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操盘手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好莱坞电影中,汤姆·汉克斯(Tom Hanks)、汤姆·克鲁斯(TomC ruise) 朱丽娅·罗伯茨(JuliaRoberts)、妮可·基德曼(NicoleKidman)等巨星都是绝对主角,他(她)们以精湛的演技为全世界塑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但在好莱坞现实中,他(她)们都只是一枚棋子,就像电影中的道具一样,一切听从幕后大手的摆布。
  圈外人恐怕想不到,摆布这些巨星的既不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等大腕导演,也不是约翰·威尔士(John Wells)等超级制片人,因为他们同为棋子。事实上,不要说单个的演艺明星,就连时代华纳、迪士尼、米高梅等电影巨头对这只大手都敬三分,怕三分,又恨三分。
  这只控制着绝大多数影星及导演,能随时在整个好莱坞翻云覆雨的大手正是创新艺人经纪公司(Creative Art-ists Agency,简称CAA)。
  
  掌控艺人
  
  CAA是好莱坞艺人的“老板”,好莱坞最权威的《首映式消息》称之为“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机构”之一,也有媒体称之为“好莱坞的《骇客帝国》”,因为公司的代理人就像电影中戴墨镜,着黑色套装的密探一样,设计并控制着几乎所有艺人的演艺生涯。
  乍听起来,这样的描述有些夸张,但事实确实如此,尤其是在美国的电影与电视领域。
  以电影为例,好莱坞2/3左右的一线明星都签在CAA旗下,全明星阵容多达几百位,如果再加上音乐人、作家等,CAA签约艺人总数过千。本文开头引述的汤姆·汉克斯、汤姆·克鲁斯、朱丽娅·罗伯茨、妮可·基德曼等巨星均出自CAA旗下,最多只能算是CAA大家庭的几位杰出代表而已。
  CAA在好莱坞的巨大影响力还不仅仅在于签约艺人知名度极高,规模极大,还因为公司旗下艺人门类齐全,组织严密。
  以电影为例,CAA旗下不仅有汤姆·汉克斯、汤姆·克鲁斯等超一流演员,还有斯皮尔伯格等超一流导演,以及非常优秀的制片人、剧本作家等,可以说,时代华纳如果想投资一部电影,从剧本到电影后期制作,CAA能提供全套班底,而且都是顶级人选。
  这正是电影巨头怕CAA的地方,因为CAA通常不提供单独的艺人服务,而是整体作战,用演员就得用CAA的剧本、导演、制片人,而且要出大价钱,有时候CAA还能要求对电影收入提成。因此,电影巨头经常抱怨说,正是CAA的捆绑销售拉高了电影的人力成本。
  
  甩掉对手
  
  CAA创立于1975年,远不是美国成立最早的演艺经纪公司,尤其是比历史悠久的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William Morris Agency)晚了近80年。但是在如今的好莱坞,CAA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只用30年就完成了对手历经百年也未能成就的传奇。
  在过去七年中,在奥斯卡奖八大奖项中,CAA旗下艺人所获奖项连续超过第二名到第五名对手所代理艺人获奖数的总和。
  同时,据《洛杉矶时报》一位记者的调查文章,全球电影票房有将近一半都是来自于CAA导演所执导的影片,这个数字也相当于与CAA实力最接近的三个对手影片数之和。
  在CAA起家的电视节目制作领域,情况更是如此。在2004—2005年,CAA所代理的电视节目总量超过第二名与第三名之和,而且都是《人人都爱雷蒙德》、《疯狂主妇》、《急诊室的故事》、《幸存者》、《白宫精英》、《犯罪现场》、《审判艾米》、《单身汉》、《大卫夜间秀》、《美国偶像》等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剧节目。尤其是在晚间娱乐节目与电视电影剧方面,CAA的电视编剧、制片人和其他麾下艺人几乎控制着所有美国人的眼球。
  除了电影、电视,CAA在音乐领域也已经无人能及。
  在CAA旗下,不仅有麦当娜、碧昂丝·诺尔斯、贾斯汀、桑塔纳、摇滚小子、艾力克·克莱普顿、野兽男孩等诸多顶级歌星与乐队,而且从摇滚乐歌手、流行歌手、另类音乐歌手、乡村乐歌手到宗教音乐、拉丁音乐以及R&B歌手,几乎无所不包。不仅如此,CAA旗下还有大量的顶级的音乐制作人及演出经纪人。
  在Pollstar杂志2003年度演出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100场演出有35%出自CAA艺人。在夏季巡演中,CAA所占份额双倍于从第二到第十名的经纪公司之和。
  在电影、电视和音乐领域占据绝对领导地位之后,CAA又将手伸向了体育经纪,进一步压缩了对手生存空间。
  关键是CAA的对手们只能眼看着CAA在好莱坞渐成独霸之势却无力阻挡,只能避其锋芒,转向一个CAA相对薄弱的细分领域,等待CAA露出破绽时再绝地反击。
  究其原因,真不是CAA的对手们无心无力,而是创立CAA的超级经纪人迈克尔·奥维茨(Michael Ovitz)所设计的模式几近完美,接班的“年轻的土耳其人”(Young Turks)又稳扎稳打,使CAA一步步成为一架越来越强大的战车,以至于当奥维茨本人多年后重操旧业也未能再现传奇,并惨败在他自已创立和打造的CAA脚下。
其他文献
在辞旧迎新之际,美国投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标准普尔根据2006年及往年情况,发布了一份2007年产业展望。  在这份产业展望中,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消费者开支,包括消费与投资。每年经济的冷与热都要看这两大指标的脸色。  2006年,美国居民最关心的有三大经济现象。一是房地产经过2004年与2005年两年的繁荣甚至过热,已经日渐趋于理性,交易量与涨幅都出现明显持续的下滑。一是联邦基准利率基本稳
期刊
拉动国民经济的三架马车如今的状态是什么?投资一直过热,出口持续强劲,内需一蹶不振。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以“四不问题”指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缺陷——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而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出的药方是,“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坚持扩大内需方针,重点扩大消费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而全年
期刊
2007年1月31日,就在各大公司纷纷准备年报之时,戴尔电脑传出一条颇为突然的人事变动消息:CEO凯文·罗林斯(Kevin Rollins)就地免职,其职位由公司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迈克·戴尔兼任。称其突然,因为直到消息公布的前一天,戴尔还在一直替罗林斯说话。尤其是当戴尔业绩不理想,罗林斯遭遇质疑时,他都公开主动地承担责任,为罗林斯开脱。“罗林斯和我一直并肩战斗,如果你想指责谁,不用含沙射影,干脆直
期刊
戴尔回来,能否打败惠普重夺第一,再以戴尔模式拯救戴尔电脑?股东们欢迎戴尔归来,为此干净利索地除掉CEO凯文·罗林斯。谁都知道,当今苹果的奇迹源于史蒂夫·乔布斯10年前的回归,股东们希望戴尔成为第二个乔布斯。  1999年到2003年,全球1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每年都有10家公司请回前任。创始人重兼CEO的回马枪效应总体是正面的。根据鲁迪的报告,在他们复出之前12个月,公司业绩平均比标准普尔500
期刊
在过去的150多年里,Birla家族一直跻身于印度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工业和金融家族之列,而且在政局动荡,竞争激烈的印度,居然从未遇到过覆灭的危机,历经150年而不倒,传承六代而不堕,反而在印度改革开放和迈向全球化的今天重新焕发青春,这在印度甚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Birla家族名下的Aditya Birla集团是印度最大的集团公司之一,由AdityaBirla管理公司统一控股。如今,Aditya
期刊
三月里的香港,早已春色满园。红色粉色的紫荆花,一路顺着青绿色的枝丫满满绽放,带有一种春天里轻盈欢乐的情绪。西去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尖,留下一抹蜜黄色的阳光,天空清蓝淡远。正是周末,慵懒的阳光下,三层家居小楼的后院内,碧翠的绿树上攀爬着粉白的牵牛花,近米高的白色木栅栏后,两位菲律宾女佣正轻轻私语,闲话家常。窄窄的街巷干净整洁,深庭中的家族祠堂内青烟缭绕,一位年迈的黑衣老妇人正慢慢清理着堂上供桌。  
期刊
记者/潮 西 编辑  华人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新儒学大师杜维明先生作为长江商学院的特聘教授,在中国企业CE0课程中特别开设了人文课程。在中国管理教育中的这一创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杜先生的课引起了绝大多数学员的共鸣。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20多年间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他们又将目光投射到更广泛的社会性问题上。    张文中(前任物美商业董事长):我讲两点。第一,
期刊
Tata家族:印度江山一基石    一个年收入300亿美元的企业帝国,超过中国任何一家企业,成为印度的民族商业精神的象征。更为关键的是,在盛传五代中,将家族企业变为企业家族。    阿班尼家族:兄弟分家更红火    在2007年《福布斯》全球富翁榜前20名中,最惹眼的是一对来自印度的兄弟:哥哥默柯斯以201亿美元身价排名第14位,弟弟安尼尔以182亿美元身价排名第18位。这个仅有50年历史的新生代
期刊
2006年,油价屡创新高,美国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Petroleum)的董事长兼CEO雷·伊拉尼(Ray Irani)的年度总收入也是如此,达到了惊人的4.6亿美元,成为美国企业历史上单年度收入最高的人之一。  西方石油公司是美国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总部在洛杉矶。该公司于1920年创立,从规模小且盈利少的钻探公司发展到现在,通过兼并和收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系列炼油厂,生产多
期刊
2007年3月,美国著名石油公司、全球第二大油田服务巨头Halliburton宣布,公司将把总部迁到迪拜,这一消息令不少美国人感到震惊,但这确实不是玩笑。事实上,准备迁到迪拜的远不止Halliburton一家,据美联社4月初一则消息,由于想迁到迪拜的外国公司太多,这里的办公楼已经不够用。迪拜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酋长国之一,过去,这里是一个石油之城,但随着石油的日渐枯竭,老城率先转型,大力开发商业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