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80后家长对话……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hipan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小许上课随意讲话,课堂作业马虎,字迹潦草,家庭作业经常不做。在与数学、外语老师沟通后,发现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于是我们决定家访。到了小许的家,刚刚坐下,高高瘦瘦的许爸爸就说:“我对小许没有什么要求。”我一听,这是什么意思?紧接着,许爸爸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我小时候考试经常不及格,初中成绩也不行,还经常打架,高二时努力了一下,也考了个不错的大学,学了个不错的专业,现在不也挺好的吗?”一听,又是一位曾经叛逆过的80后家长的真实想法。
  我现在带的这个班级的孩子,绝大部分家长都是80后。在一年的接触沟通中,听到最多的就是:“我家孩子需要鼓励,最爱听表扬,老师你多夸夸她。”“我对他学业上没有要求,只要他每天快快乐乐的就行。”“我家这个孩子个性比较霸道,所以可能比较散漫,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她自由自在地长大,有些个性。”见微知著,80后家长更关注孩子在学校是不是快乐地成长,对孩子成绩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了。以前家访,很多家长会说:“老师,你一定要严格要求小孩。”但现在经常说的是:“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希望孩子有快乐的生活。”
  80后这个词汇自出现以后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伴随着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各种议论,他们已经为人父为人母。在与这些80后家长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学历普遍比较高,面对教育中的新事物、新观念,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接受。在家访中,我发现很多家长看了不少教育类书籍,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拯救男孩》《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等。80后父母更擅长接受电子化信息,崇尚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把它套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在网上看到某个偶像人士的教育方法,也生搬硬套地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这一年共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明显地感受到80后家长说起教育来头头是道,但他们的行动却往往滞后于理念。如80后家长深知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但是不少家长行动力不足,忙碌和疲惫常常是他们的理由,外界因素很容易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他们倡导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但是他们却给了孩子很多无形的压力。班里50个孩子,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报了兴趣班,部分孩子双休日甚至得去四个兴趣班,哪有时间去享受自由和快乐?显然,社会竞争的压力,会让80后家长一方面担心孩子不快乐,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不够优秀,将来适应不了社会,他们在犹豫中找不到一个平衡点。
  这种情况看似很矛盾,其实不然。这与80后大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对他们百般疼爱,甚至过分溺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80后的家长自己还是一个需要被人照顾的“大孩子”,突然就为人父母,当责任摆在面前,他们大部分会感到很大落差,以至手足无措。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细心,这些年轻的父母一边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一边也在跟随着孩子共同成长——当然,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在跟80后家长的对话中,我觉得当务之急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80后父母常常把“崇尚自由、民主”挂在嘴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凡事讲民主。然而,没有原则的民主就是对孩子一味的纵容。看似民主的教育环境却容易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能在社会生活中换位思考,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我是这样跟小许爸爸沟通的:先让他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性,再让他明白好习惯都是培养出来的,最后让他懂得自由不是放任自流,父母可以以孩子的自由是否影响到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事、物的安危、舒适、感受为标准去判断到底给孩子多大的自由。
  走出小许家,望着满天星光,想着小许爸爸若有所思的脸,我不禁笑了,对80后家长充满了希望……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倪闱闱)
  王晓春点评:
  这不像案例,而是一篇文章,其基本观点是80后家长教育理念不同于以前的家长。我想家长出现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时代不同,社会风气不同,家庭教育的理念自然有不同。然而差异的程度到底如何,80后家长的家教理念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家长的理念有没有差别,具有“新”理念的家长占多大比例,这都须要具体分析,要调查研究,有的还需要拿出数据。有了具体分析,才好拿出相应的对策。仅像本文这样做笼统的论述,恐怕没有多大作用。这相当于给80后家长贴了一个标签,以后每逢和家长打交道遇到问题,都可以用“80后家长理念变了”来解释,什么具体问题也解决不了。
  请看文中提到的家长的说辞:“我对小许没有什么要求。”“我小时候考试经常不及格,初中成绩也不行,还经常打架,高二时努力了一下,也考了个不错的大学,学了个不错的专业,现在不也挺好的吗?”“我家孩子需要鼓励,最爱听表扬,老师你多夸夸她。”“我对他学业上没有要求,只要他每天快快乐乐的就行。”“我家这个孩子个性比较霸道,所以可能比较散漫,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她自由自在地长大,有些个性。”其实这些说法一点都不新鲜,我几十年前就见到过说这种话的家长。所以,我主张:最好直面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家长和具体事件。凡是家长的说法做法不正确的,管你80后90后,一律不予赞同;家长的说法和做法如果确有道理,或者属于人家的自愿选择(不违法,不违纪),就应该尊重。当然,教师可以给家长提建议。教师和家长是合作关系,有事商量着办比较好,但这个商量是有原则有底线的。比如家长希望孩子有个性,这没什么不可以,只要这个个性不破坏学生守则,不伤害他人就行。教师希望学生得高分,家长觉得无所谓,这也没什么,教师不要认为这是“觉悟低”,这是人家的一种选择,教师告诉他这种选择可能有什么弊端就行了。
  同理心是实现共赢教育的基础
  目前的小学生家长大多是80后,案例中小许的家长在80后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这个案例出发讨论与80后家长如何沟通、对话直至达到家校合作的共赢境界,便显得很有价值。   倪老师对80后家长的分析虽不能囊括全体情况,但基本反映了80后家长的现实困境:自觉或不自觉反思上一代父母曾经给予自己的教育压力,又在现实面前不知道该给自己孩子怎样的教育,一边希望孩子享受自由快乐的童年,一边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正是这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衬托出了倪老师对小许家长的些许无能为力。
  有效的教育一定是基于对学生和家长,甚至包括社会现实的深入研究,我们先来尝试着对案例中的小许、小许家长再做一番探究。
  倪老师的观点没错——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小许上课随意讲话,课堂作业马虎,字迹潦草,家庭作业经常不做。”我也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孩子,研究发现,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确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小许的表现,肯定与家长的纵容有关。小许爸爸的话,似乎是将自己“赖以骄傲”的成长经历作为了教育孩子的参照,但其真实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生活是怎样的,倪老师并没有去探求。为什么要提出这一点呢?首先,一个人真的会像小许爸爸说的那样“随随便便可以成功”吗?一个小学经常考试不及格,初中经常打架,仅仅高二努力了一把的学生,果真能轻轻松松考上一所好大学?“自传往往是对自己人生的修饰。”我相信小许爸爸小学有过偶尔不及格的经历,初中打过一两次小架,也能想象得出从高二起他没日没夜地“拼搏奋斗”。他只字不提自己的父母当年是怎样对待他的,有可能他现在还在内心深处反抗父母当年的“威逼利诱”。老师家访,要探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就要用智慧挖掘真相。其次,小许爸爸现在的工作情况我们没有从案例中得到任何信息,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他可能缺乏责任意识。小许表现出的问题,根本上不是习惯问题,而是责任问题,尤其是对自己负责。只要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合理的,是真正需要的,那么认认真真完成作业就是学生的基本责任。这一点小许爸爸没有认识到,如果也不能将其与家庭生活、工作等联系起来思考,他极可能自己就缺乏责任意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小许爸爸在工作中认真负责,那么老师就可以和他一起反思要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第三,由此及彼,我们要探求另一些真相,比如:小许在家的表现,小许上没上兴趣班等等。这些案例中也没有谈到,但了解这些是我们对小许、小许爸爸做出全面、准确判断所必需的。
  正是看到案例中老师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研究孩子和家长,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家给80后家长贴的一些标签以及网络上流传的观点上,所以我觉得案例最后的“诗意”和“希望”显得苍白无力。前面我们谈了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孩子和家长,接下来我们也来探讨一下80后家长的一些特点——基于我对一些80后家长的观察和分析。
  造成孩子像小许一样在学习上出现这些类似情况,其背后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却并不完全相似。有的如案例中小许家长那样“对小许没有什么要求”,孩子当然乐得轻松自由;有的对孩子的要求很多很严格,报了N个课外班,结果导致孩子只能应付学校课程;有的不知道怎么教育引导孩子,干脆借口自己工作忙,一边纠结一边逃避……那么,是不是说80后家长其实并没有多少共性,还是需要我们将个案研究工作做深做透,然后一个个对症下药,和家长取得共识,使教育走上“阳光大道”呢?个案研究工作做扎实,并对症下药,这是必须的,因为人的差异性必然带来家庭的差异性,面对个体的教育永远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同时,我们还是要看到,即便造成孩子出现类似情况的表面原因甚至教育观念并不完全相同,背后却有共性的东西在支配着80后家长的教育行为。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用真正的“同理心”与80后家长对话,实现教育的共赢。
  支配80后家长教育行为的共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其一,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对上一代教育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一部分源自个体的自觉,更主要的源自社会上流行的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这促使他们积极否定自己被禁锢的童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能让孩子拥有与自己不一样的童年,只能被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声音裹挟,纵容孩子在学校学业上“马虎随意”。同时,他们也看到了综合素养对于立足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能“全面发展”,学习更多传统课程之外的东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其二,是他们接受的分科教育带来的片面性思维。《虎妈猫爸》中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极端家长形象,不仅仅是社会现实带来的压力扭曲了家长的认知和行为,还与80后家长普遍缺乏整体认知的思维方式有关。80后家长在分科教学的教育模式下“茁壮成长”,却突然被“自由快乐”“开放多元”的口号包围,缺乏整体认知能力和习惯的他们,无法看到孩子在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下顾此失彼的现实困境,或者看到了困境也手足无措。其三,大量对教师行为和形象的质疑声音使80后家长不再像上一代那样信任教师。他们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动机都会持警惕或怀疑态度,所以与老师对话时,会因为自己读了一些教育书籍而自以为是。这也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隔阂甚至矛盾,从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预期的影响。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很清楚面对80后家长,该如何与他们进行积极对话并结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共同体了。当然,不是将我们对他们的剖析直接摆到80后家长面前,而是因此能换位思考,用同理心来取得80后家长的信任,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上取得积极的共识。之所以特别强调同理心,那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懂得”自己,理解自己,能为自己着想。教师要具有同理心,就必须在两个关键词上下功夫:研究和真诚。要认真研究孩子和家长,了解家长的心思,懂得孩子的想法,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家庭教育背景;要真诚地与家长沟通,站在家长的角度一起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拥有幸福人生的保障。我想,无论是70后家长、80后家长,乃至不久会相遇的90后家长,只要我们教师自己具有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并且真正拥有同理心,实现家校合作的共赢就水到渠成了。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李竹平)
  如何让80后成为理念与行动一致的好家长   很显然,80后已经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了。他们的孩子也进入小学,甚至是初中学习了。我也与不少80后家长有过接触,甚至是交锋,可谓喜忧参半。
  所谓的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0后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高,眼界开阔,尊重孩子个性,崇尚民主和自由,比如倪老师在文中就提到一个家长的说法:“我家这个孩子个性比较霸道,所以可能比较散漫,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她自由自在地长大,有些个性。”80后家长遇事喜欢跟老师沟通。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如他们的父辈那般急功近利,并且愿意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在他们看来,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胜过考试的分数。他们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倪老师文中就有家长这样说:“我对他学业上没有要求,只要他每天快快乐乐的就行。”他们喜欢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不舍得批评,很喜欢赏识教育,多数家长会跟老师说:“我家孩子需要鼓励,最爱听表扬,老师你多夸夸她。”
  由此可以看出,80后家长群体,不论是知识素质,还是眼界格局,以及对教育的参与度,与教师的沟通互动,都远远胜过70后和60后家长。
  那么所谓的忧呢?表现在哪些方面?
  先看看倪老师怎么说?
  1.喜欢学习,善于接受新思想。首先是教育类书籍读得不少,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拯救男孩》《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等。其次是通过互联网,接受各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或者是某个偶像的教育方法,但往往是生搬硬套地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有与时俱进的想法,也有头头是道的说法,但无切实的做法。也就是说,他们往往心动、激动,但少见行动。倪老师在文中说道:80后家长深知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但不少家长以忙碌和疲惫为理由,放弃了很多和谐亲子关系的机会。
  3.心中有美好的教育蓝图,但一旦进到现实生活中,他们给予孩子的压力甚至超过他们的父辈给予他们的压力。倪老师说,班里50个孩子,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报了兴趣班,部分孩子双休日甚至得去四个兴趣班。天呐!这些孩子所有的休息时间都被各种补习班占据了,哪有时间去快乐?这就充分说明,80后家长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残酷的现实中找不到平衡,少了教育的智慧与从容的心态。
  4.本身就是独一代长大的,所以责任心、耐心都相对欠缺,加上工作压力大,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比较少。我校隔壁就是一所小学,我经常会看到年轻的妈妈急匆匆地送孩子到学校门口,然后返身即走。看到这里,我常会想起九把刀在《妈,亲一下》中写他妈妈每天用自行车驮着他们兄弟去上学,慢慢的,轻轻的,柔柔的,走到校门口,九把刀总是要他妈亲一下才进学校。可是我们现在的妈妈呢?急急地将孩子推进去,放学接到孩子,也总是看到她们在对着孩子发火。
  除了倪老师文中所述,80后家长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就我所在的深圳市,我还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80后家长不善于经营自己的家庭,夫妻关系时好时坏,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很多80后家长玩心很重,心智不成熟。嘴巴上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但事实上,他们很多都把孩子扔给老人带,甚至是保姆带,亲子关系疏离。孩子小的时候问题还不明显,一旦到了青春期,家长和老师就倍感头痛。
  更有甚者,现在有不少的80后妈妈,为了不让孩子打扰自己逛淘宝,上唯品会,追网剧,竟然任由孩子沉迷游戏,痴迷手机。
  我们经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家长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那么,我们该如何整合好这些资源,把80后家长变成理念与行动基本一致的优秀家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呢?
  1.组织家长共读优质的教育著作。前文不是说过,80后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吗?那很好,我们就以班为单位,组织家长共读一本书。比如,一起阅读《正面管教》(简·尼尔森 著),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书中讲述的就是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读完这本书,很多80后家长就会明白自己所秉持的那种“没有原则的民主”是多么的幼稚,对孩子优良习惯的养成是多么的不利!你不指导这些自以为学识渊博的家长读书,就凭你老师的一张嘴巴去说服他们,即便你是铁嘴,也难以招架他们的群起而攻之。
  2.开办父母学院。80后家长不是希望给自己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吗?那好,我们可以开一个父母学院,定期举办活动。比如邀请资深的教育专家来讲座,也可以请自己班级中的优秀家长来现身说法,还可以举行亲子登山活动,亲子运动会,亲子义卖,甚至还可以搞变形记,孩子互换或者家长互换。总之,想办法将家长拉到孩子群体中来,才能训练他们教育孩子的技能。
  3.创建在线家长班级。80后家长不是喜欢与老师沟通吗?再说了,他们眼界也比较开阔。那我们何不利用QQ群、微信群,甚至微信公号(最好发动家长来运作),探讨教育的利与弊,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高效的实操手法。80后是较早接触电脑的一代,所以他们了解电脑,了解网络,他们也不反对自己的孩子接触电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发挥这个在线家长班级的作用,指导孩子正确上网。只要孩子学会了正确上网,学会了分配学习时间跟上网时间,培养了一定的自控能力,那么孩子染上网瘾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4.教室、课堂向家长开放。80后家长年轻,有热情,喜欢参与,喜欢刷存在感,所以,我们可以将家长请到我们的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听课,感受孩子的课堂状态。辅导孩子作业,看看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否养成。与老师一起备课,了解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以及考试要求,体会老师的辛苦。当然,也可以请这些家长执掌讲台,让他们过过老师瘾。黑板报的设计,教室的美化,都可以请家长参与。家长只有亲自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教育行为中来,他们才会感同身受,才会激发他们潜能之中的教育智慧。   5.我觉得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教师自身的成长。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愿意成长,那么80后家长就会对教师心生鄙视。一旦家长都不认同你这个教师了,你想指导TA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无异于痴人说梦。相反,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有威望、有口碑的老师,你想对他们“指手画脚”一番,他们也是非常乐意,甚至心生敬意的,一定会把你老师的话当作重要指示去落实。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80后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行为,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希望,看到教育的美好。
  至于倪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小许爸爸说他对小许没什么要求:“我小时候考试经常不及格,初中成绩也不行,还经常打架,高二时努力了一下,也考了个不错的大学,学了个不错的专业,现在不也挺好的吗?”这样的家长并不多,不足担心。像小许爸爸那种丝逆袭的事情并非不能发生,但那一定是少之又少的个案。不过,从小许爸爸说话的口气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蛮狂妄的,也是超级自信的。倪老师要是当场跟他争辩,是辩不过他的。不妨任由他放大话,然后再找时间给他孩子的真实表现做一个书面分析,并且还做一个客观的书面预测,我相信他看到后会惊慌失措,进而主动配合老师的教育行动的。
  80后家长群体,是一个优秀的群体,也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群体,具有很大的教育潜力,值得深挖掘。只要我们善加利用,正确指导,他们一定会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学校教育的优质资源。
  (广东深圳光明中学 钟 杰)
  理解是相互努力的事
  邀请曾在法国留学的R先生带孩子们读城,见我们家校合作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一面赞叹一面诧异,他说在法国,这样看似亲密无间的家校关系非常罕见,他曾拜访一所非常棒的学校,这所学校从不与学生家长联络沟通,也拒绝家长发起的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校的交流。校方认为,对于办学,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有自己的思考判断,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家长既然选择了他们,就意味着全然地接受认同,想当然的意见和建议只会干扰学校工作。我对这所学校非常感兴趣,在重视家校沟通合作,将家校共建作为办学亮点的当下。
  我的另一位做校长的朋友,曾在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上对家长们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我比你们更专业。言下之意,作为家长,既然选择这所学校就要信任学校,别整天抱怨、投诉这不好那不行,折腾老师折腾学校。自称够专业必须自己真的足够专业,宣称足够专业意味着责任担当。要求家长信任,是希望家长警惕并告别对教育教学事件混乱的直觉,遇事处事有意识地调用理性沉淀过滤一下,认识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学校和教师足够的理解尊重,这其实是比一遇事就跳出来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好的支持。
  希望家长做到的,教师和学校是否做到了呢?
  看到孩子的问题行为,迫不及待地寻求家长合作,希望一起来消灭。而问题行为十有八九都是围绕成绩不佳、成绩退步展开,不做作业、成绩不好、自己不用功学习、影响他人学习……请问老师,如果不谈作业和分数,我们和家长还能谈些什么?作为教育从业者,算是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士,我们是否警惕和告别了对儿童行为的混乱直觉,看到儿童的问题行为,总是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偏见,先观察了解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再针对原因寻求改善和问题的解决,并透过孩子们的成绩和表现,与家长交流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社会性的发展状况?
  “80后”家长是一个缺乏理解力的标签,迅速将人分“类”脸谱化。如果“80后”、“90后”真具有某些共同特征,那也是他们出生成长于比先辈更为开放多元的时代,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追求,他们对自己乃至对孩子的期许,终于不再是过去的千万人一面,所谓的伟光正,他们默认并看重自己与孩子的独特之处,重视个体的差异和需求。作为教育者,你可以不认同不赞同,但你必须以试图理解、非常尊重的姿态出现在专业角色里。
  理解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在朋友圈里说,自家孩子的老师在体育课上整天队列训练,经常因个别同学不遵守纪律惩罚全班,造成孩子讨厌老师,讨厌上体育课。这则帖子后面跟着另一位教育从业者的论断——有些人能力操守太差,心智不全,不适合做老师。之后学校校长、副校长主动电话、微信留言沟通,朋友删掉了这段文字。我生气地点评:“非你所愿,因你而起。家校沟通不力的典型案例。”
  作为家长,在朋友圈里发牢骚是情绪化的表现,而这种半公共的言说直接给学校管理者带来了压力,管理者将这种压力放大变形后转给教师,可这种压力却很难成为教师自觉与行为改善的内在动力。如果家校双方的任何一方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事情就不会演变成这样惯常而又不正常的情形。
  教师这种常见的“杀鸡骇猴”、“连坐”放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考量,仍然可以读出其中的好意和善意,但是教师是否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可能造成的问题,并有意识地控制避免出现不良后果?我对教师是否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存疑。同样,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如果不了解相关的知识,表现出的并不比其他家长更为理性。家长看到后果,却忽略了教师行为背后的好意和善意,情绪化地公开批评指责。教育管理者缺乏相关的知识,无力解释,不能帮助家长达成对教师的理解,只好转嫁压力。家长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教师无法提高认知,改善行为,要么放任学生,要么用更为不恰当的手段“消灭”孩子们、家长们的感受和意见。这是当下教育最常见的恶性循环,大家都在批评指责对方,问题却得不到改善、解决。
  家校沟通的第一要义,不是及时有效,而是告别混乱情绪,多方获取信息达成对儿童行为的理解,不简单粗暴地指责对方行为不当、缺乏善意。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专业人士,老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是否对于办学有相对稳定的确定的价值追求?我们是否率先告别直觉混乱,有所坚持,又足够开放?在价值多元的当下,观念混乱无法避免,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理解力?我们为提高自己的相关人士的理解力又做了些什么?
  (湖北武昌实验小学 徐 莉)
其他文献
清代的甘肃社会经济,虽在乾隆年同出现过一些繁荣景象,但自嘉庆、道光以后,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复又日益严重。土地高度集中,贫富极端悬殊,同治初年,陇西的富户祁家和民勤的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今天,来了几位有发言权的同学,跟大家分享他们的劳动实践体会。不少同学的作文里都出现过辛勤劳动者的身影,他们忙、累、辛苦。但当我们去刨根问底:忙
在苏格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位年迈的鞋匠决定把补鞋这门本事传给三个年轻人。在老鞋匠的悉心教导下,三个年轻人进步很快。当他们学艺已精、准备去闯荡时,老鞋匠只嘱咐了一句:“
中国省以下是县,县以下的邮政通信,属于农村邮政通信,它直接为农业生产、农村的商品生产和八亿农民服务。农村邮政通信由县邮电局(以下简称县局)负责组织和管理。县局是邮电
本文选择了8例典型的病例(包括临床资料、CT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历史、病因、病理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及探讨。 In this paper, 8 cases o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multi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s of the Guizhou Provinc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Se and Se-rich land resources in
运动按摩是为了取得兴奋运动员的运动机能,提高其健康水平和恢复疲劳的效果,并防止运动员创伤、提高比赛成绩而进行的一种按摩。运动按摩的效果有以下5个方面: 1.调整健康状
革新花开溢彩缤纷, 流光会计林。经济腾飞日, 繁荣竞争, 会计重任。改革走向何方? 经营管理型。转换旧模式, 推陈出新。事前计划预测, 监督检查深, Colorful flowers overf
脑血管病时局部脑血流急性脑梗塞很多研究证明闭塞性脑动脉疾患不论是血管造影证实或造影阴性者局部脑血流(rCBF)均有改变,尤其后者局部脑血流测定更有诊断价值。急性脑梗塞
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哥哥精明,喜欢奉迎;弟弟憨厚,喜欢读书。有一次,他们一起上街去买东西。突然弟弟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弟弟没有低头去看,而是继续在心里默读诗经。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