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新型镇痛药97-9-G4聚乳酸-聚乙醇胺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CCI)大鼠模型痛行为的影响.方法 鞘内置管并成功制备右侧坐骨神经CCI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NS),97-9-G4组(G组);97-9-G4 PLGA缓释微球组(SRG组),PLGA空白微球组(P组).CCI造模后第11天起,连续3 d,NS组和G组于7 am、1
【机 构】
:
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新型镇痛药97-9-G4聚乳酸-聚乙醇胺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CCI)大鼠模型痛行为的影响.方法 鞘内置管并成功制备右侧坐骨神经CCI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NS),97-9-G4组(G组);97-9-G4 PLGA缓释微球组(SRG组),PLGA空白微球组(P组).CCI造模后第11天起,连续3 d,NS组和G组于7 am、1 pm和7pm分别3次鞘内给药,SRG组和P组分别于7 am鞘内给药一次;于第14天,各组大鼠分别于8am、12am、2 pm、6 pm和8 pm 5次测定机械痛阈和热辐射抬足潜伏期.结果 微球平均粒径为77μm,药物包封率为80.4%,载药量约为27.78%.体外释放有2个释放高峰,其中前30 min约有25.28%药物释放,在30 min~24 h时间段约有71.33%药物累积释放,体外释放至240h(10d)累积释放达98.3%.药物干预前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和热辐射抬足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给药后,G组在8 am、2pm和8 pm阈值较对照组(NS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12am和6pm组不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SRG组除8 pm时间点外,同NS组比较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组同N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97-9-G4 PLGA缓释微球体外释放结果显示出良好的缓慢释放作用.动物实验提示鞘内注射该缓释制剂可以有效地对抗CCI模型引起的动物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且作用时间可以持续约12 h左右。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救治的主动脉创伤伤员的影像学随访资料,探讨预防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9月因主动脉创伤在广州军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B细胞系的恶性单克隆性浆细胞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溶骨性病变、骨痛、免疫缺陷和肾功能不全.MM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其发生发展与骨髓微环境密切相关.骨髓微环境由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等组成.笔者就骨髓微环境在MM发病中的作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 观察不同启始时间头部低温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H)高热降温效果.方法203例HIH病人,分为4组.A组58例,为高热后≤3 h行头部低温降温者;B组55例,为高热后4~6 h行头部低温降温者;C组47例,为高热后7~9 h行头部低温降温者;D组43例,为高热后10~12 h行头部低温降温者.4组均应用颅脑降温治疗仪行
腹主动脉瘤的自然发展的结局是动脉瘤破裂而导致患者死亡.人工血管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后,腹主动脉瘤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获得痊愈.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开放手术治疗腹主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多发性骨髓瘤(MM)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有静脉血栓(VTE)发生倾向.以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方案可显著降低MM静脉血栓发生率.笔者从抑制血小板聚集与产生、上调凝血调节蛋白与调节组织因子表达等三方面阐述硼替佐米在MM中的抗血栓作用。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在不稳定心绞痛中的治疗作用及护理.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不稳定心绞痛病人12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应用扩血管药物和抑制血小板药物的同时,治疗组加用倍他乐克,缓慢增加剂量,4 w后通过症状改善、心电图和血压的监测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达95%,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症状和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75%,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基础研究进展和新药问世使乳腺癌外科手术治疗理念不断更新,乳腺癌的手术趋于规范化和精准化.解剖是外科手术的基础,明晰的解剖层次和精确的组织比邻关系是精准手术的关键.乳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难治性成熟B细胞肿瘤,以骨髓内恶性浆细胞无限克隆性增殖和分泌单株免疫球蛋白为特征,几乎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复发,至今不可治愈.目前,对MM体外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大的进展,但体内实验验证的限制却阻碍了临床大规模药物试验的进行,现没有一种动物模型能绝对地适用于MM的体内研究,研究者们均是各利用其优势之处.选择何种模型进行体内实验的验证和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模型对研究者都至关重要,
目的 探讨急危重病人在急诊室的应急处理流程.方法美国北卡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使用的3L急危重病人指引模型(3 Level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Model)做为评估工具.结果应用3L指引有效评估了342例病人,符合率88.9%.需要在1L、2L、3L规范处理的病人例数分别为20例、130例和192例,3L各层面的敏感率和特征率平均分别为84.2%和75.7%.结论3L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