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背后却隐藏着就业质量相对较低这一巨大隐患。本文通过解析“就业质量”的概念及研究指标,对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对策;
随着国家近几年对中职教育的不断重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升。但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背后却隐藏着就业质量相对较低这一巨大隐患。这一问题既影响中职毕业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影响企业人员的稳定和生产,最终甚至会影响中职学校的生存问题。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概念及研究指标:
(一)就业质量的概念:
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当前国内学者已达成一致意见,即: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1】对这一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就业质量应该是:衡量劳动者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的综合概念,它不仅要反映就业的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反映劳动者工作环境、稳定性、满意度以及所得报酬的优劣程度等,是一项量与质的综合性范畴。
(二)就业质量的研究指标:
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评价就业质量的指标应当科学、合理,更多、更全面地考虑人的价值实现的诉求。笔者认为,就业质量的研究指标应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薪酬水平。这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最直接的指标,也是最核心的指标。二是一次性就业率。即传统意义上的毕业生签约率,一次性就业率= 非待业状态学生数/ 应就业学生总数*100%。[2]]三是对口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主要反映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是否对口,是否在专业培养方案所列就业岗位群内。四是就业稳定率。主要考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长期合同还是短期合同,工作的连续性是否能够得到保证。五是劳资双方满意度。既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是否满意;也包括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人际氛围、职业发展前景等是否满意。
二、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学校,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在就业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减缓,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现有岗位流失严重。二是就业观念歧视,目前社会普遍存在歧视职业教育,重视高学历文凭,轻视体力劳动,重视脑力劳动等不正常社会观念。
(二) 学校原因
中职学校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市场需求符的合格技能人才,才能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提高。但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1.. 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前提。但当前有些中职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盲目的设置专业,造成了许多专业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当前有些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教材使用陈旧,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课程等等。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较多,企业技术人员较少。由于职业学校偏重技能的讲解,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由学校毕业直接工作,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同时由于中职学校待遇不高,造成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很难吸引进来。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生产实践经验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实践课都未能按质量完成,而是变成了观摩实习,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三) 毕业生自身原因
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在校学习不努力,对一些机器设备操作不熟练甚至根本不会;有些毕业生缺乏良好就业观念,固守旧的择业观念,导致学生想去的地方不要人,要人的单位没人去的矛盾局面;同时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到中职学校就低人一等,自暴自弃,不积极进取。
三、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对策研究:
1、 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健全中职学校就业评估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多吸收中职毕业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改变长期形成的对技能型人才的偏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合理的就业评估体系,对中职学校进行综合评价,既要从数量上考核中职学校的就业,又要从质量上考核学校的就业情况,促使学校重视学生就业质量。
2、深化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应当充分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符合的专业设置,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快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分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3、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千方百计为学生着想。
由于中职生年龄和心理的特殊性,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学校、企业的共同关注。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校乃至企业都应当对他们投入更大的关心、更大的投入:教育部门要像抓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抓好职业教育,保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企业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毕竟受过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总比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工人会更高效、高质地完成工作。
相信只要多管齐下、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教改革前沿的探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国福丽.国内就业质量研究述评:含义、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中国集体经济,2008.24.
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对策;
随着国家近几年对中职教育的不断重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升。但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背后却隐藏着就业质量相对较低这一巨大隐患。这一问题既影响中职毕业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影响企业人员的稳定和生产,最终甚至会影响中职学校的生存问题。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概念及研究指标:
(一)就业质量的概念:
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当前国内学者已达成一致意见,即: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1】对这一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就业质量应该是:衡量劳动者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的综合概念,它不仅要反映就业的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反映劳动者工作环境、稳定性、满意度以及所得报酬的优劣程度等,是一项量与质的综合性范畴。
(二)就业质量的研究指标:
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评价就业质量的指标应当科学、合理,更多、更全面地考虑人的价值实现的诉求。笔者认为,就业质量的研究指标应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薪酬水平。这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最直接的指标,也是最核心的指标。二是一次性就业率。即传统意义上的毕业生签约率,一次性就业率= 非待业状态学生数/ 应就业学生总数*100%。[2]]三是对口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主要反映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是否对口,是否在专业培养方案所列就业岗位群内。四是就业稳定率。主要考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长期合同还是短期合同,工作的连续性是否能够得到保证。五是劳资双方满意度。既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是否满意;也包括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人际氛围、职业发展前景等是否满意。
二、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学校,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在就业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减缓,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现有岗位流失严重。二是就业观念歧视,目前社会普遍存在歧视职业教育,重视高学历文凭,轻视体力劳动,重视脑力劳动等不正常社会观念。
(二) 学校原因
中职学校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市场需求符的合格技能人才,才能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提高。但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1.. 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前提。但当前有些中职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盲目的设置专业,造成了许多专业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当前有些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教材使用陈旧,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课程等等。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较多,企业技术人员较少。由于职业学校偏重技能的讲解,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由学校毕业直接工作,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同时由于中职学校待遇不高,造成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很难吸引进来。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生产实践经验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实践课都未能按质量完成,而是变成了观摩实习,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三) 毕业生自身原因
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在校学习不努力,对一些机器设备操作不熟练甚至根本不会;有些毕业生缺乏良好就业观念,固守旧的择业观念,导致学生想去的地方不要人,要人的单位没人去的矛盾局面;同时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到中职学校就低人一等,自暴自弃,不积极进取。
三、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对策研究:
1、 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健全中职学校就业评估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多吸收中职毕业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改变长期形成的对技能型人才的偏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合理的就业评估体系,对中职学校进行综合评价,既要从数量上考核中职学校的就业,又要从质量上考核学校的就业情况,促使学校重视学生就业质量。
2、深化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应当充分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符合的专业设置,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快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分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3、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千方百计为学生着想。
由于中职生年龄和心理的特殊性,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学校、企业的共同关注。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校乃至企业都应当对他们投入更大的关心、更大的投入:教育部门要像抓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抓好职业教育,保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企业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毕竟受过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总比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工人会更高效、高质地完成工作。
相信只要多管齐下、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教改革前沿的探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国福丽.国内就业质量研究述评:含义、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中国集体经济,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