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及分析老年动脉瘤破裂应用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并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较。方法:将2011年至2013年我院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80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颅夹闭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动脉瘤破裂常规支持治疗。结果:本次观察中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死亡病例,以MRS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治疗后良好率均为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时,介入栓塞治疗与传统开颅夹闭术相比,疗效相当,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76-02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住院治疗的8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男28例,女52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5.3±3.6)岁,体重40~74Kg,平均(56.7±12.4)Kg。全部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均小于72小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 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术后均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介入栓塞治疗方法:术前肝素化,全麻下行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行常规脑血管造影术,初步了解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以及瘤颈与瘤体大小关系。根据造影图像大致确定弹簧圈大小,将导管置入瘤腔内,防止动脉瘤壁破损,放入适合大小的弹簧圈,保证弹簧圈致密无腔隙,最后再次造影确认栓塞是否满意。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前常规行脑血管造影术,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动脉瘤的供血动脉,不同部位的动脉瘤选择不同的入路,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采用枕下旁正中入路,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选择翼点入路,全麻下,常规显微镜操作夹闭相应供血动脉。
疗效评价 术后对患者进行恢复良好评价,选用MRS评分标准,将MRS评分≦2分视为效果良好[4]。统计患者住院天数、致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本次观察中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布见表1,恢复良好率评价指标为MRS评分,两组术后1个月恢复良好率均为7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MRS评分分布比较
3 讨论
目前我国老明年颅内动脉瘤患者数量逐年递增,同时老年患者的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也有很多,例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糖尿病等,这就决定老年动脉瘤患者更易发生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5]。颅内动脉瘤破裂病情危急,发生发展迅速,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须及时明确诊断,制定效果可靠地治疗方案。而且有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破裂后造成较高致残率与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6]。随着介入技术不断应用到脑血管病诊断治疗领域,逐渐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诊断中数字剪影技术的应用,为术前动脉瘤的确诊以及位置、形态等的确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介入栓塞技术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也呈现出良好前景,疗效与传统手术相当。本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1个月后MRS评分良好率77.5%,致残率22.5%,死亡率5%,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并发症仅4例(10%),相对于对照组的27.5%,更少,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介入栓塞技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低于传统手术,虽然由于目前各种限制,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手术,已与传统手术并驾齐驱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霍晓川,罗俊生,孙霄云,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8:2151-2154,2157.
[2] 肖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76例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3,06:250-251.
[3] 王永祥,罗俊生,霍小川,等.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0,04:377-379+381.
[4] 唐海涛,赵江,付振宇,等.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4:912-913.
[5] 李云超,邱虹,陈广,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21:2388-2389-2390.
[6] 郑志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47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1):73-74,91.
关键词: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76-02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住院治疗的8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男28例,女52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5.3±3.6)岁,体重40~74Kg,平均(56.7±12.4)Kg。全部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均小于72小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 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术后均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介入栓塞治疗方法:术前肝素化,全麻下行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行常规脑血管造影术,初步了解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以及瘤颈与瘤体大小关系。根据造影图像大致确定弹簧圈大小,将导管置入瘤腔内,防止动脉瘤壁破损,放入适合大小的弹簧圈,保证弹簧圈致密无腔隙,最后再次造影确认栓塞是否满意。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前常规行脑血管造影术,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动脉瘤的供血动脉,不同部位的动脉瘤选择不同的入路,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采用枕下旁正中入路,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选择翼点入路,全麻下,常规显微镜操作夹闭相应供血动脉。
疗效评价 术后对患者进行恢复良好评价,选用MRS评分标准,将MRS评分≦2分视为效果良好[4]。统计患者住院天数、致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本次观察中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布见表1,恢复良好率评价指标为MRS评分,两组术后1个月恢复良好率均为7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MRS评分分布比较
3 讨论
目前我国老明年颅内动脉瘤患者数量逐年递增,同时老年患者的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也有很多,例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糖尿病等,这就决定老年动脉瘤患者更易发生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5]。颅内动脉瘤破裂病情危急,发生发展迅速,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须及时明确诊断,制定效果可靠地治疗方案。而且有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破裂后造成较高致残率与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6]。随着介入技术不断应用到脑血管病诊断治疗领域,逐渐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诊断中数字剪影技术的应用,为术前动脉瘤的确诊以及位置、形态等的确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介入栓塞技术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也呈现出良好前景,疗效与传统手术相当。本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1个月后MRS评分良好率77.5%,致残率22.5%,死亡率5%,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并发症仅4例(10%),相对于对照组的27.5%,更少,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介入栓塞技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低于传统手术,虽然由于目前各种限制,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手术,已与传统手术并驾齐驱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霍晓川,罗俊生,孙霄云,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8:2151-2154,2157.
[2] 肖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76例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3,06:250-251.
[3] 王永祥,罗俊生,霍小川,等.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0,04:377-379+381.
[4] 唐海涛,赵江,付振宇,等.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4:912-913.
[5] 李云超,邱虹,陈广,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21:2388-2389-2390.
[6] 郑志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47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1):73-7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