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男,37岁.因下唇发生红斑、溃烂4个月于2007年7月1日到本院就诊.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下唇发生红斑、脱屑,渐发展为浅表溃疡、结痂,有时出血,伴有疼痛,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既往体健,无吸烟史,无家族史。
【机 构】
:
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43002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37岁.因下唇发生红斑、溃烂4个月于2007年7月1日到本院就诊.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下唇发生红斑、脱屑,渐发展为浅表溃疡、结痂,有时出血,伴有疼痛,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既往体健,无吸烟史,无家族史。
其他文献
患者男,37岁,因发热、皮疹、关节炎3个月于2006年3月入院.发病以来伴有脱发、口腔溃疡、光过敏,反复有晨起及活动后头昏、出汗及行为异常、精神错乱.入院时体检:体温38.9℃、呼吸20次、脉搏110次、血压120/80 mm Hg(1mm Hg=0.133 kPa),中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面部蝶形红斑,手指发绀,可见冻疮样皮损;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柔和
目的 观察引起不同临床色素表现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KC)共培养液对B16F10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及共培养液中与黑素合成相关的细胞因子产生情况.方法将1×106/mL KC与分离自色素沉着区的马拉色菌(简称C株)、分离白色素减退区的马拉色菌(简称J株)按4个浓度比例(KC:马拉色菌为1:1、1:10、1:20、1:30)分别共培养,用MTT法测定KC增殖率.将C株或J株马拉色菌分别加入
患者女,58岁.因肛周疣状肿块伴瘙痒7个月,增大伴疼痛1个月于2007年5月入院.7个月前患者自觉肛门及外阴部瘙痒伴灼热,时伴里急后重,并于肌门处出现一黄豆大丘疹,为淡红色,表面光滑,无疼痛,未进行治疗.近1个月来肿块逐渐呈分叶状增大,仍瘙痒,有时疼痛。
目的 评估外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急性光损伤的日晒伤细胞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设计正常皮肤组、单纯2MED照射组、基质+2MED照射组、含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样品外用+2MED照射组,连续3天相同方法处理后24 h对皮肤取材,进行HE染色和p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含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样品外用+2MED照射组的日晒伤细胞数与单纯接受紫外线照射的皮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大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约0.1%),但由于药物的广泛应用及使用不规则等原因引起的药疹临床并不少见.我们对临床各科住院患者中药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患者男,49岁.因面颈部疼痛性红色斑块、水疱伴发热半月入院.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先后于双耳前出现片状水肿性红色斑块,疼痛明显,颜色渐变深,表面出现米粒大水疱,并破溃、糜烂、结痂,红色斑块远心性蔓延扩大,边界清楚,呈堤状隆起,伴发热(体温最高达加℃),后颈前也出现片状水肿性红色斑块,表面呈粗颗粒状,感头晕乏力,当地医院以"面部感染"予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
目的 探讨埃兹蛋白(ezrin)在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3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27例基底细胞上皮瘤和20例脂溢性角化病、10例正常人皮肤中埃兹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埃兹蛋白在正常人皮肤、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0.0%,25.0%,66.7%和91.3%,除脂溢性角化
为评价吡硫翁锌气雾剂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于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对吡硫翁锌气雾剂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进行临床观察。
患者男,78岁,吉林省柳河县人.因头面部和颈部多发性结节7个月,于2007年10月来诊.患者7个月前于躯干部出现3个黄豆大结节,不痛不痒,自行消退后留有褐色斑,此前双手皮肤出现黑褐色斑及小片白斑,同时颈部、头面部出现多数红色结节,逐渐增多.自幼生长在当地山村,家中有牛,家族中无类似本病症状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