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肝无细胞悬液和单细胞悬液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0125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3+~6+月胎肝制成新鲜的胎肝细胞悬液(FLC)和胎肝无细胞悬液(FLCF),分别治疗两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病例。结果显示:FLCF组中白细胞及血小板上升幅度明显高于FLC治疗组。体外造血细胞培养结果表明,FLCF对粒、红系的刺激活性显著高于FLC。提示胎肝中有多种造血刺激因子。而且随着细胞的解体,还可以释放出某些活性物质。推测胎肝中的造血刺激因子是胎肝治疗再障的主要有效成分。

其他文献
患者男,40岁。于1984年3月2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发热,体温39℃,伴咳嗽、喀痰、痰中带血,鼻衄,呕血,皮肤散在出血点,血小板15×109/L,于3月26日入院。
期刊
自1980年开始,我们应用自行制作的简易胸膜穿刺活检针,为230例胸腔积液者行337次胸膜活检术,结果比较满意。现将该针制作法简要介绍,并将230例活检结果报告如下。
期刊
893例住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28天内总病死率15.6%,其中死于心脏原因者14.4%,非心脏原因者1.1%。单因素分析示年龄、性别、职业、高血压史、胸痛、低收缩压、心率过快、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中风、梗塞部位、有无监护等项与全死因及心脏死亡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心源性休克、心率过快、胸痛是全死因独立预告因子;职业、高血压史、心率过快、胸痛、前壁梗塞、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是心脏
患者男,53岁。因胸闷、心悸7年、阵发性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2个月,于1989年4月7日入院。既往健康,否认过敏史。
期刊
高血钾性周期性麻痹又名Gamstorp氏遗传性发作性无力症(Adynamia episodica hereditaria),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西欧国家曾有多次报道[Arch Neurol 1965;12∶145],在我国甚少见,除散发个别病例外[中华内科杂志 1983; 22∶ 94],目前未见家族性报道。
期刊
报告北京协和医院1957~1986年随诊3年以上9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15例(16.7%)发生各种转化,其中4例有多种转化,1例转化为十分少见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文中列出各种转化的典型病例,并结合文献讨论了各种转化的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了稳定分泌高效价抗人肌红蛋白(Mb)的单克隆抗体(MAb),用提纯的抗MbMAb致敏新型聚苯乙烯胶乳,应用反向胶乳凝集试验(RPLA),检测5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清标本,其中发病在12小时内的标本19份,7人做了动态观察,共检测92份标本。同时检测72份非AMI患者和20份健康人血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上述标本中Mb含量,将RIA与RPLA的检测
已故的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教授,在回顾他的丰富而有成效的60余年临床实践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这么一段话:“临床医师在诊治每一名患者时应当谨慎严肃,时刻警惕着自己的判断或措施是否尽职、是否全面、是否有疏漏缺失,其心情就象古人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确,张教授毕生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从事临床工作,他的端庄高尚的医德作风,孜孜不倦、永不停步的进取精神是医生的楷模。
期刊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职业病学会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病学术交流会,于1989年10月6~10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15人,大会收到论文124篇。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中毒性脑病和中毒性类神经症的诊断、治疗、发病机理和预防。
期刊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清除生物氧化产生的O22(超氧自由基)而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我们对214例胃疾病患者胃粘膜组织及红细胞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活性进行了测定,以探讨SOD与这些疾病的内在联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