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文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传统之一。当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诗歌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化。”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文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应当担负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创新;文化
我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有诗国之称。作为炎黄子孙多读些古诗,继承这份丰厚的文学遗产,弘扬中华文化很有必要。 中学语文教科书上虽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古代诗歌,这些诗歌很具有代表性,可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初中学生的诗歌学习还是面临窘境,首先就表现为记忆的诗歌数量有限。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章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们背诵积累优秀的诗篇,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怎样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多学些古诗,且能长期坚持下去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名句辐射,还原全诗,便于学生整体把握
初中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中,很多引用了古诗名句。这些名句,不仅本身写得好,而且引用得恰到好处,已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名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来说明春风温暖宜人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春风乃至春天的赞美之情,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引导学生领略了其中的妙处之后,再去询问学生此句的出处和原诗。在此情况下,我就把这首诗的前三句写出来,要求他们读读背背。他们很快就背熟了。
有的课文在古诗名句的注解中不仅交代了出处,还注出了全诗的内容。如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引用了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诗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在注解中,编者补出了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了解了全诗大意后,我即要求同学们连同诗题作者把这首诗背熟。
课堂教学中,以名句辐射,还原全诗,可以使学生不仅知道名句,还知道名篇,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涵。
二、比较引用,激发热情,加深对诗的理解
在诗歌教学时,笔者还适当引入与教材相关的作品,或者相同作家、作品,或者相同题材,比较鉴赏,充实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都化用或直接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题材。其实运用这一题材的诗还很多,如杜牧的绝句《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宫怨诗,写尽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凄凉与苦闷。学习了这首诗,扩大了“牛郎织女”传说的运用范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让他们更好的全面理解诗歌。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理解,笔者偶尔还引用诗论。如在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时,这首诗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编者认为“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于是引用金人元好问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首诗精练地概括了陶诗的特征,说明了元氏对陶诗的赞赏。这样以诗评诗,既让学生学到了新诗,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加深了对诗的理解,有效地拓宽了学生诗歌学习的内容。
三、古诗教育,润物无声,艺术熏陶中接受教育
古诗中有许多思想内容丰富,给人以教育意义的篇章,我往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用古诗来教育他们。初中生怕写作文是普遍现象。对此,我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一是平时不注意观察;二是书读得太少;三是练习太少。接着,我便引用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作为佐证。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陆游看来,学习要不遗余力,要“躬行”。一句话,就是要下苦功夫。这样,在介绍写作经验的同时,学生也学到了一首古诗。
针对学生学习不用功,贪玩的情况,我则引用颜真卿的《劝学》来教育他们: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运用古诗教育学生,能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接受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创新活动,增强兴趣
诗歌教学中,有时遇到教学满足于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学生机械记忆,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形式降纸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笔者根据诗歌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创新的开展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杜牧的《清明》是妇孺皆知的名篇佳作,如果将这首诗换一种停顿方法,就可以变成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把一首绝句改成一首词,同样韵味无穷。我们能不能对其他诗作些改动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我要求同学们将诗中的每一句去掉两个字,将一首七律变成一首五律。他们经过一番思考、讨论,结果去掉了以下十六个字:“朝闻”、“昨夜”、“不堪”、“况是”、“关城”、“御苑”、“莫见”、“空令”等。这样,字数虽然减少了,但韵味不减。这虽然属于文字游戏,但同学们都认为搞这样的活动很有趣,自然也就喜欢学古诗了。
学习了毛泽东诗词以后,要求同学们找毛泽东诗词之“最”。开始他们有畏难情绪,笔者就给他们列举了几个例子。如:作者最好的朋友——“算人间知已吾与汝(杨开慧)”(《回新郎·别友》);最锋锐的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十六字令三首》)。不久,全班同学便找出不少可以称为“最”的例子。如:最贵的笔——“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最简单的事——“只几个石头磨过(《贺新郎·读史》)最激动人心的场面——“百万工农齐踊跃”(《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把这些内容汇总以后,有40多条。可见,活动的开展,很好的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上四种方法,主要是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许多古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受教育者“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其“教育效果越大”。由此可见,让初中生多学一点古诗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可能的,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契机,在一个“巧”字上做文章。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创新;文化
我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有诗国之称。作为炎黄子孙多读些古诗,继承这份丰厚的文学遗产,弘扬中华文化很有必要。 中学语文教科书上虽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古代诗歌,这些诗歌很具有代表性,可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初中学生的诗歌学习还是面临窘境,首先就表现为记忆的诗歌数量有限。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章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们背诵积累优秀的诗篇,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怎样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多学些古诗,且能长期坚持下去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名句辐射,还原全诗,便于学生整体把握
初中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中,很多引用了古诗名句。这些名句,不仅本身写得好,而且引用得恰到好处,已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名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来说明春风温暖宜人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春风乃至春天的赞美之情,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引导学生领略了其中的妙处之后,再去询问学生此句的出处和原诗。在此情况下,我就把这首诗的前三句写出来,要求他们读读背背。他们很快就背熟了。
有的课文在古诗名句的注解中不仅交代了出处,还注出了全诗的内容。如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引用了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诗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在注解中,编者补出了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了解了全诗大意后,我即要求同学们连同诗题作者把这首诗背熟。
课堂教学中,以名句辐射,还原全诗,可以使学生不仅知道名句,还知道名篇,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涵。
二、比较引用,激发热情,加深对诗的理解
在诗歌教学时,笔者还适当引入与教材相关的作品,或者相同作家、作品,或者相同题材,比较鉴赏,充实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都化用或直接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题材。其实运用这一题材的诗还很多,如杜牧的绝句《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宫怨诗,写尽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凄凉与苦闷。学习了这首诗,扩大了“牛郎织女”传说的运用范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让他们更好的全面理解诗歌。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理解,笔者偶尔还引用诗论。如在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时,这首诗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编者认为“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于是引用金人元好问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首诗精练地概括了陶诗的特征,说明了元氏对陶诗的赞赏。这样以诗评诗,既让学生学到了新诗,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加深了对诗的理解,有效地拓宽了学生诗歌学习的内容。
三、古诗教育,润物无声,艺术熏陶中接受教育
古诗中有许多思想内容丰富,给人以教育意义的篇章,我往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用古诗来教育他们。初中生怕写作文是普遍现象。对此,我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一是平时不注意观察;二是书读得太少;三是练习太少。接着,我便引用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作为佐证。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陆游看来,学习要不遗余力,要“躬行”。一句话,就是要下苦功夫。这样,在介绍写作经验的同时,学生也学到了一首古诗。
针对学生学习不用功,贪玩的情况,我则引用颜真卿的《劝学》来教育他们: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运用古诗教育学生,能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接受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创新活动,增强兴趣
诗歌教学中,有时遇到教学满足于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学生机械记忆,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形式降纸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笔者根据诗歌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创新的开展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杜牧的《清明》是妇孺皆知的名篇佳作,如果将这首诗换一种停顿方法,就可以变成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把一首绝句改成一首词,同样韵味无穷。我们能不能对其他诗作些改动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我要求同学们将诗中的每一句去掉两个字,将一首七律变成一首五律。他们经过一番思考、讨论,结果去掉了以下十六个字:“朝闻”、“昨夜”、“不堪”、“况是”、“关城”、“御苑”、“莫见”、“空令”等。这样,字数虽然减少了,但韵味不减。这虽然属于文字游戏,但同学们都认为搞这样的活动很有趣,自然也就喜欢学古诗了。
学习了毛泽东诗词以后,要求同学们找毛泽东诗词之“最”。开始他们有畏难情绪,笔者就给他们列举了几个例子。如:作者最好的朋友——“算人间知已吾与汝(杨开慧)”(《回新郎·别友》);最锋锐的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十六字令三首》)。不久,全班同学便找出不少可以称为“最”的例子。如:最贵的笔——“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最简单的事——“只几个石头磨过(《贺新郎·读史》)最激动人心的场面——“百万工农齐踊跃”(《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把这些内容汇总以后,有40多条。可见,活动的开展,很好的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上四种方法,主要是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许多古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受教育者“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其“教育效果越大”。由此可见,让初中生多学一点古诗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可能的,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契机,在一个“巧”字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