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乡村振兴中,农业、农村及农民都不可缺少,以生态农业作为载体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本文就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发展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乡村;生态;农业;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绿色发展,是党和国家站在全局高度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适应新形势和发展的新要求,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绿色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大问题,新时期新时代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政府公共投入等方面,区域之间在自然地貌、经济发展、交通设施、人口密集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特别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将为增进亿万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做出巨大贡献。其次,社会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仍在“三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我国亿万农民对更高质量生活的向往。通过不断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持续不断地激发出农业农村农民无限的发展潜力与动力。并且,施行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解决我国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低迷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发挥重要作用,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最后,施行乡村振兴战略,运用经济、科技、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和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有利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利于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建立健全农产品贸易政策体系,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态农业技术滞后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受限
由于市场的主导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结构过于重视现代工业技术,而对生物技术的重视还不够,导致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化肥农药高效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秸秆还田保耕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还不成熟和完善,不能很好的解决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污染状况,不能充分利用生物能资源,难以达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此外,在农产品质量检测、防腐、包装、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技术不够先进,难以满足人们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需要,制约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2.资金及人力资源缺乏致生态农业发展缓慢
生态农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基础。高效生态农业有着投入周期长、收效慢的特征,不少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刚起步,离不开财政金融的支持,但各级政府补贴的力度有限,使得不少高效生态农业项目难以全面开展。而就金融部门而言,针对生态农业贷款的发放金额也十分有限,部分抵押贷款还款期限过短,难以及时满足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资金需要。与此同时,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还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中青代劳动力与技术人才,但是目前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農村劳动者生产能力差,即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重返农村,其缺少传统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难以满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的措施建议
1.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遵循生态农业特征、利用传统生态农业的间套轮种经验、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规律,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作为主要目标,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同、增产增效并重作为基本要求,促进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利用现代生物科技和生态科技,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互联网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以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促进产销对接,实现以销定产。
2.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生态农业普及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保障体系与制度体系。政府应结合当前现实情况,构筑生态农业发展制度体系,一方面,引导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通过财税体制提高石油农业的生产成本,加大对农业生产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将相关法律政策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中,产前,加强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支持,鼓励生态化技术和生态型生产资料的应用;产中,实施生态补偿制度;产后,实施生态安全食品消费补贴制度等,逐渐提高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3.培养一批生态农民
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作为生态农业行为主体的农民或者新型经营主体不仅具有实施生态农业的生态意识,而且懂得生态农业建设的方法,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农业生态环保意识的农民、掌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农民、懂得生态农场经营的职业农民,既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又了解市民对生态、食品安全的需求,还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销的职业经理人以推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尤为注重现场示范、田间教学等方式培训,加强规范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支持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四、结语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时代中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建立健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良性激励机制、先进技术体系以及高效生产系统,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发展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重价值。从而加快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系统的全面优化升级,为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7.
[2]刘朋虎,黄颖,赵雅静等.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技术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7,33(8):105-110.
[3]王宝义.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J].现代经济探讨,2016(3):42-46.
关键词:乡村;生态;农业;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绿色发展,是党和国家站在全局高度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适应新形势和发展的新要求,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绿色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大问题,新时期新时代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政府公共投入等方面,区域之间在自然地貌、经济发展、交通设施、人口密集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特别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将为增进亿万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做出巨大贡献。其次,社会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仍在“三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我国亿万农民对更高质量生活的向往。通过不断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持续不断地激发出农业农村农民无限的发展潜力与动力。并且,施行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解决我国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低迷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发挥重要作用,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最后,施行乡村振兴战略,运用经济、科技、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和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有利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利于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建立健全农产品贸易政策体系,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态农业技术滞后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受限
由于市场的主导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结构过于重视现代工业技术,而对生物技术的重视还不够,导致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化肥农药高效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秸秆还田保耕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还不成熟和完善,不能很好的解决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污染状况,不能充分利用生物能资源,难以达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此外,在农产品质量检测、防腐、包装、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技术不够先进,难以满足人们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需要,制约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2.资金及人力资源缺乏致生态农业发展缓慢
生态农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基础。高效生态农业有着投入周期长、收效慢的特征,不少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刚起步,离不开财政金融的支持,但各级政府补贴的力度有限,使得不少高效生态农业项目难以全面开展。而就金融部门而言,针对生态农业贷款的发放金额也十分有限,部分抵押贷款还款期限过短,难以及时满足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资金需要。与此同时,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还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中青代劳动力与技术人才,但是目前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農村劳动者生产能力差,即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重返农村,其缺少传统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难以满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的措施建议
1.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遵循生态农业特征、利用传统生态农业的间套轮种经验、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规律,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作为主要目标,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同、增产增效并重作为基本要求,促进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利用现代生物科技和生态科技,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互联网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以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促进产销对接,实现以销定产。
2.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生态农业普及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保障体系与制度体系。政府应结合当前现实情况,构筑生态农业发展制度体系,一方面,引导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通过财税体制提高石油农业的生产成本,加大对农业生产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将相关法律政策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中,产前,加强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支持,鼓励生态化技术和生态型生产资料的应用;产中,实施生态补偿制度;产后,实施生态安全食品消费补贴制度等,逐渐提高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3.培养一批生态农民
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作为生态农业行为主体的农民或者新型经营主体不仅具有实施生态农业的生态意识,而且懂得生态农业建设的方法,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农业生态环保意识的农民、掌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农民、懂得生态农场经营的职业农民,既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又了解市民对生态、食品安全的需求,还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销的职业经理人以推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尤为注重现场示范、田间教学等方式培训,加强规范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支持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四、结语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时代中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建立健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良性激励机制、先进技术体系以及高效生产系统,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发展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重价值。从而加快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系统的全面优化升级,为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7.
[2]刘朋虎,黄颖,赵雅静等.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技术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7,33(8):105-110.
[3]王宝义.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J].现代经济探讨,2016(3):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