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的策略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_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优美,并且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育元素都囊括其中,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语文;美育;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纵观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无一不是经过专家教授精心挑选的美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质优美,体裁全面、题材新颖、格调清新,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华美世界。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美一直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一种理想教学境界。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確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通过人物形象感受人情美和人性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美文。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得清新俊逸,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例如,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腼腆害羞的神情,在枪筒上插树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朴的样子,以及他挂破衣服,赠送馒头和掩护伤员光荣牺牲等场面,使学生真正窥视到小通迅员那颗金子般的心灵。又如,分析新媳妇拿被、铺被和缝衣以及献被等几个感人的细节,学生就能被新媳妇的纯朴、善良、洁白无瑕的崇高感情深深打动。这样让学生在包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无产阶级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通过作者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
  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反映出作者的独具匠心。一篇文章如何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如,把握魏巍《我的老师》一文的材料安排:“难忘——依恋——思恋”,首尾呼应,提示中心,抒发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展现出老师的美好心灵。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又如,学习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诗,作者用鲁迅和反动剥削阶级作对比:在对人民的态度上,前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对人生的目的上,前者活着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后者是利已主义;在最终结果方面,前者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后者是遗臭万年。通过多层次的正反对比上的相宜搭配,抑扬褒贬的感情色彩的修饰成了“鲁迅先生崇高伟大精神的大厦”。这就是显示了其建筑形式的美。诸如此类所讲的文学形式的建筑美,能给人以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
  三、通过语言美,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蕴含着许多美的元素。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代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的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成分,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治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网络化的普及和应用,为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方式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化冲击下,党校建设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提升党校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党校教学状况及针对性建议的提出,希望对党校在网络化时代的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党校;网络化;教学实效性  前言:党校是培养优秀党员干部的摇篮,是党委的重要部门,为党的建设作出卓越贡献,对干
期刊
《荀子·君道》曰『公道达而私门塞矣』,《汉书·萧望之传》曰『公道立,奸邪塞』,其中所言『公道』,都指传统意义的公正之道,涵括公平和正大光明.反义解读,就是『公道塞而私
期刊
童涵春堂国药号,原位于方浜中路23号,创始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是上海老字号中药店之一其前身为“竺涵春”中药铺,只有一开间店面,后因店主经营不善出盘给恒泰药材行的童
期刊
摘 要:目前社会上各种复杂的思想状况使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 本文从教师素质要求 、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三方面讨论了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要求与方法 。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身正为范;渗透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
期刊
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是理论、事例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内容,也未纳入应试科目的范畴,但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成才,其巨大的潜在影响不言而喻。  一、现状及原因  现状: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天平失衡。对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的课时较少,同时,仅仅以现有的一些少数的教材为依托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教学应紧跟发展的步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高中数学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不错的选
期刊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具有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特有的属性。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期刊
这些年,游访安国寺不下数十次,竞从未发现寺中有两处神秘所在.说神秘,也不全对.其中一处,每次都见,但见如未见.而另一处,确是第一次发见.其实,见与不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
期刊
摘 要:集合是构成数学大厦的基础,集合思想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思想,而作为高中生进入高中后首先接触的思想,它的指导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数学学科,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开拓思维的作用。本文从集合的最基本概念入手,重点探究其在语文审题解题与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集合思想;解题;作文  一、意义及依据  根据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已经非常的强大。应该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人类付出了破坏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保护环境,使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充分结合生物学科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環境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生物学;中学生;生态环境  社会要发展,改革创新是关键。教育教学领域改革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