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与科学融合学习的内涵及课堂构建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92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与科学融合学习的背景下,科学学科内容能为英语语言学习提供丰富的语料和真实的语境,让学生能够借助英语语境去学习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本文以CLIL理念阐释为基础,论述了英语与科学融合学习的教学意义,基于课例从内容分析双向整合、“双聚焦”目标导向、“5E”引领的教学路径三方面介绍了英语与科学融合学习的实现策略.
其他文献
隋初的“开皇乐议”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音乐史学界常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其研究的重点在于该事件中出现的人物及其观点.要全面理解这次“乐议”,关键在于厘清其间种种观点产生的原因.而隋文帝作为贯穿这次“乐议”始终的决定性人物,在此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各种观点的看法决定着这次讨论的结果.我们从中能够看出隋初的政治、文化倾向以及隋文帝的“政乐观”.结合《隋书》以及近年出土的《郑译墓志》,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开皇乐议”的肇因与过程.
借助语文课程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可以准确地定位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更精准地落实教和学的目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教——学——评”的一致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永漷说:其是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即时评价三位一体、协调配合.笔者认为,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实现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可以让课堂上的每一
期刊
互联网赋予影视批评相对宽阔的写作空间,但也引发了影视批评的话语伦理危机.相对于传统影视批评的专业性、学理性、规范性而言,网络影视批评的内容随意性更强,多为批评者个人的观后感受,在写作风格上也不力求批评话语的构思完整和逻辑严谨,而是容易流于碎片化、浅表化、私语化的表达.而在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推波助澜下,有的网上影视批评人还会迎合某些庸俗化、功利化的文化倾向,丧失了影视批评最起码的价值立场和公信力.我们必须指出,在赛博空间的影视批评实践中,不管是专家批评、大众批评还是媒体批评,唯有保持清醒的主体意识和正确的
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笔者在多次教研观课中发现,教师通常使用“what,how,why”模式进行提问.为此,本文提出优化此模式,设计大问题、深问题和宽问题.这三个维度的问题能训练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发展深度语言分析和文本解读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最后,文章提出优化课堂提问应注意遵从的原则,以更好地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022年2月,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双奥之城”北京成功举办.在精彩的赛事中,涌现出许多与语言相关的事件,其中的很多场景和情境都为外语学习者带来跨文化体验的潜在意义,非常值得每一位外语教师和学习者关注、反思.
期刊
古代的戏曲传播活动除以陆地上的勾栏、戏台、厅堂等为空间媒介外,还存在一个水上的演出传播系统.这种在近水场域,包括亭台轩榭以及舟船上等开展的传播活动由来已久,却鲜为人所关注.通过重点观察明清以来的水上戏曲传播,梳理其脉络,分析其背景,可以提出水上戏曲传播是中国古代戏曲传播方式之补充的主要观点.这可以形成对古代艺术传播活动研究的有益补充,并为戏曲的表演、导演及观演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介入艺术传播领域,成为其深度变革的强大推动力:在艺术传播信息生成环节,人机协同提高了信息生成效率;在分发渠道环节,基于“用户画像”可实现智能推荐;在效果反馈环节,“产消者”会重构反馈机制.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也给艺术传播带来“算法黑箱”、算法壁垒、知识侵权等潜在风险.我们要在管理部门、传播者、平台、算法设计者、受众等多种主体的协同治理下,以价值理性夯实主流价值观,以高质量供给打破算法壁垒,以区块链技术赋能知识产权保护,探寻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传播的应对策略.
狮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在汉代伴随着佛教东传而经中亚-西域进入中土的.经汉、唐时期宫廷型和娱佛型狮舞的塑形与沉积,狮舞逐渐民间化,并自宋以后趋于兴盛,且随移民南迁而传至南方,形成了与武技结合的特点.至迟在明成化末年,狮舞已传布于广东的琼州;万历年间,具有“技术”色彩的“广东狮子”已颇流行.源于北狮南传的广东狮舞经“在地化”发展,不仅延续了古代的崇狮传统,而且糅合了岭南的逐疫傩仪、武术功架、采青习俗等元素,分化衍生出多种类型,呈现出多元杂凑的岭南特色.
问题设计是阅读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口头产出,但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的现状导致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缺乏丰富性、准确性和逻辑性.本文在分析了阅读教学中学生口头产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相结合的阅读设问策略.结合课例,本文介绍了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阅读阶段问题设计的方法,并鼓励教师在读中设计有效问题链,关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根据“学伴用随”原则,英语阅读教学中以读的输入活动促进说的口头输出活动是学用结合的教学方法.然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时未能科学设问,导致学生难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将文本内容有效运用于口语表达中.本文基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三方互动关系提出“双塔”设问模型,讨论阅读教学的设问原则与设问策略,探寻教师如何通过有效设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认知文本,进而辅助学生实现口语表达能力的进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