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CR4和CCR5在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进展的相关性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huo197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发病率占妇女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远处转移缩短了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增加了病死率,也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

其他文献
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多集中在染色体介导的靶位耐药和膜耐药,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报道较罕见.目前,已报道的有3种,分别由qnr基因、氨基糖苷乙酰基转移酶基因aac(6′)-Ib-cr和qepA基因介导.对于qnr基因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我们已做了相关的前期研究工作[1].质粒介导的qepA基因已被认为是新的影响喹诺酮类耐药的分子机制[2],可通过外排泵机制介导细菌对亲水性喹诺酮
期刊
分子诊断技术以其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已成为保障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高科技手段之一。为扩大交流,搭建起前沿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畅通的桥梁,探讨逐步建立完善的分子诊断技术质量控制体系,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由重庆医科大学、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
呼吸道感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滞后使临床医生不得不求助于广谱抗感染药物的经验性治疗,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明确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谨慎选择窄谱抗菌药物才是科学的应对之道.微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密切配合,善用痰涂片等传统微生物学方法;临床应用新的床旁病原学诊断技术(point-of-care test,POCT);采用高通量、标准化和自动化的分子诊断新技术,将使呼吸道感染的目标
为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微生物鉴定需要,在不断提高微生物鉴定仪器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同时,微生物学家也试图寻找新的分离鉴定方法以满足临床需求.虽然这种探求从未停止,但目前在世界各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传统的鉴定方法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基于表型特征进行微生物鉴定的传统鉴定方法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鉴定结果,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虽然基于特定基因序列(如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
期刊
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工作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实验室诊断与临床高峰论坛”拟定于2012年4月召开。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从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研究及应用的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
目的 评价REP-PCR基因分型技术在临床光滑假丝酵母菌株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2010年上海瑞金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深圳人民医院38株光滑假丝酵母菌。采用MLST法扩增光滑假丝酵母菌的6个管家基因内片段,扩增片段测序后与数据库数据比对得出等位基因谱,从而得到相应的序列型(sequence type,ST)。采用REP-PCR法设计Ca21、Ca2
抗生素的发现使许多曾被认为是致命性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治愈,但相伴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使人类在抗细菌感染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喹诺酮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临床抗大肠埃希菌的一线首选药物,但由于其毒性较大,在儿科的临床使用中受到限制,这是否可以降低儿科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呢?本研究对儿科患者标本中分离的529株大肠埃希菌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PT、APTT、TT及Fib的检测被广泛用于出血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口服抗凝药的治疗监测及术前凝血功能的评估等.血凝检测具有其特殊性,即不是分析某种特定的物质,而是对一系列酶促反应终点时间的测定,因此其影响因素也就更为复杂,包括标本的采集、运输、离心、保存及检测方法等。
期刊
目的 构建可同时检测AL患者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提取K562细胞的总RNA,并逆转录扩增WT1和MDR1的cDNA,通过Bam H Ⅰ及BglⅡ酶切后连接成WT1和MDR1重组片段,对WT1和MDR1重组片段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后与pMD18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宿主菌DH-5α,构建载有WT1和MDR1基因的标准品重组质粒,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法和
当前,MRSA不仅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也是社区感染的常见致病菌.CA-MRSA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致病性,可引起多种感染.目前,全球范围流行的CA-MRSA克隆主要为:出现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克隆,流行于澳大利亚、墨西哥、希腊和美国的西南太平洋/大洋洲克隆,流行于欧洲的欧洲克隆,流行于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和越南的太平洋克隆及当前流行最广泛、最严重的USA300克隆[1].在美国很多地区,USA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