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嘉陵江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327315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嘉陵江中游的南充市,八岁那一年,我就开始往返于城乡之间,在母亲教书的老祠堂或古寺庙里读小学。“大跃进”年代的许多“忙假”里,我几乎都要跟着母亲在田间地头“检查”老乡挖地深度够不够,晚上“搞夜战”打没打磕睡。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母亲与老乡们的融融亲情。
   1969年秋天,我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看到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更是令我铭记不忘。
  春天,青蛙满沟争鸣的时候,我和队里的年轻人利用收工后的夜晚,每人左手提着一盏擦得亮亮的、灯芯整得粗粗的“玻璃四方灯”,右手握着自己做的竹钳,在耙平了即将插秧的田里,去寻找那冬眠醒来钻出田泥乘凉的黄鳝、泥鳅。沟里沟外捉鱼游动的油灯就像天上的星星。
  夏日的夜晚,一个用墨水瓶做成的油燈常伴我在紧闭的蚊帐里酣读《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任凭成群结队的蚊虫在“四方城”外轮番轰鸣,我却陷入了诸葛亮的“八卦阵”里不能自拔。
  秋日,当我劳作一天回到青山环抱、炊烟缭绕的村子时,我深吸着从邻居厨房飘溢出来的腊猪油味,一日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冬季的傍晚,轮到我与社员两人一组守护集体粮食保管室,在用稻草铺成的大铺里,我似睡非睡地听着老农讲他年轻时代去通江、南江县背盐路上所遇到的风流趣事,直至油尽灯灭。
  农闲时有走村串户的理发匠来了,队长招呼社员候轮子理发的吆喝声像唱山歌一样在山前坡后回响,整个山村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年末了,队里的老辈们都要设法请戏班子到生产队唱戏,在临时搭成的土戏台上,照明用的就是两盏“汽灯”,尽管每演一场戏“汽灯”都要熄灭一两次,但只要工作人员再次把灯打足气、重新点亮时,在焦急中等待、抱怨的社员们又会立即沉浸在戏曲的喜怒哀乐中。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当上了“清队一打三反工作组”的干部,被上级派到另外一个生产队工作。到了晚上,队长、会计、计分员等干部和社员都围坐在我的四周听我讲“清队一打三反”的重要意义,祠堂中央的“马灯”照耀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当时光彩照人。
  过去的经历让我与川北老乡结下了深情厚谊,生活的积累让我悟出了人类因百姓而存在,历史因百姓而发展的道理,从而更知道了我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去。1989年秋,我拍摄上山下乡时邻居农民的一幅《勤勤恳恳又一年》作品得了大奖,因为奖品拒不交公还被单位领导免去了职务,这事最后还闹上了“内参”。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的提高,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摄影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他应该给百姓以关切,给历史以见证,给后人以寄托。尊重生活,体察平凡,这才是我应该坚持的必由之路。
  所以,四十多年来,我带着对生活的感悟,带着对嘉陵江畔乡亲同舟共济的质朴情感,利用有限的假日,又回到了他们中间,同他们朝夕为伍,苦乐相守,声息相致,呼吸与共。平等地,真诚地,全身心地用镜头向故乡乡亲倾注我的激情,去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摄影专题。当《泥泞中的人们》拍摄接近尾声时,老乡们在泥泞中的生存状况已不多见,当《嘉陵江畔的挑夫》被机械化设备挤出工地后,我已经记录他们近二十年,当嘉陵江码头已经失去往日的喧嚣时,我对沿江码头的拍摄已四十年有余。
  近几年,在嘉陵江畔的农村,往日的热闹已不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在外面混得不错后,把老婆和孩子都接了出去,有的还迁走了全家,丢下了土地,几年都不回老家,祠堂老院已是人去院空,有的在摇摇欲坠中任凭风吹雨打。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在外挣了钱的农民沿着公路两边修的新房却一排一排地拔地而起。今天嘉陵江畔的百姓生存状况怎么样?我用照相机继续进行着留守调查。
其他文献
摘录网络诗一首楷书20cm X 28cm 2020年  乙亥末,庚子春  荆楚大疫,染者数万  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  道无车舟万巷空寂  然,外狼亦动垂涎而候  华夏腹背芒刺  幸,龙魂不死风雨而立  医无私警无畏民齐心  政者医者兵者  扛鼎逆行勇战矣  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能者竭力,万民同心  月余,疫除终胜  此后百年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鐘显金  1961年生,
主管单位:达州市中共开江县委  达州市开江县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开江县委宣传部  达州市开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朱映铮  ZHUYINGZHENG  《魅力開江》执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达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开江县文联副主席,开江县文艺创作办公室主任,政协达州市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政协开江县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常委。  寄语  2013年初秋,
“薪火相传,笔墨精神。”这八个字用来总结周嗣铨先生一生很合适。周嗣铨先生今年已是八十一岁高龄,但他依然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着。用周嗣铨先生对自己的要求为本文作个结:“写好书法,为人生添一抹靓丽的色彩。写漂亮字,做优秀人,字如其人。”  真正的书法家是靠他的书法出名的。  欣赏书法家的字画,我很少看他们装裱好的作品,更喜欢看的是书法家们现场挥毫泼墨,喜欢看他们一边写一边与人聊天的感觉
画为心声,画通心灵。水墨西域雪山画的代表人物李兵先生,当为我深心里激赏的画家。他强调心悟,笔与意合,意随笔遣;他以心应物,以情应心,笔补造化;他作画不为造物役,写“神”不为“形”所拘;他万类由心,尽雪山之“态”,炼雪山之“魂”。他就如是永远固守着中国西部雄浑壮美、诗性空灵的风采,贪婪的笔墨向着西域雪山深掘,渴望达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灵”的世界。这是我再读李兵雪山画的感悟。五年前,我读他之作品
周天《书香满屋》国画 188cm×188cm 2013年  周 天  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工笔画学会理事,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农工党画院副院长,四川省政协书畫研究院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
宋小川   又名晓川。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成都画院特聘画师,四川省政协书画院画师,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师。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级美展,并入编天津美术出版社《国画家》杂志以及河南、河北、四川美术出版社等系列丛书,已出版多部个人画集。《荷花》等作品被张大千纪念馆和个人收藏。   猴年伊始,晓川画猴。这猴手捧鲜桃,似有着花果山猴的机灵与憨顽而令人爱怜。他发在微信上,给师友们祈
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出身川剧世家,自幼学习川剧,得其父著名川剧生角熊焕文亲传,继承了川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陈淡然的代表剧目和表演技艺,并向杨又村、周继培等艺术家学习川剧技艺。主演《赵氏孤儿》《十五贯》《长生殿》《卧虎令》《变脸》等二十余部大幕戏和《扫松》《三击掌》《乐羊啜羹》《卖画劈门》《马房放奎》《单刀会》等百余出折子戏。曾获得四川省首届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奖项,主演的作品也多次获得省部级奖
布贴画 275cm×157cm 2019年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该画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是华夏艺术中的一绝,也是我国延续一千五百年的手工工藝品,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品类繁多、底蕴深厚、技艺精湛,享誉中外,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品采用主题画的创作方式,体现了创作者对人与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北大木偶,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继承了秦汉时期木偶高大、酷似真人的古朴之风,有着“木偶巨人”之称。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主席李延年先生盛赞“它是中国木偶中的‘独生子’,也是世界偶戏中的‘巨人’。”国际木偶联会亚洲太平洋委员会主席唐大玉女士认为川北大木偶不仅是“中国南充的文化名片”,更是“连接东西方友谊的桥梁”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