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概念”破冰前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bula_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概念作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已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很难达成预期的目标。究其原因,重点在于执教者对学生相关前概念的理解上不到位,转化上不妥当。让“前概念”这座无形的思维冰山遮住了看清科学真相的双眸,挡住了通往科学真理的康庄大道。对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系统性地提出了“挖掘”“爆破”“重组”“完善”等四大策略,并详细阐明了从“挖掘前概念”到“达成科学概念”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科学概念;前概念;转化
  在2000年和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标研制组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表明,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的总体合格率为48.2,低于国外公众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的程度。小学科学教学已经走过了十多年,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科学概念”依然困扰着大家。其中原因,主要在“前概念转化”方面的认识和实践有一定不足。老师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真难教,刚刚课堂上学过的内容转眼就忘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彻底转化学生顽固的“前概念”,建立起稳固的科学概念,需整体布局,多轨齐下,各个击破。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四点。
  一、 挖掘:使“前概念”浮出水面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由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前期学习,头脑中形成的对各种现象的看法,称为前概念。从学生认知的角度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相对强于抽象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及前期学习所形成的认识具有较强的“不完整性”和“不稳定性”。受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影响,又有极强的“顽固性”。故而,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清楚学生的前概念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必须先将学生顽固的前概念挖掘出来,提前晾晒于课堂教学的阳光之下,以便教学者出谋划策、科学对待。笔者认为,需做好如下两点。
  (一) 做好课前检测
  对于测查学生的前概念状况,老师们经常采用的办法主要有两个。其一,找个别学生做课前访谈;其二,在教学过程中用提问的方式暴露他们的前概念。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有较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和重难点的把握。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通过几个简单的课堂提问,将教学的重难点落在了棉线、木尺、铝箔、尼龙绳四种物体的传播本领比较之上,而忽视了声音在物质三态(气体、固体、液体)的传播速度比较。以至于一堂课下来,还有许多学生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在这一方面,我县小学科学界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由县教研员牵头组织精干力量编写了各册前概念测查的试卷,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之前先对所有的学生做好检测工作,并通过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前概念状况,然后再书写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二) 重视材料准备
  “材料啊,材料!”章鼎儿老师曾在一次省级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大会上发出由衷的感叹。是的,想要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真实状况,仅凭书面的检测是不够的。学生的许多观念和思想有时很难用文字来表达和辨别。若是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则可事半功倍,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提供了如下一組实验材料: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然后让学生预测它们的沉浮,并阐明理由。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争辩,可以知道:在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中,已经粗略地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但是在综合各种因素的考虑方面又跟最终的科学概念有很多冲突。对于这方面学生的前概念状况,有结构的材料成了最好的载体,帮了课堂教学的大忙。
  二、 爆破:将“前概念”彻底瓦解
  由于前概念具有极强的顽固性,若不将其有效化解,必然会严重阻碍科学概念的最终达成。因而,在引导学生走向科学概念的征途之中,必须将相关的前概念用力爆破,开辟出一条思维的畅通之路。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几十年如一日地科学研究最初的动力来自于对科学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爆发出无限的动力和激情,最终,穷其一生走上科学研究的漫漫征途。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科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激趣引导”是将其顽固前概念爆破的前提。试想,倘若他们连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都没有,又怎会将自己的前概念主动放弃呢?可见,“激趣引导”非常重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双边教学形式。好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与思维、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能全面呈现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如在教学《相貌各异的我们》这一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展示课前拍摄的班内各个学生照片,让他们说说分别是谁。看到自己的照片或者是同学的照片,大家非常兴奋,开始七嘴八舌地谈论起来。然后提问:“你是怎样辨别这些照片的?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辨别?”学生一下子从最初的兴趣盎然转为深深的思索。他们讲到了六个方面:眼睛、鼻子、嘴巴、脸型、发型、胖瘦。通过交流,大家一起否定了“发型”和“胖瘦”这两个容易变化的因素。老师再以其他四个方面为基点引导他们深入观察。之后,再拓展到七大相貌特征:舌头、下颚、前发际、耳垂、眼皮、头发、酒窝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激发兴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为之后前概念的爆破和科学概念的最终达成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 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诱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揭示前概念不合理的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然后进行各种建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不断寻找证据,让学生重组、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可见,在前概念转化的具体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处于非常关键的一个位置。   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提供给学生电池、小灯泡、导线三种材料,让他们说说怎样组装这三种材料来点亮小灯泡。一名学生回答:“将导线的一端连着电池,另一端连着灯泡。因为导线可以将电池中的电传给小灯泡,使小灯泡发光。”对此许多学生表示赞同。教师让这名学生上台演示,在全班同学期盼的目光中,小灯泡始终没有被点亮。学生们大惑不解:水管可以将水龙头中的“水”传给水槽;木条可以将一端的“声音”传给另一端。为什么导线不能将电池中的“电”传给小灯泡呢?可是活生生的事实就摆在眼前,他们急需炸毁错误的前概念,接受科学概念的洗礼。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灯泡的构造,从灯泡中的两个“连接点”中找到突破,引发新的猜想,最终用实验再一次验证。
  三、 重组:让“前概念”走向“科学概念”
  课堂前期各种富有情趣和科学韵味的情景或小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思维风暴,让他们的前概念轰然爆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维的“混乱”和“渴求”中。这些只是前期的工作。接下来,我们需要重塑新知,有效吸收和掌握科学概念。具体可以下两块内容着手。
  (一) 修复“朴素前概念”
  那些看法和观念中与科学概念一致,只是缺乏严谨、科学表述的前概念称为“朴素前概念”。“朴素前概念”可以作为关键科学概念的基石。教学工程中需合理吸取,有效利用。
  比如,在教学《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时,学生课前对弹簧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大致知道了用力越大,弹簧发生的形状改变也就越大。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应用,也有助于本节课的难点突破:让学生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故而,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主要安排了三个重要环节:(1)让学生玩弹簧,用弹簧去拉动各种物体,感受弹簧的特性;(2)认识弹簧测力计,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各种物体,修复“朴素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3)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应用科学概念。
  (二) 清除“相异前概念”
  与科学概念有冲突、甚至相悖的前概念称为“相异前概念”,这类前概念阻碍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干扰学生后继形成正确的概念,对学习的影响是消极的。以便疏通学生的思维通道,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科学概念的洗礼。
  比如,在教学《水和水蒸气》一课时,学生顽固地认为热水瓶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尽管之前已经通过学习知道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见,受生活和前期认识的影响,“‘白气’是水蒸气”这一“相异前概念”已根深蒂固。必须连根拔起、彻底清除,而且刻不容缓!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设置了一个环节:首先引发他们通过对“‘白气’是否水蒸气”展开争论,引发认知冲突;然后让他们认真观看热水蒸发的视频,自主剖析、小组讨论;最后利用多媒体放大水壶冒“白气”的截图,集体剖析其中缘由,证实“白气”原来是水蒸气遇到较冷空气凝结而成的小水滴。终于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四、 完善:助“科学概念”扎实深入
  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受这种思维特点的影响,通過高效课堂构建的“科学概念”在学生的思维体系中根基不深,若不巩固强化,极易受“新的日常生活经验”等相对形象化的思维因素的影响变形或夭折。教学者需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付之有效的实践。
  (一) 清理思维路线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方面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把握不足,概括能力较弱。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教师需在学生对科学概念初步掌握之后,再次做好帮扶工作,帮助学生再一次游走思维路径,加强理解和认识。
  比如,在教学《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时,将整堂课的思维基点落在了“地球公转(地轴倾斜)”“直射或斜射”“气温变化”“四季更替”四个点位上,通过明晰的模拟实验和清晰地板书,在课堂小结环节,引领学生重走思维路径,并完整地表述出本堂课的科学概念:在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是倾斜的,造成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导致气温也有规律地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二) 运用干扰辨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可以帮助真理越辩越明。在科学概念成型之后,并不代表扎实有效、万事大吉。教师要善于变化方式或题型,做好“后测试”工作。
  比如,在学完《水和水蒸气》一课后,教师问学生:你知道水蒸气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水蒸气无色无味,它是空气中的其中一种气体。然后教师换一种方式提问:老师喝热茶的时候,冒上来的白色气体是什么气呢?有学生就会回答:是水蒸气!从第二个问题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在头脑中残存的前概念并没有完全清除,遇到特定的环境又会生根发芽,正如白居易的一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见,教师富有针对性“后测试”工作是多么重要。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领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如同一次破冰之旅:明确“冰山”的位置,将其浮出水面,利用“加温”的方式彻底炸毁,谨防再一次的思维冰冻,最终开辟出通畅的“行舟大道”,引领学生走向科学真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樊琪.科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沈兰.高中物理教学中前概念转变的策略与实践[J].中学物理,2013(1).
  [3]张建国.略谈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课堂甄别[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3(10):50-52.
  [4]徐富娟.谈小学生前概念转变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4).
  作者简介:
  曹炳达,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文峰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智慧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因授课灵活、学习便捷而逐渐被越来越多师生认可和接受,涵盖多学科工具及其资源,是一线老师教学的好帮手。智慧课堂在各地掀起了热潮,整个教育系统都在学习和探索这个新鲜事物,本文在此背景下结合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探索地理智慧课堂教学互动,助力初中地理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辅助;课程教学;应用  在当今急剧变革的21世纪社会中,学校教育的目标要朝着“
摘要:当前,教育部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书法是我国国粹,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书写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因此,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书法教师、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书法教育,努力在提升自身书法水平的基础上,多指导学生书写,保障学生书写时间,提升他们的书写水平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书法;中小学教育;审美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
摘 要:目前的教育当中,由于学生对于学科兴趣不大,学生往往不愿意学习,造成课堂当中教学效果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标准制定后,对小学数学培养目标发生巨大改变。老师在教学时不能拘泥于形式,而是要让广大同学通过兴趣驱使而学习。那么在新形势下,老师要善于调整课堂结构,对小学数学开展趣味教学。笔者在本文中介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四步曲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对策  一、 引言  数学在小学阶段
摘 要:实践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路径有很多,本文以数学学科为例,谈谈如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实践教科研训一体化。  关键词:课题研究;载体;教科研训;一体化  教科研训一体化是指学校管理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效能最大化为追求,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中心,以培训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教师研训模式和研训理念。实践教科研训
摘 要: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初三英语教师采用了分层教学法来对学生进行复习教学,他们通过对学生个体、复习目标、复习内容和训练习题进行分层,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复习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中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本文笔者基于此,围绕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复习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以期望能给各位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分层教学;英语复习;初中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古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应该符合新时期对学生的期望。本文主要从教学立意的角度对历史教学进行阐述,力求能高效率地完成历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立意;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掌握一节课的主旨与线索,对于教师的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每个人对于历史课程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来讲,如何上一节优秀的历史课是最值得思考的东西。本文主要从教学立意出发,探究历史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认真地教写作文,但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因为写几篇作文就有所提高,只有引导学生做有心人,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有效性;语言;教无定法  谈及语文作文教学,特别是单元作文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调整,对于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而言,依然存在一
摘 要:相比其他实践性或者活动性的学科,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枯燥性。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需要从根本上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教学之中。在本篇论文中,主要从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出发,了解“读写结合”策略在其中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对现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能够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其中之一,便是
摘要:近些年来,散文阅读题占中考语文科目的分值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散文阅读题的主观性比较强,且答题要求比较多,导致其题型比较难。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障学生的得分率,使其中考成绩受到了影响。因此,需要提高学生散文阅读的文本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得分率,避免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  关键词:散文阅读;文本分析;解题技巧  一、 引言  中考散文阅读题的分值比较大,题型难度高,常常会拉开学生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七年级《师生交往》一课为例,讨论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运用生活情境丰富所学知识、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加以渗透、设置思辨问题激活批判思维,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活情境;传统文化;思辨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综合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着重于道德品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