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X档案”: 《山海经》到底是本什么书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异数。钻研此书者,虽历代不乏其人,却大多不得要领,致使其本来面目至今秘而不宣。
  在古代,《山海经》一直是被作为的地理书看待的,它确实也像一部地理书,因为其中通篇皆是关于山川方国、珍奇博物的描写,但是,自汉迄清,任凭学者们上下求索,却谁也说不清书中那些山在何方?水流何处?
  《山海经》本身就足以令人困惑,然而读了古今中外对于《山海经》的研究著作和书籍非但不能解疑去惑,反而让人愈发四顾茫然。
  汉代学者刘秀、王充相信此书是大禹和伯益在治理九州、周游天下时记载山川风土的地理风俗志;东晋学者郭璞认为此书是荟萃方外珍奇、阐发要道妙论的博物之书;朱熹称此书是依托《楚辞·天问》凑合之作,又称此书与《天问》一样, 是摹写图画而成;元代学者胡应麟视此书纯为战国好奇之士搜采异闻诡物编造而成;明代学者杨慎说此书记载的是禹贡九鼎上那些魑魅魍魉的图像;清代学者毕沅、吴承志、郝懿行都把《山海经》当成地理书解读,毕沅实地勘查西北地理, 欲把《山海经》中的山川风物落到实处,吴承志则兼采史传与传闻,把《山海经》的地域扩展到当时的四夷边疆。
  到了现代,西学输入,学者眼界大开,对《山海经》的认识也异彩纷呈。鲁迅说它是古之巫书, 记载着方术仪典;茅盾、袁珂说它是远古神话, 寄托了华夏先民丰富而奇丽的想象。
  当代学者更是放眼全球,雄心勃勃地用《山海经》“征服世界”,据说,北到冰天雪地的北冰洋,南到烈日炎炎的撒哈拉沙漠,西到埃及的金字塔、英格兰的史前巨石群、古希腊的雅典神庙,东到秘鲁森林里神秘消失的雅典太阳神庙、亚马逊雨林中的食人族、古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杀人祭都曾都被假设为《山海经》的描摹对象。如今,随着人类把探险的疆域拓展到太空,谜一样的《山海经》竟然成了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X 档案”,而《山海经》中记载的华夏诸神则被解读为曾经涉足人间的天外来客。
  《山海经》越来越被说得天花乱坠,俨然成了妖怪手中的乾坤袋,什么都装得下,什么都掏得出。
  回到《山海经》本身,倾听文本自身的讯息, 或许书中的秘密反而会栩栩然呈现出来。
  《山海经》现存全书18 篇,可以明确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者是由《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各一篇,即所谓的“五藏山经”组成的《山经》部分;后者是由《海内经》四篇、《海外经》五篇、《大荒经 》四篇组成的《海经》部分。两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其内容迥异,更在于文风大相径庭。
  就内容而言,前者以山为纲,历述群山的自然风貌,故名《山经》;后者以海为经,罗列四海方国的风俗景观,故名《海经》。就文风而言, 前者实,后者虚;前者详密,后者疏阔;前者直录,后者别出心裁;前者述自然景观,后者乐道于风物人情。这就暗示了,两者应当是两个独立别行的文本,应该区别对待,不应混为一谈。
  《山经》与《海经》的文本差异,暗示两者各有来历。
  《山经》依照山川自然走向的顺序,有条不紊地列举记载山川的方位、动植、矿藏以及各种物产的性状、功用,原原本本据实道来,是古对地理资源的考察实录无疑。虽然,人们已经无从准确知晓其中的山是今天的哪一座山,其中的水是后世的哪一条水。
  《海经》非但内容虚而不实,且行文次序亦非依托自然山水,自南到北,从东至西,构成一幅方方正正的方域,整个文本虽述山川,但文本的结构却完全不是依循山川的自然走向,而似乎全是独具匠心的人为构造。
  那么,《海经》文本的这一独特的叙述结构, 是作者的别出心裁,还是有所依托?假如有所依托,其依托之物为何?
  这一问题关乎对《海经》其书的性质和来历的探讨。如果说《海经》是有所依托的,就表明在《海经》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更加古老的原型或是潜在文本。《海经》文本的结构就是效法这个潜在文本而来的。
  在细研究文本之后,我们会发现《海经》确实是有所依托的,在《海经》背后,的确隐藏着另一个文本、一个比它更为古老的文本。那么, 这一隐藏在《海经》背后的文本究竟是什么呢?
  谜底是一幅古图。
  关于《山海经》与图画的关系,古人已有言及,但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对于理解《山海经》的重要性。
  《海经》是述图之作,从其叙述风格就可以看出:从整体看《海外经》多静态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几乎没有历时性的叙述,且《海外经》的每经句首表明其叙述的内容明显是按四四方方的图形结构排列的;《大荒经》中关于殊国异类的记载多与《海外经》重复,看得出跟《海外经》一脉相承的联系。
  然而,古图久佚,仅《海经》其书俱存,暗示出古图的消息。或者人们只有硬起头皮,钻进故纸堆,穿越历史的误区和距离,才能重新找回古图的真实模样,才能破译出这部华夏民族的古老“天书”。
  (摘编自《失落的天书 < 山海经> 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商务印书馆,有删节)
  /边角料/
  “让”姓的起源与建文帝
  虽然,中国百家姓中不乏一些生僻字或是有点奇怪的姓氏,但让姓确实并不多见, 其起源不详。2004 年,南京一位名叫让庆光的老者,自称是建文帝后裔,又称在明 “靖难之变”后,建文皇帝出亡至南京,改名“让銮”,隐于民间,并提供证据《让氏家谱》。
  在民间材料的基础上,有学者依据来自清人查继佐的《罪惟录》推测,让姓跟建文帝之间确实存在关联。
  《罪惟录·帝纪卷二》中记载:“弘光初, 追尊惠宗让皇帝入太庙,享其年”。惠帝指的是建文帝,弘光则是明朝末年由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小朝廷年号,时间在1644 年左右。
  这一纪录似又旁证了让姓之说。且《让氏家谱》中还有个奇怪的现象,从始祖让銮到七世祖让世馨,中间的几代只有名字,没有记载。家谱中记载,让世馨是清康熙17 年的举人。康熙17 年是1678 年,距朱由崧尊崇建文帝为“让皇帝”不过三十几年。而清代科举是要对举子“查祖宗三代”的。明史专家潘群据此推测,让世馨应是担心被清代统治者发现自己是前朝皇室后裔,才根据弘光朝给建文帝的谥号,改成了“让”这个奇怪的姓氏,让氏也由那时开始繁衍到现在。
  几百年来,关于建文帝在外逃亡的种种传说不绝于耳。明朝正统五年(1440 年), 甚至有僧人诈称是建文帝,被揭穿后问罪入狱而死。如果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能证实“让” 姓的起源确实与建文帝有关,那这个萦绕几百年的谜团总算是有了答案。
其他文献
锦官城,作为成都的别称,其名称的得来,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段历史早已耳熟能详。不过,很少有人清楚,这个“锦”字,对成都而言有多么重要——有了蜀锦,才有了成都历史上的辉煌。而这段辉煌的历史,先要从一部织机讲起。  没有蜀锦  就没有中国的织锦史  四川的历史,从其得名为“蜀”开始。蜀的本意,就是桑蚕。《诗经·幽风·东山》讲的是“蜎蜎者蜀,蒸在桑野”,《尔雅释文》说得更明白些:“桑中蚕”。  而蜀人的祖
期刊
牡丹花以其娇艳、富贵而成为中国传统名花之首。在北方, 最负盛名的是洛阳牡丹, 而在西部, 当数天彭( 彭州) 牡丹。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前往彭州丹景山赏牡丹的人们络绎不绝,而历史上天彭牡丹与前蜀、后蜀国主以及宋徽宗之间大有渊源,得唐宋著名诗人歌咏。  川西平原的彭州水土肥美,花草茂盛,自古就是赏花的好去处。成都在历史上也曾种过牡丹,至少在杜甫的时代,丹景山上牡丹众多。传说杜甫去彭州看牡丹,遇到大雨,
期刊
7 月31 日, 在彭州的宝山草坪音乐广场, 2016 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 幸福彭州· 相约宝山” 分会场音乐会盛大开幕。来自美国、墨西哥、俄罗斯、以色列、日本等五个国家的六支海外艺术团队演绎了一场异彩纷呈的音乐文化盛宴。而这个晚上的狂欢, 只是整个彭州夏日狂欢的一个片段。  从7 月16 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成都彭州第二届宝山旅游文化节就已经开幕了,期间推出音乐文化节、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
期刊
差不多二十年前,当少数几个编辑试图让美国时代- 生活图书公司出版一套新的有关二战的历史书籍时,主编的反应是: 有关纳粹德国的话题,难道还有什么新意吗?  当然还有。那套21 本的图书,每一本都展示了未曾曝光的第一手私人材料。从那时起,大众不仅接受并且期待着媒体从“二战”的老话题中发掘出新故事。正如今年7 月,一部“二战”题材影片《敦刻尔克》(Dunkirk) 在美国进行了电影发布会,聚焦“发电机行
期刊
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这样描绘蜀锦和蜀绣:“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锦者,蜀锦;绣者,蜀绣也。并且,扬雄在《补绣》一诗中对蜀绣做了最早的记载,可惜该诗的具体内容已经难见真容。可见,在西汉时期四川的锦绣之业已经很发达,据《后汉书》记载:西汉末年蜀地已是“女工之业,覆衣天下”。蜀绣是利用彩色蚕丝在软缎上进行刺绣的工艺,因此,蜀绣的发展得益于古代蜀地养蚕业的发达。  四川,在古代被称为“蜀”,蜀通“蠾”,
期刊
公元960 年,赵匡胤通过一场军事政变登上了皇位,开创了大宋王朝,这次军事政变有一个很狂野的名字,叫陈桥兵变; 同时,它也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叫黄袍加身。  265 年之后,南宋又发生了一起黄袍加身事件,这次的男一号也姓赵,是赵匡胤的九世孙赵竑。他的目的是想要从宋理宗手里夺回皇位,但是遗憾的是,并没能成功。  事情的缘由得从宁宗说起。  宁宗是一个很悲惨的皇帝,具体表现在“无后”。然而,他不是像高
期刊
历史中的彭州曾是“五教汇聚之所”, 千百年来,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此汇聚,和谐相存,历史的深厚、文化的丰富和多元,让人惊叹。然而, 对于现在的彭州人而言,内心深处最贴近故乡的一处风景,应该非龙兴寺莫属。  龙兴寺坐落在彭州市城北,背靠古城南联街坊,原是一座红墙环绕、古柏参天的千年古刹。怀敬畏之心靠近寺庙,仿佛走进了一个千年的历史。  登塔解颜  走进龙兴禅院,迎面便是雄伟挺拔的龙
期刊
一百一十年前,美国旧金山。  当地时间1906 年4 月18 日清晨5 点12 分左右,一场大地震猝不及防地在黎明之前降临到这座城市。震中位于接近旧金山的圣安地列斯断层上。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都能感受到地震的威力。后经测定,这场地震里氏规模为7.8 级、最高烈度11 度。  然而,灾难不止于此。  随之而来的大火,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让灾难进一步升级,并成为美国历史上主要城市所遭受
期刊
伴随中西两种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次沉重的撞击,洋务派代表人物鹿传霖于1896 年创办了四川中西学堂,拉开了四川大学的历史序幕。1902 年,即光绪二十八年,四川中西学堂与1874 年由薛焕等人发起创立的尊经学院合并为四川通省大学堂。同年,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3 年锦江书院并入。辛亥革命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1916 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并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
期刊
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重要缘由,是因为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并继之而生发出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汉字因书法而熠熠生辉。只要将黑黑的墨汁与白白的宣纸一结合发生化学反应,汉文化的天空便瞬间生动而神圣起来。故而,那些看似废纸一样的写上字的纸,便有了一个最好的归宿——字库——专门为字修造的灵塔——神一样的供奉着。那些字在焚化之后,烟雾一样的仙化,又回归给孔夫子。  这个美好的过程,赋予了汉字无限的神秘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