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回归与重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kh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曾一度得到重视,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的人文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巨大进步,但进步的同时却顾此失彼了。语言训练这个过去常被教师挂在嘴边的概念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以至于被边缘化,语文课堂变成了“满堂悟”,过分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课堂变成了人生感悟课、思想情感分析课,“双基”训练被抛弃。语文教学仍然没有解决高耗低效的问题。
  一、语言训练的边缘化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
  1.理解分析多,积累运用少
  课程标准里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谈自己的感悟而没有巧妙地指导点拨,学生还没读懂课文,甚至文章还没有好好读,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学生感悟的多数是对课文内容的重复复述,比如“我知道了……”。甚至有学生抛开了文本与教师泛泛而谈,常常会有漫无头绪、漏洞百出的“独特体验”,所以有教师感叹 “满堂问”变成了“满堂悟”。
  这种阅读教学现象是把重点放在阅读分析文章上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朝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关注的是课文内容的理解层次,忽视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即使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也要不厌其烦地问来问去,围着内容绕圈子,生怕学生不懂。课文理解完了,一堂课也就结束了,学生不但没有很好地“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体验”,连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训练。这样的课堂自然谈不上高效。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理解感悟语言,感悟是积累内化的基础,积累内化是运用的关键。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缺少了后劲。
  2.盲从放任多,指导纠正少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过分放大,尊重学生变成对学生的盲从放任。无论学生读书、发言情况怎样,教师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时引导,该靠近“最近发展区”的训练也得不到及时训练。对于学生的缺点教师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一些说法:“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等,因此,课堂上“异彩纷呈”“热热闹闹”,有的当表演家,有的当播音员,有的当画家,还有的是观众,似乎这就是个性化阅读了。殊不知学生在缺乏指导、帮助的情况下又怎么能深入理解感悟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呢?何况还是小学生呢?
  有时候,有的语文课甚至抛开课文进行所谓的探讨,结果虽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却远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课被上得“浮”起来。这种回避语言扎实训练的思潮已然造成了值得反思的结果:字、词、句的训练羞于见人,段落的概括归纳与赏析模仿隐匿了,习作方法的借鉴运用也消失了……教师指导的缺乏与语言训练的缺失导致语文教学愈加高耗低效。
  3.乱读泛读多,深入悟读少
  许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个段落,学生还没有深入理解,就问学生:“谁能读好这段话?”让一个个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学生极力想读得有感情,但总是不如意。接着教师又问学生:“你读了这段话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几位学生谈了之后,然后是齐读课文,一个段落就学完了。还经常听到教师说:“你想读哪儿?请读给同学们听听吧。”学生有的读这儿,有的读那儿,或者是都读某一处易发挥感情的句子,或者是几个学生不重复地把全文又泛读了一遍,都是泛泛地读书,读了一通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其实,这样组织学生乱读、泛读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一段文本,总是先理解感知文本内容,要初读。然后是深入感悟体味,要用心细细地读,“潜心会文”“切己体察”,与作者产生共鸣,此时才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验、感受,这是美读赏读。在感悟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感经验,最后再借鉴迁移,实践运用。正所谓“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
  二、小学语文语言训练需要有效重构
  近年来,语言训练问题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语言训练正在逐渐回归。回归的语言训练也应该重新思考认识,不能再像过去批判的那样进行个别的无聊的机械、重复训练。过去,人们批判的矛头其实并没有指向“训练”的形式本身,而是指向这种训练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比如纠缠于无聊的分析、死抱住标准答案、为应试而进行的题海战术等。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需要重构,重构需要重新理清认识。
  1.语言训练“训”什么
  田本娜教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内容是广泛的。(1)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这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既要理解和掌握字、词、句、段、篇本身的含义和运用,又要重视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特别重视语言构造的训练。(2)语文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写字、作文)能力训练是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3)语言品格的训练。语言品格指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具体性、生动性,以及语言速度。(4)语感训练。田教授的论述告诉我们,语言训练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是最实在的有效教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四条中也明确提出了训练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一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一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两个“注重”其实都是训练,前者是语言的训练,后者是技能的训练。语言的训练关键是引导学生很好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在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过程中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牢牢把握语言这个核心,在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情感上,在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上下工夫,专注于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语言的精妙,在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做文章。   2.语言训练和语言的感悟是和谐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对此曾说:“咱们不能抛开意思谈语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内容专管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表述课程目标和内容,这打破了多年以来“双基”的二维格局,知识技能不再处于显赫位置,而是三分秋色。但也绝不是只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而忽视知识技能的目标。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训练“知识与技能”,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感悟”在“训练”中,在“训练”中感悟。“感悟”体现了人文性,“训练”体现了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二者之间不可偏颇,语言训练不会冲淡了语文味,就语文学科而言,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偏向任何一方都会使语文教学顾此失彼,只会事倍功半,高耗低效。
  3.语言训练是习得语文能力的训练
  关于语言训练的界定,高万同老师曾认为,语言训练不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或“抽象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训练”,其实质是习得语文能力的训练,即统指形成运用语言文字工具能力的训练。“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都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们只能依附于语言习得的整体活动过程而存在。不去进行习得的训练,语文能力怎么能有效提高?不“习”怎么“得”?“习”就是训练。
  4.语言训练是有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训练是有层次的。天津师范大学的高恒利教授认为,语言训练有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和熟记性语言训练等四个层次。其实,四个层次的语言训练循序渐进,就是对语言的初步感知、深入理解、迁移运用、积累记忆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但在现实中,运用性语言训练和熟记性语言训练做得不多,应该着重引起关注,加以改进。
  语言训练是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活动。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实践其实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做好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全面提高。在这几者中,读是关键。读,就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或浮于文本之上,要让学生真正去感受、理解、体验,去欣赏、评价,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并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教师应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训练为纬来组织教学,使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等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有机地融于读书训练之中。但在某些课上,学生根本没有读进去,没有记住,只是有一些浮于文本之上的所谓感悟,更谈不上会用。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朗读训练也做不好,还能谈什么内化训练和能力训练呢?
  语言训练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读书、思考、写字、议论、表达的活动,而且这种语言训练活动是不断进行的、是有层次性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习,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
其他文献
各市、县(区)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局(中心),各银保监分局,各有关保险经办机构:为加快完善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进一步推动我省农业保
时政热点,有利于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常青常新,保持课程持久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探讨有 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更好的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理论基础中引入时政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由此可见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数形结合符合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和考查,认为切实把握好数形结合思想的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  “数”和“形”是数学的两大基石,所有的数学知识大多是围绕这两大基石进
文章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论述了区域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意义,构建了区域人力资本的流动、选择机制与经济增长效应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
本文综述了地下连续墙垂直承载力试验研究情况,对地下墙为承重外墙的箱形基础受力机理进行了分析。推导了钻孔灌注桩和地下墙轴向基床系数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上海市钻孔注的垂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飞速时期,需要针对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建立标准化规范,提升其管理水平。招投标是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在招投标环节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
摘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各利益方的利益保障以及由此带来的均衡价格是保证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首先探讨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的动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各方的利益保障和国有企业改制中均衡价格的确定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国有企业改制的机遇的选择,最后简要分析了国有企业改制的利益主体的拓展问题。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利益保障;均衡价格一、 国有资产管理的
两座50000m^3油罐分别由137根桩所支承,桩穿过34m厚的软土而持 力在倾斜率分别为31%和46%的岩层斜面上。在水平地震荷载下,对长度不一的群桩基础受力计算的结果表明,当桩的长度大于4/α,群桩中的每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