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足的奶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奶出生于1917年,要是活到现在刚好100岁了。
  我没有见到奶奶的最后一面,奶奶走时我在县城第二中学读书。1984年5月,那是个细雨绵绵的暮春。清晨,我正从借宿的二姨家走出来,村里人就急急忙忙找到我并告诉了这个噩耗。我心头一凛,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一向身板硬朗、没有任何病灶的奶奶怎会突然离世呢?想到前两天我还跟奶奶在一起有说有笑,她还让我把那洗干净的三尺长裹脚布拿到外面的竹竿上去晒太阳。还说周末等我回来,带我到河边去挖年轻夫妻用得着的草药……
  我赶紧回家。整个家里人都在忙碌着,搬凳的、烧香的、哭泣的乱成一团。侧房的门板已经卸下,准备停放奶奶的遗体。我问与奶奶住在一起的姑姑是怎么回事?她说:“昨晚吃饭时还是好好的,还与来看望她的一对年轻夫妻吃饭,喝了点酒,谁知道今早起来就出事了!而且是你四妹陪她睡,早晨起来叫她,不应,摸她的身体时是冰凉的,于是赶快叫人,结果还是走了……”
  我的眼泪顿时刷刷地流了下来。
  我后来才知道,奶奶是与那对夫妻喝酒后诱发脑血栓于凌晨去世的。而那对夫妻,是来感谢她的。因为奶奶给他们吃了一剂草药,生了个胖儿子,特别高兴。之前已生了两个女孩,闷闷不乐。那时的农村,没有男孩的家庭会被别人冷落、看不起。
  吃草药选择孩子性别这件事,由于奶奶偶尔带我去采摘,还有点印象。就我所知,附近村寨有三四家人吃了这个药,如愿地生了男孩,于是有的买来公鸡,有的送来布料,表示感恩。据姑姑说,奶奶采摘的那草药叫“破碗花”,大概是采摘它的根茎回来后,与未开叫的小公鸡一起用瓦罐煨了吃,一连几天。因为采药是传女不传男,奶奶来不及传下来,就在意外中绝世了。奶奶就这样遗憾地离开了,那裹脚布还在窗外的竹竿上随风飘摇。看到这样的凄境,我浮想联翩——被奶奶拽着、与奶奶一起走亲戚、串朋友、采草药等快乐事一去不复返了。
  奶奶出生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1935年4月8-9日,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军团从贵阳、龙里间突破湘黔公路,并在贵阳附近之黄泥哨,与驰援贵阳的滇军孙渡部遭遇并发生激战。之后,红一军团从龙里、高坡经上马司直插定番(惠水县)。年龄将满18岁的奶奶就住在上马司村寨,名字叫方家明。
  当年,由于受到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老百姓非常害怕“共匪”,大家早在红军到达上马司之前就到涟江河对岸的树林里躲藏起来,我奶奶也不例外。据说,红军赶到上马司时已黄昏,我奶奶正涉水走过河的中央,只看到她飘在水上的头发了。第二天红军走后,奶奶回家。看到家里一百多斤的大肥猪被杀了,床单被撕烂用来做草鞋,但在桌子上留下一些钱。红军还征用了一个叫曾执斋的人的马来托运粮食,到达长顺后,就让他跟马一起回来,还给了他几斤粮食作为酬谢。当时,我爷爷家也帮助过红军,曾拿出三斗米,红军还写有借条。听说这条子在我堂弟那里,可我一直没机会看到……
  奶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没那么深 ,所以她的裹脚不算彻底。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里,奶奶没有天天包裹着,似乎只是出门做给别人看。我见过她有些脚趾是畸形的,特别是大脚趾向内弯曲并挤压其他脚趾,缩着一团。但跟古时候的“三寸金莲”相比,奶奶的脚还算比较大,而且走起路来四平八稳,不像企鹅般左摇右晃。
  奶奶没有文化,但有教养、手很巧,跟我爷爷一起懂得不少东西。爷爷是个有文化的人,曾就读于贵阳师范学校,28岁时做过国民党时期的乡长。可在解放后,他因做过国民党的官而被投入监狱,年仅39岁的他因病过世。于是,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了奶奶一人身上,还要将我父亲及两个姑姑拉扯大。不久搞“土改”,奶奶的家被划成地主成分,土地没了,住房也没了。奶奶实在没办法,只好将我父亲及小姑分别送到亲戚家去寄养,而将只有17岁的大姑早早出嫁,她自己则帮别人家做针线活补贴家用。毕竟是大家闺秀,奶奶纳的鞋墊样式好看。特别是绣花,绣在手帕上、绣在围裙上,她还会将捡来的宣传海报,照葫芦画瓢,绣出来的品种又多又好,别人家争着请去绣,或者拿回来家里绣,获得的报酬是钱、是米、是布……后来,我小姑也学着绣,或许是熟能生巧,她绣的鞋垫也精彩绝伦,以至我每年回老家过年,她送的礼物除了腌肉,就是鞋垫了,现在我的鞋柜里还保存有十几双她绣的鞋垫。
  由于没有土地和住房,外祖公感到奶奶一家可怜,就让她搬来一起住,不想一住就是15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有能力撑起一个家的父亲,向政府申请了一块土地,自己挑石头砌墙、买木材做梁,好不容易建了一栋有三个房间的草房,才算真正的有了一个家。这时的奶奶才有一丝喘息的机会,勉强活出个人样来。说起这草房,当狂风暴雨来临时,屋顶的草被掀翻,满屋漏个不停,加上电闪雷鸣,吓得我忙找地方躲起来,而奶奶除了对我安慰外,还找来大小盆子,一个劲地接水。
  每天清晨,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盛夏,奶奶都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解开她的裹脚布,之后就去割猪菜,只有解决了猪的问题,才放心去做其他的事。当屋檐下的小广播一响,七点钟生产队出工的时候,她的猪食也就准备好了。日复一日,养了一年的猪已经有一百多斤,春节将近,就要杀猪过年了,就要有肉吃了,一家人翘首盼望。不料公社的人来了,大家期盼吃肉的猪被赶走了,说这是搞资本主义。
  奶奶是个善良的人,总是抢着家里的活来做。即便是在零下几度的冬天,都要拿着衣服到离家约800米外的涟江河里去洗,蹲在一块大石板上洗、搓、捶,当要拧干水的时候,两只手都无力了,被冻得肿胀通红像个红萝卜。有时候我也帮家里做些事,到河里洗菜,寒风刺骨,手指钻心的痛;挑水也是个大问题,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满是泥巴和小草的田埂上,有一次不小心踩滑了,连人带水翻到田里,脚也崴了。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奶奶就把我的手放在她的手里呵护着,说:“下次还是我去挑吧,你在家好好读书就行了!”我的心里顿时热乎乎的,但我看着奶奶那双裹布的足,她能安全地挑回来吗?心里很不是滋味。
  因为家庭是地主成分,奶奶有时要去做义务工。有一次是去修马路,我跟着去了,那时我才十多岁,拿着一把锄头和竹箕屁颠屁颠地跟在奶奶的身后。对我来说,跟着奶奶去做事纯粹是好玩;对奶奶来说,有我跟着算有个心灵的安慰了!
其他文献
父亲故去,不忍母亲独守空屋,晚景凄凉,便把母亲接到潞城与我同住。奈何我家楼高梯長,母亲僵硬的老寒腿上下困难,只好给她贱租了一间单身宿舍。  宿舍在二楼,层次勉强。但十年未修,此间未断杂人短租,皆懒于收拾,墙黑地污,玻璃浑浊,加之,又地处阴面,四季不被阳光照耀,暖气又不好,冬寒夏潮,光线暗。因急于住宿,我也未能赶上好好收拾,也没买任何家具,只把退下的旧家什供母亲凑合使唤。  母亲并不嫌家具简陋,却因
期刊
三月,上珞珈山,看樱花盛开,绝对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珞珈山的櫻花着实惹人喜爱,银白色的花瓣,捧着粉红色的花蕊,像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糕点,看了就让人胃口大开。绿色的花蒂接着长长的梗茎,那梗茎虽然瘦小,却并不柔弱,腰板直直地挺着那朵花,单看有点像微缩的花纸伞,撑在大小姐的头上遮挡阳光。滑稽的是伞柄长了点,不成比例,更显得花茎小了。但是,小樱花很聪明,三五朵扎堆,一球一球地,根茎落在树干的一个点上,非常
期刊
我4岁的时候,从外面玩够了回来,多远,我就嚷嚷开了“妈妈,我回来了,我要喝水”。妈妈把一小土碗温水,递到我嘴边“慢点喝,别呛着”,边说边拍打着我身上的尘土,拿去我挂在衣服上的杂草和树叶。  我13岁的时候,开始在外地读书,每逢周六,天黑下来还没见到我的身影,妈妈就会站在山嘴上拉大嗓门,对着黑沉沉的夜:“四妹,四妹,四妹回来没有?”黑夜里,我只要听到妈妈的呼唤,定会立刻:“妈妈,我回来了。”并加快脚
期刊
儿行千里母担忧,长辈的爱也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我是一个心很野的孩子,我可能只忠实于自己的感官,热衷于“在路上”的感觉,仿佛生命就是一个挖掘宝藏、激发潜能的充实过程;可能不沮丧到无能为力,抑或不孤独到形单影只,我是不会太过恋家。  在我阔别祖国一年半后的重逢前夕,我的母亲写下这篇《最好的交代》。感恩之际,希望能让更多的留学生懂得父母之爱……  ——孙浚博  今天的太阳温暖又明亮,还离我
期刊
小时候家里穷,吃碗河粉就像现在吃鲍鱼汤。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河粉为什么是那么的好吃呢?如叉烧粉,叉烧切得薄薄的,加上绿色的葱花,红白绿三色竟显,那加了虾皮熬过的汤,一阵香味冲来,恐怕神仙闻了都站不稳。但它要5分钱一碗,我们吃不起。还是吃斋粉吧!2分钱一碗,撒点葱花,美味无穷。记得一次跟小伙伴玩累了,想吃斋粉,但两人口袋只有一分钱,于是两人就合着共吃一碗,我们就这样你夹一箸我夹一箸轮流着吃,后来越吃
期刊
一个邀约电话,就把我唤离了十丈红尘。走起!奔赴苍儿会,探访一个绿色王朝。  在看到苍儿会之前,我一直觉得:地球是古老的,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在很多地方,她确实呈现出步履蹒跚的老态,听得见她令人揪心的艰难喘息。  但是,走进苍儿会,我欣然发现:在这里,在苍儿会,我们的地球母亲青春美貌!  那森林是她浓密的长发,那山岗是她侧卧的身躯,那线条浑圆的坡谷是她年轻的乳房,而苍儿会那滴水般的翠色直铺天边,就
期刊
新房子落成不久,母亲来到这里,简单空旷。院子里桃花怒放,桑叶碧翠,光秃秃的山头与贫瘠的土地等待着父母去耕耘,新的希望与梦想在此酝酿。  黄泥墙里留下的洞洞并不寂寞,麻雀们在此安家落户,叽叽喳喳欢唱着,不论春夏秋冬。春天来了,南方的那对燕子如约而至,孤单了一冬的泥窝变得干燥,勤劳的燕子衍泥筑巢,夏日里,已经稚燕满巢,张开大嘴等候着母燕带回的佳肴。  此时,外面桑叶正绿,母亲养的蚕籽可以“上山”,蚕宝
期刊
夜已很深了,微弱的灯光下,法官罗军还在键盘上敲打着,时而蹙眉、时而微笑、时而愤愤然、时而欣欣然。  十好几年了,真是难得!这个浮躁的时代,谁还有闲情写日记?  我问罗军,累不?罗军笑答,不累,不写反而憋得慌。是什么动因让你坚持下来的,我接着问。罗军答,也说不好,每件案子都不同,哪怕是同类型的,每件案子都有每件案子的个性与特点,方法不同或不同的人办理,案子的结果也可能不同,至少效果不同。因为不可预见
期刊
老家的房前有一棵老榆树,枝丫繁盛,主干一路向上,直指云天。有一年春节,老榆树上飞来一对喜鹊。  这对喜鹊爱跟人在一块儿,仿佛与我们一家人早就认识似的,经常从老榆树上飞到门前的空地上散步。公的体型硕大,毛色光鲜,叫声响亮,走起路来挺胸凸肚。母的则围着老公跳来跳去,长长的尾巴摆个不停,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吃饭时,我偶尔把饭碗放在小凳上,它们夫妻俩竟一路小跑过来,旁若无人似的,啄食我碗里的饭菜。  父亲
期刊
朋友有颗牙坏了,牙医说需要种牙,我感到很新奇,朋友说现在技术先进了,一颗种植牙的寿命能到达到近30年。哎呀!那可真好!  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40多年前。小时候我跟姥姥长大,开始记事时候,姥姥的嘴里还有一颗牙。记得姥姥吃饭,上下嘴唇緊并着,嘴巴子一游一游地,脸颊一抽一鼓地,她吃饭很费事。我常与姥姥黏在一起,在她的身上爬上爬下,有时,我趴到她的脸上,“姥姥我看看你的牙”,姥姥张开她满是牙龈的大口,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