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视角下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路径探析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ingmanz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持续提供生命支持、生态调节、产品供给和文化娱乐等服务,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农村生态文明法治是保障新时代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根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脱贫攻坚克难的最后关头,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有助于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发展模式。本文以泾川县为例,分析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找出不足之处,以此促进泾川县区域中心打造、绿色发展和全域文化旅游更上新台阶。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法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0.07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在农村领域的高度结合。”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薄弱的环节恰是在农村,但是关乎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依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必须通过法治支撑,来推动美丽乡村经济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1.1 确保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句话道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质。因此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与否的关键就在于生态文明。近年来泾川县全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关注突出的环境和民生问题,从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入手,对空气质量监测、水污染防治、土壤破坏等方面加大力气整治,不断满足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诉求。与此同时法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也成为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确保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1.2 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持续向好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广阔的农村大有作为,但是由此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却不断加剧。泾川县属传统农业县份,现代有机农业发展步伐不快,化肥、农药和地膜使用带来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秸秆利用缺乏项目支撑,农村“四烧”问题在一些乡村时有发生;传统农业生产对农药、化肥、地膜的依赖性大,土壤污染问题突出,治理难度较大;土壤污染防治监管力量薄弱,监管能力不足,农村分散養殖的畜禽粪便没有得到规范处置,尤其突出的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等因素,诸如此类的问题逐渐增多,因此,当下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传统的宣传教育等手段很难从根本上遏制此类问题,必须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规范,通过完善的制度,逐渐引导农民注重环境保护,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持续向好。
  1.3 推动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态势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动员村民们参与进去,通过产业带动转思想优思路,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增收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产业带动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是生态宜居,要从根本要解决环境问题和产业发展的问题,就需要完善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作为保障,不断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推动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态势。
  2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法可依”,在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过程中初步得以实现,但相关律法规定都是长期围绕着我国城市环境污染工作,针对农村环境法治建设相关的法规并不多,所以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泾川县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时代生态环保工作任务要求和广大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
  2.1 思想认识低,环保格局尚未形成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最根本的群众基础,也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实践载体。”首先,一些行业监管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体系,日常管理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盲区,有些企业环境风险防控意识还不强,环保措施落实不够到位。其次,大多数农民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机制不健全,没能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法治意识淡薄,环境整治上热、下凉现象经常出现,甚至有些群众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既不参与也不作为,更不会支持配合等靠要之风盛行,尚未形成大的环保格局。
  2.2 立法不健全,法律条款针对性不强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出台,但是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立法并不完善,针对性不强。近年来,泾川县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是在整治过程中依然存在治理反弹现象,部分乡村仍有生活垃圾乱扔乱倒,公共空间乱挤乱占,生活污水乱排乱流等脏乱差现象。原因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没能精准定位,在这方面依然无章可循,无规可守。而近些年随着大量重污染企业迁入农村,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具体针对性的法规条款,始终在环境保护法的监管范围之外有力,这些都是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执法力度不强,处罚作用发挥不够   近些年来,泾川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同时大量的劳动力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年纪小的农民基本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人员多半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传统农耕思想根深蒂固,法制意识淡薄,在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时,往往形式大于行动,法律条款执行力度不强。“而对于污染企业来说,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污染问题受到上级环保部门的处罚后,仍然不思悔改,我行我素,罚款交了,环境污染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归根到底,还是跟问责程度有关,相应的处罚力度跟不上,就不能形成规矩和规范的震慑力,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得过且过侥幸心理,受罚的成本远远低于污染带来的效益。长此以往,形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被动局面,农村生态文明执法效率受到一定影响。
  3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路径分析
  3.1 强化宣传发动,注重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必须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为制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相关法律法规贡献宝贵意见,扩大农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范围,为生态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泾川县把现代化媒介载体与传统宣传手段相结合,全面发力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比如,村村响大喇叭、微信群、入户走访等,通过发放文明手册、专项整治行动宣传册、张贴条幅、宣传标语等开展环境整治宣传,鼓励群众积极投身到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域无垃圾治理百日攻坚行动,转变陈规陋习,做到不乱扔垃圾、不亂倒污水、不随地吐痰、不污损公共设施的“四不”要求,引导群众转变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行动自觉,不断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营造全民参与共建清洁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3.2 强化立法工作,保障环境治理有法可依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与引导。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被正式写入宪法,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和落实。着力强化农村生态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与农民诉求有关及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及时发现立法空白和法律漏洞,结合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扩大立法覆盖面,做好法律修改和完善工作。另外,要树立典型,按时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日常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和监督的有效机制,持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常态化,引导各村学习先进村的好做法、好经验,在村组内评选“卫生清洁户”,带动村民竞相评比,形成长效机制,及时把可复制、易推广的成功经验上升到法律规范层而,在全县开展学习和推广。
  3.3 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提升监管执法力度
  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生命力,严格落实“严执法、零容忍、全覆盖”工作要求,全面实施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运用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做到执法真实有效;通过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化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移交涉嫌环境违法污染犯罪,推进联合执法,提高执法效能。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推进农民、农村、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泾川县紧跟时代步伐,要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民俗村落、特色街区,注意保留乡村风貌,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泾川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就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让法律法规约束机制起到关键作用,形成用法治方式解决生态与经济发展问题的意识,促进泾川县陕甘宁区域中心打造、绿色发展和全域文化旅游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北京:2014.
  [2]杨仕兵,张闯玉.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问题探析[J].皖南学院学报,2019,(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5.
  [4]杜寅.中国特色生态法治体系建设论纲[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23(6):21-38.
  [5]黄四华.农村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与法制化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9,(8).
  作者简介:李赛钰,女,中共泾川县委党校,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交通效率始终是城市运行的有力支撑,进入大数据时代,依据城市区位优势所进行的路网布局规划,是实现城镇交通一体化的关键。路网密度与城市区位势能呈正相关关系,区域区位势能的评估为城市发展布局规划提供有利参考。为城市区位势能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评测城市经济潜势,引入城市区位势能核算城市路网密度,以期因地制宜的规划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进程,解决交通需求与路网容量不匹配的困境。  关键词:城市区位势能
期刊
摘 要:为深入探索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在剖析合肥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实际,创建本校新型教学模式——“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果:这种模式能激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能够满足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和层次水平运动的需求,具有学校管理简易化,学生选择自由化,教学效果特有化,教学训练外延化等特点。  关键词: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迎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日常交往状态,还形成了网络圈层化现象。网络圈层化对当前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理解网络圈层化现象本身出发,讨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在网络圈层化现象下存在的种种困境以及面对这些困境可以采取的对应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困境与对策;网络圈层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
期刊
摘 要:腐败问题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难以肃清的社会痼疾,尤其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腐败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对现代化和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其理论观点涉及腐败滋生的原因,腐败的程度、形式和规模以及腐败“润滑剂”理论等。本文对该书中亨廷顿的腐败理论进行有层次的梳理,在具体阐述的基础上论述其理论对我国反腐败建设的启示意义。  
期刊
摘 要: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贡献度甚至高于金融业,颇受各地方政府的关注,将其视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和调整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产业,对其未来发展抱以大力支持的态度。而民俗旅游在旅游业中因其独特的风格广受游客青睐,其中尤以沿海渔家民俗旅游为盛,但目前,在各地开展的渔家民俗旅游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其开发重点仅仅局限于渔家民宿、饮食等生活层面的发展,渔家民俗文化资源没有得到
期刊
摘 要: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从传统教学走向与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的英语信息化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打破了原有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时间空间壁垒,既重组整合教学资源又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明显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
期刊
摘 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反映了新时期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和治学方针。通过与基于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制的人教版教科书比教,对统编版历史教材的创新与改革进行充分地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使用教材,转变教材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两汉”时期的历史为例,研究和对比统编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选取、单元导语、课前导语、插图、课后习题设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比例逐年上升,子女则被留在家里,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数量不断增加,生命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各类安全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期刊
摘 要:基于以科技赋能教育所产生的“互联网+教育”的理念,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通过将企业管理中闭环管理的模式引入教育管理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闭环管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云教育理念,阐明了其内涵,并详细介绍了其应用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教育实践。实践证明此模式有利于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高效互动,从而不断优化迭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启
期刊
摘 要:探究我国老年人互联网应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搭建信息化互联网助老服务平台,采取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帮助老年人更好的掌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应用。  关键词:平台构建;需求分析;互联网助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6.027  1 背景分析  1.1 人口老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