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程的实施路径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420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课程日常教学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且至关重要的课题。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程的实施路径需要从课程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置、教学手段运用、课程考核方案以及教师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与专业相符合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考核;计算机类专业
  基金项目:2017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路径研究——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7B13)
  作者简介:高永梅,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数据处理及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6-0027-04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分支,他们年龄、心智发展与普通大学生基本类似。但是,国内高职教育起步晚,再加上家长对高职教育普遍持不乐观的态度,高职的生源往往是高考的失利者或淘汰者,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自我管理能力、自信心等方面均要逊色一些。同时,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各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与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导致学生在计算机专业领域的职业意识、职业方向、职业价值观等职业素养方面缺乏规划。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行业、专业了解甚少,对所学的课程与从事的职业关系模糊不清,学生被动学习专业课程,更谈不上主动锻炼职业素质。再者,國内经济发展迅速,中西文化交融,家长溺爱,对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享乐主义、抗压能力差、耐力不足、眼高手低、经不起挫折、盲目攀比、索取而不付出等现象在学生身上时有体现。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高职毕业生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频繁跳槽,而企业也很难招到称心的员工。综合上述分析,高职计算机类的学生缺乏的是专业认同感和与专业相适应的职业素养,这使得职业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职业素养通常包括职业价值观、通用职业素养和专业职业素养三个层次。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职业价值观可以通过企业参观、顶岗实习、调研和讲座等方式开展,通用职业素养和专业职业素养可以设置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以语言灌输的方式直接传授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一个初步的感念。职业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要充分考虑职业素养的融入。[1]
  一、计算机类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
  IT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日渐提高,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合理的教学环节设置、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严谨的教学考核机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具有敢于创新、勤于钻研、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拥有较强的保守机密、团队协作意识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设定合理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定期规划的良好习惯。
  二、计算机类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设计
  通过在校学习,使学生了解所面向的行业、企业、专业的现状以及各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珍惜时间和定期规划的通用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观、自信坚强的学习态度,热爱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专业职业素养。
  在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分解到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明确每一个教学模块中的职业素养的教学任务。在每一模块中都设计了职业素养培养的工作任务,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培养,从而巩固和加强职业素养的养成。[2]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环节设计
  (一)企业元素融入教学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自己所在专业的认同感非常低,这也是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统计发现,50.55%(8.66%为不满意,41.89%为一般)的学生对所在专业并不满意;只有21.75%的学生清楚所在专业将来能从事的职业,大部分学生只是了解,还有22.26%的学生对专业面向的职业一无所知;只有38.85%的学生打算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大部分学生处在混沌状态,13.5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从事本专业。
  对专业的认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每门课程开课之初,通过企业参观、企业专家讲座、互联网调查等方式向学生全面展示所面向的行业、企业、专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详细介绍各课程在专业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面向岗位和课程体系结构。引导学生制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修订学生长期的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设定目标、定期规划的良好习惯。
  (二)组建学习小组
  IT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分支繁多,更新很快。在学习方面单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独当一面。组建学习小组,形成部门意识,在整个学期中,小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形成竞争意识。
  (三)单元教学项目环节设计
  教学项目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新知识点,课中认真实践,课后总结提炼。并利用互联网等学习渠道拓展相关技术,并在学习小组内分享。[3]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积极主动乐观、自信坚强的学习态度,热爱新生事物,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综合项目环节设计
  1.组建综合项目开发团队。综合项目是对课程所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贴近企业真实项目。按照企业项目开发流程进行设置,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全班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4~5人。在分组时,教师扮演部门经理的角色,根据部门成员的特长进行合理搭配,保障每个团队人员搭配的合理性,每个团队设置项目负责人。   2.制定综合项目开发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根据个人特长进行合理分工,确定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扮演的角色。在项目负责人的带动下,共同制定项目开发规划方案。同时,项目开发规划中应该具有明确的任务完成节点。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程现有资源,并能适当拓展外延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在该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可对项目开发方案进行点评。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统筹安排、自主学习、沟通协调、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综合项目开发过程监控。项目开发方案制定以后,由项目负责人对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具体成员的工作任务。项目组成员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个节点的时间点,按照要求完成相关任务的准备和开发工作。项目组成员应该严格按照项目开发方案的进度进行,如遇困难寻求组内成员提供帮助。确实无法按时完成,需向项目负责人汇报,由项目负责人调整项目开发规划方案。项目负责人应掌握每个成员的工作状态及进度,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解。在该环节中,教师担当答疑解惑的角色,对各成员使用的关键技术、任务难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工作。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诚实守信、遵守时间、自主学习、开拓创新、沟通协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4.综合项目答辩演示。项目完成以后,进入项目答辩演示环节。该环节非常关键,IT企业在项目开发完成后,需面向客户对项目进行演示、说明,并对客户进行培训,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订。每个团队选派一名代表对项目进行汇报、演示,班级同学作为客户接受培训并提出问题。团队成员针对不同问题协助解答。针对综合项目,团队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针对每个项目给予中肯的点评。
  四、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手段
  (一)企业调研、专家讲座
  在提高学生对专业认同感环节中,采用企业调研和讲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和课程体系。企业调研包括现场调研、企业员工访谈、网络调研等,讲座包括专业教师讲座、企业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宣讲等。企业调研和讲座的内容除了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岗位必备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
  (二)设定目标、制定计划
  IT企业发展迅速,变幻莫测,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受创。所以,设定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尤为重要。部门有部门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和规划,员工有员工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和规划。企业员工需要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飞速发展的行业所淘汰。在课程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时间管理工具合理的安排时间;正确使用常用的目标设定工具制定或修订短、中、长期目标;使用常用的计划管理工具制定或修订短、中、长期计划;使用常用的职业生涯管理工具制定或修订与专业发展相符合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
  (三)分组教学
  采用分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内单元教学项目预习、复习、知识拓展等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小组内成员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单元教学项目环节中采用案例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教师引导,自主学习
  IT技术日新月异,学生需要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单元教学项目的实现技术有多种方式,教师传授常用的实现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互联网、课程资源库等学习工具自主学习新技术,拓展新技能,用不同的方法实现教学项目。[4]
  (五)项目模拟
  课程后期设置综合项目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模拟项目为载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成综合项目的分析、设计、规划及实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学生的表达、沟通和项目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并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角色扮演
  在综合项目开发环节,组建项目团队,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扮演企业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不同角色。项目答辩演示环节中,班级同学扮演客户角色作为甲方,接受项目培训,并对项目提出修改建议,指出项目存在的问题。项目成员作为乙方,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尽量说服客户接受现有项目功能,以减少项目修改的工作量。
  五、职业素养融入课程考核方案
  职业教育改革经过多年的摸索,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已经由“重理论、轻技能”向理论技能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但关于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关注甚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贯穿職业教育的全过程,课程的考核方案中需充分考虑职业素养的融入。没有考核就没有监督、没有质量,所以,考核除了关注知识技能外,还关注学生从事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见表1。其中,职业素养考核的分值占10%,具体见表2。
  六、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养成,更是影响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应具备规范的职业道德,开放的育人观念,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和与时俱进的学习和创新意识。职业素养融入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职业素养的养成可以借助企业专家或兼职教师的力量。[5](1)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正确分析和把握高职学生心理,采用合适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借助企业专家、企业兼职教师的力量,企业元素的融入能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3)教师自身要有规范的职业道德。为学生言传身教、答疑解惑;同时,教师本身应具备IT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4)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具有开拓、创新、不断追寻新技术的精神,IT技术发展迅猛,对教师而言不进则退,教师欲在学生心中立威,必须掌握IT技术前沿动态。(5)教师应具备精湛的业务技能。职业教育希望学生与企业无缝接轨,势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技能。所以,在校期间的实践课程处于重要的地位,也占据了一定的课时量。教师作为实践操作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并全程参与实践课程的学习与实施。(6)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执教能力。为适应未来新技术和新形势的发展,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实践和研究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和教育能力等是新世纪教师必须具有的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 龚海宏.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体系的构建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4 (2):48-53.
  [2] 蒙慧.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J].成功,2013(3):109-110.
  [3] 刘巧兰.如何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以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实务》课程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4):83-85.
  [4] 叶丽娜.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J].科技风,2014(13):203.
  [5] 颜正恕.基于职业素养与专业教育互渗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J].科技资讯,2014(29):189.
  [责任编辑 李 漪]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加强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结合当前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在认真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探究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然特征,分析当前我国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优化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基金项
期刊
摘 要:以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为例,对中职与普通本科“3+ 4”分段培养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等进行比较分析。按照七年一体的原则,从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中职段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定位、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专业课实现高教性与职业化互补、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以及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等六个方面,整体构建课程体系,从而制定了符合教育规律、具有“
期刊
摘 要:以组织认同的结果变量为出发点,基于当前高校派遣制教师群体归属感不强、流失率较大等现象,从离职率、自我发展、工作满意感三个维度比较组织认同研究视角下积分制管理的激励效果,得出积分管理制度在控制该校派遣制教师离职率、促进派遣制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工作满意感方面具有显著激励作用的结论,提出进一步挖掘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积分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校教师;积分;激励;派遣制;组织
期刊
摘 要:基于产业调研,确定药学专业群对应的典型职业岗位群。围绕岗位应用能力,优化重组“共享+专有”的专业群课程,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新的专业群课程结构有效促进了专业间的协调融通,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要的契合度,适应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药学专业群;课程重构;职业岗位群  作者简介:申海进,男,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执业中药师,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经济大潮亟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宁波市电子商务学院成立的背景入手,提出“入园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该模式的发展定位、功能和组织结构,提出要打造四个平台和三大功能。最后,从七个方面包括打造电子商务特色人才培养专业链、培训标准、应届毕业生电商管培生培养、电商专业技能培训、电商师资队伍、电商政策研究和电商协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
期刊
摘 要:“间离”不仅是进行戏剧革新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是构成“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的要素之一。职业学校译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间离”手法分析学情、处理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计、掌控课堂、反思课堂,从而释放并提升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课堂学习力。以《神的一滴》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如何运用“间离”打造译文阅读课堂,释放提升译文阅读课堂学习力。  关键词:职业学校;译文阅读;课堂学
期刊
摘 要: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服装结构制图”课程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将课程知识融于任务实践中,使任务之间知识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同时,将学生按照其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专业方向等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利用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微课资源和先进的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省道确定与省道转移”为例,从思路、背景、目标、策
期刊
摘 要: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应当形成四点共识: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要统领;思政教育不是“专人教育”而是“人人”教育;课程思政不是强加思政内容而是有效融入;课程评价、教书育人两者都要“硬”。同时,结合“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知识和能力点,提供了有效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的品德、为人处世、团队合作、创新等方面内容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共识思考;思政案例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拥有多种生源的学生已是普遍现象,这些学生在人文素养状况、对人文素养的认识以及对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需求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为把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职院校需要在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师队伍、完善课程体系、打造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多管齐下的实践和努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生源多元化  作者简介:徐玉华,女,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期刊
摘 要:将高职院校置于书院制背景下,就其如何充分发挥书院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研究,并提出具体优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模式,即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辅导模式、活动模式,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书院制  基金项目:宁波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书院制’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GXSZ1602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