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磊落度一生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C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学良,辽宁海城人。生于1901年阴历四月十七日。其父张作霖是奉系军阀首领,曾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人称“大帅”或“老帅”,是位显赫的“东北王”。张作霖对长子的降生十分高兴与喜爱,为给儿子取个学名也一改再改,由“逸春”而“从善”,再改为“学良”,其意是以汉代名臣张良为榜样——张学良这个名字,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寄望之殷。蒋介石等人均以张学良的字称其为“汉卿”。“卿”是古之大臣,这“汉卿”显然也与张良有关。
  然而在1928年,发生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东北军的大权就由“少帅”张学良所掌控了。张学良后来担任东北边军司令官、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在当时也是位相当重要的人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率众退入关内。他曾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发表对时局宣言,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亲自护送结拜金兰之交的“把兄”蒋介石回南京,随即被蒋介石软禁起来,张学良时年36岁。
  约一年后,从国外“考察”归来的杨虎城也被软禁。1949年9月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杨虎城在重庆被害。
  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无限感慨地说:“我的事情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张学良这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并不成功。他自己后来也承认“我的一生是失败的”,还写有“一事无成两鬓斑”的诗句。昔日,面对日军侵略,他有过“不抵抗将军”和“民族罪人”的恶名;因为争斗而不择手段,他又留下了“嗜杀”的恶名。可正如古人所说:“偶然一曲亦千秋。”西安事变就成了他一生的亮点。海外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就这样评价:“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张学良什么也不是。蒋介石把他一关,关出了中国的哈姆雷特。爱国的人很多,多少人还牺牲了生命,但张学良成了爱国的代表(而)名垂千古……”如此说来,张学良就是个失败的成功者了。
  
  被“管束”数十年
  
  张学良被蒋介石“管束”长达四五十年。
  1936年12月3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胁迫统帅罪”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10年,剥夺公权5年。1937年1月4日,国民政府下特赦令,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实质是将他幽禁起来。幽禁地有浙江奉化溪口、安徽黄山、湖南凤凰山、贵州贵阳麒麟洞等多处。1946年11月,幽禁地被转移到了台湾。
  1945年春,被“管束”多年的张学良给蒋介石送去一块怀表,寓意时间已久,该解除“管束”了。蒋介石却以鸟笼回赠,说是让张学良养鸟,实质是要他继续做只笼中之鸟。
  1957年9月,蒋介石七十大寿时,张学良仍然以怀表作为寿礼,再次表达了渴望自由之意。蒋介石则回赠一根精美手杖。人们解读送手杖的含意是:我们都老了,应以健康为重,不必多想其他。你可以持杖外出,走走看看散散心。
  有人说,如果张学良能违心地为西安事变而低头认“罪”,承认是上了共产党的当的话,他就可能获释。但是,张学良不会这么做,“我张学良从来不说谎”。这真是:自由诚可贵,名节价更高。不过,在谁是西安事变的主角这个问题上,他却有两种说法。原先说:“平心而论,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但在晚年他却颠覆了这一观点:“他(杨虎城)是西安事变的主角哇,不过名义上我是主角了。”哪句话是谎言?史学界尚未定论。
  直到1959年,蒋介石才明令解除对“把弟”张学良的“管束”,于是张学良搬到了台北市北投复兴三路70号自建的红色二层住宅里。不过,因为有“仍需派警员‘保护”’这句话,所以在他住宅的对面还有挂着“警务处”的一座小屋。
  1988年,蒋介石及其子蒋经国都已去世后,台湾当局对张学良的“保护”更为放松,他也萌生了想写一部回忆录的愿望,从而有了他的“口述历史”。1991年张学良去美国探亲旅游,后来就干脆离开台湾,定居在了夏威夷,逝世后亦与夫人一起葬在那里。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以101岁高龄谢世,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长寿的秘密
  
  一个人能寿至期颐是不容易的,一个被“管束”数十年的人而能寿过百岁那就更令人稀奇了。
  综合多方面的材料,张学良的长寿是有诸多因素的。
  其一,幽禁不是坐牢,对他的身心健康影响甚微。何况,蒋介石对他生活上的照顾还是可以的,即使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也并没有对这位“把弟”过于苛刻。
  到台湾后,张学良的吃、住、医疗等更有相当的改善。例如有一年过中秋节,张学良给在台北就医的赵一荻写信谈到了他与三个监护他的人一起吃的午餐菜肴是:烩海参、白斩鸡、炒牛肉丝、炒鱼片、红烧鱼、炒白菜、鸡汤。下午(晚)与两个监护者一起共餐的菜肴是:卤鸭、红烧狮子头、炒白菜、烩菜、鸡汤,同时喝了酒。总统府则送来了两只火腿、月饼及上好的苹果(当时在台湾是贵重果品)。
  其二,张学良始终有亲人陪伴在旁,是精神上的极大慰藉。先是妻子于凤至,后是女友赵一荻。当妻子去美国照料三个孩子后,赵四小姐赵一荻于1940年来到了张学良身边,陪同他度过了60年的岁月,直到2000年6月23日赵一荻去世为止。但他们直到1964年7月4日才在台北正式结为夫妇。此外,常能与亲友联系,还有人前来探望,心理上就不会太寂寞。总之,爱情与友谊的甘露,促使他的生命之树常青。
  其三,幽禁生活使张学良对树木花草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每移居一处,都要广植花木,尤爱种兰。他说过:“兰是花中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我觉得兰的境界幽远,不但我喜欢,内人也喜欢。”兰是“花草四雅”之一。由于杜甫写过“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的诗句,人们就给予兰花以“空谷佳人”之美誉。然则,高洁之兰常常不能被人赏识。“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唐·陈子昂)“竞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宋·朱熹)借助于古人的咏兰诗,我们可以设想,张学良是否在感叹自己的身居“空谷”,期待再有一展才能的机会?而有愿望、有理想,也是促使人“活下去,活得好”的内在动力。
  其四,经过早先的以“玩”为主阶段后,张学良转而专心读书了。在一首署名“毅庵”的赠友人诗中写道:
  十载无多病,故人亦未疏。
  余生烽火后,唯一愿读书。
  张学良读过胡适、鲁迅乃至翦伯赞的作品,后来则潜心研习明史,写了不少关于明史的文章,且颇有心得。读书,对他稳定情绪、陶冶情操是有相当帮助的。他曾经想当教授,甚至想仿效朱熹和王阳明设斋讲学。然而客观条件不可能让他如愿。
  他放弃了研究明史后,便与夫人赵一荻女士一起埋头研究《圣经》。1990年8月,他在九十岁寿辰宴会上说:“我现在把一切都寄托在我主基督了。基督的教谕是我心灵的支柱。如果国家和民族需要我,我要像年轻时尽力做出贡献。”同年,他对日本《产经新闻》记者说道:“我成为基督徒后,就专心研究神学了。现在我具备做牧师的资格。”他说,“人要有信仰,一个人不要活得飘飘荡荡的,像浮萍一样。”
  其五,胃口好。早年的张学良就是爱吃的人,每天要吃八九个菜。他曾经把一位善于烹调红烧肉的厨师从银行家那里“挖”到自己身边。在南京,对“金陵烤鸭”赞美不已。他的一位晚辈撰文说:“大伯张学良爱吃东北菜炖茄子和水晶蹄膀。”不过在1992年9月,他虽然承认自己“胃口很好”,但说的却是:“太太给吃什么就吃什么。”
  其六,张学良在94岁时是这样谈长寿的:“我自己也没想到能活这么大岁数。过去抽过大烟,又贪玩。但是,我很乐观,哪怕明天枪毙我,我今晚照睡,不烦神。”“我能长寿,有三点最要紧:一是乐观;二是饮食适当;三是脱光了衣服睡觉,让全身毛孔不再闷在衣服里。”
  看来,综合因素才是张学良被幽禁数十年而能长寿的缘由。
其他文献
明代医家胡文焕总结前人健康长寿经验,提出养生“小动作”的健身方法.rn背宜常捶阳气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
期刊
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粘附分子(AMS)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糖尿病等疾病时表达
随着糖尿病、高血压发病人数快速增加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原因,慢性肾脏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成为人们及社会沉重的医疗负担。因此,防治慢性肾脏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肾脏是“身体的化工厂”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它们驻守在人的腰部,脊柱两侧各有一个,形状如蚕豆,长10~12厘米,宽5~6厘米,俗称“腰子”。在人体中,肾脏被认为是一个任劳任怨的清洁工,常年坚守在清洁人体垃圾的第
当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异常,手掌的相应部位也会发生变化.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及时了解器官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n基本保健rn按摩拇指可缓解心脏疾病、过敏性皮炎、脱发
三浴功让我轻松rn“三浴功”即光浴、气浴、风浴.每天清晨沐浴着阳光,迎着扑面的微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进行有节奏的全身锻炼.它能调和气血,聪耳明目,又能锻炼四肢关节和各
肾脏虽然功能强大,但却非常脆弱,如肾炎、糖尿病和高血压等都可以伤害肾脏。根据临床研究,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是慢性肾脏病患者。但是由于症状不明显,往往忽视了肾脏病的存在。一旦发现,很可能已经病入膏肓了,只能靠昂贵的透析治疗来代替原本属于肾脏的工作。但这只能代替肾脏的部分功能,人的生活质量已经大大下降了。  所以,一些容易得肾脏疾病的人,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家里有亲属得过肾脏病的人,都应该通
期刊
美国、英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由肥胖导致的疾病和早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另一种“健康危机”,而且这并非所谓西方富裕国家的“专利”,而是一种世界性的危机。如果这种危机得不到干预,未来每年将导致更多的人早死。    复杂生活引发“健康危机”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公布了他们对2008年世界人口健康状况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