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画中画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o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远处那冒着热气的咖啡,川流不息的轿车,仿佛是时光隧道的入口,嘈杂、喧闹。踏着通往版画村的石板路,渐渐深入其腹地,便渐渐远离了尘嚣。咀嚼着梅巷、菊巷……那些古村老巷动听的名字,诗意顿起。屹立了三百年,已被时光打磨成灰白色的旧屋门廊,更是韵味无穷。仿佛穿过一条时光隧道,从积满尘嚣的现代,陡然跨进百年前的旧时光里。
  古建筑博物馆
  如果说在深圳还有一个地方能够牵扯全世界版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的眼光,那就是观澜版画基地。
  依山傍水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水塘、古井、宗祠、碉楼古色古香,木门石基,夯土老墙,蜿蜒石路,悠悠青竹……三百年来,大水田村温顺地接受时间长河的冲刷,从百废待兴,到繁华盛世,再到人去楼空,不变的只有历经百年的沧桑旧屋。
  这些旧屋和生命力旺盛的野草搭配在一起,组成了一座古建筑博物馆,它们保留着明显的清式民居建筑特色,清晰地呈现了大水田古村的建筑脉络——只有高大的版画工坊与墙上那幅巨大的“鲁迅与青年版画家交谈”的著名照片在提醒着来客,这里是著名版画家陈烟桥的故乡,这里是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
  几年前这里曾是这样一幅光景:房屋年久失修,经常漏水、断电,老宅大部分都处于空置状态,成为附近务工人员和菜农的聚居地,环境很差。单纯的修缮、开放似乎并不是一条可持续之路,就这样,版画艺术被作为激活传统遗产的元素引入进来。
  如今的观澜早已不同往日,整个版画基地14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古民居和祠堂得以修缮,成为艺术家的工作室和版画展览厅,昔日的旧厂房被改建成现代化的版画工坊,还有在建和规划中的版画艺术博物馆和交易中心,而碉楼、水田风采依旧,成为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
  复兴之路 回归艺术
  版画起源于中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版画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经鲁迅提倡而发展起来的。从现代版画在中国诞生那天起,它就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宿命般地与政治紧密相连。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版画变得越来越像小众艺术。
  这样的背景下,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的出现,可以看做是中国版画迈向复兴之路的一个宣言。要想使中国版画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版画界拥有话语权,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但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在这方面的准备和努力却显而易见,几十座古民居已经被改造成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起居、创作室,而且这里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非常有利于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在世界范围内都罕有其匹。
  我们带着好奇,走进由旧厂房改造的版画工坊,一探版画诞生的秘密。画家、工人、机器在工坊里忙碌着,无论哪个角度似乎都闻得到油墨味。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这四个区域在制版区平分秋色,凸、凹、平、孔四大版种在此汇集,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进口的世界领先水平的版画印制器材分散在各个工作区,表情严肃地“待命”。
  一些尚未成型的画作分割在晒版架上静候颜料晾干,制版区的一些制版员有的在认真地打磨石板,有的在测量图案的比例大小,有的聚在一起讨论刻板的技巧……把手轻轻放在制版用的石板上,那是沉积了2亿多年的石灰石,一种厚重和踏实感随之而来,想象着与它们对话,并且在上面呈现心底浮现的画面,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在观澜触摸世界
  在提升硬件的同时,观澜版画基地还注重打造艺术家和艺术品交流的平台。在西区的国际艺术家村和东区的艺术部落,至今已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艺术家进驻,常年或定期在此进行创作。
  身为东北人,陈玉平的画廊也恰在版画基地的东北角上。陈玉平给自己的画廊取了个寓意深远的名字“看好”,不仅表达了他看好观澜版画基地和国内版画市场的意义,还包含着希望后辈能守住这门传统版画艺术。在“看好”画廊的两个展厅里摆放了陈玉平三分之一的画作,大多为色彩鲜艳的风景画,红得热烈,蓝得通透,大气酣畅,射灯一开,艳丽壮观到震撼心灵。
  虽然骨子里依然保留了北大荒派色彩浓烈、题材写实的创作特质,但是陈玉平给自己找到了新的方向:“画版画得动脑筋,如南方的主流受众对于颜色鲜艳、构图精致的版画特别感兴趣,这就是一个创作方向。”
  从午饭后开始创作至凌晨,清晨6点又前往版画基地工房印画到早上9点,一天下来至少工作14个小时……对于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而言,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正是因为他勤恳的创作态度、最受欢迎的版画作品以及坦诚直率的为人,陈玉平成为观澜版画基地的“老大哥”。
  陈玉平说,他忘不了有个朋友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陈老师,要是不来观澜,你就傻了,这里有大批观众喜欢你的作品。”所以2009年初,他将自己的工作室从哈尔滨搬到了观澜。不仅因为这里有市场,更因为“在黑龙江能接触的是黑龙江的版画家和北大荒版画作品,而在这里,能接触全世界的版画家和不同流派的作品。”
  更何况这里还有“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这个中国版画艺术家与国际版画界对话交流的舞台,从第一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参选,到第三届已增加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步一个台阶地让中国版画家在国际版画舞台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世界上最美的创作地
  三月的深圳,油菜花开得正盛,仿佛田野里刚下的一场黄色的暴雪。这里没有轰鸣作响的手扶拖拉机,只有几名农人正在田地里劳作。“这样的田园风光,就像小时候的回忆。”日本著名版画大师园山晴巳和佐藤照代两位艺术家上世纪就游走日本、法国、美国等地,他们说,观澜版画村美得就像一幅画,“世界上很难找到比这儿更漂亮的创作环境。”
  “与在巴黎和意大利不同,在观澜,大家都是黄皮肤的亚洲人,相似的脸孔和相近的文化基因给我们很不一样的亲切感。”园山先生说。
  与受邀而来的园山先生不同,佐藤小姐是受丈夫强烈推荐而来的,“我来了之后,特别喜欢这里,这里带给我的感受可以说是惊喜连连。”佐藤小姐说,这里的碉楼、池塘、斑驳的老屋、掩映其中的绿树红花都是给艺术家绝妙灵感的风物,而更令他们感到惊喜的是,这里的人们很热情,“在观澜,我们能看出人们对版画的热衷。这里印制版画的材料和设备相当先进,聘请的技师也很敬业,这些都是观澜版画村的活力所在。”
  在艺术家们满足的笑容、真诚的话语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机在观澜的春色之间绽放。中国现代版画,这曾经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并因此火热的艺术之光,或许就将从这里开始复兴。
其他文献
“彩凤鸣岐”七弦琴系出名门,乃“中华第一制琴师”雷威所斫,距今已有千年。关于古琴渊源,民间曾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琴神”雷威曾经历一场刻骨之情,他将自己如诗的情感赋诸此琴之中,谓之“琴”者,“情”也。传说的真实与否已无从考证,但美丽的故事愈加渲染了这把古琴的美轮美奂。  “彩凤鸣岐”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流落民间,后为民国琴学泰斗、著名古琴学家杨宗稷重金收购,杨宗稷赞其“凤毛麟角矣”。杨宗稷病逝后,古琴历
看一本书就像一次旅行,书签记录每次停歇。将书签夹于书内,置于书外的挂饰就是旅途中的那个我。   1.剪两片6cm×8cm的方形棉布,一条长15cm的棉绳和两片圆形棉布。   2.设计出小清新的桃心图案,以十字绣的针法将图形绣在棉布上。   3.将两片棉布车缝,留出返口衔接收口即可。  宅女游记  材料与工具:素色棉麻布(绣图案用)、印花麻布(绣图案用) 、布用复写纸、配色印花布、布用硬衬、DMC绣
小时候喜欢看童话,童话里都有这样一个小木屋,高耸的烟囱、烧得劈啪作响的壁炉和雕花的小木床,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居住在那里。儿时,便梦想着自己能做回童话木屋的主人。国内有这样一群大男人,30开外,沉稳干练,忙碌于工作,却又童心未泯,闲暇时,便爱用草席、圆木棍、雪糕棒、竹片造一座小木屋,留住手艺,留住童梦。我用坚持行走江湖见过太多材质高档的微缩模型,却很少被深深打动,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灵气。“微缩木屋得有情
收集玩物的藏家不少,但能玩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葫芦庐主赵伟做到了。  葫芦器,是一种将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  葫芦器,也称匏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象会有数量如此庞大的葫芦。老话说“按下葫芦起了瓢”,可当葫芦的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二为一时,便出现“按下葫芦起了匏”的景观,制作这些匏器的便是葫芦庐主赵伟。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葫芦在赵伟家是绝对的主角,屋顶、墙上、桌上、地上,几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当最初的一缕丝线从黎族织女手中如水流出,当最初的一块黎锦在碧绿的琼岛灿然浮起,它开始改写一个民族的文明史。    海风拂过海南黎村,婆娑椰林下,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黎族妇女三三两两席地而坐,怀抱腰织机,弓着腰,伸直脚,错纱、配色、综线、絮花……一缕缕色彩斑斓的棉线,如同一道道彩光,在她们手中变得灵动,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品之一——黎锦。  这是一种神奇的织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使用漆的国家,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人就开始用漆了。  在各种工艺重器中,漆器总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它不张扬,也绝不低调;外表光滑,却手感温润;不华丽,却摄人心魂。第一次看到这件剔犀云纹漆盒,就被它惊呆了。无论是它的器形、大小、颜色、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完美,看久了,眼中甚至有泪。这正是“美得惊心动魄”!  这个漆盒为木胎,胎表面用黑、朱两种色漆分别鬃饰,堆漆肥厚,漆光蕴亮
授课大师:宋学海  宋学海,1963年生,河南浚县人,自幼受家学熏陶,继承了泥咕咕捏制技艺。其作品既保留了泥咕咕的传统艺术风格,又呈现出现代审美理念。作品多次在国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奖,被中央美术学院、河南博物院、中国美术博物院等单位收藏,曾到新加坡、俄罗斯等国讲课或展演。199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授课门类:泥咕咕  浚县泥塑,俗称
授课大师逯彤,天津工艺美术大师,世界民间艺术雕塑大师。作为泥人张第一批外姓弟子,逯彤的彩塑艺术继承传统,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为创作的主攻方向,采用系列化形式、大胆地将乡土味道浓重的民间技艺与西方人体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形成粗犷、夸张、富有趣味性的风格。作品被新加坡总统府、丹麦王室、中国美术馆、中国泥人博物馆等收藏。授课门类泥人张彩塑“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属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
尊,是一种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在考古学中,尊又与卣或方彝相互配合使用,而“何”是器物主人的名字。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名何的贵族受到王的赏赐所做的祭祀器。  何尊的发现充满了传奇色彩。1963年秋天,阴雨连绵,宝鸡县贾村塬陈堆清晨去上厕所,发现后院坍塌的崖面有些反光,便与妻子用手一刨,掉下一件铜器,由于1965年自然灾害,陈家生活陷入困境,他们把何尊卖到废品收购站换得30元钱。当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
说好送给闺蜜礼物,却迟迟不动手,拖了半年后,一边怀着愧疚的心,一边做着礼物,回忆开始慢慢浮现脑海中……  上学时候,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已记不清友谊的开始,或许只是一次愉快的交谈,然后便日日相处,在一起吃饭、回家、购物、聊七聊八。有些人走得很近容易厌烦,但我们似乎没有过,料想这一辈子我们应该都会这么好。工作后,我们还有孩子的稚气,但已经不像孩子一样容易制气,我们学会互相理解和体谅。  知道她喜欢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