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英媒历时话语研究(2001-2017年)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den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通过英国媒体的真实英文语料分析,基于得出的话语机制分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对中国全球高等教育形象的认知与影响因素。语料选取英国《卫报》在2001-2017年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相关英文报道,结合自建语料库分析与内容分析呈现的高频词搭配的语义韵与语义趋向结果,建立四领域九方面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认知分析框架。话语体现的质性认知变化建立在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的转变基础上。显示建构积极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英国媒体;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语料库;英文话语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教育與经济的发展,英国与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强。英国即将脱欧,也令英国政府寻求加深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与中国的合作。随着脱欧的临近,英国开始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在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上,与会的英国代表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英国政府与教育机构在积极借鉴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形式的同时,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却表现出爱怨交织的态度。
   过往研究发现西方媒体报道的中国形象与实际间存在很大差距。[1]媒体话语在反映大众认知的同时,也在引导大众心态与认知。本研究通过自建英国媒体的真实英文语料库,目的是了解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全球高等教育形象的认知,有利于探索英国媒体话语中影响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认知因素,从而对积极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的建构提供一些启示。研究问题包括:(1)英媒报道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如何?(2)影响英媒报道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的因素有哪些?下面将“中国形象”的外媒话语研究和中英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比这两方面作为理论基础。
   二、“中国形象”的外媒话语研究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才开始结合中国国情。《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最早关注美国媒体的中国形象研究,揭示西方的新闻霸权。[2]孙有中基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结合质性和量性分析,对比分析1993-2002近十年内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泰晤士报》的中国形象话语。[3]发现两国对中国北京申奥、长江特大洪灾、共产党、人权、台湾问题、经济报道的规律,由此提出中国形象的定位指标。
   张睦楚指出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高等教育形象时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在教育经济上,关注中西方留学市场的变化,并据此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其次基于中国对西方高等教育的态度,反思自身高等教育模式。最后通过其他“他者”的报道比较,得出相对的中国高等教育形象认知。[4]
   但是,国内许多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研究仍建立在西方现代化理念和研究上。张建琴批判大多研究仅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身。可行的解决方案即探索影响“中国形象”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并辨证地看待在国际舞台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话语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张露茜对BBC中式教育纪录片语料分析包含他者视角与话语机制分析。[5]语料搭配分析发现作为报道的西方自我对于作为被报道方的中国他者之间,存在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的“想象式构建”。
   基于历时性的一手采集语料,刘岩研究了2000-2016年间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内SCI与SSCI两个子库中国际学者发布的660篇高等教育国际化文献,发现当前相关研究涵盖相互联系的四个领域共十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制度域(包括政策战略、动因影响、国际化评价三方面)、教学域(包括影响跨境课程合作的学生、教师、课程三方面)、文化域(包括文化、合作交流两方面)、理论域(包括理论研究、综述两方面)。此外,研究中还提出国内相关研究存在实证研究、分析框架、问题意识不足的问题。[6]
   综上所述,西方媒体视域的“中国形象”除从宏观角度审视“他者”视角外,还可从微观角度进行西方报道真实语料的话语分析,由此,提出全面的认知差异问题。但是,国内转载的相关英媒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报道,并非出自《卫报》的教育专栏,不能完全反映英国媒体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的认知。
  ·教育管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英媒历时话语研究(2001-2017年)
  (一)中英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将国际化、针对性、质量并称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要点。全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的交流合作体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7]。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非单纯的增量,而是多元教育理念、内容、教学方法的质性变革。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包含“教育理念、学生、师资、课程与教学、科学研究国际化以及国际合作办学”[8]。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在改革开放政策基础上。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启了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2015年底,政府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马万华和张优良调查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北京高校普遍开展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实践效果。[9]对8所北京高校的调查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首都高校国际化建设指标体系”[10]。体系包括6项一级指标(战略组织与基金、人员构成与交流、课程与教学、科学研究、保障与服务、国际沟通与交流网络),以及其下的16项二级指标和38项三级指标。结果表明北京高校需优化国际化组织管理、经费预算、国际合作、外语教学。
   与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下的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不同,英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不少挑战。英国自2017年确定将于2019年脱欧后,政府大幅度削减科研经费。自1963年发布《罗宾斯报告》后,英国政府力图从之前扮演的高等教育仲裁者角色转向于监控角色[11],希望通过控制大学使其成为国家机构之一。公立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包括60%的政府拨款和40%的自营收入。[12]自营收入中包括国际留学生学费。    英国政府从2005年7月份开始增加留学生签证费、邮寄和个人申请费。世界媒体认为英国政府将税务负担转嫁到了留学生。[13]但是,与增加留学生收费举措相反,英国政府在下一年拨款支持国内课外教学活动。[14]此外,英国在2011到2013年间逐年实施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如发布高等教育白皮书《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提高本科阶段学费政策、宣布于2015年取消本科招生限额政策。[15]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内容分析方法,收集《卫报》21世纪以来与中国高等教育相关网络报道,时间跨度为2001-2017年共17年。研究步骤为先基于收集的語料进行语料丰富度、复杂度、密度的分析,再基于语料库分析结果,围绕报道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话语进行主题编码与归类,之后基于得出的话语机制分析英国媒体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全球高等教育形象的认知与差异点。
   (一)语料库的建立与话语分析
   以中国(China或Chinese)为关键词,在《卫报》教育专栏搜索2001-2017年间涉及中国的教育新闻。语料库建成后,采用WordSmith 60进行语料分析。首先,从整体上看语料库词汇的丰富度和复杂度,包括用词变化、词长、词汇密度。从得出的词表可见词汇丰富度和词长结果。此外,将具有百万字的英语本族语语料库BNC(英国国家语料库)作为参照语料库,比较其与《卫报》教育语料库词汇丰富度和复杂度的大小。之后分析词汇密度。采用treetagger 30进行词汇标注赋码[16],通过计算实词和功能词在文本中的比例得出词汇密度结果。
   话语的内容分析基于与主题相关高频词的搭配,分析话语中隐含的语义倾向和语义韵。词汇搭配分析采用未赋码文本,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相关词汇的搭配情况。分析主题相关词如中国(China或Chinese)、留学生(international或overseas student(s))、教育(education)、大学(university或universities)是否为高频词,并将屈折变化进行主词标注,合并计算China和Chinese、student和students、university和universities,同时将overseas计入主词international中。
   四、研究发现
   从网络下载得到2001-2017年间《卫报》教育专栏下与中国相关文章共1400多篇,占百万多字符。首先,从词汇的丰富程度来看[17],标准类符/型符比为4573。对比BNC参照语料库,显示与英国本族语使用者所用词汇相比,《卫报》的中国教育相关报道用词范围更宽泛,令报道语言表达更生动。其次,以4个字母长度为区分词汇简洁或者复杂的界限[18],显示《卫报》的报道语言的用词复杂程度高于英语本族语。再次,Stubbs提出词汇密度=实词数/总词数×100%。[19]篇章中的实词越多,则显示篇章的词汇密度越大,信息量与难度越大。[20]语料分析显示名词和动词数量多,形容词和副词次之。此外,词表显示与中国高等教育相关词汇均为语料库中大于010%的高频词,可用于之后的内容分析。
   基于初期内容分析结果,文章借鉴刘岩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框架,排除其中用于文献分析的理论域,添加经济域后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认知分析框架。由于研究中发现经济因素驱动英国媒体对中国教育形象的认知,原研究框架中制度域的动因影响分解为经济域的国际教育市场与国内经济需求。建成后的认知分析框架包括四个维度九个方面内容,即制度域(包括政策与战略、国际化评价两方面)、经济域(包括国际教育市场、国内经济需求两方面)、教学域(包括留学生教育、教师、课程国际化三方面)、文化域(包括跨境的文化交流和项目合作两方面)。下文将立足建成的认知框架,结合《卫报》具体报道语料分析研究发现。四领域的典型话语详见表1。
  表1《卫报》报道的中国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四领域九方面
  领域
  方面
  典型话语
  1.
  制
  度
  域
  (1)政策与战略
  [1]In answer to a question from a Chinese student,the prime minister said:“In the past,we have pushed up the fees on overseas students as a way of keeping them down for domestic students…” (2010-11-10,17:50:00)
  [2]In answer to a question from a Chinese student during his trip to China,David Cameron said:“Raising tuition fees will do two things.It will make sure our universities are well funded and we won’t go on increasing so fast the fees for overseas students …”(2010-11-10,21:38:08)
  (2)国际化评价
  [3]Jessie Leach,21,a recent graduat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York,spent six weeks during the summer of her first year studying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2015-11-09,10:56:58)   [4]…a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 a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KBU).Having studied in China for 17 years,she decided to further her studies in Hong Kong because she was fascinated by the city’s cosmopolitanism.(2015-12-03,10:48:07)
  [5]We now have a Chinese university in the world top 20 for the first time,and another right behind it in the top 30.(2016-05-05,00:36:50)
  (续表1)
  领域
  方面
  典型话语
  2.
  经
  济
  域
  (3)国际教育市场
  [6]It’s thought that having a western degree can help you to get a better job in China,and the salary will be higher than for graduate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2014-10-20,10:15:22)
  [7]For Chinese student Yue Chen,25,it was the support she received from the careers department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that made her master’s in management worth the journey.(2016-11-09,14:35:31)
  (4)国内经济需求
  [8]But they can contribute something that keeps the door to the UK open:they can subsidise new British universities ranked outside the top 60 and thus keep fees for British students at a lower level.(2007-12-11,23:50:59)
  3.
  教
  学
  域
  (5)留學生教育
  [9]But while the numbers of Chinese students attending UK universities is a success story,new research shows that where their academic attainment is concerned,the picture is not so good…This undermines the traditional stereotype of the hard-working,high-achieving Chinese student.(2014-04-15,07:15:14)
  [10]Admirers note that every Chinese student has a clear and focused goal to pursue; Chinese teachers and parents know exactly what to do to help their students; and the government knows exactly which schools are doing well.What those admirers ignore is the fact that…(2015-03-29,08:30:06)
  (6)教师
  [11]China,a perfect incarnation of authoritarian education,has produced the world’s best test scores at the cost of diverse,creative,and innovative talents.(2015-03-29,08:30:06)
  (7)课程国际化
  [12]There’s a 16% participation rate among 18 to 19-year-old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UK that figure is 35%.(2003-11-18,14:14:18)
  [13]Thi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ey want to study Chinese university degrees.(2007-02-20,23:53:29)
  4.
  文
  化
  域
  (8)跨境的文化交流
  [14]Charlene Zheng,a Chinese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Sussex often finds herself answering questions about press censorship in China.(2014-07-21,10:14:00)   [15]In oriental cultures,there’s a strong emphasis on familial and cultural ties and in every Chinese student’s heart,there’s a space reserved for the traditions associated with our annual spring festival.(2015-02-19,10:40:09)
  (9)跨境项目合作
  [16]This particular Chinese university initially stated that students who missed three classes before the mid-term exam would be excluded from the test; it didn’t happen.(2007-12-11,23:50:59)
  (一)制度域
   1.政策与战略
   语料显示英国对华教育政策受到国家政策与战略导向的影响。以解决增加英国本土学生学费引发的问题为例,2010年11月10日当天发表了两篇内容高度相关报道,《卫报》分别从海外学生(例1)与本土学生(例2)立场报道首相卡梅隆访华时回答中国留学生问题的话语。
   前一篇从考虑中方的“他者”,即海外学生(overseas students)角度提出提高英国本科生学费意味着对海外学生收取高学费压力的降低。另一篇则从英国本土的“我者”,即我们的大学(our universities)角度提出增加学费能同时达到确保英国大学得到资助,且不再快速增加海外学生留学费用的双重目的。再次发布相似报道内容的目的,很可能是为缓和学费增加带来的本土高校学生抗议危机。
   2.国际化评价
   语料显示英国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较为负面,具体情况将在教学域中进行说明。但在近几年,随着与中国合作交流的深入,英国开始转变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态度,特别认可中国香港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然而语料中没有发现认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
   例3从英国学生的角度、例4从中国内地学生的角度,分别展现学生到中国香港地区学习的体验。例5中《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排名主编Phil Baty指出,现有一所中国大学首次进入世界前20强,另一所在世界前30强。这里所指的两所高校都在中国香港地区。
   (二)经济域
   1.国际教育市场
   语料显示英媒重视对中国全球高等教育市场的开发,宣传其能令中国学生在毕业后獲得更高的收入,但是忽视对中国的国际教育市场开发的报道。
   例6从中国留学生个人经历,展现留学英国的益处,使用褒义形容词如“更好”(better)、“更高”(higher)强调中国留学生关注的未来就业市场前景。在介绍比工商管理学硕士便宜一半的管理硕士学位时,引用了中国学生的成功例子(例7)。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篇报道可视为针对中国留学生攻读管理硕士学位的国际宣传。
   2.国内经济需求
   除国际教育市场开发外,英国需要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助力,以增加国内经济收入,令本土学生从中受益。例8显示,在英国大学方,中国大学生能给英国排名60位以下大学提供资助(subsidise),从而降低英国本土学生学费。
   (三)教学域
   1.留学生教育
   在中国留学生质量问题上,2014年4月15(例9)与2015年3月29日(例10)的两篇报道质疑英国高校的中国留学生不能取得好成绩。《卫报》报道留英中国学生比其他国际生获得一级荣誉学位的比例低。68%的英国学生和52%的欧盟外留学生能取得一级或二级甲等荣誉学位,但仅有42%的中国留学生能取得这项荣誉。报道采用贬义动词“低估”(undermine)和“忽视”(ignore)来评价中国学生,强调中国留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2.教师国际化
   语料显示英国媒体不赞同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即认为中国教师不具备国际化教学能力。2015年3月,英国联合内阁决定不再对高校的人文项目进行直接资助。《卫报》在报道中引入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反面例子来反对政府举措(例11)。评论在褒义形容词“多样化、富创造性、革新精神的”(diverse,creative,and innovative)前加入贬义词“以……为代价”(at the cost of),显示不赞同中国式专制教育(authoritarian education)。
   3.课程国际化
   在质疑中国学生与教师质量的同时,《卫报》对中国的课程国际化也提出了质疑。进入21世纪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英国《卫报》报道语言明显轻视中国的高等教育。2003年11月,《卫报》报道中国大学的师生比为16%,远低于英国大学35%的师生比(例12)。2007年2月,《卫报》报道马来西亚一所大学将在伦敦建分校,该校成为英国第一所非美式大学。报道评论该事件时指出就读学生并不一定(not necessarily)想要亚洲的学位,如中国大学学位(例13)。通过强调学生想获得英国学位,从居高者位置低视中国大学学位与质量。
   (四)文化域
   1.跨境文化交流
   近几年,《卫报》才开始报道中国留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与文化。如作为“他者”(herself)的中国留学生面临对中国出版审查制度的回答(例14)、作为“我者”的我们的春节(our …spring festival)对于留学生的意义(例15)。
   2.跨境项目合作    通过跨境合作项目,可促进文化上的合作与交流。但是语料并未从文化层面报道中英合作项目,仍关注合作项目中存在的教学问题。2007年12月11月的一篇文章报道了英国大学(例16)的跨境项目合作带来的中国留学生问题。在中国大学方,特定的中国大学拥有国际预科项目,原本项目学生在期中考试前有三次缺课,就会被取消考试资格,但是实际项目实施中仍让缺课学生参加考试(it didn’t happen),以令中国学生在项目结束之后顺利至英国大学就读本科。报道实质上在批判英国大学为增收而采用的做法,认为招收成绩不好的中国留学生降低了英国大学的国际声誉。
   五、研究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21世纪以来,从语义韵上看,以英国《卫报》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报道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认知呈现历时性的变化。讨论结合研究发现和前人研究结果,以解决提出的两个研究问题。
   整体来看,除消极的教学域外,制度域、文化域、经济域的积极语义倾向(可视2014年为转折点)显示英国政府希望加强与中国高等教育合作的决心。但是,教学域的消极认知不可忽视。特别对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等教育来说,需增强学生、教师、课程质量与国际化能力。本研究发现的制度域、文化域、教学域与刘岩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发现一致。不同点在经济域上,研究认为从动因影响分析来看,经济因素并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但是《卫报》语料发现显示国际教育市场和国内经济需求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联系。下面从多学科视角讨论影响因素,可见话语体现的质性认知变化建立在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的转变基础上。
   (一)政治因素
   制度域从消极到积极态度的转变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因为英国政策与战略的转变。以2010年5月首相卡梅隆上台為界,21世纪的英国在之前由工党领导,之后由保守党领导。相对于工党,保守党更支持减少公共福利,大幅压缩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预算支持,包括削减科研经费,向本土学生增收学费。留学生要支付更高额学费。关注中国留学生的报道存在转移公众视线、减少国内矛盾的嫌疑。
   其次,在国际化评价方面,英国只对中国香港地区进行了积极评价。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英媒报道中“我者”的运用也显示其仍存在殖民意识。
   (二)经济因素
   受经济因素影响,产生经济域积极的国内外教育市场与需求。英国政府虽不看好中国留学生质量,但却致力于中国全球高等教育市场的开发。因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代表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水平,所以英国历来是中国学生的首选留学目的地之一,而留学生学费是英国高校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英国高校普遍对留学生征收比本地学生更高的学费。自2009年起,针对留学生,英国本科学制改为3年;通常硕士研究生阶段为1至2年,博士研究生阶段为2至3年,时间较短的学制是吸引广大留学生的重要因素。在2002-2003学年,英国高等教育7%的收入来自留学生。
   中国政经的发展,导致英媒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的认知从开始的负面转为积极正面的报道。英国脱欧、中国实行“一带一路”倡议,都为中英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深入合作与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条件。[21]特别是近三四年的报道显示英国希望与中国高校加深合作与交流。
   (三)文化因素
   文化域从消极到积极态度的转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文化上,英国的本土保护意识较强。英国政府与高校似乎不愿接收高比例的国际留学生,对留学生增收高额学费,担心他们过多占用本土学生可利用的高校资源。
   中英文化差异导致的教育理念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域的消极态度。许涛提出如加强双向留学、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等有利于推动中国高校教育质量的途径。[22]
   过去,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国对中国全球高等教育市场的开发,但随着近年中英交流的加强,跨境文化交流与项目合作增加,令文化域朝积极方向转变。可能未来在教学域也会有同样的转变。
   六、结语
   作为英国的三大报之一,《卫报》设有专门的高等教育栏目,成为英国民众认识中国全球高等教育形象的重要门户之一。结合21世纪真实语料分析和后续的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卫报》对中国高等教育报道话语中隐含英国作为教育强国的自我意识形态,语义从前期负面转为近期的正面倾向。研究建立了四领域九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认知分析框架,发现英媒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认知中的教学域持消极态度,制度域和文化域处于从消极转为积极态度的过程中,经济域持积极态度。
   研究显示建构积极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在于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令海外高校重视对中国全球高等教育市场的开发,为中国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挑战在中国高校的国际市场宣传与质量上。首先,中国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宣传,令国外媒体加深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知。其次,中国高校需重视中国全球高等教育市场的开发,借鉴欧美高校经验,加强国际化专业的对外宣传。再次,内地高校可借鉴中国香港地区高校受国际认可的先进办学理念,增强跨境交流与合作,努力推动内地高等院校的世界性一流大学建设工作。最后,新时代中国高校需提倡内涵式、高质量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去”,不但为保证中国留学生的质量,更为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建琴.在“他者”镜像中审视自身——当代中国“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2015(1):176-181.
  [2]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4]张睦楚.他者的想象:西方公众视域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之“解读”[J].现代大学教育,2016(2):35-43.
  [5]张露茜.BBC中式教育纪录片的语料库研究[A].贾爱武,濮建忠,主编.语料库语言研究与教学[C].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7:64-67.
  [6]刘岩.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评介——基于WOS数据库的统计分析[J].高教探索,2018(2):119-128.
  [7]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5):15-17.
  [8]郜正荣.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5):18-20.
  [9]马万华,张优良.“一带一路”战略下北京市属本科院校国际化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54-59.
  [10]馬万华,李岩松.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张建新,陈学飞.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法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69-83.
  [12]张轩.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13]傅书红.英国:留学费用上涨,引起不满[J].比较教育研究,2005(7):93.
  [14]王丹.英国政府宣布支持课堂外教学活动[J].比较教育研究,2007(2):94.
  [15]孙敏,沈阳.英国高教改革导致大学招生形势两极分化[J].世界教育信息,2014(18):73-74.
  [16]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7]Scott,M.The WordSmith Tool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8]王家义.译文分析的语料库途径[J].外语学刊,2011(1):128-131.
  [19]Stubbs,M.Lexical density:A computational technique and some findings[A].In M.Coultard (ed.) Talking about Text[C].Birmingham: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University of Birmingham,1986:27-42.
  [20]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小说词语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215-220.
  [21]黄明东,吴亭燕.“一带一路”与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0):28-30.
  [22]许涛.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新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17(8):4-6.
其他文献
文章提出我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CALLS为依托,从而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我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代。
本文从建筑工程的建筑限差出发,探讨了建筑施工测量的精度要求,供相关人员参考。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针,法治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律素养直接影响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成效。围绕大学生法律
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油藏试油、生产数据为基础,界定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开发的储层为有效储层,从岩心观察、录井显示、储层实验分析、测井响应等4个方面建立有效储
目的:探究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临床麻醉效果。方法:2017年5月-2018年9月收治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56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各28例。试验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
以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为开发平台,利用OEM软件为锥齿轮数控研齿机开发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控制界面,利用VC++创建和西门子数控系统相联系的语言动态链接库,并利用西门子数控系统提供
摘要:二战后,随着英国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的全面爆发,以撒切尔为首的英国政府以留学生经济为突破口,采取了对留学生收取全额费用和扩大留学生规模等措施以应对危机。此后,包括非欧盟国家学生在内的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为英国国家、地方以及高校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巨大经济收益。在留学生经济收益的背后,留学生政策的宽松与开放、营销策略的多渠道展现、教育质量的保障以及乐观就业前景的勾画等构成其成功的动因,这为我国留学生
本文根据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库建设的实际,结合本馆专题特色库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专题特色库的建设思路、标准规范、内容结构和一站式服务模式,归纳出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
文章分析了先进生产力的内涵,论述了图书馆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的优势,并提出了图书馆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在工业化物质和技术基础上产生,而工业化的延续和飞跃也离不开信息化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应处理好信息化和工业化两者协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