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过程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影响机理

来源 :燃烧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浆防火措施和岩层水造成国内许多矿区采空区遗煤经历长期水体浸泡,势必造成遗煤自燃规律有所变化.为研究采空区长期浸泡煤的自燃特性,以涡北煤矿8201工作面机巷原煤、8201风巷浸水煤为研究对象,从煤微观孔隙结构、官能团演化、氧化升温过程中气体生成规律及氧化动力学参数等方面展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浸水风干后的煤体,矿物质含量呈减少趋势;煤中矿物质的溶解导致煤的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微孔比例增加,比表面积增大,总孔容减小.浸水风干煤体中的活性官能团数量增加,且在升温氧化过程中消耗速率更快;浸水风干煤样的TG-DSC曲线特征温度降低、氧化放热量增加;与原煤样相比,升温氧化过程中,浸水风干煤样的气体产物生成量、生成速率更高,交叉点温度由原煤的196℃降低到190℃,表观活化能由原煤的39.641 kJ/mol降低至39.100 kJ/mol,自燃倾向性增强.论文从煤体物理化学结构和宏观自燃特性变化角度探讨揭示了浸水过程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可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上覆采空区长期浸水煤的自燃防治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通过先前在Hele-Shaw平板装置实验中观测到的预混火焰振荡传播现象的激励,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半闭口狭窄通道内低马赫数火焰的传播过程,观察到火焰的振荡和稳态传播模式.热膨胀率和通道宽度被作为影响火焰动力学特性的主要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气体热膨胀率和通道宽度会对火焰面形状和传播速度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此外,狭槽内压力场沿长度方向的变化揭示了压力与火焰速度的耦合机制.
近些年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由于其诸多优点在吸附脱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论文基于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法对NU-1000吸附典型VOCs(苯、甲苯、乙苯、甲醛)以及二氧化碳和水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吸附质在NU-1000孔道内的吸附过程,包括吸附能、吸附量、吸附能概率密度分布、吸附质的低能构象和吸附质密度分布等.结果表明,NU-1000对苯、甲苯和乙苯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甲醛其次,二氧化碳和水较少.苯、甲苯和乙苯更容易吸附在连接配体附近,而甲醛、二氧化碳和水则更容易吸附在金
研究了在竖直贴壁、平行幕墙和凹型槽3种受限结构下保温材料EPS垂直向下火蔓延传播特性规律.分析了火焰结构、火焰高度、质量损失速率、火焰温度、火蔓延速度等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发现:在竖直贴壁情况下,火焰燃烧以液体聚集池火区为主;平行幕墙情况下,以黏性液体墙火区和液体聚集池火区共同作用形成贴壁燃烧;而对于凹型槽,黏性液体墙火区和液体聚集池火区共同燃烧形成偏移式的火焰.火焰高度、质量损失速率、火焰温度以及火蔓延速度等参数变化基本上遵循如下的规律特点:平行幕墙>凹型槽>竖直贴壁.由于平行幕墙和凹型槽对于空
有机泥炭土的阴燃是地球上尺度最大的燃烧与火灾现象,可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学术界急需开展大量的实验研究,以深入了解泥炭阴燃火灾动力学特性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灭火措施.小尺度的阴燃实验可视为一个简化的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阴燃林火的机理和特性,因此在文献中被大量地推广和普及.然而,如何针对实验研究的内容进行合适的实验设计,目前仍缺乏科学的参考和指导.本文从点火、火蔓延、熄火和排放4个方向梳理和总结了一些文献中较为常用的阴燃泥炭火实验装置和方法,讨论装置的优缺点并列
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热解半焦、气化残炭和烟煤在旋风炉中的混燃特性和NOx生成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降低旋风筒过量空气系数会抑制NOx生成但也会降低燃烧效率,并在降低至0.8时效果减弱;由于旋风炉中热力型NOx生成量较多,削弱了混合燃料间燃料氮转化的交互影响,混合燃料的NOx生成规律基本满足线性叠加;三元掺混时混合燃料的NOx生成特性基本随热解半焦质量占比增加呈线性变化.本文研究工作可为实现烟煤与热解半焦、气化残炭在旋风炉中的高效清洁混燃提供理论指导.
基于路径通量分析以及同分异构体整合对一个生物柴油的复杂燃烧反应机理(3299组分和10806个反应)进行简化,得到了一个生物柴油简化燃烧机理,该机理包含164个组分和695个反应.路径通量分析同时考虑了组分间的直接性以及经一个中间组分的间接相关性,同分异构体整合进一步将具有相同的摩尔质量和官能团以及相似输运性质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反应整合进入同一个集总组分及相应的反应.所得简化机理被用于计算不同条件下封闭式均质反应器内自燃的着火延迟以及完美搅拌反应器内的燃烧,结果表明所得简化机理能够保留原始复杂机理的关键反应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的氧化剂预热温度、燃料预热温度、氧化剂和燃料预热温度以及不同的乙烯掺混比? 对甲烷/空气层流扩散燃烧温度分布和NOx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化剂预热温度的增加,火焰高度和宽度增加,燃烧温度和NOx体积分数也增加;随着燃料预热温度的增加,火焰高度和宽度逐渐减小,燃烧温度先减小后增加,NOx体积分数会迅速减为0;两者同时预热,对应值位于单独预热两者中间.随着乙烯掺混比?的增加,火焰高度和燃烧温度增加,而最大NOx体积分数在?=0.1取得最小值.此外,最大NOx体积分数与最大燃烧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煤粉颗粒在平面扩散火焰系统中的着火和燃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测量了不同热协流气氛(O2/N2、O2/CO2)、温度(1400~1800 K)和氧气体积分数(10%~30%),特别是高温低氧(1800 K,10%O2)环境下的气体温度场和颗粒温度分布,获得了MILD燃烧工况下煤粉颗粒着火和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高温低氧环境下,煤粉颗粒的着火距离明显缩短,气体温度场更加均匀.1800 K协流温度下,随着氧气体积分数每提高10%,其着火距离缩短12%~14%,氧气体积分数为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过渡态原理,在M06-2X/6-311G(d)水平上研究了吡咯氮和两种不同结构吡啶氮的Zigzag煤焦模型热解过程含氮化合物迁移释放NOx前驱物的机理,其中“吡啶氮1模型”指的是N原子序号为28的模型,“吡啶氮2模型”指的是N原子序号为29的模型,所涉及的基元反应均寻找到了过渡态,并得到每一步反应的活化能.通过各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对比分析,找出容易进行的反应路径.结果表明,吡咯氮模型热解生成HCN的过程更易进行;吡啶氮1模型C—N键断开,然后C—C键重新成键形成中间体IM2的过程所需克服
本文综述了压力对煤热解过程及热解焦炭理化结构的影响,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较低的温度条件(通常低于1000℃).研究表明,加压煤热解焦炭和挥发分产率、焦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官能团、石墨化程度等理化结构不同于常压,加压热解过程中N、S元素的多相转化行为会发生改变.压力升高,焦炭产率增加、挥发分产率降低,焦炭的燃烧反应性降低.高压会形成更多的大孔隙率炭颗粒,焦炭的石墨化程度加深,脂肪族和芳香族含量先上升然后下降,小芳香系统与大芳香系统的比例降低,含氮前驱物(HCN、NH3)数量随着压力增加而增加,气态产物中的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