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以创新创业的视角,在阐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之后,提出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从而不断完善和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保障创新创业人才的优质供给,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大学生创业型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所不同。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从本质上讲,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而大学生创业型就业教育,是介于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高于就业教育,低于创业教育,是一种进取型的就业教育。它是一种培养开创性的人并使之在未来的职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好的适应力的教育。创业型就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适合发挥个体的机会,最终实现自主创业或岗位创业。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型就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创业型就业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缺乏同时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师资;课程无法跟进;学生在高校的实践机会有限;社会对于创新创业的保障机制不够;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确定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
时代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必须遵循科学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转变传统办学观念,科学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具体设计和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目标。要想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需要将人才培养作为创业教育主要的教学日标,制定出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
(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
“人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主动的进行教学改革,在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只有如此,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才会牢牢的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相关的经验.为今后的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三)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首先,学校利用互联网,为学生的网络创业提供实战平台其次,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费、场地和器材,为其提供创新创业训练实验,对于优秀的项目,整合社会资源,进行成果孵化。
再次,有条件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创办自己的实体企业。目前很多高校都利用自己的师资和资金,创办了自己的校办企业。在自己的企业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创业实战和创业氛围。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首先是师资队伍的构成。显然,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由本校专职教师和社会兼职人员构成。专职教师主要负责基础教学和实践管理,对整个创新创业的教学活动统一规划,协调组织;而兼职教师则重点负责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联系实践教学基地,并使实践实训基地发挥出最大作用。其次是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师资队伍必须具有多元化和层次化的知识结构。多元化要求教师队伍的来源和专长领域必须多元化,另外看待教师本身综合素质的视角也要多元化,允许形成教师梯队,以老带新、挖掘新人,使其快速成长以充实教师队伍。
(五)构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专业教育”而开展纯粹的创新创业教育,所以,依托“能力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构建“专业教育+个性化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于专业教育,并将创新创业的个性化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之中。所以,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系统的整合与优化;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重组各种相近的学科,开设综合性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采取多元评价模式。根据不同课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要借鉴国外的评价方法,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评价的标准。
总之,创新人才的推广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中国参与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的需要。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结论
当前,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关系到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又关系到能否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学校、政府和社会需要携手共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曲折的路,中国高校应继续探索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保证创新创业人才的优质供应。
参考文献:
[1]刘桂华.论高校创业型就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中州学刊, 2010(3):135-137.
[2]乔晓英, 苏玲.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才智, 2017(3).
[3]杜刚, 李亚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时代金融, 2015(14):174-175.
[4]赵国华.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D]. 渤海大学, 2014.
[5]高雪莲, 于长志. 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 2007(1):85-87.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大学生创业型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所不同。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从本质上讲,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而大学生创业型就业教育,是介于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高于就业教育,低于创业教育,是一种进取型的就业教育。它是一种培养开创性的人并使之在未来的职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好的适应力的教育。创业型就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适合发挥个体的机会,最终实现自主创业或岗位创业。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型就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创业型就业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缺乏同时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师资;课程无法跟进;学生在高校的实践机会有限;社会对于创新创业的保障机制不够;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确定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
时代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必须遵循科学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转变传统办学观念,科学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具体设计和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目标。要想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需要将人才培养作为创业教育主要的教学日标,制定出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
(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
“人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主动的进行教学改革,在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只有如此,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才会牢牢的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相关的经验.为今后的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三)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首先,学校利用互联网,为学生的网络创业提供实战平台其次,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费、场地和器材,为其提供创新创业训练实验,对于优秀的项目,整合社会资源,进行成果孵化。
再次,有条件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创办自己的实体企业。目前很多高校都利用自己的师资和资金,创办了自己的校办企业。在自己的企业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创业实战和创业氛围。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首先是师资队伍的构成。显然,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由本校专职教师和社会兼职人员构成。专职教师主要负责基础教学和实践管理,对整个创新创业的教学活动统一规划,协调组织;而兼职教师则重点负责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联系实践教学基地,并使实践实训基地发挥出最大作用。其次是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师资队伍必须具有多元化和层次化的知识结构。多元化要求教师队伍的来源和专长领域必须多元化,另外看待教师本身综合素质的视角也要多元化,允许形成教师梯队,以老带新、挖掘新人,使其快速成长以充实教师队伍。
(五)构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专业教育”而开展纯粹的创新创业教育,所以,依托“能力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构建“专业教育+个性化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于专业教育,并将创新创业的个性化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之中。所以,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系统的整合与优化;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重组各种相近的学科,开设综合性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采取多元评价模式。根据不同课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要借鉴国外的评价方法,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评价的标准。
总之,创新人才的推广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中国参与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的需要。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结论
当前,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关系到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又关系到能否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学校、政府和社会需要携手共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曲折的路,中国高校应继续探索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保证创新创业人才的优质供应。
参考文献:
[1]刘桂华.论高校创业型就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中州学刊, 2010(3):135-137.
[2]乔晓英, 苏玲.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才智, 2017(3).
[3]杜刚, 李亚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时代金融, 2015(14):174-175.
[4]赵国华.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D]. 渤海大学, 2014.
[5]高雪莲, 于长志. 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 2007(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