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忘记的基本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5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黑白色,拍于清末。照片中的两人,一个是长着胡子的老翁,一个是膝头般高的小童,都穿着长袍马褂,两人互相作九十度的鞠躬,面露笑容。
   这是基本,这是中国人的礼貌。
   曾几何时,中国人忘了。
   我们那一辈的人,见到比我们年长的,都以“先生”称呼;遇到比我们年幼的,都叫“兄”。至今我与金庸先生会面,都恭敬地称他“查先生”,他也叫我“蔡澜兄”。我与香港最大的藏画家刘作筹首次见面,他亦称我“蔡澜兄”,我说怎么敢当,他回答:“我们这辈人,见到比我们年长的,都以先生称呼;遇到比我们年轻的,都叫兄。”
   我是重复他的教导,现在再次提醒年轻人,中国人有过这么一套的礼仪。
   在街上遇到年轻人,向我喝道:“蔡澜,和我拍一张照片!”
   非亲非故,怎么可以呼名道姓?但我相信是他的长辈没有告诉过他礼仪之事,所以也不生气,好言相劝,把这套礼仪告诉他。一般有两种反应,听了尴尬地点头,或者恼羞成怒:“拍就拍,不拍就算,啰唆那么多干什么?”
   前者聽了,对方一生受用;后者不听,永远是低等动物。
   一般都以为法国人傲慢,但我在法国小镇散步时,见到的人都向我说早安,我大赞他们很有礼貌,他们说:“我不向你打招呼,显得我没有教养而已。”礼貌不止于言论,衣着也有关系。你身在外国,穿得像一个难民,怪不得他们远离你;要是你穿得干干净净的,不必名牌,他们也会看在眼里,以礼待之。
   别人对你没有礼貌,是因为你争先恐后不排队;别人看不起你,是因为你在公众场合喧哗,大声打电话。这是自己犯贱,应该遭到白眼。
   有时候也必须自我检讨。我一直不喜欢和别人握手,但是我都忍受。每次和那些有手汗的人握手,就不舒服个半天,非即刻跑到洗手间冲水不可。一次又一次,我有了洁癖,不与别人有身体的接触。如果你伸出手,而我只拱手作揖,请你原谅。
   找我拍照一点问题也没有,一答应了就走过来。如果将手搭在我肩膀上,这也是老一辈的人认为极度犯忌的事。我年轻时还能强忍,到了这个年纪,唯有直斥。
   有礼貌当然好,但过多了,没有必要的,就变成了愚蠢。像我到任何场合,都有人带路,但带路的人太有礼貌了,总让我先走。我哪里知道东南西北,就说你先走吧,对方坚持客气礼让:“您先走,您先走。”走什么!实在是笨蛋一个。
   大家都以为日本人最懂得礼貌,那是因为整个大环境都在守礼,如果都不互相说早安时,他们也会忘记。我有个朋友娶了一个日本太太,日本太太见到朋友的父亲,连早安也不说。我看在眼里,用日本话大骂这个女人一番。她委屈地说:“你们也不说早安呀。”
   当今,守礼的国家,还是首推韩国。韩国人一见面就问对方年龄,外国人以为不礼貌,但是要明白他们问岁数,是因为他们要确认一件事:你要是比他们大,他们就会对你恭敬,使用敬语;若是平辈,礼数才能节省。韩国人见你比他们大,敬酒就要把头转过去,不能相对。
   餐桌上,吃东西时发出声音,在中国以外的地方,都是极不礼貌的事,当然,吃面时是例外。用手抓东西吃也不礼貌,但是吃有翅膀的,绝对可以用手。
   墨守成规的日本人,吃鱼时是不可把骨头吐出来的,所以吃鱼吃得特别细心。万一遇到刺又如何?用张纸巾包起来。
   最不能忍受的,是遇到伤风感冒,不断流鼻涕,一直嘶嘶声地吸回鼻去,以为这才是有礼貌。哪知这是听觉污染,听到了极度讨厌。拿张纸巾,大力一擤,不就没事了吗?那多舒服!是的,在西方,擤鼻是可以的。如果还是觉得不礼貌的话,那么跑去洗手间大力擤了再走出来好了。
   飞机上,双脚大力顶着前面座位椅背的行为,是极不礼貌的。一人一个的手枕,你不顾他人死活,都霸占来用,这都是没有教养的行为。
   通常,遇到这种情形,面斥起来就要吵架,和这些人吵起来,是自己的修养不够。遇到这种情形,向空姐投诉,请她转告好了。
   进入洗手间,看到别人把洗脸盆弄脏,我会用纸巾擦干净,不企求下一个使用的人欣赏,只求心安理得就是。一切礼仪,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从小教导很重要,像那张黑白照片里的小童,长大了一定懂得什么是礼貌,什么是互相的尊敬。天下太平。
  选自《何必活得那么辛苦》
其他文献
西安的街道端端正正的,有點方向感的人,即使初次来西安,都不容易迷路,尤其在城墙圈里,更不会轻易迷失自己。记得多年前有一位作者讲,他第一次来西安时,在拥挤热闹的东大街转晕了方向,就在他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时,望见了坐落在市中心古老的明代钟楼,这座西安市标志性建筑,顿时让这位作者像黑夜里找到了北斗星一样地兴奋。因为他知道,钟楼是西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找到了钟楼就找对了方向。他说,后来再来西
春回大地,鸟儿的鸣唱更欢悦了。它们仿佛就是春天的使者,一声一声,清脆悦耳,唤醒大地上的万物。欢快的叽叽喳喳,好像是在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周末就是在一片热闹的鸟声里醒来的。搁往常,周末的早上是慵懒的幸福时光,不用着急慌忙地起床,收拾,和时间赛跑,赶着出门上班。哪怕睡不着了,也可以惬意地躺在床上看看书。可是这个周末,鸟鸣声声,觉是睡不着了,书竟也是看不下去的。是春天到来的缘故吧。天是那
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等到杏花、梨花、桃花等花疯过、闹过以后,光秃秃的香椿树像一位儒雅的学士悄然登场。在春风中不知不觉绽出新芽,绛红水嫩的芽叶在春光闪现,十分惹人喜爱。大大小小的椿树长在田边地角,长在房前屋后,长在绵延不绝的乡村小路上。在温暖的春光中,和煦的春风中不停地摇曳,仿佛转眼之间满树的椿芽缀满了枝头。  满树椿芽给小山村带来盎然生机,这也该是山里人家采摘椿芽的季节了。采摘
那是一个夏天,正当午时,阳光灿烂,镇街光影分明,回忆起来如同崭新的黑白照片。不记得我在门口做什么,有人挑着货担沿街走来,长长的吆喝让长长的街道更加寂寂长长:  “卖凉粉噢——凉——粉——”  母亲微笑着走出家门,买了一碗。瓷碗白白的,凉粉冻冻的,无色,透明,像冰,然而软软的,多么神奇的东西。我抢先尝一勺,满口异香,清清冰冰,沁人心脾——那一种讶异与喜悦依稀可忆,那一种异香却无法比拟,忘掉了呀,气味
我不觉得人活得愚拙点有什么不好,倒是那些一天到晚把别人当傻子看的人,才真的无趣。   所谓精明的人,就是这些自以为高明的人。他们活得自以为是,还常常居高临下。   愚拙的人,不敏感,不挑剔,不计较。人的钝感力,差不多就是一种幸福的能力。岳母快八十了,耳力越来越弱,别人锐声问话,她也不好听清,总是“啊,啊,我听不见”,却见她脸色一天比一天红润了。人,没那么多事了,才会上下通泰,内外通达,方可心广
她问我:我到底该站在谁一边?   我说:站在你自己一边。   她大学寝室里有个脾气坏、不拘小节的女生,渐渐被人疏远。她作为寝室一员,有空时,并不介意和那个女生聊聊天。她的想法:这女生虽然有些烦人,却没有伤害到别人,反而是孤立这个行为,难道不是显得更加狭隘卑鄙吗?女生当她是挚友,她也确实怀着善意,向女生提过一些为人处世上的建议。   当然,她大部分时间还是和其他女生在一起玩儿。有时候,大家说起
太过较真,往往被视作矫枉过正:当全世界已开始妥协,偏偏有人依旧冥顽不化;当“难得糊涂”大行其道,也偏偏有人总要活得清醒。一份执着,不知适可而止,于是,成了不讨喜的偏执。   “较真”的标签,也许没有恶意,但也决无褒意。   生活,自是少不了围魏救赵的玲珑。不就方圆,才能给出更多可能。但也不妨偶尔较真,不轻易改航,也不轻易降帆,既已坐莊下注,就要经得起输赢,既已启程,风雨或是晴,总要抵达。  
盛唐有三大“明月诗”。排在第一的是扬州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誉为“孤篇横绝”。闻一多曾经这样称赞这首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共有36句,每4句换一个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另一首是李白的《静夜思》,历来被广为传诵。还有一首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近日,频频收到文友所赠的毛边书,这样的毛边书有匠气,亦有粗粝感,似抱朴守拙的人。所谓毛边书,即在书的装订时“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顾名思义,即不切光,故意留有毛边,从民国时候开始,很多作家在做自己图书的时候,故意会让出版社多印一些毛边书来送文友,一般,所赠之人是最知交的同频共振之友。朋友不在多,在精;藏书也不在繁,在于稀缺。阅读毛边书的妙趣横生的。冬日,一室端坐,一茶在手,眼角有阳光,眼前有书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尤以“春江水暖鸭先知”被作为冬寒尽褪的标志性形象。但清代,却引起了毛奇龄的质疑。有一次,他与汪蛟门论宋诗,汪举此句以为“不远胜唐人乎”,毛答:“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以鸭,妄矣。”一时传为笑谈,而王渔洋、袁子才乃讹毛言为“定该鸭知,鹅不知耶?”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以为:“是必惠崇画中有桃、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