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校企融合,学做一体”培养人才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yhi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施
  组建职教集团。由政府牵线搭桥,学校于2009年5月加入江苏化工职教集团,2010年6月加入江苏食品职教集团,2010年11月加入江苏发那科数控职教集团。2011年又成功牵头组建了由市教育局、人社局、30多所学校、30多个企业参与的淮安市高职校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的创建推动了校校、校企在人才共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开展企业调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总目标,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每年组织较大规模的企业调研。各重点建设专业每年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至少遴选10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企业,围绕现代制造业、IT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等企业,通过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现场考察、总结论证等方式开展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及时了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向、困惑和期望。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长效运行体制机制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利用园区企业集聚的优势,成立由政府、企业、院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及参与重大项目策划工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课题研究、“企业名家进课堂”、“职教名师进企业”等校企联姻活动,有效推动了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层合作。
  校企共建“冠名班”。学校先后与合作企业共建淮钢班、膳魔师班、富士康青年干部班等“冠名班”。学生作为企业准员工入学,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培养学生,合作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和实训教材,企业选派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毕业前在企业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时间超过20周,为企业输送大批有技能、肯吃苦、会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吸引社会资源建设“校中厂”。利用新校区地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优势,注册“淮安江减传动有限公司”和“淮安市弘硕科技有限公司”。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合作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教学实训、对外培训、竞赛集训、技能鉴定、产品研发、对外加工、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校企互利共赢。“校中厂”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引进“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节约)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了专业教师生产管理和服务能力,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校企共创“厂中校”。联手江苏统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将教室“搬”到工厂,共创“厂中校”。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实质,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中嵌入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同构“能力本位、职业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调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学生技能形成的认知规律,进行职业分析、论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从岗位需求、企业规范、职业标准、职业实践等多个维度,以真实工作任务或典型的产品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以证代考”的课程特色。进一步优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厂中校”创建为例,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在江苏统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教学活动。新生入学后第1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学生每周1天进入生产车间见习,让学生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规范和企业文化,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第2至第4学期,进入核心课程或核心项目训练阶段。通过师傅带徒弟方式开展教学实践,由企业技术人员现场传授PCB生产操作规范、排除设备中常见故障等关键技术,学生在各自岗位上训练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总结技术技巧,参加中级工(或高级工)职业资格鉴定。第5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在校中厂不同岗位拓展训练,为开拓未来就业领域范围作充分准备,并组织培训学生参加拓展工种高级职业资格鉴定。第6学期,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校内、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通过生产锻炼,学习生产现场管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此外,从关心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为毕业后有意向提升学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保障
  组织保障。成立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由专业系主任担任组长,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企业及行业专家组成项目团队。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专业负责人承担项目策划、实施、总结等任务,其他成员按照培养模式的不同路径承担子项目实践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制度保障。实行项目责任人制度。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和相关管理规定,做细做实检查、监督、考核、评价等过程管理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按照项目建设实施细则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经费保障。近3年内,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计划投资520万元专门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并用到实处。
  三、成效
  提升了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通过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近几年来,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类大赛和就业创业中取得优异成绩,例如在江苏省技能竞赛中获得9金、14银、38铜,江苏省创新大赛中获得3金、4银、15铜,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获1金、2银、1铜和宝钢特别专项奖1项,全校师生目前拥有35项新型发明专利。
  提升了学校的师资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全校上下掀起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名师。1名教师入选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教师人才库,2名教师被选拔为“江苏省职教领军人才” 培养对象,2名教师被选拔为淮安市“533英才工程首批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教师获得2011年全国职业学校优课竞赛一等奖1项,2012年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一等奖2项,2013年江苏省“两课评比”获示范课、研究课2项。
  本文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2SEW-C-1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国家下大力气引进海外科研经历丰富并且成果丰硕的年轻学者回国服务,给予这些海归人才可观的经费资助和优厚的科研条件、生活待遇。我对国家的人才引进政策持积极的
在城乡统筹视角下,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环境欠佳,发展理念有偏差,办学机制不灵活,发展结构和层次不均衡。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构建职业教育生态体系要做好以
高职教育的发展切换并不是单纯的思想理念转变或口号化宣言所能奏效,关键是要找到驱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那个“马达”。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应树立“立足基层,志在高远,融入社会,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社会人”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丰富了校企合作的类型,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也存在如生产与教学时间安排易冲突,校企双方人员管理标准不一致,企业为追求生产效益而难以满足人才
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招生问题以及如何进行人才培养问题,还需要考虑在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做哪些切实有效的工作,这是高职院校要关注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就业现状  (一)实际就业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就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对就业的压力显而易见,特别受关注的大学生就业一直处于就业热点领域,尽管每年相关部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比例较高,但实际就业率与统计数据往往会存在差异,这也与失业率的
针对护理类中职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教师总体数量少、高学历比例偏低、整体质量水平不高、认定标准模糊、管理涣散等问题,中职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制定严格的"双师
1982261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姜大源 《教育研究》 2011年第11期 10500字  19822615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 马树超 范唯 郭扬 《教育发展研究》 2011年第21期 10300字  19822616 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冲——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开放大学的制度设计 许涛 《开放教育研究》 2011年第6期 14100字  19822617
期刊
上海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在组织管理、课程改革、技术研发、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在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政策与制度体制不健全,合作管理环节薄弱,教学成本与教学投入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而课程衔接涉及到中职学校内部很多部门,同时还需要对口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多方配合。为此,需要中职校长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价值导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