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视角下我国农特产业走出“双重挤压”的路径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6.10.145
  摘要:建立主体-环境互动的地方产业演化分析框架,理论阐释不同的环境对产业演化的机制,利用Morlet小波分解对广西蔗糖产业的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将甘蔗产量、种植面积、单产、农民现金收入和农民甘蔗现金收益共5个指标分解成短、中、长、全周期4个波动分量序列,分析资源利用-主体知识创新和市场响应能力之间周期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有限开放是维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重要机制,无论前市场还是开放市场,农民利益是波动最大的,知识创新对市场影响仅在长、全周期影响显著,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地方特色产业演化提供基础应用研究。
  关键词:农特产业;甘蔗种植业;产业演化;Morlet小波法;双重挤压
  中图分类号: F326.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10-0505-06
  收稿日期:2015-07-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361028);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编号:YCSW2015021)。
  作者简介:张林(1971—),男,湖南会同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知识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zhanglin1898@163.com。
  通信作者:黄文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创新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E-mail:hwl19900304@qq.com。地方产业是指以资源、技术、人才、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形成庞大的地方生产经营群体[1]。例如以西湖龙井、贵州茅台、云南宣威火腿等为代表的依托于自然资源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传统特色产业的典型。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以县域为单元和以乡镇为基地的“一镇一品”特色经济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中,许多地方利用资源优势“资源换资金”的发展模式盛行,导致“高速成长、核心竞争力匮乏、后劲缺乏”[2]。特色资源的价值效应有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挑战,标准化生产后“特色不特”也成为潜在问题。全球时代,地方产业是区域为寻求自身发展的新思路而形成的一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结构的差异性、多样化的现代区域产业分工新形式,是地方经济嵌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力量。产业价值增加与知识水平紧密相关,需要深入研究知识在演化中的核心作用,以解决地方性知识参与全球分工,而非成为全球链条上的经济附庸问题。
  我国是食糖消费大国(占世界消费总额的9%),也是生产大国(占世界生产总量的7%)。甘蔗是我国糖料生产中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广西是我国重点糖业生产基地。广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南部,阳光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地域辽阔且旱地资源丰富,在糖业种植上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甘蔗产量自1992、1993年榨季起至今已经连续21年稳居全国第1,最高年份占全国总产糖量的68%以上,区位熵由1978年的 4.99 增加到了2007年的18.79,意味着南方广东、福建、云南、广西等地甘蔗产区已经集中到了广西。
  1广西蔗糖产业概况
  1.1存在问题
  1.1.1广西糖业生产价格节节升高改革开放后,广西甘蔗种植成本持续上升,1993年以后迅速上升,在2012年达到最高峰27 555元/hm2(图1),其中物质费用和用工作价变化趋势相类似,总成本与劳动日工价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977,说明劳动力成本与甘蔗成本呈现显著相关,影响较大。虽然,用工作价在整个价格结构中所占比重约为36%,但是这一比重是被低估的,因为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以及租赁作业费等费用也包含大量的劳动力成本。
  1.1.2广西糖业国际竞争力日益下降在开放市场局面下,国外低价食糖的大量涌入给我国的蔗糖产业带来了巨大威胁,我国糖业的需求优势、自然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糖业生产面临着外部市场的激烈竞争,表现在出口量持续减少、进口量快速增长,净进口食糖数量从1999年的4.93万t上升到2013年的449万t,增长约90倍,主要原因在于国外食糖平均到岸完税价格为4 800元/ t,比国内蔗糖市场价低 1 000 元左右。
  1.2解决广西蔗糖产业问题需要动态的演化视野
  许多学者都认为,蔗糖产业竞争力弱的关键问题是甘蔗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推广先进的高产良种和种植收割技术,实现种植规模化[3];企业重组使得竞争力提升并可使农户身上的部分风险转移到销售环节[4];优化甘蔗种植区域布局、延长制糖企业产业链,依靠科技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益以发展广西糖业[5],创新蔗糖产业平台运行管理体系等[6]。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国家甘蔗收购价可能误导蔗农继续耕种,需要降低国家甘蔗收购价,以减少种植、减少库存、盘活企业[7]。还有一些观点认为要限制国外进口、提高食糖关税税率,保护国内市场[8]。
  以上研究涉及广西甘蔗在资源、成本以及创新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多集中在提高技术水平或者技術创新,降低甘蔗收购价和限制进口等方面,从技术和市场2个角度对广西蔗糖产业提出建议。虽然学者观点在领域、时段等方面都具有争议性,但是广西在甘蔗种植业技术创新方面乏力、“靠天吃饭”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的。此外,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己明显滞后于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是不争的事实[9],国家“四个现代”化同步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市场或者动力,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国家基础产业,广西糖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农业技术长期落后的一个缩影。
  因此,解决广西蔗糖产业问题需要长期、动态的观点,在市场中如何降低广西蔗糖产业成本、发展效益、促进产业增长方式转型是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广西糖业演化机制研究对于农业主体如何响应市场、技术和制度变化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2广西蔗糖产业发展主体与环境互动理论建设
  2.1经济演化理论基本观点
  演化思想为理解知识、创新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和竞争过程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系统性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经济演化强调经济主体具有强烈的能动性,主体不是对世界环境变化的机械反应,而是在个人能力与环境适应性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2)经济演化是一个群体选择的动态过程,现实中,主体在演化过程中适应、选择、保留,使得系统呈现出动态特征,经济演化理论关注多元动力机制及其路径表现;(3)知识成为演化经济的核心,强调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对环境适应过程中认知的异质性、学习创新及其知识效果,正如库尔特·多普弗在《经济学的演化基础》中强调的,演化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运用技术和生产的经济知识本身所发生的变化”[10],其中经济主体的知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2.2经济主体能力是地方产业演化的核心
  按照主体-环境互动的演化理论,地方产业演化是在能力与资源、能力与市场、能力与制度之间动态循环关系中进行的,能力居于核心位置。对于地方产业主体而言,产业演化面临的环境则可以分为4种类型:地理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经济主体能力是适应在全球产业动态环境中对地方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的技术利用效果的体现,并在主体与环境互动结构中不断演化(图2)。地方主体能力的核心表现是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地理资源环境、产业市场环境的认知和适应,也受到制度的制约,更表现在地方主体对产业的技术学习与创新。
  地方资源禀赋是产业主体能力形成的基础条件,是地方产业认知的主要对象,但是在市场条件下,往往是市场主导资源开发,主体获得经济价值并通过再投资人力资本或者购置机器夯实主体能力,往往表现为知识和技术能力。地方产业主体能力越强,经济效率就越高,市场对主体的回报就会越高,从而进一步夯实经济主体认知和开发资源的能力,构成以产业主体能力为核心的市场―能力―资源的螺旋形上升的演化路径。演化环境中,制度是市场、主体和资源的共同背景。在地方产业与资源环境和市场互动的演化过程中,经济主体能力受到制度的制约,制度直接决定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作为经济要素资源禀赋的配置方式,例如资源是否自由流动、是否自由使用、资源开发方式的选择等,从而制约人的经济行为是否按照市场交换的规则来进行,更在极大程度上左右了经济主体的预期。
  2.3研究方法
  2.3.1历史比较方法在产业演化过程中,制度不仅影响主体行为,而且影响市场范围,是影响产业演化的重要因素。制度本身也是变化的,但是制度变化是非线性关系,一旦建立往往在某一时段内表现稳定,本研究从市场确立与否、开放程度来区分制度环境,将我国的蔗糖产业演化阶段分为3个部分:前市场阶段(1949—1978年)、封闭市场阶段(1979—2001年)、开放市场阶段(2002年至今),并比较不同类型的制度下经济主体的能力变化、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表现,通过历史比较来证明制度对经济演化的影响。
  2.3.2小波分析法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是在 Fourier 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时频局部化分析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多尺度、多层次、多分辨率周期分析,以揭示多维事物之间的周期变化及其相关性。小波分解的优越性在于可以有效剔除长期趋势以及随机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的影响,对小波分解后的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探讨波动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11]。本研究使用Morlet小波分析法,通过对信号所产生的不同频率分量来进行平移和伸缩参数的变化,通过1组带通滤波器将各相应变量分解到各个二进制频带中,并通过采用不同持续时间的窗函数来分析广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3年的甘蔗产量、甘蔗种植面积、甘蔗单产、农民现金收入以及农民甘蔗现金收益的周期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以揭示广西甘蔗种植业演化中主体能力与地理禀赋、市场的动态波动关系。
  3广西蔗糖产业主体与环境关系的制度表现
  3.1广西蔗糖产业资源驱动型演化模式受到了地理条件的强力约束
  产业演化的测度首先表现在产业规模,本研究用广西甘蔗种植面积(hm2)、广西甘蔗产量(万t)、广西蔗糖产量(万t)及其在全国的占比份额为指标,分析建国以来广西蔗糖业演化表象及其在国家层面的地位变化,具体见表1。
  3.1.1甘蔗、蔗糖产量日益提高,但是在开放市场中有所回落甘蔗、蔗糖产量是蔗糖业演化的最终指标。建国以来,广西甘蔗产量增長缓慢,改革开放后迅速增长,2001年广西甘蔗产量达到2 937万t,2002—2013年增长率达到 6.56%,增长幅度略有上升。广西甘蔗产量占全国比重在2008年接近70%,随后出现小幅回落,但是在我国甘蔗产量中依然稳居榜首。在前市场阶段,广西蔗糖产量增长相当缓慢,且起伏波动较大,甚至3年自然灾害期间都低于解放前水平(3万t),占全国比重还略有下降。
  改革开放后,受国内市场的拉动,广西糖业高速增长,蔗糖产量从1978年的19.86万t增长到2001年的325.76万t,增长15倍多,年均增长率为11.4%,占全国比重50%。加入世贸组织后,增长幅度略有缓和,但2013年则达到 861.51万t。广西蔗糖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则在剧烈的波动中日益上升,2010年最高,达到70%以上,在我国蔗糖产业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
  3.1.2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增加迅速,但是外延式增长受到土地资源的强有力约束甘蔗种植面积是衡量产业投入状况的主要指标,也是地方产业主体利用地理资源禀赋的主要指标。建国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逐步上升,年均增长率为 7.39%,受到“以粮为纲”的思维影响,广西甘蔗种植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地位下降的双重作用下,甘蔗种植生产布局的重心移向西部,广西的甘蔗面积大幅度增长,2001年达到508 700 hm2,年均增长率为 5.62%,广西糖料主产县的种植面积占其耕地种植面积的60%,基本实现了区域化集中生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年均增长率为5.78%,在2013年达到 1 128 000 hm2。虽然广西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比重在逐步增长,但自2007年起,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比重在下降。广西可供甘蔗利用的土地已经极为有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外的水田以及可开农垦的旱地、荒地面积基本都种植了甘蔗,可以说广西甘蔗种植业地理资本的使用基本上到了极限。   虽然广西甘蔗、蔗糖产量都在持续上升,但是广西糖业演化受到土地资源的约束,随着广西进入工业化阶段,农户渐渐将更多的适宜种植甘蔗的资源要素用于非农业生产活动,种植面积将稳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阀值,外延性发展模式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需要寻找依靠知识和科技进步的发展道路。
  3.2廣西甘蔗单产水平不高,创新水平较低
  单产水平是地方产业主体的知识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关键指标。虽然甘蔗单产水平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受到广西蔗糖品种创新水平和田间管理水平的影响。
  3.2.1单产水平在市场条件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单产水平低下,基本上围绕22.5 t/hm2的水平波动,甚至很多年份都没有达到解放前水平,1978年的单产明显低于1951年,意味着这段时间甘蔗种植技术水平不进反退。改革开放后,单产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达到 57.75 t/hm2。单产水平在开放市场下进一步提升,2008年达到 76.5 t/hm2 后,近年来略有下降,2013年为69.45 t/hm2。
  3.2.2甘蔗含糖量低甘蔗蔗糖含量水平是甘蔗品种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解放以来广西甘蔗含糖量基本上围绕着13.5%的水平呈现上下波动(表2),说明甘蔗蔗糖含量水平提高有限。
  3.2.3甘蔗品种自主创新水平较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甘蔗生产经历了3次主要的品种更新,广西大体表现也如此(表3)。在解放初期主要以种植竹蔗为主, 在改革开放前后主要种植的代表性品种为台糖134号,广西甘蔗研究所育成的桂糖11号在20世纪80~90年代是主要品种,2000年后,被新台糖系列品种逐步替代,并在2006年后基本退出种植市场。目前广西主要种植有新台糖22号和新台糖16号,仅2012、2013年榨季,新台糖主要品种的种植比例就达70%以上。
  近年来,广西甘蔗主要面临着种性以及抗病毒性下降、品种单一、熟期单一、单产和糖分提高缓慢等问题,甘蔗品种亟待创新。但是,目前广西甘蔗品种创新投入不够,1年的经费大约只有300万元,而且资助缺乏连续性,加上甘蔗属于无性繁殖,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创新动力减弱。
  3.2.4甘蔗种植规模经济小,技术基础设施落后改革开放前,广西甘蔗种植主要是以人畜力耕的小农经济为主,生产技术非常落后并且科技含量很低,当时的种植面积小块而分散。改革开放至今,尽管广西甘蔗面积在品种、面积、总产量上都有着长足的提高,而且种植相对集中到崇左、玉林、百色、钦州等地,但是受到家庭承包制的影响,单位主体的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户均种植面积仅为0.4 hm2,而巴西2012、2013年榨季种植面积为746万hm2,户均种植面积为40 hm2,单产为 72.3 t/hm2。
  广西大部分地区采用的仍然是非常传统的人畜力耕方式与粗放型的生产管理,只有少部分地区采用单项机耕的种植技术,落后的田间管理方式和耕作方式是导致甘蔗的产出品质不高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例如,1 t甘蔗的收割成本占1 t甘蔗的售价比例竟高达25%以上,而广西的直接国际竞争对手澳大利亚、南非、巴西、泰国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广西处于绝对的成本劣势。
  广西甘蔗种植农田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例如灌溉技术,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却多年来停滞不前,2013年甘蔗种植面积相较1978年增长857.56%,而有效灌溉面积仅增长4.3%。
  3.2.5产业链下游产品单调、生产线利用率低甘蔗生产的副产品是可以综合利用的,在制糖过程中,还可进行乙醇制造、人造板、木糖醇、活性炭和膳食纤维等产品生产以及蔗渣造纸,并且可对甘蔗叶打碎后的有机肥等原料进行重复利用等。但是,广西蔗糖产业的产业链较为单调,主要产品为蔗糖及水果甘蔗,针对甘蔗生产中的各项原料与流程未充分加以利用,造成甘蔗综合利用水平低下,蔗农和蔗糖生产企业收益受单一的食用糖市场影响较大。巴西等蔗糖大国一条生产线同时进行甘蔗生产和乙醇生产,甘蔗既可内销也可出口,而乙醇作为必备消耗品(甚至新能源)供国内各消费部门使用,已经占据甘蔗生产企业30%以上的利润来源。
  3.3广西蔗糖产业的市场响应能力较弱
  产业是在动态市场中演化的,市场收益是产业演化的牵引力量,也影响演化的方向。从政府角度看,甘蔗利税额无疑是蔗糖产业市场响应能力的核心指标,对于蔗农而言,现金收入、现金收益是蔗糖响应市场的核心表现。
  3.3.1蔗利税额随着市场被动波动广西的甘蔗利税额较为平稳地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小(表4)。改革开放前,蔗利税额增长较为缓慢,封闭市场期间蔗利税额增长幅度仍不大,但是进入开放市场后,蔗利税额呈现剧烈波动的趋势,在2013年蔗利税额几乎为0。究其原因为成本竞争力低下,其中2013年广西甘蔗生产成本约为358.28元/t,而巴西约为6214元/t,在外部市场的冲击下,企业盈利能力弱小,甘蔗利税额被动承受到市场波动。
  3.3.2农民甘蔗现金收益、农民现金收入持续增加由表4还可以看出,前市场阶段农民甘蔗现金收益增长缓慢,农民现金收入处于极低的水平。改革开放后,随着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增加,甘蔗种植收益不较大幅度增长,1992年后农民甘蔗现金收益也呈现快速增长。加入了WTO后,受国家甘蔗收购价的保护,农民甘蔗现金收益、农民现金收入仍保持着总体增长的趋势,并没有相应减少。
  4广西甘蔗种植业的主体与环境关系的Morlet小波检验
  为了检验甘蔗演化过程中资源条件、创新、市场之间的动力关系,本研究以甘蔗单产能力作为主体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主要代表指标,农民收益与甘蔗现金收益为市场指标,种植面积为资源指标,将小波变化尺度分解成为短(2年)、中(4年)、长(8年)、全周期(16年)4组波动分量,来分析我国甘蔗种植面积、种植产量、主体知识能力、市场适应能力的波动分量特征,小波变换得到不同尺度下的分量频谱图(图3至图6)[12],基于Morlet小波变化法分解的4组波动分量序列数据,采用VAR模型Stata 11.0来估计甘蔗种植业演化的资源、能力与市场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4.1有限开放是维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重要机制
  前市场阶段,各项指标的波动都较大;在封闭市场运行期间,除了单产之外,其余各项指标波动幅度不大,平稳增长;开放市场后,波动加剧,但是较前市场阶段小。总的来看,在长周期和完整的周期波动中甘蔗产量、甘蔗种植面積、单产、农民现金收入、农民甘蔗现金收益的波动趋于收敛,表明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在逐步增加,进入到有序发展阶段。虽然全面开放后的甘蔗产量、种植面积、单产、农民现金收益及农民甘蔗现金收益存在波动,但是程度远远低于改革开放前的波动幅度,尤其是在短周期和中周期上表现更为明显。
  4.2无论前市场还是开放市场农民利益是波动最大的
  在VAR模型中,农民现金收入、农民甘蔗现金收益与甘蔗产量、种植面积在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上均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并相互促进,说明农民收益直接与种植面积、市场状况明显相关。在封闭市场中,农民的收益相对稳定,但是,无论在前市场阶段还是在开放市场中,农民现金收入和甘蔗收益的波动幅度都是最大的,在前市场阶段还存在农民收益与种植面积相背离的增产不增收局面,即便在国家收购价的保护下,在开放市场中,农民收入作为市场响应终端,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最大。如果国家废除收购价,那么蔗农没有保障,就会出现大面积蔗田撂荒、甘蔗不收等严重影响甘蔗糖业持续发展的现象,而且打白条、欠蔗款等行为造成不小的社会稳定压力。
  4.3知识创新对市场影响仅在长、全周期显著,似乎存在“市场倒逼创新机制”
  基于小波数据的VAR模型显示,知识创新与市场之间在中短期方面不存在明显关系,但在全周期上与资源、市场之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农民现金收入、农民甘蔗现金收益与甘蔗单产之间在中长周期上表现出较高的相关特征,短期上并不相关,因此可以说明,甘蔗的增产并不能快速转化为农民收益,甘蔗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步伐缓慢。
  在短、中周期中,小波显示单产水平为指标的创新能力变化与其他诸多变量在中短周期上几乎错峰而行,表现在种植面积增加、稳定的市场时期,创新处于低谷,而恰恰在资源、市场波谷时期,创新效果突出。可以认为,似乎存在市场倒逼创新的机制,经济主体在遭遇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才重视自身知识累积与创新。在封闭市场阶段表现尤为明显,因为在此期间其他变量均处于稳定状况,波幅不大,但是创新的波动却特别大。
  5对策建议
  5.1正视糖业国际竞争,主动适应市场,以发展促开放
  由于目前我国糖业国际竞争力低迷,企业希望政府“救市”,通过提高食糖进口关税、配额限制甚至封锁市场的闭关锁国方式来保护并不具备竞争力的中国糖业的观点也甚嚣尘上,但是这种观点不但不能提高广西制糖企业的能力,而且违背WTO的基本原则。广西糖业演化历史证实,相较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下广西甘蔗种植业无论在种植面积、蔗糖产量还是农民收益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场机制是广西糖业成为国家基础产业的决定性因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我国糖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问题,主要是甘蔗种植业发展能力弱小所导致的,应该主动适应市场学习锻炼提高竞争力。这就需要政府拓宽产业发展视野,以全球化、开放、动态眼光来制定糖业发展国家化战略,政府制度设置应该强化市场机制在地方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促开放,寻求市场经济方法来降低成本,在产品开放的基础上,强化资本开放,大力引进国外制糖企业进入中国,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甘蔗种植方式和田间管理技术,增强甘蔗种植业的内在发展能力。
  5.2积极务实地转型甘蔗种植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本研究证实了甘蔗种植业演化中,主体知识创新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地理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已经成为约束产业演化的重要条件,外延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型成为甘蔗种植业的当务之急。要在“资源约束、市场倒逼”的约束机制下,务实地发挥和落实知识技术与创新在甘蔗种植业中的核心作用。
  5.2.1强化“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经由产业链的标准化降低成本由于甘蔗成本是影响制糖业的关键因素,降低甘蔗成本是当务之急。目前,虽然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大,但是受到甘蔗种植、收割和榨糖之间产业链的标准不兼容以及农村承包制的影响,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实际状况还处于小农经济模式,因此需要以工业化、标准化的思路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标准兼容,以减低交易成本,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例如,按照甘蔗机械化收割的标准进行甘蔗田间种植标准化,以降低单位面积甘蔗的收割成本,而制糖企业由“一步法”改为“二步法”,以高效处理机械收割带来的杂质较多的问题。
  5.2.2强化资本进入甘蔗种植业,实现规模经济在甘蔗种植产业链标准化的基础上,要强化规模经济,扩大单一主体的耕种面积,实现甘蔗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平均成本。这就需要突破小农经济分散、靠天吃饭的运营机制,利用资本对市场灵敏反应的特点,大力提倡农业经济中的资本运营思路,强化市场在配置农业资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收益权的市场配置,不仅可以培育专业化的甘蔗种植、管理和收割农业工人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为大型机械化进入甘蔗种植业提供基本条件,此外,还可以解决目前蔗农外出务工,心挂两头的现实问题。
  5.2.3加强资助连续性、尝试产权保护新模式,促进甘蔗品种培育创新由于甘蔗品种培育是长期过程,要注重资助的连续性,继续巩固和加强甘蔗育种工作,培育优质甘蔗新品种,提高单产水平、甘蔗含糖量,以降低单位质量糖耗蔗获取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甘蔗具有无性繁殖的特征,政府要研究和改善甘蔗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收益分配的制度,激励甘蔗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政府在推广甘蔗时候,宜采用种植区域化模式,既提高规模程度,又便于创新主体获取知识产权收益。农业技术人员富裕起来,才能带动广大蔗农富裕起来。
其他文献
摘要:以64个烟属野生种(其中33个种为我国首次收集的野生种资源)、4个普通烟草栽培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黑胫病苗期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鉴定2种方法,研究烟属野生种资源对黑胫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2种鉴定方法得到的抗性鉴定结果一致性较高,其中54个参试材料鉴定结果相同,10个参试材料鉴定结果有差异,但抗性鉴定的结果差异都是在相近抗性水平上波动;在参试材料中共鉴定出高抗黑胫病野生种4个,抗黑胫病野生种14
摘要:描述药食同源植物紫背天葵(Gynura bicolor DC)的营养价值与药用功效,总结南京地区紫背天葵的周年设施栽培技术。  关键词:药食同源植物;紫背天葵;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周年设施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2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226-02  收稿日期:2015-02-09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
摘要:研究了不同外源饲料添加剂对苏邮2号肉鸭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期为70 d,选择480羽1日龄苏邮2号肉鸭,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3 000 mg/kg核苷酸、1 000 mg/kg 甜菜碱、30 mg/kg大豆异黄酮、5 000 mg/kg水解植物蛋白、300 mg/kg干贝素。结果表明:核苷酸组的平均体质量、平均日采食量、日增质量均显著高于对
没有批判就没有思考和进步,但过度的阐释又会对艺术造成伤害,理性的分析是必要的。我在画画时间之余,喜欢看些画册、读画,也会看些艺术批评的文章,我想这也是反思的过程,也会和一些志同道和的朋友谈艺术,参加一些艺术作品研讨会,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力量!  沈其斌:1、你是如何评价中国当下所谓的“当代绘画”?你认为它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你是如何保持警惕的?  郭燕:中国当下的当代绘画,让我感觉到太多的符号化和潮流
米程:最开心的事是与文字的相逢,最幸福的事是身边那么多的好风景,他们给我安全感,让我看到美丽的远方,一起加油!  有些事总觉得需一个结局。就像,这学期的最后一节选修课,总得去露一下脸吧。这学期迫不得已逃过几次课,最后悔逃的就是选修课——中国现代经典作品选读。即便当初,课程是被赶鸭子上架随意选的——说是随意其实也带着一点兴趣,心里想着再不济就当长长知识。  一直听说码字是很辛苦的活儿,我自己却没怎么
-1-  林敬轩觉得自己最近真的是倒霉透了——英语课抽查背单词抽到自己,数学课没做习题册被老师现场抓包,就连写了封情书还没来得及送出去就被老班叫去了办公室。  从办公室回到班级后,林敬轩瘫在座位上,双手扶额,百思不得其解:“大桃,你说,我最近怎么这么倒霉呢?情书我刚写完,老班就知道了,你说老班是不是有火眼金睛啊?”  同桌蒋小桃双眼紧盯着英语书,连头都懒得抬一下:“你自习课写得那么认真,还鬼鬼祟祟
摘要:采用盆栽自然干旱的方法探讨狼尾草、皇竹草、黑麦草和早熟禾4种牧草的抗旱性生理生化响应机理,并采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4种牧草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4种牧草的叶片相对含水量、离体叶片保水力、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不同程度升高;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歧化酶表现活性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根据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了7个生理
摘要:对在完全不提供食物条件下褐飞虱不同龄期若虫的饥饿耐受性进行了测定:计算了昆虫耐受饥饿总时长,绘制了各龄若虫随饥饿时间延长的存活率曲线,分析了各龄若虫阶段死亡率与饥饿时间的关系,并进行回归方程拟合以及计算对饥饿反应的半数致死时间。此外,还采用评估昆虫耐饥饿能力的指标对其饥饿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推荐参照农药致死中量的计算方法,将剂量变量替换为时间变量,计算出半数致死时间,用于评估昆虫耐饥饿能力,该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内外实践证明,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从空间布局优化、资源节约利用、产地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系统养护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多角度,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进行总结;以第1批40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为分析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总结农业绿色发
摘要:综述了韭菜的育种理论、种质资源的引进和整理、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韭菜育种的方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韭菜;育种;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633.3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116-02  韭菜(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Spr.)原产于我国,为百合科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