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框架梁柱节点加腋加固方法研究

来源 :结构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l1234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梁柱连接节点梁上翼缘与柱翼缘没有焊接或焊接质量很差,在不破坏楼面混凝土板的情况下,提出梁下翼缘加腋方法进行加固形成梁柱刚性连接.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分别采用三角形腋、矩形腋及组合腋加固的梁柱节点进行静力性能分析,比较了不同加腋方式节点的刚度、承载力和破坏模式.研究表明,加腋加固可以使节点达到刚性节点的要求,矩形腋加固效果最好.加腋节点的应力发展与常规刚性节点基本相同,不同腋节点的破坏模式不同,随着梁腋高度和长度的增加,加腋节点刚度、延性和承载能力均有提高,但增大幅度不同.梁腋高度越大,延性提高越多;随着梁腋长度的增加,节点刚度和承载能力提高越大.
其他文献
基于型钢混凝土(SRC)异形柱空间框架的振动台试验,获取其加速度响应信号、位移响应信号、应变响应信号,分析其破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速度峰值的增大,模型表面裂缝充分发展,梁端纵筋及一层柱脚型钢相继进入屈服状态;SRC异形柱框架的破坏模式呈典型的梁铰破坏机制.采用MATLAB对结构频响函数进行分析,得出结构的一阶和二阶自振频率分别为7.3 Hz和8.0 Hz.基于结构内部损伤与结构频响函数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模型结构频响函数产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可知结构内部损伤不断发展,自振频率不断降低.基于不同白噪声工
为了适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了 12个以轴压比(n≤0.3)为参数的圆套方复合钢管混凝土试件,来探究压扭作用下力学性能和延性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对扭矩-转角(T-θ)分析,当n≤0.2时,极限抗扭承载力是增大的;当n>0.2时,极限抗扭承载力有所下降.由扭矩-应变(T-ε)曲线可知,当n≤0.2时,此时轴向和环向都为受拉状态,45.方向为受压状态,说明轴力起主要作用,当n>0.2时,此时环向为受拉状态,轴向和45°方向都为受压状态,说明轴力和扭矩共同作用.通过轴压比和延性性能的关系曲线分析得出,在0≤n≤0.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U型加劲肋与横隔板连接处是该类结构较为重要的疲劳易损部位之一.以横隔板弧形切口最小截面处的疲劳细节为研究对象,针对性地提出一种简化的横隔板局部试验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桥面系足尺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试验模型的合理性.采用该试验模型对3种常用横隔板孔型进行疲劳试验,分析了该试验模型的疲劳破坏模式以及细节处的疲劳性能,最后得到S-N曲线并与各国规范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孔型条件下疲劳裂纹容易在弧形切口最小截面处发生.Eourcode3推荐的铁路孔型和传统椭圆孔在弧形切口最小截面处的疲劳性能十分
海上风机基础中的灌浆连接段会在浪溅区或者水下工作,水流的侵入可能会对灌浆连接段的疲劳性能产生影响.本文设计了灌浆连接段局部性能试件,其中四个试件在空气中进行疲劳加载;同时,设计了一套水循环装置,让两个试件在水流侵入的条件下进行疲劳加载.试验结果表明,空气中疲劳荷载幅较大的试件A-3的灌浆材料出现了较宽的裂纹和剥落现象,试件加载的残余变形不断累积.同时,相同荷载幅条件下的两对试件相比,空气中的2个试件经过200万次疲劳循环总变形都在-0.7 mm以内;而水中的2个试件仅加载至26.4万次及6.4万次时,试验
通过预埋缺陷于装配式结构中的叠合墙,对不同缺陷厚度进行超声波透射法检测,分析出时、频域,通过对波速进行数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波速与混凝土强度呈现弱相关性;②波速与缺陷空隙厚度呈强相关性,其关系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缺陷空隙厚度越大,波速越小;③缺陷厚度与峰频率呈强相关性,但其关系只能作为一种定性分析,缺陷厚度越大,混凝土的峰频率幅值衰减得越大.
根据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某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改造方案,分析了该结构在抗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结构体系的加固方法,采用增设屈曲约束支撑(BRB)进行抗震加固,分析了加固后结构的抗震性能.针对结构抽柱的需求,提出了抽柱的加固设计和施工方法.针对楼层标高调整的需求,提出了梁柱节点再造设计方法.工程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结构改造设计方法节省工期、节约造价、安全可靠.
基于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实例,利用ABAQUS建立数值模型,模拟了加固前堤防堤身填筑施工过程,综合有限元模拟结果和现场观测资料分析了堤防裂缝成因.在此基础上优化了除险加固方案,论证了加固方案的适用性和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堤身软弱土层在堤顶超载作用下沉降固结所产生的不均匀沉降以及土体内产生的较大的拉应变是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降雨以及地下水渗流等因素则进一步加剧了裂缝的发展;采用优化后的方案对堤防进行加固处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堤防稳定性和减小不均匀沉降,所得结果对于类似堤防裂缝加固工程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木柱是西南民居的主要受力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西南民居的安全.为了对受火后木柱剩余承载力进行研究,以黔东南本地生长的杉木和松木为原材料,制作了 一批短木柱,对其进行轴心压缩试验.通过对不同温度后木柱压缩性能进行试验,分析了加温温度、防火涂料对碳化速度、压缩曲线、剩余极限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木柱碳化速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木柱剩余极限荷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木材防火涂料能改善松木柱的耐火性性能,降低其碳化速度和提高剩余承载力.相对于杉木柱,松木柱的高温后剩余承载力更高,碳化速度更小.
目前所有的海水淡化过程都会产生高浓度的废水,如何消耗这些废水对于减轻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本文研究了在混凝土中用浓海水和海砂替代淡水和河砂的可行性.试验设置三个对照组,工业拌合水(普通河砂)、标准盐度海水(未淡化海砂)和淡化余留浓海水(未淡化海砂)为拌合水变量,每组设置3个水灰比.测试不同养护龄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7 d和28 d)和孔结构属性(28 d),分析了浓海水和海砂的引入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工作性、pH值、吸水率、孔隙率、累计孔体积和贡献孔隙率的影响.本文研究的结论将为综合利用海洋资
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低烈度地区,加劲薄钢板剪力墙即可满足设计要求,但是制作难度大,常采用增加钢板厚度的方法以降低技术门槛,增加直接成本.提出了一种新型制作工艺,使加劲肋与钢板剪力墙整体折弯成型,焊缝数量由3道减为2道,有效降低面外变形.通过焊缝拉伸试验验证焊接工艺的可行性,并确定焊接材料.设计4个足尺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新型制作工艺、不同框架抗侧刚度、不同宽高比对抗剪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钢结构住宅项目应用过程中的钢板墙模块制作与转运、建筑构造等关键技术进行优化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