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叙事下非文字语言的应用——以实验影像为例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0512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中叶,当西方工业革命完成之时,科学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贫富分化、工业生产过度的问题随之而来,这样天翻地覆的社会变化使得人们开始思考,艺术也进入由现代向当代开始演变,艺术的面貌更加先锋,运用的手段也更加前卫,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道德观,探索的对象由物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世界,前卫的艺术家们开始運用新的技术手段表达当时的艺术思潮,创作了很多与主流的商业电影背道而驰的个人化电影,而他们的作品具有浓浓的反叙事倾向,影像作品开始带有实验性,反叙事影像作品故事本身具有了散乱无序、没有逻辑的特征,观众在直接观看时得到的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与深化,而不是对于影片内容的理解。
  反叙事也是叙事的一种表达途径,在影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多艺术家的影像作品都表现出明显的反叙事性,一反传统的叙事常规,对叙事结构和叙事时空的解构,消解了叙事效果的统一性。艺术创作逐渐发生改变,艺术家的思维也紧接着发生了变化,创作者不断的对作品进行尝试性的探索,促使反叙事在影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J 希利斯·米勒在其代表作《解读叙事》中就批判了叙事学中的结构主义,这本著作被称为“反叙事”著作,其中对新叙事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也提出一些前卫的解构思想,对反叙事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当然,最早提出反叙事这一术语的并不是米勒,而是布莱恩·理查森,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他在研究戏剧时发现在现实世界中的时间与戏剧中的叙事时间是不相符的,他发表的《时间不合时宜:叙事模式与戏剧的时空》中解释了虽然故事的内容相同但是叙述的时间顺序却是有差别的,这篇文章意味着对反叙事研究的开始。
  在实验性和先锋性的影像艺术实践中,它在视觉呈现形式上具有一种批判功能,是对传统主流电影的瓦解,其叙事方式有明显的用画面来讲述故事,并形成一种另类而新奇的呈现方式。所谓反叙事,本质还是叙事,它是叙事的一种手法,通过对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和空间的探索,以创新的方式实现叙事功能。
  提到象征性表达的影像不能不提马修·巴尼的《悬丝》系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语言。马修·巴尼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视觉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形式多样,并且这些作品的视觉风格也极其漂亮。《悬丝》系列就是以神话人物形象加以华美的视觉风格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的象征世界,
  玛雅·黛伦被誉为“美国先锋派之母”,她将影像当作一种灵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抽象思想,《午后的迷惘》是一部14分钟的短片,黛伦通过这部作品深入探讨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最终命运以及女性的情感表达。影片由一系列具有天才想象力的梦境和含有明显指代的象征性物品(罂粟花、不明身份的镜面人、钥匙、刀具等)组成。在这里,花代表了诱惑与憧憬,征着两性关系,刀具代表女性的反抗与挣扎——也象征暴力,钥匙即可开又可锁,代表一种防御机制,镜面人虽说是男性的代表,但也是对女主人公的投射。影片是以默片的形式呈现的,抛弃语言,仅以女性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动作为主要叙事对象,片中有很多女主角的眼睛特写,甚至有一段,眼睛成为了一个突起状的金属球一样的延伸物,这显示了一种女性凝望的机制,大多数时候我们观看时是从女主的角度出发看待发生的一切,而镜面人(男性)则是被观看的对象,然而在最后女主人公被杀,观众的视角转变,我们和男主人公一起凝视着女主死亡的这一幕,从这反映了黛伦对于女性悲剧命运的反思,不论怎么挣扎,女性也只能被代表菲勒斯中心世界的秩序给扼杀。从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敏感的女主人公的臆想,白日梦一样的重复,摇晃的摄影,以及对传统主流电影的打破和重立,我们一直跟随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体验着女性追求自由却又被限制自由的无奈,最终引发对女性权力地位的迷惘与思考,这种对于个人情感的唤起不正是影像存在的价值体现么。
  影像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画格,画格虽是静止的,却具有直观的视觉冲击性,但不具备叙事的意向,运动知觉的产生使得影像具有曲折的事件变化,影像艺术作品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以及与观者之间的深层联接,通过提供给观众内在精神层面的满足,而引发观者的感情共鸣。换言之,影片的故事内容不再重要,而影片本身能否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绪波动更为重要。
  在影像作品中,一旦事物承载的含义不是其原始含义,那这一事物便具有了象征意义。影像中那些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表达,在表现手法上,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具有隐喻性的暗示,创造出一种神秘冷静的气氛。象征是将我们的所见和我们的经验、思索等联系起来,在此之上与心灵沟通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是一种感官的表达。简而言之,象征是代表我们内在经验、感觉、思考的“他物”。创作者通过象征性事物或场景来表意,影射影片的主旨,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成为隐藏在影像叙述深层涵义的替代品。
其他文献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扶贫更要先“扶志”,致富必须先“治心”。开展伪科学揭秘与精准扶贫的融合,以低成本、直观高效的方式揭秘伪科学,从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创新与弘扬,也为精准扶贫锦上添花。将伪科学揭秘应用在扶贫工作中,助力扶贫工作,以将扶贫工作做精,让贫困群众切实受益。  关键词:伪科学揭秘;低成本;精准扶贫  引言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当下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
期刊
摘要:分析美国梦工厂的系列动画电影《驯龙高手》三部曲的时间线安排,进而对故事中善与恶对峙的焦点进行了解读,通过对故事叙事方式进行分析,进而全面的解读该部动画电影中深藏的内在含义。  关键词:驯服;善与恶;成长;独立  自2010年第一部初次问世以来,以《驯龙高手》就凭借着“真3D”的视觉影像俘获了大批观众的心。至2019年《驯龙高手》第三部上映后,这九年期间,《驯龙高手》三部曲在商业票房和艺术奖项
期刊
摘要:中医的现代化不光需要对中医著作的重新拾取,也需要对中医思想内涵的重新审视。《阴阳应象大论篇》充分论述了天人关系,是《黄帝内经》“天人观”的缩影,具体由气化自然的宇宙观、“形具而神生”的形神观构成了其对于“天道”与“人道”的认识,又以追求阴阳调和为价值取向,形成了直观辩证的整体诊治观、执中调和的养生观,共同构成了出了“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模式。  关键词:《黄帝内经》;天道;人道;天人合一  
期刊
摘要:技术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的核心,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以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一脉相承。他们详细分析了理性从批判理性到工具理性的转变,并认为这种理性极大地抑制了人的人性、破坏了人的本能。为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提出与工具理性相对的批判理性,求助于哲学、艺术与宗教。然而,法兰克福学派过度批判了理性,忽视了其作用,违背了马克思辩证法,陷入了理性批判的困境。  关键词
期刊
秋天了,大地尽显出枯黄与落败之感。庭门前的那十米高的梧桐也略显沧桑,疏疏的树影竟遮住了所有的光线,缔结了数月的梧桐子落在庭门前的窄窄的乡间小道上、落在里院的低矮的灰墙上、落在里院的靠近矮墙的下水道里,它不嫌弃把家安在哪里,无论落在哪,都有人为它们“迁居”。  那是以前。  “瓢儿果,瓢儿果,皱皱巴巴的皮,黄黄白白的心儿,叶落归根,子落归心嘞……”,这是阿奶在为离家的梧桐子儿另寻良处。秋末的清早,总
期刊
摘要: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说:“在人类绵延的长河中,两种元素并行:一种是源于我们祖先的恶,另一种是我们从创造我们的上帝那里得来的善。[1]荀子在荣辱篇中说道:“好利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奥古斯丁和荀子都认为人生而有恶,这个恶是要靠后天剔除的。但是,二者去除恶方式不同。奥古斯丁通过向上帝忏悔去除恶,荀子通过化性起伪去除恶。  关键词:恶;忏悔;化性起伪  一、《上帝之城》中的
期刊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如果不能具备绘图、读图能力,那么在地理知识学习中和地理问题解决上也不能有效分析,所以说绘图、读图能力是高中生地理知识学习的核心重点也是基础能力。同時在素质教学理念和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能力也是高中地理课堂实践重要教学手段和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本文针对于绘图、读图能力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实践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
期刊
摘要:《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作,通篇故事以“恐怖”和“忧郁”作为基本格调,带给读者一种扣人心弦的紧张感。故事叙述围绕欲达到的“单一的效果”环环相接,不做多余的赘述。而故事中主人公罗德里克写的“闹鬼的宫殿”一诗,更是对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爱伦坡;“闹鬼的宫殿”;《厄舍古屋的倒塌》  引语:  埃德加·爱伦·坡(1890-1849),美国小说家,
期刊
蒙克一生遭受着痛苦,却也在痛苦中成就了自己不凡的一生。蒙克所形成的表现主义艺术是在艺术中形而上与形而下之中找到的合适自己的度,是天性和阅历自然的生成,是在穿越现实与虚幻空间中实现的自身安慰,是对特定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把握。我们研究蒙克是因为他把艺术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让艺术变得更具深刻性,也对新绘画的探讨带来无限可能,让艺术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无疑蒙克的表现主义艺术对于后世艺术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启示,
期刊
摘要:为了解当前我国彝族地区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通过对昭觉县彝族农民法律意识的实证考察,发现其权利义务意识不强;法律情感有待提升;国家法意识与传统习惯法意识交织的特点。分析成因后,主张通过发展经济,重视教育,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统一彝族习惯法和国家法的适用,引进熟悉彝汉双语的新时期法律人才等措施来提升彝族农民的法律意识,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农民的法律意识研究作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法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