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呢?
1 注重朗读目标的明确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朗读前要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以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提出读的具体目标。
1)初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正音正字,理解字词,感知整体。
2)细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进行明义性的朗读,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效果。
3)精读课文这一层次侧重表情朗读,从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进入情境,介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2 讲究朗读方法的灵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2.1 范读引路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时,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2 美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可爱的草塘》《桂林山水》《草原》等,都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这类课文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教学时,教师应放弃过多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很快就能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如《观潮》一文,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范读时应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2.3 诵读
语文教材充满优美的语言,学生要把书面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必须要积累语言材料。学生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进行吸收和储存,而加强背诵训练对提高写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如学了《高大的皂荚树》一文,笔者要求学生把一年四季皂荚树给同学们带来哪些方便这些段落熟背下来,然后要求他们也来写写校园的榕树。结果学生都能抓住榕树高大和茂盛的特点,以及这个特点给同学们带来的许多好处来写。而且平时写作语言不合规范、不大精炼的学生,都能将描写皂荚树特点的好词好句溶化在自己的语言中,使自己的语言得到锤炼,语感更强。
2.4 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学生在基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朗读,并进行适时评议,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如在教学《军神》一文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人物,分表演小组上讲台进行表演朗读,要求他们读出沃克医生的情绪变化,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和忍耐力。表演朗读后,学生自己充当评委,对表演朗读好的同学给予恰当的称赞,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在一演一评中,学生深刻领会了军神的真正含义,从心底生出对刘伯承元帅的由衷敬佩。
3 做好朗读的评价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切实针对每一位学生朗读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评价语言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要提出不足,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质量,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
1 注重朗读目标的明确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朗读前要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以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提出读的具体目标。
1)初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正音正字,理解字词,感知整体。
2)细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进行明义性的朗读,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效果。
3)精读课文这一层次侧重表情朗读,从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进入情境,介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2 讲究朗读方法的灵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2.1 范读引路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时,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2 美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可爱的草塘》《桂林山水》《草原》等,都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这类课文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教学时,教师应放弃过多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很快就能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如《观潮》一文,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范读时应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2.3 诵读
语文教材充满优美的语言,学生要把书面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必须要积累语言材料。学生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进行吸收和储存,而加强背诵训练对提高写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如学了《高大的皂荚树》一文,笔者要求学生把一年四季皂荚树给同学们带来哪些方便这些段落熟背下来,然后要求他们也来写写校园的榕树。结果学生都能抓住榕树高大和茂盛的特点,以及这个特点给同学们带来的许多好处来写。而且平时写作语言不合规范、不大精炼的学生,都能将描写皂荚树特点的好词好句溶化在自己的语言中,使自己的语言得到锤炼,语感更强。
2.4 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学生在基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朗读,并进行适时评议,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如在教学《军神》一文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人物,分表演小组上讲台进行表演朗读,要求他们读出沃克医生的情绪变化,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和忍耐力。表演朗读后,学生自己充当评委,对表演朗读好的同学给予恰当的称赞,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在一演一评中,学生深刻领会了军神的真正含义,从心底生出对刘伯承元帅的由衷敬佩。
3 做好朗读的评价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切实针对每一位学生朗读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评价语言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要提出不足,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质量,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