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下胫腓钩和Suture-button技术治疗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9月采用下胫腓钩(下胫腓钩组)和Suture-button技术(Suture-but
【机 构】
: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下胫腓钩和Suture-button技术治疗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9月采用下胫腓钩(下胫腓钩组)和Suture-button技术(Suture-button组)治疗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下胫腓钩组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1 ~69岁,平均34.4岁.骨折按Danis-Weber分型:B型5例,C型15例;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5例,旋前外旋型12例.Suture-button组患 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4 ~ 44岁,平均28.7岁.骨折按Denis-Weber分型:B型3例,C型11例;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8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骨折愈合情况以及下胫腓联合复位的情况. 结果 31例患者获得随访11 ~114个月,平均63.5个月.下胫腓钩组AOFAS评分84~ 100分,平均88.3分.Suture-button组AOFAS评分85 ~100分,平均90.5分(P>0.05).所有骨折愈合,未出现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下胫腓钩组患者于初次手术后12周行二次手术取出下胫腓钩,其余内固定在距离初次手术后(12.4±1.4)个月(11~ 15个月)行第三次手术取出.Suture-button组3例于术后12个月取出全部内固定物,其余患者均未取出内固定物. 结论 采用下胫腓钩或Suture-button技术弹性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Suture-button技术在手术入路的选择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方面较下胫腓钩具有优势.
其他文献
Backgrou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breast cancer,which is possibly due to the expression of leptin.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c
在矩阵和矩阵增量的乘法满足交换律的条件下,讨论了Frechet导数及其应用.所得结果不但可以较为精确地估计因对矩阵进行某些处理而形成的误差,而且可以对上述误差进行校正.对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患者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5~42岁,平均32.5岁。根据改良Hawkins分型:Ⅱ型骨折9例,Ⅲ型骨折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7例 Ⅱ型骨折为相对简单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2例Ⅱ型骨折和3例Ⅲ型骨折为距骨颈粉碎性骨折,采用微型钢板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1]。本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酚妥拉明、山莨菪碱可以改善肺部微循环,降低微循环肺部阻力,减少腺体分泌,促进炎症吸收消散,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显著,但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在治疗作用的同时,还会出现诸多不良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所提供的用户材料子程序UMAT接口,针对土石料动力本构模型中的等效线性粘弹性模型,开发了等效线性粘弹性模型中应用最广的Hardin-Drnevich模型的子
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创建一项后踝骨折对关节面损伤程度影响的精准评估方法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5月–2014年3月收治138例踝关节周围损伤伴后踝骨折患者。在踝关节侧位X线片上,应用传统测量方法测量后踝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比值;基于16排螺旋CT数据后处理技术,应用三维重建图像测量损伤面积的比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观察者内/间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按预设测量方案,
Background Previous reports indicated that mutations in the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3 (ABCA3) cause f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目的 探讨68例高龄胆道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通过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严密观察腹部体征,腹腔引流液的性质和体温变化,防止腹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