关键是在之后,要能够鼓起勇气面对挫折。
  不要因为挫折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有位妈妈曾在后台留言说:我家孩子月考没考好不高兴了两天,很快就跟没事人一样,该乐就乐,该笑就笑。我这几天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好,他现在才初二,就这么不上进,这怎么办啊?
  有位网友也吐槽自己五岁大的孩子,现在就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算不清楚。真是笨死了,这以后肯定学习不好。
  我们会发现,对待孩子学习生活上的挫折,父母的承受与消化能力远远不如孩子。孩子已经将之前挫折放下,而父母却选择一次又一次地将孩子拉回来,重新体味挫折带来的“疼痛感”,甚至会给孩子贴上各种“胆小怕事”“学习不上进”的标签,想把孩子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但是父母却忘记了,孩子是一直在成长的,昨天做不好的事情,不代表以后也做不好。作为父母,不需要一次次地提醒孩子曾经是如何跌倒的,而是应该告诉孩子从挫折中能够吸取什么教训,以后要怎么做。
  只要心中有爱,生命中有光,便能不惧黑暗。
  给孩子鼓励,与他一起面對挫折
  演员袁泉曾经在《朗读者》的节目中,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在她11岁那年,中国戏剧学院附中去袁泉所在小学选人,袁泉顺利被选上。当时她和父母的联系基本上是靠写信,在那几年的时间里一共写了将近三百封信,她会在信中跟父母说在学习中遇到的很难的事情,坏情绪,有时候是一些负能量的话。
  而她父母的一段话,特别让人感动:“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们绝不会在你竭尽全力仍暂时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还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记住,在挫折面前不气馁,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振作起来吧。”
  越挫越勇的底气,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父母给予的爱与支持。纵使前路艰险,只要心中有爱,生命中有光,便能不惧黑暗。
其他文献
我在北大教书,原来也在清华教过十年书,这些年来确实有点体会,我来谈谈我的感受: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断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第一,身体的健康。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要是换成我,也会得拖延症的。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持久的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今天不同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熬夜,一宿一
期刊
就在刚刚,听表姐说了一件特别令人后怕的事情。一位小女孩的卫衣帽绳卡在了户外滑梯的缝隙里上。女孩往下滑的过程中,帽绳瞬间收紧,勒住了她的脖子。如果不是表姐一直在旁边看护,及时用手兜住,后果不堪想象。  安抚完孩子的情绪,表姐专门组织了一场线上家长会,说明了早上的情况,还让园内所有老师以此为警示,安全要从学生身上的衣服抓起。有家长指责表姐小题大做,用小概率事件制造恐慌情绪:这么一件普通的衣服,怎么可能
期刊
01  逃逃今年升入6年级,在美国大多数学区,6年级划入初中,算是“小初衔接”的一年。可以明显感到,和课业相对“宽松”的小学阶段比起来,难度和深度都突然加大了。我看了下,各科都不比国内同期简单。  比如,数学课,这周在学习西奥多罗斯螺旋和做相关设计;社会课,开始研究和比较不同政体的特点,比如无政府主义、君主制、寡头政体、民主制;科学课,深入学习各种化学元素的特性。与此相对应的,是各科的作业要求,也
期刊
最近云朵爸連续出差一个月,为了保证我的工作时间,百忙之中的云朵外婆特意来德国“救急”。没想到,和幼儿园打过一段时间交道的云朵外婆,对德国幼儿园的看法有点不一样。  那么,这位中国外婆眼中的德国幼儿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德国幼儿园太脏了,每天回来都是一头沙!”  云朵外婆跟我抱怨最多的便是德国幼儿园每天让孩子玩沙这一点了。沙坑是德国幼儿园的标配,只要天气不是太恶劣,每天孩子们都会在室外玩沙。  云朵
期刊
陈滢竹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并入清华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专长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与品牌衍生、插画设计与实践延展)  曾获四川美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四川美院“教学之星”全国设计“大师奖”暨“台州杯”创意设计大赛视觉传达组最佳指导教师  陈滢竹出生于教育世家,受父辈影响,骨子里天生便带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育人情怀。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投身高等教育事业。20年间,她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坚持
期刊
转眼就进入了秋季,如果出远门,不妨跟着我们这样陪陪孩子。我们的玩法可不局限在房间里,孩子们最好的课堂就在大自然里。秋高气爽,适宜走走。怎么走呢?去有树葉的地方。近呢,小区里面;远点儿,公园里面;再远些,旅行的途中。我们要学习跟随孩子的步伐,去发现各种各样的叶子,此时可以和孩子聊天:这个树叶跟那个不一样呢,有哪里不一样?也可以对各种树木花朵进行科普哦!给孩子时间观察,识别它们的形状、颜色,也可以闻一
期刊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让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其中一个高赞回答答道:“对他百依百顺”。  看过太多例子之后才知道,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多半都有点“绝情”。孩子,最怕你不吃学习的苦,却要吃生活的苦  初中毕业时,班里有个同学嫌读书太累,干脆辍学去打工。读高中时,大家都在起早贪黑地学习,只有他过上朝九晚六的上班生活,每个月还有花不完的零用钱。同学们都很羡慕他,他自己也得意
期刊
很多中国父母、爷爷奶奶,在教育中都宁可把注意力和焦点放在给孩子上补习班、才艺班上,却完全意识不到,做家务对孩子未来更有“根本性”的影响。  这本来是我纯粹基于个人经历与观察,得出的一个非正式“结论”。但这两天因为写文章特意去查了资料,发现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我的观察结论十分靠谱。  可惜,就我所见,现实中有很多亲戚朋友,因为心疼孩子学业太重,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甚至还干脆陪着孩子一起做作
期刊
这一年来,因为老大的学习困难问题,我做了很多努力。我们找了不少专业人士咨询,有心理医生、神经科医生、口腔医生、耳鼻喉医生、心理咨询师,还有懂教育的老师、校长、专家。当然,我自己也不停地查资料、翻书籍、思考和反省。  一开始,我像大多父母一样翻阅各种“教育类”书籍。如《正面管教》《如何说话孩子才会听》《爱与自由》等。然而那些对别的孩子有效的“技能”对我家老大并不能起什么作用,任凭你再温柔和坚定,再心
期刊
有很多家长留言,让我比较一下公校和私校的区别。其实,早在一年前,就有妈妈跟我提这样的问题。但那时候憨憨刚从公校转到私校,我想再等等看,用一年的时光考察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状态,这样我才能给你们一个更加客观的参考。  不过在看文章之前先得注意一下,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每所学校的情况也不一样,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经历分享,所以不喜勿喷!公校的快乐  6年前公司要调我到美国总部的时候,当时我身边每个人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