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目标牵引现实的变革与创新

来源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va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是行动所要得到的预期结果。在目标的指引下,领导者就要对领导行为进行选择、控制与调节,所以目标挖掘了领导者的潜力,激发了领导者的创造力。领导活动的核心价值是“率众达标”,没有目标也就不需要有领导者与领导活动。在确立了科学发展的目标后,领导者就必须从这一目标出发,决定工作的主次与轻重,明确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何方。特别是应站在科学发展的目标高度牵引现实的发展,即运用牵引式思维实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辩证统一。
  一、 目标价值:领导的理想与人民的期望
  目标对于领导活动的意义,是由领导的理想、人民的期望和工作的职责决定的。
  1. 理想——目标价值层面的意义。领导的理想、精神是价值层面的追求和动力,即希望在工作中展现怎样的思想,将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体现什么样的效果等。如果领导的理想与人民、社会和事业发展相连,就会有敢于变革和突破的勇气,敢于迈向新的发展目标。目标也是领导能力和才华的体现。领导者的能力就意味着通过一切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方法,将自己对事业的抱负、理想、目标等理念影响于群体,使众人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在国家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键时刻,领导人若没有能力给人民指明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出现混乱,导致经济和整个社会衰退。罗斯福曾说:“没有领袖的先见之明,我们都将面临困惑和迷失方向。”因此,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或具体部门的群众不渴望领导人有胆识、有远见,因为这是为民造福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来的,它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为各级领导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期望——目标现实层面的意义。目标对于领导的理想,首先是由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决定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以及在追求美好未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都需要领导者用更高的视角分析困惑,妥善解决面临的种种难题。人民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也是领导思维创新,工作不断有新思路、新目标的源头。一个领导者的社会形象和魅力来自他对人们渴望的关注,以及恰到好处地指出这种渴望的内涵与实现的路径。
  众人的目标不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在不同的时期,目标追求的方向与内容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此时,领导者要向人们表明现在的状况:困难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或组织面临危机的时候,人们就会紧张,就更会将注意力投向领导者,期望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行动方向。若能够达成,领导者的能力和魅力就会充分展现,成为人们拥戴和敬仰的对象;反之领导者的地位和权力就会遭到削弱。
  3. 职能——目标引领层面的意义。决策是领导的主要职能,而决策的意图是为了更优化地实现理想的目标。领导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没有止境。虽然领导决策的目标各不相同,但探寻未知、决策未来却是领导者永恒的课题。面对这个职责或课题,承担者有水平高低、科学与错误之分,也有积极开拓、消极应对的区分,就是没有要不要的选择,领导者即决策者,这两者是难以断裂和分割的。领导者要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能,决策的目标必须正确,否则不仅会导致最终的结果错误,也会在目标牵引的过程中使整个程序偏离正轨。目标是由社会发展的趋向所决定的,社会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按自己的轨迹有规律地发展着,领导决策的正确或成功必须探寻发展的规律,看清发展的趋势,然后科学地确定行动方案与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既为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为当下问题如何解决提供了方法指导,牵引着现实一步步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二、目标导向:决定领导行为的重点与聚焦点
  1. 目标是判断主要矛盾和行动重点的依据
  目标领域内的主要矛盾决定了领导行为的重点。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离开了发展就不可能有科学发展观,所以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不放。但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各级领导在抓发展中需要思维创新的重要方面。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思维创新的产物,领导者要抓住主要矛盾,只有运用新的理论思维,敢于突破与超越以往的经验,善于把握对发展规律性、整体性的认识,实现质的飞跃,才能牵引实践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领导的选择性行为与矛盾的动力变化、发展是相关的。矛盾出现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显性的往往易于被发现,并能及时得到解决,而隐性的矛盾往往很难一下子被发现,也难以及时得到纠正和处理,所以对一些问题的苗头,要采用一些模糊的处理方法,或者说有些矛盾先不急于解决,而是等条件成熟后再来解决它。
  2. 目标决定着领导注意力集中在何方
  在信息量巨增的环境下,领导者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何方?虽然这难以有统一的定论,但从目标出发,关注目标实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等,应该是领导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思想因素,它是领导细致观察、拓展记忆、合理想象和思维创新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过程中,目标起了关键作用,如果目标不清,领导者的注意力就会模糊而散乱,从而无法把握领导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这个最崇高、最根本的目标出发,各级领导的注意力必须紧扣着关于人的发展、人的利益和人的多元价值、各阶层间的协调等一系列问题。一旦这个注意力集中了、聚焦了,行为就具有了自我监督与控制的功能,不仅能使行为不脱离设定的目标,将各种资源和力量集中到目标上,而且会排斥或舍去影响目标精神的事物。注意力的监控作用保持着行动的相对稳定性,这对顺利地达到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需要创新一定的制度和环境,以引导领导者的注意力。
  3. 目标决定领导工作的轻重缓急
  由于领导的职责与使命要求,领导者往往处于问题和矛盾的焦点之上。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领导者面临的任务和要处理的事件也更为纷繁复杂。孰轻孰重?首要的依据是目标的价值尺度,即目标的精神实质。一个与目标价值相距甚远、与目标没有太大关系的工作在领导者的心目中应该是轻的,或者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一类的工作可以通过授权或化繁为简的方式加以解决。与目标精神背道而驰的事情,领导者必须头脑清醒坚决杜绝。与目标有重大关联的工作或直接体现目标价值的事情,就要引起领导者足够的重视,就要亲自去抓、重点落实,并将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做透。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等,都与科学发展观目标精神紧密相连,对此领导者决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抓紧抓好。领导工作的缓与急,是由时间与空间或周期的限期而定的。缓的工作,因为时间上没有明确的界定,或完成工作的条件尚不成熟,可循序渐进地稳步进行;而急的工作,因为时间比较紧促,或是突发性事件,必须集中全力当机立断。领导者的主要精力要放在那些重要的和紧急的工作上,对于轻与缓的事情也要想到、点到,并充分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在此,领导者必须创新工作方法,统筹兼顾,才能使看上去杂乱无章、纷繁复杂的工作在目标的牵引下有序推进。
  三、目标实现:用未来牵引现在的发展
  1. 牵引式思维实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辩证统一
  首先,牵引式思维对应了目标是变化与发展的过程。领导活动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未来的指导不断推进变化、创新与变革的过程。牵引式思维就是一种符合目标不断变革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其次,牵引式思维遵循了目标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的集合关系。牵引式思维之所以能起到牵引的作用,就是能够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即知先后、明始终、通本末。牵引式思维认为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对立的、有差异的,但又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再次,牵引式思维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产生的,它与目标的产生一样是社会存在于领导思想意识中的反映,而不是相反。科学发展观就是根据现代化发展的规律,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的前进方向,用它作牵引必能实现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2. 牵引式思维实现了本质、价值与目的的辩证统一
  牵引式思维将本质、价值、目的作为思维的依据,并使这三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思维特征与领导的目标导向性工作完全吻合。如在价值层面上,衡量目标的价值指标是人民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这是一切领导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属。而牵引式思维因为是从目标的视角考虑现实问题的解决,必然就能够在各方面体现出目标的价值,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精神不是在口头宣传上,而是在实际的行动中。在现实社会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失范行为、一些违背人民利益的做法,往往就是因为偏离了领导工作的目标价值,用的不是目标牵引式思维,而是个人价值思维、权利价值思维、金钱价值思维或者实用主义思维等等。目前,特别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目标,检查与衡量领导的行为价值,坚决杜绝违背目标价值的行为,在运用牵引式思维,实现本质、价值与目的的辩证统一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与能力。
  3. 牵引式思维的运作实现了终极、阶段与应然的辩证统一
  牵引式思维在运作过程中,从时间与发展维度上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高层次——终极目标。所谓终极目标的牵引是指最终目的或最高目标的引导作用。牵引式思维就是用终点来引领起点,使起点及整个过程都贯穿终点这个红线。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不因为有一个最低纲领,就放弃了最高纲领,或者是只看着最高纲领而不顾最低纲领。因为没有最高纲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放弃我们这个党和民族的最高理想,而有了这个理想才会激励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第二阶段,中间层次——阶段目标。在通往最高目标的路途中往往会有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它既是对过去的终结,又是开始新的征程的起点。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就是采用阶段性目标来牵引现在发展的思维方法。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一代代中国领导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高层次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绘制着切实可行的蓝图,并用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引领中国前进的道路。
  第三阶段,起步层次——应然目标。应然与实然是一对矛盾。应然状态不同于现有、现实状态,它是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的状态。科学发展的目标往往会使领导者不断地追求应然状态。将科学发展的目标化为一个个应然状态,从实然状态情况出发,集中力量和资源将应该解决的问题首先解决,不拖延、不等待,能够做到必须做好,这样阶段性目标才会有基础,远景目标才会有意义。理想与现实总是一对矛盾,而领导的任务与使命是要不断地追求应然的状态,并且能将时刻保持的应然状态与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未来筹划今天的应然目标,通过今天的未雨绸缪、积极准备,来应对明天的变化与挑战。
  
  责任编辑:徐建秋
其他文献
敬畏就是对人对事“又敬重又畏惧”. 自古以来,圣人贤达就重视“敬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强调对天道人事要心存敬畏.朱熹也说:“君子之心,常怀
从高校管理现状特别是公立高校的管理现状来看,无论是哪种层次的公立高校,目前一般都习惯用行政管理的逻辑和方式来设计内部组织,对校、院、系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相应级别,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服从关系。按照这种组织设计的思想,很多高校都逐渐确立了“一级管一级”的隶属和服从关系。在这种格局下,由于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界限不太清楚,很多人误以为行政管理本身已经包含了学术管理,这样使学术组织的本位作用受到了很大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和农产品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类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学位
安塞油田是整装特低渗透油田,为充分动用剩余油,首先开展了不同布井方式下加密水平井开发试验,确定合理有效的布井方式;然后在不同油藏开展短水平段加密水平井开发试验,通过
决策是领导首要的基本职能,是整个领导过程的中心环节,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现代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提供了新的前提和手段,尤其互联网的超大信息量不仅能让领导者掌控全面的决策依据,而且对客观实际更容易进行正确把握,这使领导正确决策具备了更充分的前提条件。因此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领导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由于网络传播的低准
通常意义上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质是指党委在政治、思想、组织等关涉高校重大问题上居于核心领导地位,同时充分发挥校长在日常行政工作方面的能动领导地位,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笔者以为党委“集体”领导与校长“个人”负责之间的冲突是虚假冲突,二者在逻辑上是周延的辩证统一的。  一、该制度是对宪法内核的展开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立的一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阵地,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精神,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铸造社会主义大学精神。  一、铸造大学精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等学校一项基本的具有法律影响力的管理制度。在高等学校长期的发展中,这项制度不仅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实行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对于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务行政管理方面的影响性以及能动创造性,促进和繁荣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涵  所谓“党委领导”,是指党委集体领导,即党委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
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执行力出生产力、出竞争力、更出创造力。如何提高执行力,既是各级政府应有之义,也是当务之急。古人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是推动发展的原动力。执行不到位,关键在于责任不到位。因此,提高政府执行力,重在责任建设。  一、从高定责  为官在任当尽责。《左传》云:“政如农功,日夜思之。”大意是对待自己的职责,要像农夫耕种一样,白天干事、晚上想事。当前
2020年9月2日至4日,中国商飞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东风带队到南航集团、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广东机场集团调研学习,实地了解ARJ21在南航的运营情况.rn调研结束后,参加调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