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极拳十三势图解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禹襄及其传人李亦、李启轩均系世家儒生,以研究拳理、拳法自娱,罕于课徒,直至第三代郝为真(1849~1920年)始广为传出,方启太极拳流派之滥觞。武派太极拳架的特点,可概括为:
  一、式简技繁、组织合理:拳势动作简洁明快、术法分明,重在实用、不尚花法,外形简朴、内蕴丰富。套路编排则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繁简适当、突出重点”。
  二、法度严谨、身正势圆:走架严守武氏规定的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分清虚实、腾挪闪战等身法要领,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双掌护中用中,前伸不越足尖,后曲肘不贴肋,左右相系,上下相随,三环九折,节节贯穿,内外相合,周身一家,身正势圆,紧凑缜密。
  三、以心行气、内外兼修:走架打手“心为令、气为旗”,“用意不用力”,“以气运身、务求顺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调理阴阳,内外双修。
  四、起承转(开)合、一身五弓:为了防止凸凹、缺陷、断续之病,武氏指出走架打手要“贯穿一气”,做到“起承转(开)合”;为了练好蓄发开合之功力,武氏又规定“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一身五弓咸备。
  五、体现拳理、内功高深:武派太极拳的创始和发展过程,是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武派太极拳在拳式、拳法、拳理方面达到了高度一致,形成了“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武派太极拳在长期传习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拳势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我自幼受业于郝为真之弟子李圣端(1888~1948年)等先生,在多年研习过程中,略有心得。不少太极拳爱好者要我将武派太极拳拳势练法、技击含义做些系统介绍。为此,不揣浅陋,仅以十三势以飨读者,并就正于方家。
  图解的几点说明:
  1.为了便于读者研习,演练者假设面南背北而立,即面向读者为南,背向读者为北,面向读者右边为东,左边为西。
  武派太极拳走架既要“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又要“八面转换”。故拳势变化运转路线是四正(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2.学拳如识字,做到能读、能解、能书、能用,才算懂得一字。习拳也应如此,每一势均应知其名称,熟其法度,明其用法,晓其变化,才算会得一势,如果只是依样画葫芦,则收效不大。
  3.太极拳每一拳势都有一定的技击含义,了解拳势的基本技法,既可提高练习者的兴趣,走架有意可循,不致动作姿势游离题外;同时,又为练习推手、散手奠定基础。因此,我对每一拳势的基本用法都做了阐述,并重点地介绍了武派太极拳前辈的实际运用情况,供读者研习。
  有些重复拳势,如懒扎衣、单鞭等,则是“重而不同”,练习时要注意其具体区别。
  4.为了学好拳势,掌握技法,演练时能较好地反映出武派太极拳“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读者还应深入研习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等名家拳论。
  拳势运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实际演练时,应协调一致,不可参差不齐。本文拳势图照,多系作者的近照。
  
  第一势 左懒扎衣(上承无极势,图1)(本文图示见插页)。
  
  动作一:裆部会阴穴与两胯根放松,尾闾低垂松沉,屈膝下蹲,身躯重心继续落于左右涌泉穴;同时,两臂微屈,两手向小腹前合拢,掌心斜向下;双目前视。意欲左旋打(图2)。
  动作二:重心逐渐移至右腿,屈膝踏稳,左足尖为轴,向左微微拧旋,右足涌泉左旋;尾闾右移,与右足踵虚虚对正;上身随之左旋约45度斜角,鼻尖、肚脐与左足尖相对;在重心下降左旋之同时,双臂微屈,左上右下自小腹前向左上起,两掌侧立,掌心相向,左掌高不过肩,右掌高同左肘。左掌与鼻尖、左足“三尖相照”;目光引双臂左;意在左臂外关穴(主)和右掌劳宫穴(副)。面向东南(图3)。
  动作三:右足继续松沉踏稳,左胯根微向内抽;左掌微微内旋,松肩沉肘,掌根下塌;重心置于右腿,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左膝似线上提,左足尖离地脚掌上屈,足踵轻轻铲出,着地后足跗放松,足下似有吸力,脚掌落下踏实;右足蹬地,右腿自然伸展,上体随腰胯微微左旋,尾闾前送,成左弓步;同时,双掌内旋,掌心略向前,左上右下,随上体前移徐徐向前挤去,有推山撼岳之意。左掌高与鼻齐,右掌高同左肘;双目注视远方落放点处(图4)。
  动作四:右膝向右略移,与右足尖虚虚对准,然后重心缓缓后移,右腿落胯屈膝坐实,尾闾垂直与右足踵对正,左腿自然舒伸成后坐步;随同身躯后移,左胯根微抽,左掌内旋掌心向下,自上顺左腿回,至左胯前,右掌同时内旋,掌心向下按至右胯前(图5)。接上势,胸腹微含,双手划弧上提至胸部,掌心向前下(图6),然后右足蹬地,左腿前弓,重心前移,双掌徐徐按出,合于胸前,高与肩平,掌心略向前,两劳宫有相互吸引之意。在双掌相合之同时,右足跟步至左足踵右后侧,足尖点地,右膝与左膝弯似挨不挨,两足成三角形;目前视,有意远劲长之势(图7)。
  说明:1.懒扎衣拳势之名最早见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年)之三十二势长拳。戚氏长拳以懒扎衣和单鞭为第一势和第二势。早期的太极拳不少拳势出自戚氏长拳,武派太极拳始祖武禹襄先生顺其沿革也以懒扎衣为首势,不同之处是他还创编了右懒扎衣,在内涵上吸取了王宗岳十三势中的挤按(暗寓采肘靠)以及点碾蹬等腿技,成为独具风格的武派太极拳首势。
  2.动作一屈膝下蹲时,要提顶吊裆,放松胯根(即腹股沟,左右各一),尾闾下垂,如同坐在椅子上,切不可胯根前挺成屈膝下跪状。武派太极拳走架打手对腰胯的要求是“磨腰虚胯”,胯根应经常放松,不可硬挺,腰胯旋转折叠才能灵活便捷,是调整重心之关键。
  3.动作二身躯左旋其根在腿,右腿虽不移动,但足心涌泉穴要配合左足尖向左拧旋。腰胯向左旋转时,其窍要在尾闾长强穴,如同船舵向右轻轻摆动,上身随之左旋,始可轻灵自然。左掌上,右掌随之堵截,其劲源于腿和腰胯的左旋,尾闾的右摆,双掌不可用力。定势时右腿实、左腿虚,两足为不丁不八步,右足微斜,左足向前顺踏,足尖点地,不可平放,平放则起脚不利。足尖点地便于前进后退,起脚应敌,上护己裆;双掌护中既便于打手练习,也适宜于实战搏击。
  4.动作三双掌前挤一定要做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武禹襄《十三式说略》)。“其根在脚”,要求把足跗松开,用意把涌泉穴贴于地面,足心吸地始有根,根为本,根越深则功越深。“发于腿”,腿如弓,后足蹬地,要有弹力,不可僵硬挺直。前足踏地如向地下栽物,膝部随即撑住,不可过于前弓。左弓步将形成时,右大腿根略向左旋做好裹裆准备。“主宰于腰”,腰如弓弦,决定发劲方向之远近高低,放箭若欲中的,方向定力至关重要。“形于手指”,形是达,手如箭,根在腿,达于手,要坐腕展指。“由脚而腿而腰”,自下而上脚、膝、胯、腰、背、肩、肘、腕、指九个关节(包括关节之间筋络)必须节节贯穿,前腿弓,后足蹬,伸腿旋腰,裹裆护肫,舒臂坐腕展指顺序进行,做到上下相随,完整一气。
  双掌打挤是左掌上挫,促其拔根,右掌前挤,使其跌出,双掌形成一股合力,才能将人挤出,不要只是双掌前推。前挤发放在九节劲节节贯穿之同时,还要做到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尾闾前送(用意往左膝前送),夹脊后鼓,身躯沿水平方向前移,重心不可上升,上身不可前倾,要有“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之势。动作二之左,动作三之前挤,定式时都要“三尖相照”——鼻尖、左掌与左足要上下相照。不论何势出手都要心中有数(意在动先),眼神所注,脚进、掌打须齐进齐到,定势时,三尖相照,才能劲力完整以利护中用中。
  动作四之先后按,时要尾闾“坐”在右足踵上,臀部不可后突,上身不可前俯。掌随胸腹微含,命门后吸肚脐将掌回,有“吸而后引”之意。按前有一“提而后打”的动作,但肩不可耸,气不可浮,要松肩沉肘,气沉丹田。前按时,伸臂弓步进身,尾闾前送,夹脊微鼓,上提(顶)下沉(涌泉踏实)要同时并进,上下相随,劲力连绵不断。双掌合时,手、步、身要一齐到位,不可参差不齐。
  武派太极拳前辈为使学者走架打手做到势势清楚,转换明确,不飘不毛,在松柔中有力度,规定每势都要做到起、承、开、合。如懒扎衣,第一动为起,第二动为承,第三动为开,第四动为合。但在长期教学中,不少前辈把第四动中后的动作称“开”,前按合手称“合”。附记于此,供习者参考。懒扎衣为武派太极拳之母势,故解说较详。以下拳势有些类似的要求,除重点提示外,不再一一重复。
  技击含义: 懒扎衣是以静待动,手足并用,攻防兼备之拳势。左掌在上护己头胸,右掌在下护己腹裆,以人体中线为界两掌各管身躯半边,兼护中线;下则左足尖点地,可提膝护裆,以腿破腿,也可伺机进击,踢碾蹬。周身各个关节常处于最有利的活动范围,易化易发,形成我顺人背之势。
  左懒扎衣主要有 、、挤、按四个手法。
  1.对方如用左掌(拳)向我胸面部击来,我右腿屈坐稳定重心;左臂以外关穴处上来掌,随即旋腕掌根下塌,右臂尺骨处沾贴对方左肘,截堵来劲;左胯根内吸,双掌微向左下引化,空其来劲,使其拔根,然后双掌向对方前胸中心线挤去,左掌上挫,右掌前挤;同时左腿插入对方裆部踏实,右足后蹬,腿如弓,掌如箭,将对方发出。
  我用前挤法,对方如用左手格我左掌,我顺势左掌搭其左腕,扭腰吸胯(左胯根)向我左侧采,同时右掌搭其肘部微向下向里化其劲,促其重心前倾失重。对方如欲抽臂稳定重心、我可乘势用腰劲双掌向前按去将其发出。用挤、按向前发放,务必做到步要过人、身要欺人、神要逼人,站位好,劲头准,得机得势,始可随手奏效。
  2.左懒扎衣还有一通常用法,如对方以掌(拳)向我胸面部击来,我右臂上,随即旋腕采住,左臂以尺骨处沾贴对方右肘,右胯根微向回抽,松肩沉肘,向右下采,使对方前倾拔根,然后双掌向对方胸部挤出,左掌上挫,右掌前挤,左足前进插入对方裆中,右足蹬地,腿如弓,掌如箭,将对方发出。
  如对方身躯高大,力大势猛,我右臂化对方右拳,左臂沾贴对方右肘截堵其劲源;同时起左腿踢对方前腿,随即踏踩对方脚跗,然后双掌前挤,将对方发出。这是上下并用之法,先撼动对方根本,使其重心不稳,然后再向其失重处挤去,较易成功。
  3.以上两种用法,都是从对方“外环”(侧面)接手,“侧进正击”,为常用之法。也可从正面踏中门直接进击。如对方用右拳向我胸面部击来(或用右掌掴我面颊),我左臂屈肘外旋斜化解来力,右掌护胸防其左拳进击。同时弓步进身,左掌前扑对方面部,右掌下按其胸,双掌合劲,向对方命门穴处发劲,将其发出。昔年邢台李香远老师(1889~1960年)出手凌厉,多用此技。
  懒扎衣用法很多,前辈积累下不少经验,下文将陆续介绍,供读者研习。
  
  第二势 右懒扎衣
  
  动作一:右足向右微移,足尖点地,松肩沉肘,双掌下塌,意欲右旋打(图8)。动作二:以左足踵、右足尖为轴,身躯向右旋转约90度,尾闾移与左足踵虚虚对准,重心移至左腿,屈膝踏稳,涌泉吸地,右足尖点地,成不丁不八步。随躯体右旋之同时,双臂微屈,右上左下向右斜,两掌侧立,掌心相向,右掌高不过肩、左掌高同右肘,右掌与鼻尖、右足“三尖相照”;目光引双臂右,意在右臂外关穴(主),左掌劳宫穴(副),下与左足相应。面向西南(图9)。
  动作三:左腿继续松沉踏实,右胯根微向内抽;右掌微微内旋,松肩沉肘,掌根下塌;体重置于左腿,左腰眼托起右腰眼,右膝似线上提,足尖离地脚掌上屈,足踵轻轻铲出,着地后足跗放松,足下似有吸力,脚掌缓缓落下踏实,左足蹬地,腿自然舒伸;上体随腰胯微向右旋,尾闾前送,成右弓步;同时,双掌内旋,掌心略向前,右上左下,随上体前移徐徐向前挤出,有推山撼岳之意。右掌高与鼻齐,左掌高同右肘。双目注视远方落放点处(图10)。动作四:左膝向左略移,与左足尖虚虚对准,然后重心缓缓后移,左腿屈膝踏实,尾闾垂直与左足踵对正,右腿自然舒伸,成后坐步;身躯后移,右胯根微抽,右掌内旋掌心向下,自上顺右腿回,至右胯前,左掌同时内旋掌心向下按于左胯前(图11)。
  紧接上势,胸腹微含,双手划弧上提至胸部,掌心向前下(图12);然后左足蹬地,右腿前弓,重心前移,双掌徐徐按出,合于胸前,高与肩齐,掌心略向前,两劳宫有相互吸引之意。在双掌相合之同时,左足跟步至右足踵左后侧,足尖点地,左膝与右膝弯似挨不挨,两足成三角形,眼神随双掌前按向远方落放点处注视,有意远劲长之势(图13)。
  说明:1.本势右足右掌在前,故名右懒扎衣,以别于左足左掌在前之左懒扎衣。由左懒扎衣向右懒扎衣过渡时,左足踵、右足尖向右拧旋,尾闾左移,腰胯右旋,带动躯体右旋,双掌右左截要同时运作,同时到位,不可参差不齐;要力从足起,不要只是双掌挥动,或腰动腿不动。向右旋转时,重心不可上升,双腿不可站直,身躯不得摇晃。这种“碾钉”步是武派太极拳常用的旋转步法,须要多多练习,才能得心应手。
  2.动作三之上步,是用足踵铲出,而不是迈出,这是武派太极拳由后坐之不丁不八步向前上步之基本步法。用足踵擦地铲出是用足踵对方前胫之技法,如改为迈出就无此技巧了。习武派太极拳者对这些地方不可忽视。
  3.要始终贯彻“用意不用力”和“意在动先”的原则,用意指导动作,日久才会增长内劲,形体上才能沉着松静、灵敏善变兼而有之。
  走架要注意六合(上下、左右、前后)对衬,阴阳互托,做到平衡对称,才符“立身中正”之意。不偏不倚谓之中。动作要适中,无过不及,妙在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俗中求雅。“正”是端正,拳势无论如何变化,双肩双胯都要始终保持平行四边形的几何状态。身正劲力才能完整。
  其次,脚下要分清虚实,虚中含实,实中有虚,左右相系,互为主辅。步法合度,周身才会自然协调。两腿的虚实变换要“移步重心定,落步重心移”,不可上体重心和脚步一块移动。再其次,手要分清前后主次,如右懒扎衣,右手在上是“前手”,左手在下是“后手”,两手如一手,各护半个身躯,上护肫,下裹裆,守中用中,动则螺旋,形如吐丝,横直顺逆,起落伸缩,关节圆转如意。
  总之,每一拳势都应做到眼有神,身有谱,脚有根,空松圆活,外柔内刚,不散不懈,不僵不滞,内外相合,周身一家,一动一静,皆有神情,外在形态和内在神意和谐统一、对称平衡才算入门。其它注意事项同左懒扎衣,不再赘述。
  技击含义:1.对方用右掌向我胸部击来,我身躯略向右旋,右臂上,两臂交接后,随即松肩沉肘,右掌对准对方中心,内旋下塌堵其肘部,截断力源使其无法出手。此谓“堵中节”、打“闷劲”。听先师李圣端(1888~1948年)先生说:郝为真(1849~1920年)师爷晚年与人接手多用此技。我生也晚,未能目睹郝师爷与人打手之风采,但先师和陈固安(1913~1993年)等师兄用此技巧时,我曾见过,委实妙不可言。如我堵其中节,对方含胸缩肩(或沉肘)化解,我可乘机进步,向前发放。或进左腿管住对方双足,右掌按其前胸,左掌堵其后腰命门穴,尾闾右移,左胯根微抽,随身躯左旋之势,将对方向左发出。
  2.左懒扎衣之技击含义同样适用于右懒扎衣,读者可参考研习,不再重复。
  在实践中左右懒扎衣经常连环实施,武派太极拳之活步推手,即为左右懒扎衣连环施用法,研习者可通过练习打手体会其中奥妙,也可单独练习左右懒扎衣,熟知其技法含义。这是武派太极拳众多前辈练功之体会。 第三势 单鞭
  动作一:左足向右足后微移,足尖点地;松肩沉肘,双掌微向下按,如扶物状;意向左旋(图14)。
  动作二:以右足踵、左足尖为轴向左拧旋,带动腰胯、身躯同时向左旋转90度,左足尖向东、右足尖向东南,成不丁不八步,重心仍在右腿;同时双掌微俯,随同身躯左旋,略向内合;目光平视,领身躯左旋,定势时面向东南(图15)。
  动作三:身躯松沉,右足涌泉踏实,稳定重心,左胯根微向上抽,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左膝似线上提,足尖离地、足掌上屈,足踵向前轻轻铲出,足踵着地踏稳;目视东方(图16)。
  动作四:左足松沉落踏稳,左腿前弓,右足蹬地,涌泉左旋,右腿自然伸展,带动腰胯、上身左旋,尾闾前送,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伴随身躯左转、重心前移之势,左臂内旋坐腕前按,掌心侧向前,高不过口,左肩与左胯、左肘与左膝,左掌与左足要上下相合,上与鼻准“三尖相照”,右掌同时向右出,与肩同高;左掌和右腿有贯穿一气之势;双目注视远方;定势时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气沉丹田,涌泉松沉,两足踏稳,意贯左掌劳宫,劲达指尖;面向东方(图17)。
  说明:1.单鞭为戚氏长拳懒扎衣后之第二势,武派太极拳也因袭之。何谓单鞭?其中有一出典,元杂剧及评话小说有唐将尉迟恭“单鞭救主”的故事,后人引入武技中遂有“单鞭救主”拳势之名,又逐渐简化为“单鞭”,因其双臂前后分展,形如一条舒展自如的长鞭。
  2.动作一、二,身躯左旋时,要在双足拧旋下带动胯、腰、身一起左旋,不可腿动腰不动,或上身先动而后双足才拧旋。左旋时要保持提顶吊裆,腋下空虚,“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之势,不可前俯后仰,重心上升。
  3.由动作二、三向动作四过渡时,要顺势完成,中间不可停顿;在双掌微俯,随同身躯左旋时,如按水中浮萍,顺流而下,要细心体认其轻重浮沉,既有沾连粘随之意,又有空松圆活之趣,为练习打手跟随劲奠定基础。
  4.动作四,在左弓步形成之初,尾闾(长强穴)要往左膝前微送,右胯前合,做好裹裆;两足要有适当的横距,不可只是两足叉开,状如大字。分掌时要左胸放松,右胸张开;双掌左前右后同时分开,左掌如推泰山,右手如虎尾;左掌前按时要腕部放松,掌根前吐,手掌自然竖起,不可手指用力上挑。
  5.单鞭拳势动作虽简,但运作时既要圆润流畅,不断续,又要做好起、承、开、合,势势清楚,所以不可草率。第二、三动是蓄,第四动是开,既是蓄而后发,又要开中有合,先开后合,不可只开不合。在提顶吊裆、气沉丹田、裹裆护肫、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双肩双胯微向里合;双掌似游龙,左掌如龙头,当胸昂扬而起,下与左足相合,护中用中;右掌似龙尾,顺右肩挥出,下与右足尖相应;两劳宫有相吸相引之意。定势后,要在舒展中求紧凑,气势轩昂,卓尔不凡。
  技击含义:1.对方挥拳向我胸、面部打来,我右臂上,顺势旋腕向右侧化;同时起左足蹬踢对方的前腿胫骨,随即下踏对方脚面,左掌前击其胸;上下俱到,使对方不易闪躲。
  2.对方用左掌击我面颊,我右臂上,顺势化解,同时左足插入对方裆中,左掌斜劈对方面颊,也可下按其胸向前发放。
  3.对方以右拳击我胸部,我右手采其腕,左小臂截堵其肘部,顺势微向右,以控来势,然后左足进步插裆,左肘顺其右臂下向对方胸肋撞击,也可旋臂下压其肘。
  4.先师兄王陛卿(名学政)先生身躯较矮,其单鞭多用跌法。如对方用右顺步拳击我面颊,我用右掌采住向我颈后引化,同时速进左足管住对方右腿,左掌沾贴对方胸、面、尾闾右移,上身左旋,使对方向我左侧跌出。其法甚巧,读者不妨用心研习。
  武派太极拳前辈对单鞭一势的用法,有不少经验,这里先说这些,以后再继续介绍。
  
  第四势 提手上势
  
  动作一:以左足踵为轴向右拧旋,待足尖向南方后落平,带动腰、胯、身同时向右旋转;尾闾垂直与左足踵虚虚对正,落左胯,涌泉松沉,左足踏实,稳定重心。随着身躯右旋,左臂内旋向上划弧移于头部左前方,掌心斜向外,手指斜向上,松肩沉肘,臂呈圆弧形,右掌划弧下落至右胯侧,掌心向下,面向南方(图18)。
  动作二:身躯继续微向右旋,右腿抽回,足尖点地,成不丁不八步;同时左臂划弧下落,右臂划弧上提,双臂合于腹前,左掌竖立,掌心侧向前,右臂环抱,掌心朝里;右足、左掌、鼻尖“三尖相照”;目光逼视远处,有前挤之意(图19)。
  说明:1.“提手”是指提对方之手,非提自己之手;“上”是“进”的意思。本势命名含义是提起对方之手,使其失重,乘势进击。
  2.随着身躯后旋,双臂左上右下划弧落于腹前,要自然合拍,同时进行。双臂划弧之轨迹要圆活轻灵,不可出现棱角。左臂上扬时,不可耸肩,右小臂向腹部环抱时,要有上提之势。定势要有进步、前挤或肩靠之意。
  3.武派太极拳提手上势之动作也较简洁,但同样要注意做好起、承、开、合。两臂左上右下时为开,动作要舒展;但开中有合,要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双臂环抱于腹前为合;但合中寓开,有进步前挤打靠之意(注意:只是意存此念,并非有挤靠之动作)。
  4.身躯右旋,双臂回环,要气势饱满,须在“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之身势下运作,身躯不得摇晃倾斜、低头弯腰,重心上升,严防出现凹凸、缺陷、继续等病。
  技击含义:武派太极之提手上势,拳势动作虽简,但技击含义却很丰富,前辈留下不少经验,现择要介绍一二:
  1.对方用右拳向我胸、腹部击来,我左掌自上而下塌住对方右腕,旋掌外挂,右掌同时自下而上托起对方右肘,左掌内旋下按,右掌外旋上托;左腿坐稳,涌泉向右拧旋,右腰胯向内抽掣,身躯右旋,双掌合力借身躯右旋之势将对方向我右后方掷出。
  此法与三十二势短打中“摇枝寻梅”类同,在太极八法中属法。运用时一要通过塌腕托肘,迫使对方肩僵直,关节不能运化;其次我右掌托对方右肘是“拍”,而非沾贴,要一拍即;三要左足踏稳、涌泉右旋,右胯根内吸,尾闾左移,借腰胯右旋之力,将对方向我右后方出,不是仅用双臂之力。此势可左右单独练习,以便左右手都可向后发。
  我师李圣端先生晚年与人打手,有时偶用此势控制对方拿其劲路,但很少向后发。如对方含胸化解,我可顺势右足进步插裆,双掌前挤,将其发出。
  2.对方如用右拳击我面部,我左臂向上斜化解,右掌撩其阴部。对方如俯身左手下按,我右掌向下微沉,使其左手下按落空,重心前倾,我左掌乘机落下按其面部,向对方身后下方发放。如对方格挡我左掌,我右掌可乘隙前按其胸,进步插裆将其发出。
  3.对方伸左手欲揪我衣领,我左臂屈肘上抬采住其腕向内拧旋,右臂屈肘,小臂斜竖,截堵对方左肘后顺势外旋,同时配合腰胯左旋,双掌合力将对方向左侧出。此势亦可左右练习,方便运用。
  4.昔日永年范述圃老师(郝为真先生的入室弟子)演练提手上势,除护裆撩阴外,常用右肩靠打(右足插入对方裆内,贴身靠打),如对方化解,即顺势向右旋腰拧胯,右臂贴其胸部,左掌助力将对方向前掷发。
  
  第五势 白鹤亮翅
  
  动作一:接上势,左足涌泉向右微旋,带动腰胯、上体右转;同时,双臂外旋,掌心向内;右掌自腹部上提至胸,左掌附于右小臂内;目视西南(图20)。
  动作二:重心置于左腿,右膝似线上提、足尖离地,屈腿,足踵向前铲出。同时右臂如鹤冲天,边外旋边向上划弧掠起,至额前上方,掌心侧向右后,左掌附于右肘内侧;目视前方(图21)。
  动作三:右足放松脚掌落下踏实,左足蹬地,上体随腰胯微微右旋,尾闾前送,成右弓步;同时双掌内旋,掌心略向前,右掌向右划弧,停于右额前上方。左掌舒臂坐腕前按,高与胸齐,两掌虎口遥遥相对,鼻与右足、左手“三尖相照”;目视远方(图22)。
  动作四:左膝向左略移,与左足虚虚对准,然后左腿胯根内收屈膝坐稳,尾闾垂直与左足踵对正,身躯重心随之缓缓后移,右腿自然舒伸,成后坐步(左实右虚);同时松肩沉肘,双臂微向里合,掌根下塌按于腹前;目向前视(图23)。
  上势不停,胸腹内含,双掌微向外划弧上提至胸部,掌心斜冲前下(图24);随之左足蹬地,右腿前弓,重心前移,双掌坐腕徐徐按出,合于胸前,高于肩平,掌心略向前,两劳宫有相互吸引之意。在双掌前按之同时,左足向前跟至右足踵左后侧,足尖点地,左膝与右膝弯似挨不挨,两足成三角形;目前视,有意远劲长之意(图25)。
  说明:1.本势旧名“白鹅亮翅”。后人认为鹅呆头呆脑,步履蹒跚,不如白鹤翱翔长空,飘逸潇洒,又因鹤是长寿之禽,故从俗易名:“白鹤亮翅”。
  2.动作一、二:身躯右旋,双掌上起要配合协调,贯穿一气,中间不可停滞。右臂自中线边拧旋边上起,劲在掌心,要有一鹤冲天之势,不可耸肩,身躯重心不得上升。
  3.动作三:随着右弓步重心前移,右臂内旋,掌心向外偏右,指尖向上,至右额前外上方(约两拳),臂如半月,圆活外,肘部不可过屈,左掌前按,微有向下之势,两臂一高一低,宛如白鹤亮翅。
  动作一、二是蓄是缩是吸,如鹤束身,紧凑中要舒展,胯根要松、腋下要空。动作三是发是展是吐,如鹤展翅而起,舒展中求紧凑,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尾闾前送,夹脊后鼓,这些基本身法不可须臾违背。
  4.动作四和左右懒扎衣之动作四并不完全相同。本势动作四是先开后合,随身躯重心前后移动,胸脊要划一竖圆,如北方农民浇水搅辘轳状,又如猛虎弓背前扑。在身躯先缩(吞)后涌(吐)的带动下双臂先开而后合,先而后按。
  武派太极拳的白鹤亮翅,粗看动作并不复杂,但内涵十分细腻,应认真研习,始能练出飘逸隽永之神韵。
  技击含义:1.如对方挥右拳自上而下击我头部,我迎其锋,顺其势,束身上步右臂自中线边外旋边上穿,使对方右拳顺我右臂外侧滑落(切勿横臂上格),趁势右臂内旋外,拔其根,左掌趁机前按对方胸部,向其后下方发劲,将其发出。
  2.对方掌击我面,我侧身闪过,右掌(用掌心)顺势托其肘部向我头额右后上,以拔其根,跟着进步插裆,左掌舒臂前按其胸,右掌内旋上托其肘,两手合力将对方向前发出。
  3.对方用右拳进击我胸部,我微含胸,左掌自上向左下采引化,右掌向右上斜挥而出,用手背击对方面颊。
  4.对方双掌按我胸部,我微含胸,以空其劲,双臂自外先里合(用裹劲)对方双肘,然后双掌下按对方大臂,微向下、向外采引化,跟着进步插裆,双掌向其胸部按发。
  白鹤亮翅动作四之用法,是先合(双臂里裹对方肘部,截其劲源)后开(引化来力,使其失重)再合(向其胸部按发)。其细微处习者应用心研究。
  这种开合手法的变化很多,这里再介绍一二:
  (1)我小时学拳,听王延久老师(1880~1955年)讲:一次李亦前辈同表弟苗兰圃先生一起饮酒,到酒酣耳热时,苗先生突然离座趋步到李先生身前,双手按住李先生双肩,说道:“表哥,这时你怎么办?”苗先生是武秀才,身高力大,而李亦先生身躯矮小,又仰坐在椅子上,处于劣势;但他不慌不忙,只是双肩放松微向下沉,以空来劲,双手上抬托苗双肘,顺其势向自己上方微引,然后双掌里旋顺其大臂里侧下涮,再按其胸,说声“你坐下吧!”,苗先生应声而起轻轻落在自己椅中,连声赞道:“表哥真是神技。”这是先上后下,先开后合法,按时用的是下涮劲。这一传说可能有夸张处,但此技法,习者不应忽视。
  (2)我陈固安师兄类似之技法是:如对方双手按我双肩,我用双掌自下轻拍对方双肘,断其劲源,然后旋掌绕至其臂上微对方大臂向两侧引化,同时上步插裆,双掌按住对方双肩,向其后方发放。
  这两种手法都“以按还按”,是因对方身高力大按我双肩,我先空其按劲,再用按劲发放。以上技法读者可结合拳势单项研习,娴熟其技,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第六势 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足移至右足后,足尖点地;以右足踵为轴与左足尖同时向左拧旋,带动腰、胯、身一齐向左旋转约135度,面对东方;同时两臂放松随身躯左旋,左掌顺势划弧至左胯前,掌心斜向下,右掌顺势划弧至胸前,掌心向里;目光引导身躯左旋。
  动作二:右腿落胯屈膝踏稳,涌泉碾地微向右旋,腰、胯、身随之微向右旋,至鼻尖与右足相照;尾闾与右足踵虚虚对正,左足尖点地,两足成不丁不八步;随身躯微向右旋,右掌上于面前,掌心向里,指尖朝前,左掌随之屈肘上截与右掌相合,掌心向外,指尖向右上,双肘松垂;目视右掌;意在右掌外关穴(图26)。
  动作三:右腿松沉,涌泉贴地稳定重心,左胯根微收,左肘微沉与左膝上下相对;目光顺左肘向远方注视,意在左肘(图27);随之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左膝似线上提,足尖上屈,足踵向东北方轻轻铲出,着地后足跗放松,足下似有吸力,脚掌落下踏实,右足蹬地,右腿自然舒伸,上体随胯、腰左旋,尾闾前送,落左胯,送右胯,两股靠拢,裹裆,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身躯左旋,自胸前向左膝弧形下搂,护于左膝外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肘部微撑,与右掌相呼应;右臂松肩沉肘,在肩关节划一小圈带动之下,右掌心贴近右耳,以中指领劲,内旋、坐腕、立掌前按,五指微展,掌根微吐,高与口平;双目注视远方落放处;意在右劳宫;面向东北(图28)。
  动作四:右足踏稳,涌泉右旋,带动胯、腰、身右旋,右腿落胯屈膝踏稳,尾闾与右足踵虚虚对正,重心移于右腿;成后坐步,面向东方,鼻准与右足相照;随身躯右旋重心右移,右掌内旋,掌心向外,屈臂向右斜,左掌随之,两掌右上左下,相距约三平拳,至面前止(图29);然后右腿再次松沉,涌泉左旋,左胯根内收,尾闾右移,身躯左旋,双掌顺势向左下引化,至面向东北,鼻尖与左足尖相照;双掌止于两胯前;目光引导双掌右左引,定势时向前注视(图30)。然后右足蹬地,左腿前弓,重心前移,双掌徐徐按出,合于胸前,高与肩平,掌心略向前,两劳宫有相互吸引之意。在双掌相合之同时,右足跟步至左足右后侧,足尖点地,右膝与左膝弯似挨不挨,两足成三角形;目向前视,有意远劲长之势(图31)。
  说明:1.左搂膝拗步是在涌泉碾地、胯腰带动下,身躯先左旋,次右旋,再左旋,双臂随之先左下后右上顺时针方向划一立圆(左大右小)后,再向左前方搂膝按掌,运作时要上下相随,协调细腻,寓轻灵圆活于松静沉稳之中,始可体现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之风采。
  由于上述动作较难掌握,有的拳师教这一拳势时,在身躯左旋后即接搂膝按掌,致使本势若干技巧随之淡化,如条件允许,以按原规定修炼为宜。
  2.动作一、二左右旋转时要立身中正,中轴不曲,不可前后俯仰。双臂旋转应似风吹杨柳,柔而有韧,窍要在肩关节极度放松,双臂似绳系于肩头,随身躯旋转之惯力运行。这些动作意在锻炼腰胯及肩关节之灵活柔韧,为日后打手打下坚实功底。
  动作之二身躯右旋,腿部不可扭动。
  3.动作三之搂膝按掌,应注意:(1)左掌搂膝是搂开对方踢我裆部之腿,左臂边内旋边往左膝前划弧延伸,身躯不可前俯弯腰。(2)右掌前按是自右耳旁,中指领劲顺右嘴角似钻头一样边内旋边往前延伸,将到终点时,才松腕立掌展指,掌根外吐,形于手指,不可自头部上方掌心向前拍出,也不可直臂而形如木棍。双臂纵横收放,应以肘为轴,或内旋或外旋,运行时轻灵圆活,到终点时要沉实浑厚。(3)右掌前按,要右掌找左足,右肘找左膝,如此始有旋转圆活之趣。(4)弓步时要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尾闾前送,夹脊后鼓,涌泉下沉,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上身不可前俯;但也不可为了“立身中正”,臀部过于前收,背部僵直,形成腰部“折断”,内劲不能畅达。(5)定势时前要右掌、左足与鼻尖“三尖相照”,后要脑枕骨、尾闾与右足踵三点相冲。
  4.动作四之先向右上,再向左下引化,要在腰胯带动下,双掌沿一椭圆轨迹运行,不可直来直去,也不可脱离腰胯旋转而自行动作。本势是为练习打手而设,习者应认真练习。
  技击含义:1.对方用右掌击我面部,我右腿落胯屈膝坐稳,身躯右旋,右臂用外关穴处上,左掌堵其肘,向我右上引化,随之起左足踢其前腿胫骨,同时左掌内旋,下按其肘,右掌掴击对方面颊。此为上下联合进击之术,为一般交手之常用打法。
  2.对方用右拳击我面部,我右臂用外关穴处上 ,向右上引化,左掌用小鱼际处拦截其肘,断其劲源,随即左肘顺其右臂下向对方胸肋空隙处进击。此为贴身常用之肘技。
  3.对方用足踢我裆部,如距离远,可左手搂其足踵上提,右掌按其左肩窝配合左掌搂足上提之势,将其向左侧掷出。
  如距离较近,对方起腿踢我时,可用左掌搂按其膝部,阻止其腿上抬;同时右掌以中指点对方天突穴,再用掌根发劲将其按出。
  用指点按天突穴比较危险,不可轻用,这里是做为武派太极拳技术资料介绍,仅供读者研习先辈手法之用。
  4.与人打手,设先搭右手,如对方力大,则迅即松肩沉肘,右臂内旋,以空其劲;左臂以尺骨处轻贴其肘部,竖臂内旋,右左,将其右臂向我右后上方引化,使其失重。如对方正身横右臂,左掌助力向我胸部打挤,我迅即微含胸腹,左胯根内收,尾闾右摆,上身左旋,双掌借左旋之势,左掌轻抚对方右肘,右掌轻抚其腕,向我左后侧引化,使其失重跌出。如对方挣扎以稳其身,我可趁机向前按发。此为武派太极拳打手中“左顾右盼”法之一。
  
  第七势 左手挥琵琶势
  
  动作一:右足提起后退,足踵里扣,足尖向东南,落胯屈膝踏稳,重心移至右腿,左腿随之收回,足尖向东点地,两足成不丁不八步;胯、腰、身同时向右微旋,鼻尖与右足相照,尾闾与右足踵虚虚对准;右臂伴随身躯右旋边外旋边回收至腰前右方,掌心向上,腕部松沉,下与右足相合,左掌外旋随左足收回先下后上自中线划弧,上提至腹前,掌心向里(图32)。
  动作二:右足涌泉向左拧旋(膝及腿部不动),尾闾右摆,身躯微向左旋,左足铲地蹬出,足踵着地,伴随身躯左旋,左掌自腹前向左上挥出,掌心向右,高与口平,右掌内旋,掌心向左,上提至与左肘同高,大拇指与心窝相对,这时鼻尖、左掌与左足“三尖相照”,尾闾与右足踵虚虚对正,重心仍在右腿;成后坐步;面向正东,双目向前平视(图33)。
  说明:1.本势两手一前一后、一上一下,随同身躯右旋左转、下落上翻、外挥内合,故名手挥琵琶势,似聆一曲“十面埋伏”,外示安逸,内隐杀机。
  2.动作一,在胯、腰带动下身躯右旋,重心后移,双掌回收是蓄是走是化;动作二,右足涌泉贴地左碾,身躯左旋,左掌挥出是开是粘是发。
  3.右掌随身躯右旋回收时,要腋下虚空,肘不贴肋,是旋转而回,不可直线回撤;腕部要在意的引导下向右脚跗松沉。左掌要随身躯左旋挥出。左臂先收后放,先下后上,先外旋后内旋,果如旋风一般旋卷而出,才能发挥出“挥”劲。
  技击含义:1.对方如用右手采住我右腕,我不可用力拧转或后撤,应右臂放松,右腕外旋,随右旋身向我右足上松沉,迫其松开我腕;同时,我左掌顺其右臂以掌背上挥其面,起左足蹬其迎面骨。此是上下并用之法。
  2.我右手采住对方右腕,边外旋边向我右侧牵引,将其右臂引直,左掌贴其肘部,双掌合力向前发放,或用左足蹬其迎面骨。
  3.对方如用左拳向我胸部击来,我则微含胸闪过,右掌下按,向我右侧搂开,左掌自下上托其肘,向我左侧发放,或起左足踢其迎面骨。
  4.对方如以右顺步拳击我胸部,我胸内含,右掌拿其腕部外旋拧采,左臂以尺骨处向我中线拦截其肘,两掌合力,右手上抬,左掌下挫,随同右腿落胯屈膝后坐,腰胯右旋,使其关节受伤,向前跌出。
  
  第八势 左迎面掌
  
  动作一:右足涌泉右碾,右腿再次松沉踏稳,身躯右旋,尾闾与右足踵虚虚对准,左足收回,足尖点地,重心仍在右腿,两足成不丁不八步;随身躯右旋之势,双臂外旋,左掌向右肩窝掩裹,右掌沿左臂外侧向上抄起,掌心向右后拧旋,指尖向上,至于右额上方,下与右足相应,左掌贴于右小臂内侧,掌心向里;目视右掌;面向东北(图34)。
  动作二:右腿松沉,涌泉左旋,左膝似线上提,足尖离地,足掌上屈,足踵向东北方铲出,着地后足跗放松,脚掌落地踏稳,右足蹬地;上体随胯、腰、身左旋,尾闾前送,落左胯送右胯,大腿靠拢裹裆,成左弓步;同时,双掌内旋,左掌自胸前向左膝前下塌,掌心向下,右臂松肩沉肘,坐腕立掌向左前方按出,有上挫之势,五指微展,掌根外吐,高与鼻平,意在右劳宫;双目注视远方落放点;面向东北(图35)。
  说明:1.动作一,身躯右旋、右掌上抄,应在松肩沉肘的前提下,右掌尽力向右后拧旋,是蓄,为向前发劲下按上挫做好准备,蓄得足,才能发得足。右掌外旋上抄时,身缩臂伸,重心不可上升,要自然协调。
  2.动作二,双掌向左膝前按发,要同时到位,二者不同之处是,左掌向左膝上按,右掌除前按外还有上挫向前发劲之势;要气势下沉,劲远意长。
  技击含义:1.我用手挥琵琶势,左掌以手背向对方面颊挥击,对方如抬左臂封闭,我左掌顺势内旋,粘其腕部向我左侧化,右掌乘隙向其面颊掴击。
  2.对方如以右顺步拳向我面部击来,我右腿落胯屈膝踏稳,借身躯右旋之势,右臂外旋,用桡骨处将其右臂起向我右上引化,左臂以尺骨处截其右肘;同时,进左足“管”其右腿;随之身躯左旋,右掌内旋下按其面,掌根向前上挫,左掌塌其心窝,右足蹬地,尾闾前送,腰脊伸展,使其向我左前方跌出。
  第一是打法,第二是跌法。武派太极拳的跌法要下管其腿,用我膝部管住对方的膝弯,足尖内扣,套住对方足踵,如此才能迫使对方下盘不稳,欲退不得,击其惰归,以合王宗岳《太极拳论》“退之则愈促”之意;不可只套其足跟。
  管腿的管,根据邢台、永年老师的口音,过去我在文章中多写作“灌”,但仔细研究其含义,应是“管”,故本文改写为管。   第九势 上步搬揽捶
  
  动作一:以左足踵为轴,足尖里扣约45度,带动胯、腰、身右旋;同时,右掌右移,掌心侧向前,左掌左展,掌心向下;面向东方,目视右掌(图36)。
  动作二:左腿落胯屈膝踏稳,重心置于左腿,腰胯先略左旋再右旋;右掌握拳(不要握得太紧,要团聚其气),以肘为轴,随同腰胯旋转之势,自中线先左下再右上顺时针方向划一圆弧外搬,拳心向上;劲点在桡骨处;同时,右膝如线上提屈膝抬腿,配合右拳外搬向前踏出(图37);左掌自左后向上、向右前方划一圆弧按于右拳之前,掌心向下;目向前视(图38)。
  上势不停,右腿前弓,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右肘微张,右拳后抽,拳心向上,虎口朝右,止于右肋前,左掌坐腕立掌随重心前移前按,掌心侧向前;面向东南,双目注视前方,意在左掌小鱼际处。此为“搬”(图39)。
  动作三:以右足踵为轴,足尖里扣约45度,带动胯、腰、身左旋,右腿落胯屈膝踏稳,重心置于右腿,左足上步至右足左前方,足尖点地,成不丁不八步;同时,左掌随身躯边内旋边向左下揽截,虎口朝下,掌心向左,右臂向外微张;面向东方,目前视,意在左劳宫(图40)。
  上势不停,右腿松沉,胯根内收,涌泉贴地踏稳,左膝似线上提,足尖上屈,足踵铲出;同时,左臂先内旋后外旋,自左下划弧向胸前揽截,掌心向下,劲点在左小臂,右拳外旋提于腹前,拳心向里;目光引导左掌下揽后注视前方目标。此为“揽”(图41)。
  动作四:左足掌放松落下踏稳,右足蹬地,尾闾前送,重心前移,两腿靠拢裹裆,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同重心前移略向内旋,右拳上提至胸,借右足蹬地、右胯前送之势,自左腕上向前打出,高与胸平,拳背斜向下;右拳握紧,意在右拳;鼻尖、右拳、左弓步要“三尖相照”;面向东方;目视远方落放点(图42)。
  说明:1.这组上步搬揽拳势,是已故太极拳名家崔毅士老师于1949在北京教给我的。崔老师是河北任县人,和李香远(宝玉)老师是挚友,李老师是郝为真师祖的入室弟子,崔老师非常钦佩李老师的拳艺,李老师遂将武派太极拳传于崔老师。崔老师虽不轻易授人,却认真研习这套拳术,并根据心得对少数拳势作了修润,上步搬揽捶就是其中之一。
  这组上步搬揽捶的特点是先用右拳外搬,左掌前按,助以右足前蹬下踩,继以左掌揽截、右拳进击、左腿前,拳掌并用,上下进攻,将搬揽捶的技击含义发挥得淋漓尽致,独具特色。在拳势动作安排上层次清楚,变化丰富,攻防兼备,美不胜收。
  我教学生上步搬揽捶时,先教崔老师所授拳势,再教原来拳势,好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技艺。
  2.动作一、二重点是练习“搬”得用法。以右拳为主,随同身躯旋转前移,右臂以肘为轴顺时针划立圆之同时,右腿屈膝上抬前蹬下踩,左掌自左后向上向下划一大圆弧按于右拳之前,三者要配合协调,同时运作,同时到位,不可参差不齐。
  右臂“搬”时,要似蛇缠物,顺势上绕控制其肘,不要“以腕搬腕”,须知控制其腕不如控其肘。左掌下按宛如立刃劈风,先砸肘后削面;右足前踏,要轻、灵、稳、狠,要横起竖落,下踩有入地三尺之意。
  3.动作三,重点是练习“揽”的用法。左掌在腰胯旋转带动下划圆弧,要自然圆润,不可出现棱角。注意此势是“揽”不是“拦”。左掌内旋右拳左揽是截提对方之肘。屈臂外旋向胸前揽,须有向怀内揽切之意,为滚臂前和加强右拳进击之力做好铺垫。
  在左掌划弧前揽时,右拳旋转上提和左腿上步要配合协调自然,以符合“一动无有不动”之旨。
  4.第四动主要是练习右拳前击。要点有:
  (1)拳击之力“其根在脚,主宰于腰”,足蹬腰旋,尾闾前送,夹脊后鼓,上顶(提顶)下沉(涌泉下沉),九节劲“总须完整一气”,务须正身正胯,切忌探身前倾徒用腰力,而失重心。
  (2)右拳前击,腕部要直,拳面微俯,不可上仰;出拳刹那要微微一紧,随即松开;右臂要松肩沉肘,屈中求直。右拳不可超越左腕过多,左掌应有保护右拳之意。
  (3)右拳着力点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拳后突出之第二骨节,而不是拳面。用骨节击敌打击面虽小,但比用拳面击敌威力要大。
  (4)右拳前击如钻穿物,要有拧旋之意,不是直线前击。
  (5)本势为太极五捶之一,应作为单势反复练习,研究其中窍要,为练好其余四捶奠定基础。
  对本势务要弄清楚何谓“搬”、如何搬,何谓揽、如何揽,拳如何击,腿如何攻。要“先在心后在身”,到时才能派上用场。常见一般练习者,多仅一搬一击,或一揽一击,徒具搬揽之名,而乏搬揽之实。有志于研习武派太极拳者,尚望对此多多注意。武派太极拳是一门精深而又高雅的艺术,不少前辈对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我辈后学须以求实之学风细心钻研,切不可粗心大意,或学会一点皮毛就心满意足,或囿于一人之说,故步自封,则害莫大焉。
  技击含义:1.如对方用右顺步拳击我胸部,我身躯先微左旋,右拳斜向左下方,以肘为轴用桡骨处轻沾其小臂里侧,接着身躯再向右旋,右臂顺势外旋,如蛇缠物将对方右拳向我右方“搬”出;同时右足先蹬其迎面骨,顺势下踩其足;左掌似刀先击其肘,后斜劈其面。此为“搬”法之运用。接上势,如对方用左手拦截我左掌,我左掌顺势旋腕向左侧下采其手,借正身之势,右拳向其胸肋处进击。
  2.如对方用右顺步拳向我胸部击来,我右手上化解来力,顺势内旋拿腕扣其脉门,向下猛采;同时,左掌上削其面,右足下其腿。此是“搬”的另一用法。
  3.对方用左顺步拳向我胸腹部击来,我向右上步,身躯左旋,胯根内收;同时左掌向左侧旋掌揽截其肘,堵彼中节,然后右拳乘隙进击。
  向右上步是闪进之法,旋掌揽肘是控制中节之术。在与人沾粘走化进逼中务要身灵步活,始能立于不败之地。上是“揽”的用法。
  4.对方如用右拳击我,我身躯微右旋,左臂以尺骨处截其肘部,然后顺势下按(有向怀内和左下揽切之意),籍正身正胯之势,右拳击其胸(面)。此是“揽”的另一用法。
  5.对方以右顺步拳上击我面,我身躯微右旋,左手上托其肘向我右上方引化;同时,速进左步,以左肘击其肋部。
  如对方来拳较低向我心口处击来,我身躯右旋以避其锋;同时左臂下揽其肘截其劲源,然后左小臂内旋向前滚动发劲,将其掷出。如形势允许,我可速上左足于对方右腿之后截其归路,然后左臂前滚掷发,上下合力,其效更佳。
  搬揽捶用法甚多,关键在于善于变化,或搬或揽,或进或退,相机运用,始能得心应手。
  
  第十势 如封似闭
  
  动作一:右足涌泉右旋,右膝向右略移,与右足尖虚虚对准,然后身躯重心缓缓后移,右腿落胯屈膝踏稳,尾闾垂直与右足踵对正;左腿自然舒伸,同时左掌外旋沿右臂下伸前,掌心向里;面向东方,双目前视,意在左腕桡骨处(图43)。
  动作二:右足松沉踏稳,左足收于右足左前侧,足尖点地,成不丁不八步;左掌随同左腿回收,跨根内吸边内旋边向左下采,右掌同时内旋下按,双掌停于腹前,掌根下塌;目前视(图44)。
  动作三:左膝似线上提,足尖离地脚掌上屈,足踵轻轻铲出(图45),着地后足跗放松,脚掌落下踏实,右足蹬地,尾闾前送,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双掌先上提至胸,然后随重心前移,徐徐推出;右足跟至左足踵右后侧,足尖点地,右膝与左膝弯似挨不挨,两足成三角形;目视远处落放点(图46)。
  说明:1.“封”是“逢迎以自固”,“闭”系“前进以逼敌”。人进我退,封有“引进落空”之妙,彼退我攻,闭含“合即出”之威,一蓄一发,一开一合,阴阳相济,刚柔互用,须在身灵步活中讨消息。“如”做像解,“似”做同解。“如封似闭”意为像封而实闭,点出封为手段,闭为目的。
  2.如封似闭和左右懒扎衣动作四并不完全相同。本势动作一是封,是用左掌将对方来拳出,尾闾一定要垂直与右足踵对正,“竖尾”前之手才能起到“逢迎以自固”之作用。右拳不可直线回抽,要先向左划弧边外旋边回收。腋下要空,与身躯重心同步后移。左掌前应自右肘前沿右小臂向上出,两臂一收一,要配合协调自然。
  3.动作三的重点是左掌旋腕下采,与左胯根内收同步,要轻灵柔活,如抚动物之毛顺势而下,以求我顺人背。与人沾粘相触,首重引化。化的巧妙,才能发得干脆。
  4.动作四的“合即出”是“前进以逼敌”,两胯两肩须同时前移,身躯中正安舒;两掌前推,与两乳同宽、同高;要松肩沉肘、尾闾前送,双掌不可过于前伸,发劲不可过大,应曲蓄而有余。
  技击含义:1.如我用右搬揽捶进击,而对方用左手横栏,我右拳顺势向左引化,左掌自右臂下穿至对方左肘,左臂内旋堵其肘,然后左转身,胯根内收,左掌顺势向左横或下采,迫彼处于背境。如对方挣扎,试图稳定重心,我即乘势前按,将其掷出。
  2.对方用右顺步拳向我前胸击来,我用搬揽捶还击。对方如用左手横推或上格我右拳,我右臂顺势向左沾化,左掌自我臂下穿至对方左肘;同时,速上左足管其右腿,借身左旋之势,左掌内旋将其肘部向我左下猛采,使其跌出。如对方挣扎,以图稳定重心,我右掌迅速按其左肩,配合左手采劲,向我左侧掷发,使其跌出。
  3.我用搬揽捶进击,对方右拳下按我拳。我右臂以肘为轴,右拳顺势下落上翻,用“翻天印”法以拳背击其面部。如对方用左臂上挡,我左掌下堵其肘顺势左,使其势背,再向前推按,将其发出。
  4.与人打手周旋间,对方用左手握住我右腕,我右腕边外旋边回收,左手自对方腕下穿过反掌内旋紧扣其腕。此时,我右手外拧,左掌内旋,迫使对方手开指松。如欲进一步制敌,则左手仍紧扣不放,而以右腕尺骨处堵截其肘,借身旋下沉之势,左掌采,右腕下压,摧折其臂,迫其就范。
  5.武派太极拳前辈多将此势与懒扎衣中的“合手”结合运用。如对方双掌按我胸部,我双掌可自彼两臂间上穿,沾粘其肘弯处;同时,含胸右(或左)旋以空其势,促其拔根前倾失势,然后正身正胯,上步插裆,足蹬身涌,双掌掌心向外往其胸部推按,将对方发放出去。
  先师李圣端先生与人较技,如对方用双掌按他胸部,他微含胸“吸”住对方之手,然后双掌向对方双臂间穿过,顺势下翻托对方两肘,迫其拔根而起。
  李香远老师与人较技,有时先用右手一领对方眼神,诱其抬手格挡,然后左掌上穿自对方小臂下绕过,用桡骨处向左侧截;同时,上步插裆,双掌迅向对方胸部或肩臂部放劲,将其发出。
  武派太极拳每一拳势都有着若干用法,这都是前辈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而来,后辈能否运用,关键是一要熟练,了解运用之窍要。如本势“封”要迫使对方失去平衡,“闭”才能将对方掷出或跌倒。二要平时走架拳势规范。如本势有不少练习者是右拳直线抽回,左掌前也不外旋。如此运用时,只能左腕(尺骨处)拦来拳之腕,而不能控制其肘,效果甚微。以上介绍的数种用法,大都不易派上用场。   第十一 势抱虎推山
  
  动作一:右足提起移至左足踵后,足尖点地。以左足踵、右足尖为轴,向右后拧旋,带动身躯向右后旋转约180度,面对正西方;两腿仍为左实右虚。随身右旋,右肘向后微张,左掌外旋上扬,指尖向上,掌心向右;目光顺右肘向西注视(图47)。
  动作二:左腿落胯屈膝踏稳,身躯微微右旋,右足向右前方(西北)迈出,足踵着地后,随着重心前移足掌踏实,落右胯,送左胯,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面向西北。伴随重心前移,身躯向右;右掌自胸前向右膝前按去;护于右膝右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左掌微扬,掌心向右;双目向前注视(图48)。
  动作三:右足踏稳,左足向前迈出,先足踵着地,随重心前移足掌踏实,落左胯,送右胯,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顺左足方向劈下,继之松肩沉肘,微向前推,高于口平,掌心侧向前,右掌配合左掌下劈前推之势,内旋回采于腹前右侧,掌心向下;目光注视落放点(图49)。
  说明:1.“抱虎推山”为武禹襄修订拳势名称之一,以“虎”喻敌之凶猛,以“山”喻敌之沉稳。“抱”者缚也,控制之意,不必强做搂抱解。“推”者撼也,掷放之意,不必勉强做推移解。这一拳势名称极富艺术形象,无比生动;太极拳家缚虎之威,撼山之力,英武之气,活灵活现,给人以大气磅礴、威武动人之感。
  2.演练本势时不可成为变相的转身搂膝拗步,因用法不同,故动作也不可雷同。
  3.动作一、二、三之右后转身,上右步按右掌(按中含向右挂引之意),上左步落左掌(似刀断物);身如旋风,旋转而进,以身带手,步随身换,要气势腾挪,舒展中和紧凑,上下相随,同进运作,协调合拍,一气呵成,不可参差不齐。
  本势步伐多变,须灵活连贯,沾地即走,不可停顿迟滞,更须平稳扎实,气不上浮,身、手、足协调一致,一动无有不动,如珠走玉盘,宛转自然始见本势之妙。
  技击含义:1.人从背后向我袭击,我速右旋回身,右手下按彼手,随即旋腕采住,同时上左步挥左掌向其脖劲大筋劈去。或用左掌小鱼际处向其喉部猛切,如刀割物。
  2.人从背后以右顺步拳向我袭击,我速右旋回身;右手下按彼手,随即旋腕采住;同时速上左腿于对方右腿之后,左膝靠其膝弯,足尖扣其足跟,管住其腿,截其归路;然后左掌下挫对方前额,迫其仰面向后跌出。
  3.对方以右顺步拳向我胸面部击来,我右拳沾接引化旋腕采住;同时上左步用左掌击其面颊或脖颈大筋。对方如用左手搪格,我速伏身用右小臂将其右腿抄起,向我左前方掷出。
  4.对方以左顺步拳击我,我左掌接其腕,旋腕采住往左,同时,上右步管住其左腿,右臂自其左臂下穿,向其胸部右,迫其后仰,我左手乘势抄其左足踵上抬,右臂内旋按其腰部,使其向我右侧跌出,或并步长身将其拦腰抱起后旋掷出。
  
  第十二势 退步懒扎衣
  
  动作一:承前势,重心缓缓后移,右腿落胯屈膝踏稳,尾闾垂直与右足踵对正,左足向右足左后侧撤回,先足尖着地,足踵里扣,然后全足落实落胯屈膝踏稳;同时重心缓缓后移,尾闾垂直与左足踵对正,右腿自然舒展,成后坐步。随同重心后移,左掌内旋掌心向下缓缓回。在松右胯,腰微右旋的带动下,右掌自右后向上划一圆弧向胸前按出,掌心向右,高与口平;目视右掌(图50)。
  动作二:左腿涌泉松沉,重心置于左腿,右腿屈膝收回于左足右前方,足尖点地,两足成不丁不八步;然后右胯根微向内收,身躯略微右旋,右掌上,掌心向左,高不过口,左掌上移至胸前,掌心向右与右肘同高;目前视(图51)。
  动作三:左腿继续松沉踏实,左腰眼托起右腰眼,右膝似线上提,足尖离地足掌上屈,足踵轻轻铲出,着地后足跗放松,足下似有吸力,脚掌落下踏稳,左足蹬地,上体随腰胯微向右旋,尾闾前送,落右胯,送左胯,两腿靠拢裹裆,成右弓步;同时,双掌内旋,掌心略向前,右上左下,随重心前移向前徐徐挤出,有推山撼岳之意。右掌高与鼻齐,左掌高同右肘;双目注视远方落放点(图52)。
  动作四:左膝向左略移,与足尖虚虚对准,然后身躯重心缓缓后移,左腿落胯屈膝踏稳,尾闾垂直与左足踵对正,右腿自然舒伸,成后坐步;随同身躯重心后移,右胯根微向回抽,右掌内旋,掌心向下,自上顺右腿回,至右腹前,左掌同时内旋掌心向下按至左腹前(图53)。
  紧接上势,胸腹微含,双手上提至胸前,掌心向前下;然后左足蹬地,右腿前弓,重心前移,双掌徐徐按出,高与肩平,掌心略向前,两劳宫有相互吸引之意。在双掌相合之同时,左足跟步至右足左后侧,足尖点地,左膝与右膝弯似挨不挨,两足成三角形;眼神随双掌前按向远方落放点注视,有意远劲长之势(图54)。
  说明:1.武派太极拳在技击用法上,常把抱虎推山与退步懒扎衣联结成为一体,平时走架应注意到这一特点。抱虎推山旋身前进,懒扎衣撤步后退,步随身换,双掌如环,务要配合协调,立身稳定如平准,肩胯旋转活似轮,灵活自然,浑然一体。
  2.动作一,左掌下、右掌前按要同时运作,体现出“双掌如环”之神韵。
  昔年邢台王延久(王老延,1880~1955年)、李香远二位老师演练此势,后即弓步往前打挤,不再做动作二,有浑然一气呵成之妙,录此供读者参考研习。
  3.动作三、四之要求,同第三势右懒扎衣之有关要求,可参阅研习,不再赘述。
  技击含义:1.承前势,我用抱虎推山以左掌挫按对方面部,或以掌根猛切其喉,对方如抬左手格搪,我左掌旋腕采住,右掌以尺骨处沾粘其肘,借左足后撤,胯根内收,身躯左旋之势,双掌合力向左侧采使其失重前倾。如对方挣扎,以求稳定重心,我右足上步插裆,双掌前挤,乘势将其放出。
  2.同前势,我也可用跌法。当我左手采其腕,右小臂沾粘其肘之同时,我右足插裆绊住其腿,然后旋身左,迫其失重前倾向我左侧跌出。
  时,我左手采住对方之腕,右臂斜竖外旋自对方肩部向下裹(请注意不是用手掌或腕部),两掌配合,使对方前倾,失去重心。
  时手法要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使彼不易觉察,才能为我所制。时身手腰腿要周身一家,一气贯穿,不要光靠手臂运作。
  退步采,要注意控制对方,防其被之肩肘进身靠挤。邢台陈固安师兄时擅用滚肘,十分巧妙。
  
  第十三势 单鞭
  
  动作一:左足踵向内扣约90度,落下踏稳,松肩沉肘,双掌微向下按,手如抚物,意欲左旋(图55)右腿提起,膝踝关节放松、足尖里扣,向左足前落下屈膝踏稳,足尖向东南,随之左足踵离地、足尖向左拧旋,足尖向东,与右足成不丁不八步,重心置于右腿。
  动作二:借双足向左拧旋之势,带动胯、腰、身同时左旋约135度,面向东南;双掌随同身躯左旋,略向内合,停于胸前(图56)。
  动作三:身松沉,右足涌泉贴地踏实,稳定重心,左胯微向上抽,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左膝似线上提,足掌上屈,足踵向前偏左轻轻铲出,足踵着地;目视东方远处目标(图57)。
  动作四:左足落平踏实,左腿前弓,右足蹬地,右腿自然伸展,涌泉左旋,带动胯、腰、身左旋,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内旋坐腕前按,指尖向上,掌心侧向前,高不过口;左肘与左膝、左掌与左足要上下相合,左掌、左足与鼻尖成“三尖相照”,右掌同时向右出,与肩同高,掌心向前,指尖侧向上,下与右足尖相应;左掌与右腿有贯串一气之势;双目注视远方落放点;意在左掌劳宫,劲达指尖;面向东方(图58)。
  说明:1.本势左旋幅度大于第四势单鞭,习者请注意双足的拧旋方法与第四势单鞭亦不同。由于旋转幅度较大,更须注意稳定平衡,重心不可上升。动作四定势时,要身端体正,裹裆护肫,不可斜腰扭胯,门户(胸、裆)敞开,既不要小里小气的缩肩夹肘,也不可毫无曲蓄的双臂延伸,形如“大”字。须在开展中求紧凑,平淡中见神奇。
  其它要求可参阅第四势单鞭说明。
  2.抱虎推山是向右后的大幅度旋转,本势是向左后的大幅度旋转。这两个相反方向的旋转,在动作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动作时要圆润流畅,衔接自然、贯穿,浑然天成。
  技击含义:1.有人自背后向我袭击,以拳击我后背,我速向左后转身,左手上化解,右掌以手背向其面颊掴击;同时,起左足蹬彼前腿胫骨。上下一齐进击,使其防不胜防。
  2.有人自背后以右顺步拳击我后背或后脑,我速向左后转身,左掌用桡骨处横截来拳小臂,随即上步踏对方脚面;同时,左掌内旋以掌根向其胸前按出。
  3.有人自背后用右顺步拳击我上部,我速左旋回身,左掌屈臂护胸,右手用外关穴处上来拳,顺势反腕采住其手,向我右侧引化;同时,速上左腿于对方右腿之后,管住其腿,断其归路,随即左掌以尺骨处横截其胸,使对方向我左侧跌出。
  此系陈固安师兄单鞭用法之一。
  本势单鞭向左大幅度旋转,双臂松肩沉肘,双掌掌根下塌,随同身躯旋转运作,对练习旋身引劲帮助颇大。与人打(推)手时,应双手粘住对方手臂(一手控制其腕,一手控制其肘),身躯微旋顺势引化,使其落空,而后向其失重处发劲,多获显效。这种微引即发、紧小脱化之术,习者不可忽视,应结合实践认真研习。
其他文献
第一:一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
期刊
身心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也是人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有关太极拳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其中谈论放松的比比皆是,从头发到脚趾都有许许多多的规矩,使初学者茫然,也使练拳多年者无所适从。如何放松呢?多年的练习使我体会到:  一、要松胯。松胯则裆圆,下肢运转灵活,进退不僵滞,腰转自如。松胯不是架势低,架高一样松,一样运转灵活,架低胯不松,则运转不灵。有些练习者动作来回荡动,就是胯没松好,变化不能直接从转动中形
期刊
1.无极桩(图1)  两脚略宽于肩,全身放松,肩自然垂下。两手叠于肚脐之上,左上右下。口微合,舌轻抵上齿龈。吸呼自然,可按需要发声。  一字桩(图2)  两脚自然站立或两脚分开,脚距略宽于肩,全身放松。两臂一字展开,吸气时,两臂上升至于略低于头。然后徐徐呼气,同时两臂缓缓下降,至胯侧一许,脊骨下沉。气呼完,再吸气,重复动作。  晃桩(图3、4)  两脚前后站立,距一脚远。两手心相对,肩下垂。坠肘
期刊
一、预备式  两脚并步,双膝微屈站立,左手握剑手心朝后握住剑柄,拇指扣住内侧剑格,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扣住外侧剑格,食指伸直压住剑柄,使剑身竖直贴靠左臂后面,右臂伸直靠右腿外侧(图1)。  ①左脚提起向左侧开步,两脚分开平行站立,右手背与左握剑手背同时向前起(图2)。  ②左握剑手心与右手心同时下按;上体右转;左握剑手背和右手背从体右侧再次起;双手手心向外,经体前绕一大平圆圈回至体前(图3)。 
期刊
太极拳不但是中国而且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历经了三百余年的衍变发展后,终于在本世纪末,如一颗喷薄而出的朝阳,向全人类发出了它应有的璀璨光芒。  面对来临的21世纪,太极拳还将为人类作出哪些贡献;太极拳的发展前景又怎样来描述;在世纪之交,我们这些太极传人还需要作出哪些贡献?  21世纪太极拳发展的美好前景  太极拳这项古老的传统运动,终于焕发出无尽的青春魅力。有人预言21世纪,从人类健康角度
期刊
通三关  太极拳身法上的“立身中正安舒”,与静坐功、气功的身法是一致的。练太极拳时,脊柱节节松沉,随着动作的开合,会阴间的裆劲有上翻之意,百会穴虚领顶劲,而气往下沉,内气沿任督二脉自然流转,用功日久后,可使任脉和督脉自然接通。因此,气功中的“通三关”(尾闾关、夹背关和玉枕关),在太极拳中是不求通而自通的。  “通三关”应从自然中不求而得,不可着意追求。通了“三关”,全身有舒服融和的感觉。但不必妄求
期刊
螺旋式的弧形动作  包含刚柔两种力量  太极拳每一动作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都是由一个圆圈构成的,所以陈鑫说“妙手一着一太极”,指的就是练太极拳一有动作,就打一个圆圈,像太极图的圆圈那样;同时也指出,在这一个圆圈中应该包含有阴和阳两种力量在旋转变化,像太极图圆圈中的阴阳对立面那样。因此,在太极拳螺旋式运劲中,在不断旋转中有柔有刚,有虚有实,刚柔相济,虚实渗透,这才是太极拳的“妙手”。“妙手”是一着
期刊
陈长兴、陈发科、杨露禅、杨班侯是尽人皆知的太极搏击高手,这样的太极高手已鲜见于世。这虽然与社会大环境有一定关系,但从内因来讲,恐怕与太极拳习练者对太极拳的一些误解有关,现列举一二,供读者参考。    一、推手就是搏击。    许多太极拳习练者认为推手就是太极拳的搏击功夫。其实推手只是达到太极功夫最高境界的一种练习方法,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王宗岳所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但“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则需另
期刊
太极名家洪均生先生有句名言:“太极是劲、动作走螺旋。”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却精辟地说明了太极拳的本质及锻炼方法。这里仅就这一句话,特别是其中的“劲”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什么是绷劲  陈氏太极拳所说的劲,就是一般拳家所说的内劲。洪均生先生认为:太极拳的内劲,是指螺旋运动的顺、逆互变,持久锻炼自然产生的,能在内里变化的缠丝劲。陈发科先生称这种劲为劲。  王成
期刊
己卯兔年过去,庚辰龙年来临。  龙与武术有着不解之缘。福建省七大拳种之首——就称之为龙拳(俗称龙尊)。龙拳又叫“太子游宫门”,早在二百多年前,就以勇猛凶犷、灵活多变而威震天下。  龙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相传清朝初期,少林高僧飞钹禅师幻想黄龙滚水之势演练而成。经飞钹禅师不断充实、改进,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法体系,后传于黄衣真人和铁杖和尚。铁杖和尚传铁柄、铁珠、铁鞋和尚(俗称少林四武僧)。据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