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家意味着身份,更意味着可称道的教育方式。
家世教育是一种激励
一直到我15岁前,母亲都隐瞒家世。15岁那年,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回湖南老家祭祖,途中特地参观了岳麓书院和爱晚亭。
那天,母亲显示出少有的激动,也让我们知晓了自己的身世。那时社会上叫嚣“知识无用论”“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但母亲俨然以自己的家族为荣——母亲名叫欧阳凰,湖南书香门第、欧阳家族之后,先祖欧阳厚均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执掌岳麓书院27年,亲授弟子中不乏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左宗棠。
我咋舌,难怪母亲给人以知书达理温良方正的印象,原来有家学渊源在此。
但她显然不满足让我们“知晓身世即可”,在讲了很多关于欧阳家族的历史后,母亲总结说:“出来寻根是要寻到我们的文化血脉,看看祖辈成就了什么,记住那些光荣和教训。”
她的话让少年的我心里涌起强烈的自豪感和说不出的惶恐,家世既是荣耀,更是一份责任。现在社会上兴起修家谱热,但多数人热衷的是寻找一个显赫先祖,而不是将值得继承的家学传统延续下去。
如今,我在国外时常回忆和思考母亲的一言一行,世家教育的成功处在哪里?从母亲对我的教育细节可窥见一斑。
子女比前程重要
外公早年是铁路部门负责人,母亲继承家业成为一名铁路工程师,铁路修到哪她便走到哪。我和弟弟无人照顾,很小就被送进幼儿园,稍大后,寄居于别人家。
我其实很为母亲的工作自豪,她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榜样。但我没想到,母亲有一天会为了我们放弃在铁路一线的工作,申请调回三线工作。对才三十多岁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来说,铁路工程师一旦离开一线的工地,就意味着专业生涯的中断。
调回成都后,母亲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我和弟弟的身上。父亲去非洲支援坦赞铁路建设,做人之道,几乎全由母亲授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总希望我们在学习上领先一步,提前教给我好多数学知识。一元二次方程对小小的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少个夜晚,母亲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每一步的演算过程,灯光下她耐心的讲解,温和的声音,慈爱的表情我终生都难以忘怀。
后来“停课闹革命”在家休学,我和弟弟的功课也没落下一天。母亲每天辅导我们的学习,给我们读唐诗宋词,为我们讲解算术、历史、地理。人们纷纷放下课本狂热地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母亲却总是告诉我们“知识无用”是没有远见的人才说的话,知识不仅有用而且无价。
等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之重要,有条件的家长甚至开始选择陪读。而我的母亲恐怕就是陪读家长中的先行者。我感谢她提前40年的眼光和巨大的自我牺牲,否则,我和弟弟真的会在那段时期荒废掉学业,更不要提有今天的成绩。
把爱书的传统延续下去
母亲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是孝道,二是对书的痴迷。
母亲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太好,却是个大孝女。回到成都后,她身兼三职:好员工,好母亲,好女儿。她从湖南老家接来已七十多岁的外婆。
外婆有比较严重的癫痫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愉快的家庭气氛。每个月犯病时,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俩守在床边,亲手服侍病人,再忙再累也从无怨言。而癫痫不发作时,外婆会和母亲赋诗唱和,互相砥砺切磋诗技。这是大院里很难得的景致,是书香世家独有的气韵。
而对书籍的热爱,是母亲教授给我们的最宝贵礼物。她嗜书如命,收藏的大量书籍伴我度过了休学在家的日子,我在小学时代就阅读了好多外面难找到的名著。除了看书,她还刻意培养我们对信息的占有能力,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母亲就教我怎样阅读《参考消息》等资讯类的报刊。
12岁那年,我得到这辈子最贵的一本书。一本刚出版的英汉大字典。书是母亲推荐给我的,在当年,4块钱的定价可算“天价”,可她毫不犹豫就掏钱买了。我还记得母亲当时说的那句话:“多学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眼睛,多开启了一扇门。”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学习方面是幸运的,在那个“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年代,重视外语学习是需要眼光和勇气的。
在母亲的熏陶下,逛书店买喜欢的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这种好习惯已被我传给了我的子女。这个传统犹如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还会延绵不绝地传下去。
王辉耀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市政协顾问。
著名的母亲
孟母
中国古代母亲的典范。孟母不只是注意儿子的起居冷暖,更重视环境对孩子身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环境。
居里夫人
她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女性,更把女儿伊雷娜也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女儿不足周岁时就引导孩子进行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通过几年的观察,居里夫人发现大女儿伊雷娜具备科学家的素质,小女儿艾芙的天赋领域是文艺。于是因材施教,让大女儿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成为音乐家、传记作家。
钱学森之母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应该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他的成就更和母亲的教育分不开。
何香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女士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她早年曾学习传统中国画,廖承志从小受母亲熏陶,也喜爱绘画。何香凝还熏陶出廖承志高尚的画品和人品,更引领他走上革命之路。
老舍母亲
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曾满怀深情地回忆母亲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著名的母亲
分析:母亲的智慧会“遗传”
文/金 瑜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
尽管许多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也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但我相信,受教育越多、文化水平越高的母亲在培养出优秀子女上更占优势。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文化、观念、思想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
出色的母亲首先是个出色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个体思维。母亲的经历和知识构成都会以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每个母亲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有自己的生存技能,这些也会和母亲的性格一样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她获得这些,是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涵盖了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她的学习习惯、看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一方面为她教育孩子提供了智力资本,一方面也要在不知不觉中熏陶孩子。
虽然有的母亲文化不高,但她有很高的智慧,那是从生活中摸索出来的练达,也是孩子宝贵的“遗产”。
所以,母亲和未来的母亲们要完善自我,即使做母亲这一职责要耗费我们相当多的精力,也不能放弃自我成长,相反这种努力是教育的必需。
家世教育是一种激励
一直到我15岁前,母亲都隐瞒家世。15岁那年,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回湖南老家祭祖,途中特地参观了岳麓书院和爱晚亭。
那天,母亲显示出少有的激动,也让我们知晓了自己的身世。那时社会上叫嚣“知识无用论”“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但母亲俨然以自己的家族为荣——母亲名叫欧阳凰,湖南书香门第、欧阳家族之后,先祖欧阳厚均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执掌岳麓书院27年,亲授弟子中不乏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左宗棠。
我咋舌,难怪母亲给人以知书达理温良方正的印象,原来有家学渊源在此。
但她显然不满足让我们“知晓身世即可”,在讲了很多关于欧阳家族的历史后,母亲总结说:“出来寻根是要寻到我们的文化血脉,看看祖辈成就了什么,记住那些光荣和教训。”
她的话让少年的我心里涌起强烈的自豪感和说不出的惶恐,家世既是荣耀,更是一份责任。现在社会上兴起修家谱热,但多数人热衷的是寻找一个显赫先祖,而不是将值得继承的家学传统延续下去。
如今,我在国外时常回忆和思考母亲的一言一行,世家教育的成功处在哪里?从母亲对我的教育细节可窥见一斑。
子女比前程重要
外公早年是铁路部门负责人,母亲继承家业成为一名铁路工程师,铁路修到哪她便走到哪。我和弟弟无人照顾,很小就被送进幼儿园,稍大后,寄居于别人家。
我其实很为母亲的工作自豪,她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榜样。但我没想到,母亲有一天会为了我们放弃在铁路一线的工作,申请调回三线工作。对才三十多岁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来说,铁路工程师一旦离开一线的工地,就意味着专业生涯的中断。
调回成都后,母亲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我和弟弟的身上。父亲去非洲支援坦赞铁路建设,做人之道,几乎全由母亲授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总希望我们在学习上领先一步,提前教给我好多数学知识。一元二次方程对小小的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少个夜晚,母亲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每一步的演算过程,灯光下她耐心的讲解,温和的声音,慈爱的表情我终生都难以忘怀。
后来“停课闹革命”在家休学,我和弟弟的功课也没落下一天。母亲每天辅导我们的学习,给我们读唐诗宋词,为我们讲解算术、历史、地理。人们纷纷放下课本狂热地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母亲却总是告诉我们“知识无用”是没有远见的人才说的话,知识不仅有用而且无价。
等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之重要,有条件的家长甚至开始选择陪读。而我的母亲恐怕就是陪读家长中的先行者。我感谢她提前40年的眼光和巨大的自我牺牲,否则,我和弟弟真的会在那段时期荒废掉学业,更不要提有今天的成绩。
把爱书的传统延续下去
母亲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是孝道,二是对书的痴迷。
母亲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太好,却是个大孝女。回到成都后,她身兼三职:好员工,好母亲,好女儿。她从湖南老家接来已七十多岁的外婆。
外婆有比较严重的癫痫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愉快的家庭气氛。每个月犯病时,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俩守在床边,亲手服侍病人,再忙再累也从无怨言。而癫痫不发作时,外婆会和母亲赋诗唱和,互相砥砺切磋诗技。这是大院里很难得的景致,是书香世家独有的气韵。
而对书籍的热爱,是母亲教授给我们的最宝贵礼物。她嗜书如命,收藏的大量书籍伴我度过了休学在家的日子,我在小学时代就阅读了好多外面难找到的名著。除了看书,她还刻意培养我们对信息的占有能力,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母亲就教我怎样阅读《参考消息》等资讯类的报刊。
12岁那年,我得到这辈子最贵的一本书。一本刚出版的英汉大字典。书是母亲推荐给我的,在当年,4块钱的定价可算“天价”,可她毫不犹豫就掏钱买了。我还记得母亲当时说的那句话:“多学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眼睛,多开启了一扇门。”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学习方面是幸运的,在那个“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年代,重视外语学习是需要眼光和勇气的。
在母亲的熏陶下,逛书店买喜欢的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这种好习惯已被我传给了我的子女。这个传统犹如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还会延绵不绝地传下去。
王辉耀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市政协顾问。
著名的母亲
孟母
中国古代母亲的典范。孟母不只是注意儿子的起居冷暖,更重视环境对孩子身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环境。
居里夫人
她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女性,更把女儿伊雷娜也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女儿不足周岁时就引导孩子进行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通过几年的观察,居里夫人发现大女儿伊雷娜具备科学家的素质,小女儿艾芙的天赋领域是文艺。于是因材施教,让大女儿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成为音乐家、传记作家。
钱学森之母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应该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他的成就更和母亲的教育分不开。
何香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女士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她早年曾学习传统中国画,廖承志从小受母亲熏陶,也喜爱绘画。何香凝还熏陶出廖承志高尚的画品和人品,更引领他走上革命之路。
老舍母亲
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曾满怀深情地回忆母亲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著名的母亲
分析:母亲的智慧会“遗传”
文/金 瑜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
尽管许多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也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但我相信,受教育越多、文化水平越高的母亲在培养出优秀子女上更占优势。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文化、观念、思想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
出色的母亲首先是个出色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个体思维。母亲的经历和知识构成都会以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每个母亲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有自己的生存技能,这些也会和母亲的性格一样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她获得这些,是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涵盖了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她的学习习惯、看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一方面为她教育孩子提供了智力资本,一方面也要在不知不觉中熏陶孩子。
虽然有的母亲文化不高,但她有很高的智慧,那是从生活中摸索出来的练达,也是孩子宝贵的“遗产”。
所以,母亲和未来的母亲们要完善自我,即使做母亲这一职责要耗费我们相当多的精力,也不能放弃自我成长,相反这种努力是教育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