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艺术美学特征管窥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朗诵艺术的一些具体美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自己对这些特点的认识,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了朗诵艺术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朗诵艺术 视听艺术 情感 语言 节奏 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常常把朗诵活动视为一种表演活动,因为它是一种演员和观众共同参与创造、有主体有对象的真实可信的艺术形式。但是朗诵艺术又和其它表演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朗诵者自我的全身心投入,使得朗诵艺术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和艺术魅力。朗诵者在舞台上,由于全方位地投入到作品所建构的语言环境之中,专注、执着,没有过分地夸张,没有太多的表演,质朴自然,活泼生动,这自然会调动起观众的情感因子,随着朗诵者的情感起伏,或悲或喜,或哭或笑,均能使观众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斯坦尼说过“观众只要感觉到他的情感的精神真实及其表露的形体真实,他们会马上就会倾心于之中情感的真实,无法控制地相信在舞台上看到的一切”。而朗诵艺术恰恰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脚。
  而毋庸置疑,朗诵是关于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在听觉中具备着潜移默化的美学特征。在现代传媒极为发达的今天,广播不失为一种传播极广的艺术媒体,而广播中的朗诵艺术,就是对听众展示自己独到的魅力。虽然广播中的朗诵是与听众互不相见的情况下完成的,但是这丝毫不能减少朗诵艺术在广播中的极大魅力。当然不同的创作环境和创作对象会给朗诵者的创造带来一定的难处,但是只要朗诵者心中有观众,心有所系,对观众敞开心扉,照样可以收到美学意义上的艺术效果。
  既然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便要求朗诵者运用自己的声音,再现朗诵内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在神韵。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些朗诵者,他们朗诵时感情充沛、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分明,可谓做到了国内一些朗诵大家们要求的“以情带声”,即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进行朗诵,但其朗诵的效果却不是很好,因为它缺少了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即“内涵”。究其原由,一方面是朗诵者对作品内容理解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关键的,是忽略了朗诵中对“情感”的运用。这两个方面可谓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因为只有当朗诵者的感情非常丰富之时,当他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成熟时,当他被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美好形象点燃内心激情的火焰时,才喷发出最难能可贵的纯真之情。这情感为道理插上翅膀,引起听众共鸣,使听众的心灵被激情所振奋,为论辩所陶醉,整个地感到一种强烈的运动,这种运动完全是愉快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这样的话:“艺术就是感情。”
  而这种情感又当如何把握?人的情感是十分多样的,有表示回忆、沉思、缅怀、忧伤、悲痛、沉重、苦恼、绝望、崇敬、爱慕的心情;也有表达焦虑、恐惧、愤怒、激动、热切、欢畅的心情,对于前者,朗诵要慢些;对于后者,朗诵要快些。如果朗诵者忽视了感情,就等于失去了艺术感染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朗诵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感情的引发,而最好的引发方式就是感受作品,因为感受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情感反映。动情的朗诵应该“在自己的心理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感情”。由此可见,在获得具体感受的同时,我们必须时时作出积极的内心反应,对感受作出判断,给以评价,从而引出情感体验,产生出饱满、细腻的感情。
  而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笔者以为,主要在于领会所朗诵的作品的内容。朗诵主体把文学作品中美的意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通过声情并茂的口语声流诉诸于听众,静止的文学符号才有了灵魂,所以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诵文学作品就是要通过有声语言对这些形象的描绘,使听众随之而悲,随之而喜,从而获得教益和美的享受。人的审美感觉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人的情感本身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产生态度和体验。朗诵者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及功利关系的判断,必然产生出对事物的情感。朗诵就是通过朗诵者的感情来唤起听众同样的感情。朱光潜先生说:
  “首先是说话人对所说的话不能不产生感情,其次是说话人对听众不能不没有某种感情上的联系,这样的话才会有艺术,才能产生出它所期待的效果,如果坚持零度风格,说话人装着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后,也不理睬听众到底是谁,不偏不倚,不关痛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没有一点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来历不明的声音,所谓耳旁风如何能够让人发生兴趣,感动人和说服人呢?”
  但只是有了对情感的把握还是不够的。因为朗诵艺术是理念和形象完善结合的统一体。事实上,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形象性,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被人们所感受。黑格尔说: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在符合艺术概念的完整作品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和形象所互相融洽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所以,它不仅仅是声音的、听觉的艺术,而且还是一种视觉艺术。可以这样说,朗诵艺术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创作手段的视听艺术,它同时具有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兼容性。也就是说,它必然具备着表演艺术的可视性和可听性。当朗诵者在舞台上把某个作品绘声绘色地讲给观众,就必然掺杂了朗诵者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真挚感受,并将这种感受用丰富饱满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悦耳动听的声音表达出来。
  所以,很多时候,朗诵艺术所需要的是一种创造性感觉,而且毫无疑问的是需要那种由抽象符号所引发的创造性感觉。因为朗诵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关键在于它要把无声地作用于人的视觉的符号信息转化为一种有声地作用于人们的听觉的语言信息。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转化,不如说是再创造。因为,转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想象的、再创造的过程,既然是再创造的过程,就存在着一个艺术处理问题。
  谈到艺术处理的问题,笔者以为,首先是语言的问题。作为一种艺术的语言,和其它所有艺术语言一样,它首先来自于生活语言,却又高于生活语言,更具有艺术性。所以,朗诵艺术在语言创造方面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朗诵者必须是普通话的标兵。因为朗诵以当代生活用语中的口语为基本语调,以现代汉语的语法为基本逻辑准则,朗诵时要尽量地避免自以为美和自以为是的朗诵腔,更不能千篇一律。比如在诗歌朗诵中,我们要形成形象感受,才能表现出诗歌的意境之美。所谓形象感受,是指朗诵者在头脑中形成诗歌意象,进而在朗诵过程中使这些意象作用于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官,使朗诵者能够看到、听到、触摸到这些意象,从而使朗诵的情绪始终处于意象的包围之中。高尔基说:
  “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相貌、性格等,都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能够各式各样地去‘想象’它们,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积累去补充。”
  朗读艺术也同样如此,要创造出鲜明的形象来,必须在创造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获得。首先朗诵者是作品的读者,他必须把作品中描写的事件,人物浮现在眼前,并用自己的积蓄去创造,之后朗诵出来,才能发现出作品当中的内在潜力,创造出新的意境,完成对语言的深化和美化,以此来打动听众并引起他们无限的遐想。
  朗诵是基于生活语言的艺术语言,它抒发激情,凸显美感,韵律美体现了朗诵语言外化的艺术性。韵律美是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理解作品更主要的是还要理解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主题决定着朗诵的感情基调。所谓基调就是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样式所决定的富有个性的基本情调,也就是体现在每个词句和段落中具体感情的总和。它是声和情的和谐统一,给人的是表情达意的整体感。作为文学作品,每一篇都有自己的基调,而这种基调体现着作品思想感情的整体。它制约着每一个词句和段落,如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基调是爱怜压抑的,由于受这种感情基调的制约,当小女孩在亮光之中看到奶奶,并感到由衷的幸福之时,此时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快慰的、幸福的。但朗诵时不能欢快,因为从故事的内容和主题来理解,这些内容是极为痛苦的情感。因此,朗诵的基调的确定是对作品深入理解、反复体验而确定的,不可以用简单化的方式来处理,否则表达的情感就与作品背道而驰了。
  作为有声的语言艺术,朗诵追求的是文字作品和创作主体在有声语言上的和谐一致,内在蕴藉和外在形象的完美统一。王朝闻在《论戏剧》中谈到:
  “当朗诵者自己的体验的结果不只向听众提供了视听的对象,而且成为听众的体验的启发和诱导,让听众自己也有所体验时,基于文学欣赏的朗诵对他来说,就较之于自己单纯的文学欣赏活动更具有审美愉快。”
  那么,这种关于朗诵的审美感该如何把握呢?一般而言,朗诵者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对作品的形象加以感受,感受越具体,表达也就越生动。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对节奏的把握。节奏是在一定的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朱光潜先生认为:“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它可以使朗诵或灵活激荡,或舒尔如云,呈现出不同的韵致。而这种对节奏的把握,语速是关键。语速的徐疾、强弱是节奏最显著的外部标志,因此朗诵者要把握好节奏的快慢强弱。
  另外还有作品的形式也影响朗诵的节奏。曹禺先生说过:
  “闭目静听,一切人物,一切生活的无穷幻觉,凭借着神奇的语言和音乐,你不觉地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奥妙的世界中,想象打开了五光十色的宝库,你看得见深情的眸子和明丽的光影,你看得见暗淡的眼神和阴郁的气氛,你会看见人的崇高与雄浑,你会看见人的卑微与邪恶,一切都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是曹禺先生对广播剧的一段评述,也是对听觉艺术的奥妙神奇效果的完美总结。著名的播音艺术家曹灿总结的八个字非常好,“快而不慢,慢而不断”,就是在节奏加快的时候要有条不紊。
  要想朗诵的好,除了对语言知觉、词汇通达、句子和话语等理解外,还要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深入地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生活画面,使它们在朗诵者心中变成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朗诵起来正如叶圣陶所言的“激昂处还给它个激昂,委婉处还给它个委婉”。理解作品就是在朗诵的过程中,善于挖掘出作品蕴藏着的巨大感情潜流,根据作品不同的意境,创造出不同的情感气势,以产生强大的征服力和感染力。
  如果说对节奏的把握是技巧性的,那么,它的内在力量又是什么?朗诵要求朗诵者必须寄情于有声的语言之中,以言传神,以声传情,以较强的表现力,调动起听众的想象力。虽然听众存在着多向性、多极性和复杂性,但是仍然会使听觉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高尔基说:“艺术靠想象而存在。”艾青认为:“想象是由此岸到彼岸的张帆远举,是经验的重新组织。”想象与联想是情绪的推移,是由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飞翔。所以,内在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而内在想象力的产生又在于对文学作品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有自身情感的问题。
  总之,朗诵艺术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的朗诵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理论家去熟练地掌握,去进行深入地研究,去寻找它发展的独特规律,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朗诵艺术又是一种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可以普遍推广的通俗艺术形式,如果能在社会上普及的话,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美化语言环境,可以增加语言修养,可以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所以,进行深入的专业性研究,以求的朗诵艺术走向成熟和完满,这应当是每一个热爱这项艺术的人的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渡明:《论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 贾礼春:《朗诵艺术的节奏特点探析》,《中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作者简介:雷峻,男,1971—,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应用、广播电视朗诵主持与新闻宣传,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其他文献
近日,青岛市慈善总会启动2万元紧急救助金,捐助患白血病的湖北籍务工青年熊亮。目前,这笔钱已通过湖北省慈善总会转交给熊亮家人。据了解,青岛市慈善总会会长胡延森一直关注
期刊
“中国‘文革’邮票”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发行的邮票,镌刻下了特殊时代的烙印。1967年4月20日,第一套“文革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问世,1970年1月21日,最后一套
2003年3月14日17时 ,新泽西州牛顿AbleEnergyProducts公司的丙烷储罐发生爆炸 ,包括3名消防人员在内的13人受轻伤 ,其中大部分是被玻璃碎片割伤的。爆炸发生在该公司装有丙烷的卡车上。公司称 ,所有雇员均安
随着两会大幕的徐徐落下,代表、委员们从北京又重新回到了祖国各地,2006年的两会,也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但它的巨大影响,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持续地发挥着
《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里斯·沃克的代表作之一,80年代被斯皮尔伯格导演搬上银幕,并获多项奥斯卡奖项提名,被广大影迷观赏至今。本文着重分析电影中象征手法的使用,从而
Hydrothermal reaction of terbium(Ⅲ) chloride with 5-sulfoisophthalic acid monosodium salt and 1,10-phenanthroline(phen) at 415 K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愿望。因此,我们自2
1 病例特点1.1。 1岁半幼儿 ,急性起病 ,病史 8天。1.2 以咳嗽为主 ,有一过性发热 ,行支气管镜检术后入院 ,其后不久出现明显呼气性呼吸困难 ,吸氧不能缓解 ;再次行支气管
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化学品已涉及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由于大多数化学品具有易燃、易腐蚀、有毒害等固有的危险性,使我们在利用其益处的同时,有可能受到伤害。近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