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四步曲”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g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既没有既定的方案,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却让教育这一方圣土充满了勃勃生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情境体验 合作交流 联系生活
  
   现代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发展人的良好个性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做为一名参与课改的教师,就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并努力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下面结合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在课改中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数学”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再创造,才能在实践中学到数学知识。所以,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个体的体验。在教学中应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和当前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索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饱满,吸引学生。例如,在学习“几和第几”时,我让学生扮演爷爷、爸爸、媽妈、叔叔、阿姨、小朋友等角色能演示排队买票,将抽象的基数、序数概念渗透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便于理解、乐于接受。又如教学“千克、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走进市场开展调查,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体验到“千克、克”的含义和用途,从而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探求。又如在“混合加减法运算”复习课中,我设计了“买卖大赢家”的活动,在黑板上写下了商品名称及价钱,让两个学生当售货员,再让若干学生当顾客,我站在中间给出总价,让“顾客”思考这么多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让“售货员”思考“顾客”给的钱够不够,在买卖的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熟练掌握了混合加减计算并达到心算程度,而且懂得如何应用。在丰富多彩的现实情境活动中,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了数学,并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尽量让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在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充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例如,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给学生提供这样一道题:“把一根木棒锯成4段,每剧断一次用2分钟,全部锯完要用多少分钟?”乍看此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8分钟,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拿纸条、剪刀进行操作,在操作、探索中,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亲手探索出正确的答案而感到自豪。又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时,我先出示不同形状的日常生活用品,告诉学生一些有趣的图形就藏在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如果认真观察,就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发现者。当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发现物体的面的形状后,提问:“怎样才能把这些面的形状留下来呢?”学生一听,还能把这些面的形状留下来,兴趣一下高涨起来。有的学生说可把物体平放在纸上,沿边描一描,画出平面图形;有的学生想沿物体边缘剪下;有的学生想用印泥印下某个面的形状;还有的同学想把纸蒙在物体上,沿边缘压一压,在纸上留上痕迹,得到平面图形……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自己去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制造了自己需要的平面图形,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探索中品尝探索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喜悦。每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遇到障碍时,教师不能端“现成饭”给学生,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说数学”
   只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才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这就是“说数学”(课堂上的数学交流)。例如,教学一些简单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清图意,说出图中讲的是什么事?有哪些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出示了下面一组题:
   4÷2=
   40÷20=
   400÷200=
   4000÷2000=
   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后,首先从下往上观察,然后,再从上向下观察,接着,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怎么变化?商呢?
   (2)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怎么变化?商呢?
   (3)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思考并展开讨论,汇报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争着补充、修正。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合作交流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更容易做到学以致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出示了几块大小不同、颜色不同、价格不同的地砖,然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准备为我们的教室重新装修一下,老师让你们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然后挑选一块你认为比较好看的地砖,也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再计算一下,如果用这块地砖来给教室铺地需要多少块?一共要花费多少元?如果每平方米要用0.05千克涂料,计算一下,要在四壁和屋顶涂上涂料,扣除门窗的面积,粉刷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大约要用多少涂料?”这些问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要自己测量,自己选地砖,自己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出所用的经费,这样做既创设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又能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如教学“混合运算”扩展应用时,播放我校师生到某公园开展春游情境:(教师9人,学生51人)公园售票处的价格表:成人票12元,学生票6元,团体票10人以上的每人9元。提问:你打算怎样购票合算?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由讨论,得出三种解题方案。
   课程改革的具体行为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去探索,在探索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数学变成学生自己“再创造”的产物,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东西。所以,数学教学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从而合理有效地建构数学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王汉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
   [3]吴叶.如何在课改中学习.
   (责编 闫祥)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辨证、最长灵活的一门科学,也是最复杂、多样化的一门科学.”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应成为一个动态、开放式的教学,在开放、和谐、愉快的互动活动中激活老师和学生的自由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从而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探索意识。这期间会产生
在44只麻醉家兔观察肾机械和化学感受器刺激对肾传入神经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如下:(1)输尿管压增高20.20±1.09mmHg 引起肾传入神经放电的积分值增加175.13±22.41,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感、道德品质的有机整合。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斧正。  一、认真研究教材,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因而,进行德
心室收缩末期压力容积关系和压力直径关系(ESPVR和ESPDR),是评定心室收缩能力的较好指标。本工作记录13只麻醉开胸狗左室内压,并用超声晶体植入法记录左室前后径。将阻截下腔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事实证明,只有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愿意学、学得好。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培养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教师必须做到:第一,让学生明确外语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第
她说: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她说: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她说: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接受理论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古诗教学中,古诗兴味的发生常通过某一特定的接受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 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谈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亦无力。”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庄子用一个故事阐释了一个词语--游刃有余。庄子讨论的是天地之法则,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