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黄土卸荷湿陷量的模量折减法研究

来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huyuan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卸荷湿陷现象普遍存在于湿陷性黄土场地试坑和桩间土浸水等工况中,探究卸荷湿陷影响下的黄土湿陷量计算方法对于在保证黄土工程稳定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设计合理性、节约资金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黄土卸荷湿陷量的快速计算分析,首先根据黄土恒载湿陷试验结果进行反算分析,利用黄土遇水后变形模量降低的特性,建立恒载条件下黄土湿陷系数与模量折减系数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对卸荷湿陷试验结果进行反算分析,建立卸荷条件下黄土卸荷湿陷系数与模量折减系数的对应关系.根据湿陷系数与卸荷湿陷系数的相关关系得到计算黄土卸荷湿陷量的模量折减法.然后利用黄土卸荷湿陷系数与模量折减系数在卸荷量为零时可退化至恒载湿陷条件下的对应关系,对模量折减法的合理性进行退化验证.并将其用于桩间黄土湿陷时的桩侧负摩阻力计算以验证可靠性.研究成果为黄土卸荷湿陷变形分析提供了便捷途径,并对湿陷性评价体系进行一定的补足和验证.
其他文献
震害调查和工程实践均表明,发展含剧烈地震动作用及深埋砂层下合理的液化判别方法为现代城市和重大工程抗震设防所必须.收集整理近期大地震液化新数据,剖析现有代表性液化判别方法,提出基于标准贯入试验的砂土液化判别统一模型和公式,以适于含剧烈地震动作用下不同埋深砂层的液化判别.所提出的双曲线型液化判别模型,对不同深度砂层具有一致的统一表达,符合液化临界线基本特征,且能够做到深、浅砂层和高、低地震动强度作用同时兼顾,较我国规范现有模型明显合理,较国际上基于CSR理论、沿深度分四段表达的NCEER模型明显先进.新公式通
为更好地将数值方法应用于边坡稳定性计算,提出一种基于应力场柱网离散式三维边坡稳定性控制分析方法.在完成三维边坡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将三维边坡的长、宽和高所围成的最小立方体划分为mxn×k个立方体网格,并使平面位置相同的方格沿高度方向串联成m×n个条柱,构建出三维边坡条柱网格和数值计算单元网格并存的空间坐标体系.首先,通过搜索任意第i个立方网格中心点对应的数值计算单元,实现了数值应力场网格化离散;其次,提出了基于滑面上下滑方向剪应力的安全系数表达式,推导了柱网内任意滑移面上下滑方向矢量的求解方法,并建立方格网
根据场地液化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措施对场地进行治理,可避免液化引起的破坏,因此场地液化评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双向动三轴数值试验,以地震波阿里亚斯强度为能量参数,建立一种新的能量孔隙水压力模型,同时研究固结压力和固结比对孔隙水压力模型的影响;利用饱和福建标准砂动三轴试验结果验证该能量孔隙水压力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于能量孔隙水压力模型,考虑渗透性以及剪应力折减函数对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建立一种新的场地液化风险评估方法,并利用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和数值试验验证该评估方法.结果 表明,该评估方法能够准确地预
在总结挡墙位移土压力规律与数学拟合方法的基础上,将Sigmoid函数用于描述挤压或松弛应力与挡墙位移关系,提出考虑挡墙位移的土压力数学拟合新方法及其公式,继而校核位移土压力的初值条件和数学特征,借鉴已有位移土压力表达式和实测反演确定新方法中的唯一剩余参数,对比文献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以及代表性数学拟合公式进行验证,最后利用有效性准则和百分比偏差准则定量评估了提出的新方法与代表性数学拟合公式的性能差异.研究表明:所建立的位移土压力数学拟合新方法及其公式简单实用,满足初值条件、单调递增性且存在拐点,并得到模型试
为研究动态冲击下岩石强度尺寸效应,设计高径比分别为0.5,0.6,0.7,0.8,0.9,1.0,1.2,1.5和2.0的9组花岗岩试样,利用φ50 mm分离式霍普金森杆(SPHB)对花岗岩试样在3组冲击速度下进行动态冲击压缩试验.研究不同高径比的花岗岩试样产生破坏的力学特性,并对破碎后岩样进行吸收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3组冲击速度加载下,不同高径比试样的抗压强度最大相差分别为10.88%,3.95%和8.17%;同一冲击速度,抗压强度不随高径比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岩样高径比与峰值应变呈负相关,拟合数据
排土工艺是影响排土场失稳机制的关键因素.以某露天铁矿外排土场为背景,采用底摩擦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排土工艺条件下排土场的失稳过程,基于测点图像追踪技术获取排土场位移特征,重点分析4种排土工艺下排土场的稳定性和失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基底条件下正向堆置的压坡式排土场稳定性最好,其次为正向堆置的覆盖式排土场,再次是反向堆置的覆盖式排土场,反向堆置的压坡式排土场稳定性最差;(2)排弃渣土块度大小对排土场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以小块度排弃物为主的台阶易破坏,以大块度排弃物为主的台阶稳定性较好;(3)不同排土工
盾构隧道长期渗漏水严重影响着管片外侧水土荷载作用.通过理论分析获得隧顶上覆竖向平均渗透梯度表达式和考虑大主应力拱效应的侧向土压力系数计算公式,进一步构建考虑长期渗漏水效应的隧项水土荷载计算模型,依托横琴隧道下穿马骝洲水道段两个典型断面的地质条件和水土荷载实测结果,对不同计算工况下的理论分析结果和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提出模型能够对海相段和陆相段的盾构隧道隧顶水土压力进行合理有效评价,相比Dimitrios Kolymbas有效应力法和Terzaghi总应力法,本文方法误差最小;随着土体
采用有限单元法模拟岩土工程中的应变局部化问题时,存在有限网格尺寸敏感性和网格锁定等问题,通过引入Cosserat连续体理论作为正则化机制,提出基于Cosserat连续体理论的三维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采用Euler向后隐式应力更新算法,利用ABAQUS的二次开发功能进行数值实现,通过单轴压缩数值模拟验证模型和程序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探究弯曲特征长度与剪切带宽度之间的关系,并建议材料弯曲特征长度的取值标准.分别采用经典弹塑性模型和基于Cosserat连续体理论的三维Mohr-Coulomb弹塑性
为了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砂土的动力响应问题,如液化,变形累积、刚度衰减等.基于一种简单的临界状态砂土模型(SIMSAND模型),引入剪应变反转技术,提出可模拟循环荷载效应的本构模型.再通过引入颗粒材料组构各向异性,实现材料在单剪状态下强度弱化等特性.进而通过模拟法国枫丹白露砂的三轴循环试验和单剪循环试验验证了所提的循环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然后,针对ABAQUS动力模块进行了此改进本构的二次开发,通过法国国家路桥实验室的模型桩循环荷载试验,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比试验结果,研究桩在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动力响
漂卵石地层主要由漂石、卵石组成,夹杂砂砾石及黏土,胶结性差、开挖极易引起拱部大面积坍塌.为系统研究漂卵石隧道开挖及遇水破坏过程中的围岩力学响应机制与变形发展规律,以西藏某漂卵石隧道为背景,配制满足颗粒级配相似的模型材料,开展无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室内相似模型试验,分析围岩应力场及位移场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1)隧道开挖后漂卵石围岩具有较好的自稳能力,遇水后围岩自承能力急剧下降,依次形成3次渐进扩展的拱形塌落并且呈尖拱形向上发展;(2)洞室开挖阶段围岩径向应力松弛显著,一定深度范围内出现环向应力集中;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