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应该切实‘动’出实效来”,这个标题有两层含义:一是切实“动”起来,这是过程;二是“动”出实效来,这是结果。
今天的社会是要建设成学习型社会,今天的学校教育是要培养有文化素养的人。“素养”较“素质”而言,它更注重养成过程。据说爱因斯坦有这么一说:衡量一种教育是否成功,主要看受教育者将学校所交给的知识全部忘记之后还剩下什么。这话告诉我们,当接受教育的主体抛却某课程的知识背囊,当他们忘记为功利目的而学会应答技巧的时候,他们仍是生活健康、心灵饱满有力的人,那些受过系统教育的人,他们的言语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纯粹与优雅,他们的精神最终不会变得荒芜而贫瘠,就语文教育而言,这才是抓住了根本的教育和收到了实效的教育。
这个实效,就是指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为达此目的,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注重提高学科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必须走好一个过程,即随时保持研究状态,促使自己成长与升华,切实体验研究的过程。
一、随时保持积极有效的研究状态
教师恐怕思考和研究得最多的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自实行教育改革以来,人们讨论得最多的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的问题,于是出现的问题是凌空蹈虚有余而脚踏实地不足。其实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教什么”是内容问题,“怎么教”是方法问题。“教什么”的背后站立的是教育者的精神背景,而“怎么教”只是这个精神背景之下达到特定教育目的的手段,具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人的文化素养。就语文教育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素养的语文人。这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很值得研究,过去往往忽视了。至于“怎么教”,语文教育界有很多风格各异的流派,地上的路千万条,只要能通罗马,不管是哪一条,都可走下去。走出一条我们自己通罗马的路,是非常必要的。
二、促使自己健康成长与境界升华
每一个教师,尤其是刚踏上三尺讲台的青年教师,不妨先给自己来一个发展成长的定位:用多长时间能站稳脚跟?凭借什么优势站稳脚跟?是以敬业精神感动人,还是以手法新颖吸引人?是以功底深厚见长,还是以细致如微取胜?是以班务管理闻名,还是以业务精湛著称?最终是要发展为业务管理型干部,还是要发展为专家学者型教师?或许有的老师经过几年、十几年时间的努力后,这些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可以兼而有之。或许有的老师就不是这种全才型的,更注重从一点突破。不管是哪一类型,都可贵,都值得称道。
我们每一个教师成长的道路上,有三个方面的素养不可忽视,值得很好研究:一是教学管理,二是案例学习,三是求索精神。
教学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好的课堂管理方法来指导,教学就会不仅仅是脑力劳动,还会是很费力的体力劳动。我们教师很累,缺乏科学有序、持之以恒的课堂管理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学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而一旦对师生关系处理不当,要么是被“师道尊严”压得喘不过气来,要么就是和学生“没大没小”。这两种管理模式都不利于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
案例学习,是教师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会成长的捷径。青年教师资历较浅,经验不足,有可能很难适应教学或胜任教学,而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学习,把理论问题实例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就可以将操作性很强的案例积极而有效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杂志中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是案例。魏书生的经验其实就是案例,是他多年来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经验的总结,没有大套大套的理论,有的全是来自于自己多年的教育和管理实践的深切体会。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就是很好的学习案例,可以减少不少自己教学的摸索之路。当然,还可以通过身边的骨干教师的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来学习,这些都是促进自己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成长的第三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就是教师自身乐于苦于求索的精神。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位不断求索、苦于而乐于求索的真正实践者,用自己的切身努力,演绎一位中学教师的默默耕耘之路。我们的欢欣,我们的悲苦,我们的成功,我们的泪水,都犹似风雨中的百合,在经历痛苦的洗礼之后,依然傲然地盛开着。魏书生说过:“无论是对愿意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不愿意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脚踏实地,眼睛向下,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经过研究,能够使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日常工作问题化,这就是境界的升华、提高。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教学细节,提倡细节教育。大家熟知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可以这样说,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是鸿篇巨制的一个词语。一部没有细节的小说或电影,是枯燥的、干巴的、空洞的。同样,一堂没有细节的课也是索然无味、缺乏魅力的。教学的魅力,其实也就是细节的魅力。细节体现教学艺术,没有细节,便没有风格。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我们搞研究,千万不要去考虑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效果。我们就应该在实现“扫天下”愿望之前先认真打扫干净自己处于其间的小屋,不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细节教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文本细节、教学行为细节、学习细节。
文本,由细节构成,而把握细节则是解读文本的钥匙。一个生动的词语,一句极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一个画龙点晴的句子等,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为解读文章的突破口。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是预设中的生成与生成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如《祝福》中四婶对祥林嫂说的话:“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抓住这两句话问学生们这一细节的差异有什么作用,学生们通过比较分析最终可以知道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教学行为细节,是细节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如比,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的细节,而学生的不同反应,如举手、皱眉、低头沉思、跃跃欲试等行为细节也会影响教师对问题的思考。可见,教学行为细节实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细节来对课堂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师上课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堂上学生是否具有正确书写的习惯,圈点勾划的习惯,语言表达的习惯,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细节问题,从而及时纠正,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注教学细节,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关注教学中从不同侧面表现出的“一点点”的现象。正是这些“一点点”,暗示着我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平时的言语交谈中,在听了别人的交流讨论或读了别人的文章后,常为别人的见解深刻,自己却望尘莫及而后悔:“我怎么就没有看到这一点!”“我怎么就没有抓住那一点!”“我怎么就偏偏忽视了那一点!”“我怎么没有思考到这一点!”正是由于看不到、抓不住、容易忽视、思考不够深度,才出现了我们一般教师和那些优秀教师的差距,这差距往往就在这“一点点”上,可能一辈子都亏在这“一点点”上。千万不可忽视这“一点点”现象。“一点点”优势未必是“一点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提高达到的。我们看到的“一点点”,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是漂浮于水面上的那八分之一,而正是那潜藏于水下的八分之七,才托起了一位优秀的教师。
三、切实体验研究实践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把“过程”列入其中的。工作处于积极有效的研究状态,是个过程;能够及时地把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又是个过程;能够巧妙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日常工作问题化,也是个过程;能够在研究状态下促使自己健康成长与境界升华,更是个过程,并且是漫长、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我们做教学设计,这是个过程,教学设计的内容,要能体现出过程性。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我们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就是在充实这个过程。我们写教学反思,这反思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反思的内容自然也离不开教学的过程。我们写文章用于交流或者发表,是个过程,文章内容必然要谈出我们积累素材、分析数据、运用案例、得出结论等方面的过程。这些,老师有真实可信的过程体验,是如何将实践知识理论化的,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可以谈得有根有据,有理有节,这就比那种复制、克隆、穿靴戴帽、隔靴搔痒、贴标签一类的文章不知强多少倍。用于交流或发表的的文章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其他文体的,可以用散文笔法,可以是抒情笔调,也可以来点随笔,形式可以多样,过程体验的内容也会更丰富。
西方一位哲人说:“人生的目的即人生的过程。”这种过程是燃烧,产生了无穷的光和热,照亮一同前行的人;这种过程是奉献,牺牲了名位和生命,成就了学子的事业,铺就别人前行的路。我们是否给自己这样一个定位:
我们是诗人,我们是火,我们批判反思,挥洒青春;但我们还是农夫,我们要脚踏实地,我们要播种耕耘,我们要建设……我们更是一位行路者,习惯就是追求卓越,在路上,不断超越,撒下一路的,必然是卓越的生命之歌。
今天的社会是要建设成学习型社会,今天的学校教育是要培养有文化素养的人。“素养”较“素质”而言,它更注重养成过程。据说爱因斯坦有这么一说:衡量一种教育是否成功,主要看受教育者将学校所交给的知识全部忘记之后还剩下什么。这话告诉我们,当接受教育的主体抛却某课程的知识背囊,当他们忘记为功利目的而学会应答技巧的时候,他们仍是生活健康、心灵饱满有力的人,那些受过系统教育的人,他们的言语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纯粹与优雅,他们的精神最终不会变得荒芜而贫瘠,就语文教育而言,这才是抓住了根本的教育和收到了实效的教育。
这个实效,就是指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为达此目的,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注重提高学科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必须走好一个过程,即随时保持研究状态,促使自己成长与升华,切实体验研究的过程。
一、随时保持积极有效的研究状态
教师恐怕思考和研究得最多的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自实行教育改革以来,人们讨论得最多的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的问题,于是出现的问题是凌空蹈虚有余而脚踏实地不足。其实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教什么”是内容问题,“怎么教”是方法问题。“教什么”的背后站立的是教育者的精神背景,而“怎么教”只是这个精神背景之下达到特定教育目的的手段,具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人的文化素养。就语文教育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素养的语文人。这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很值得研究,过去往往忽视了。至于“怎么教”,语文教育界有很多风格各异的流派,地上的路千万条,只要能通罗马,不管是哪一条,都可走下去。走出一条我们自己通罗马的路,是非常必要的。
二、促使自己健康成长与境界升华
每一个教师,尤其是刚踏上三尺讲台的青年教师,不妨先给自己来一个发展成长的定位:用多长时间能站稳脚跟?凭借什么优势站稳脚跟?是以敬业精神感动人,还是以手法新颖吸引人?是以功底深厚见长,还是以细致如微取胜?是以班务管理闻名,还是以业务精湛著称?最终是要发展为业务管理型干部,还是要发展为专家学者型教师?或许有的老师经过几年、十几年时间的努力后,这些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可以兼而有之。或许有的老师就不是这种全才型的,更注重从一点突破。不管是哪一类型,都可贵,都值得称道。
我们每一个教师成长的道路上,有三个方面的素养不可忽视,值得很好研究:一是教学管理,二是案例学习,三是求索精神。
教学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好的课堂管理方法来指导,教学就会不仅仅是脑力劳动,还会是很费力的体力劳动。我们教师很累,缺乏科学有序、持之以恒的课堂管理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学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而一旦对师生关系处理不当,要么是被“师道尊严”压得喘不过气来,要么就是和学生“没大没小”。这两种管理模式都不利于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
案例学习,是教师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会成长的捷径。青年教师资历较浅,经验不足,有可能很难适应教学或胜任教学,而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学习,把理论问题实例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就可以将操作性很强的案例积极而有效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杂志中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是案例。魏书生的经验其实就是案例,是他多年来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经验的总结,没有大套大套的理论,有的全是来自于自己多年的教育和管理实践的深切体会。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就是很好的学习案例,可以减少不少自己教学的摸索之路。当然,还可以通过身边的骨干教师的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来学习,这些都是促进自己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成长的第三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就是教师自身乐于苦于求索的精神。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位不断求索、苦于而乐于求索的真正实践者,用自己的切身努力,演绎一位中学教师的默默耕耘之路。我们的欢欣,我们的悲苦,我们的成功,我们的泪水,都犹似风雨中的百合,在经历痛苦的洗礼之后,依然傲然地盛开着。魏书生说过:“无论是对愿意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不愿意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脚踏实地,眼睛向下,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经过研究,能够使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日常工作问题化,这就是境界的升华、提高。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教学细节,提倡细节教育。大家熟知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可以这样说,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是鸿篇巨制的一个词语。一部没有细节的小说或电影,是枯燥的、干巴的、空洞的。同样,一堂没有细节的课也是索然无味、缺乏魅力的。教学的魅力,其实也就是细节的魅力。细节体现教学艺术,没有细节,便没有风格。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我们搞研究,千万不要去考虑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效果。我们就应该在实现“扫天下”愿望之前先认真打扫干净自己处于其间的小屋,不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细节教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文本细节、教学行为细节、学习细节。
文本,由细节构成,而把握细节则是解读文本的钥匙。一个生动的词语,一句极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一个画龙点晴的句子等,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为解读文章的突破口。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是预设中的生成与生成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如《祝福》中四婶对祥林嫂说的话:“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抓住这两句话问学生们这一细节的差异有什么作用,学生们通过比较分析最终可以知道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教学行为细节,是细节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如比,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的细节,而学生的不同反应,如举手、皱眉、低头沉思、跃跃欲试等行为细节也会影响教师对问题的思考。可见,教学行为细节实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细节来对课堂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师上课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堂上学生是否具有正确书写的习惯,圈点勾划的习惯,语言表达的习惯,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细节问题,从而及时纠正,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注教学细节,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关注教学中从不同侧面表现出的“一点点”的现象。正是这些“一点点”,暗示着我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平时的言语交谈中,在听了别人的交流讨论或读了别人的文章后,常为别人的见解深刻,自己却望尘莫及而后悔:“我怎么就没有看到这一点!”“我怎么就没有抓住那一点!”“我怎么就偏偏忽视了那一点!”“我怎么没有思考到这一点!”正是由于看不到、抓不住、容易忽视、思考不够深度,才出现了我们一般教师和那些优秀教师的差距,这差距往往就在这“一点点”上,可能一辈子都亏在这“一点点”上。千万不可忽视这“一点点”现象。“一点点”优势未必是“一点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提高达到的。我们看到的“一点点”,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是漂浮于水面上的那八分之一,而正是那潜藏于水下的八分之七,才托起了一位优秀的教师。
三、切实体验研究实践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把“过程”列入其中的。工作处于积极有效的研究状态,是个过程;能够及时地把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又是个过程;能够巧妙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日常工作问题化,也是个过程;能够在研究状态下促使自己健康成长与境界升华,更是个过程,并且是漫长、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我们做教学设计,这是个过程,教学设计的内容,要能体现出过程性。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我们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就是在充实这个过程。我们写教学反思,这反思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反思的内容自然也离不开教学的过程。我们写文章用于交流或者发表,是个过程,文章内容必然要谈出我们积累素材、分析数据、运用案例、得出结论等方面的过程。这些,老师有真实可信的过程体验,是如何将实践知识理论化的,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可以谈得有根有据,有理有节,这就比那种复制、克隆、穿靴戴帽、隔靴搔痒、贴标签一类的文章不知强多少倍。用于交流或发表的的文章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其他文体的,可以用散文笔法,可以是抒情笔调,也可以来点随笔,形式可以多样,过程体验的内容也会更丰富。
西方一位哲人说:“人生的目的即人生的过程。”这种过程是燃烧,产生了无穷的光和热,照亮一同前行的人;这种过程是奉献,牺牲了名位和生命,成就了学子的事业,铺就别人前行的路。我们是否给自己这样一个定位:
我们是诗人,我们是火,我们批判反思,挥洒青春;但我们还是农夫,我们要脚踏实地,我们要播种耕耘,我们要建设……我们更是一位行路者,习惯就是追求卓越,在路上,不断超越,撒下一路的,必然是卓越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