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忽悠能力大剖析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_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特朗普就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政治学家、经济学家、评论家等等,都纷纷对他的胜选发表评论。
  特朗普刚开始参选时,根本不被看好,甚至有评论家认为他去打NBA总决赛,也比赢得共和党的总统提名权更为可靠。结果出人意料,从一个完全不涉政治的局外人,到共和党总统提名人,再到总统候选人,最后当选总统,特朗普一路狂飙,迅速崛起,的确使全世界都感到震惊。
  特朗普的胜选有多重因素,本文主要从他如何抓住大众内心,从而忽悠大众、取得成功来分析其胜选的原因。
  自己人与外人
  拂开竞选表面的热闹,我们来看看特朗普的竞选策略如何击中了美国人的内心。
  首先,特朗普把涌入美国的移民称为“外人”,自然而然,那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绝大部分白人,以及中下层劳动人士、工人阶层就是“内民”。这样,提倡开放移民政策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无形中就成了“外人帮手”。
  然后,特朗普使“内外有别”扩大到道德领域。当涉及恐怖活动、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时,这些坏事常常与外来移民联系起来。于是外人圈子就被贴上了“坏人”标签,而内民自然属于“好人”了。另外,特朗普宣称民主党政府制定的贸易政策使美国制造业大量外迁,工作岗位流失,同时他们还提倡大量引进移民,这既抢占了本就不多的工作岗位,又引起许多治安问题。这种宣传再一次使民主党蒙上了“坏人”阴影。
  最后,特朗普打起了身份牌。特朗普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短短20年时间积累了数十亿美元财富,一时之间成为美国人英雄情结的一种象征。各种场合下,他不断以“我们”代称美国人,以“他们”代称外来移民。那么,提倡移民政策的精英阶层也就成了“他们”那一帮。
  于是,美国中下层白人、男性,以及工人阶层纷纷支持特朗普,并且形成了一种观念:我们是国内原住民,都是好人,但是他们那些外来移民进来,又抢工作又犯罪,致使整个美国不复昔日辉煌。
  人类大脑对外来刺激是非常敏感的,要时刻警惕它是否有害,是否有损机体健康,这是生命长期演化的结果。于是在人类潜意识里,就形成这样一个工作机制:通常情况下,内部组织往往把外来刺激假定为一种生存威胁,而一旦确定,内部组织为了应对威胁,常常会团结起来,并在统一领导下有序应对,保护自己。
  当美国普通民众纷纷认可特朗普时,就渐渐地团结在他身边。当特朗普聚焦工作岗位,限制移民,并提出“使美国再次伟大”时,就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强烈共鸣,纷纷投票支持他,对希拉里和民主党说不。
  两极分化,情感为先
  自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开始之时,美国选民就分裂成两个群体,彼此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一个群体是美国中下层白人、男性工人、福音派和右翼保守派,他们支持特朗普;另一群体是移民、少数族裔、妇女和左翼自由派知识分子,他们支持希拉里。两个群体都声称,自己的观点才具备高尚道德,才是普世标准,应该在全国推广。
  毫无疑问,这是美国政治上的两极分化。当站在不同立场时,这两个群体所持的观点又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各由不同的道德动机驱使而成。那么这种情况下,一方如何赢得另一方的支持?一般人们认为应该靠辩论、逻辑推理证明自己观点,同时驳斥、贬低,甚至有时还用羞辱对方的方式。但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方式往往不靠谱,甚至可能会激化矛盾。
  总统候选人发表大量演讲、辩论,让选民对其进行计算推演,然后作出利益最大化的合理决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选民不是冷冰冰的机器,相反他们是活生生的人。选民的选择通常是凭感觉的,首先是政党及其政策给选民带来怎样的感受,然后是候选人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感受。选民一旦拿定主意,很难改变已有观点。事实上这也是人们的共性。带着这种主观前提,人们主动获取信息,有时只是为了确认自己的观点,而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信息则往往会被忽略掉。
  这种心理认知过程被称为“确认偏差”。通过观察大脑神经影像,心理学家发现大脑皮层处理信息时,如果从己方群体的领袖身上获得积极信息,会更活跃;而如果从对方群体的领袖身上看到负面信息,也会更活跃。这意味着人们喜欢听到确认自己观点的信息,比如己方群体是“好人”,对方群体是“坏人”。
  也就是说,选民更容易被情感所左右。特朗普在竞选中就擅长利用情感力量,比如他曾愤怒地声称要杀了那个第五大道上(纽约曼哈顿中心地带,代表美国精英)的某人,這种言语激起了选民的情感认同,纷纷投票给他。类似的例子,在2000年和2004年总统竞选中也出现过,就是被称为“弱智”的小布什连续赢得两届总统大选,靠的就是这种方法。
  民粹主义的崛起
  在全球化浪潮下,美国向全世界输出了文化、资本、价值观,同时也从世界各地输入了大量移民。调查显示,目前美国共有移民5300多万,其中包括大约1100万非法移民。这个数量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移民在文化、经济上,给本地人带来的冲击。有时冲击过大,甚至影响了本地人的生存(如工作岗位被抢占),使之感觉到一种威胁。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于是中国、墨西哥等国依靠简单劳动的工人(如装配)和美国的高技能人才(如设计)纷纷从中受益。而在美国本土,依靠简单劳动的工人则失去了工作机会。
  于是美国的平民阶层就感觉到了生存威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威胁时,其政治观点就会转向右翼(保守、传统)。另外,在竞选宣传之下,一旦这些人认为失业是由精英阶层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所致,他们就会反叛自己国家的精英,而一旦平民政治领袖承诺解决失业问题,他们就会大力追随。
  特朗普反对开放移民,主张限制自由贸易。他曾站在底特律福特汽车工厂门口,威胁公司高管,声称胆敢把工厂搬迁至墨西哥,就对福特车加征进口重税。不论平民阶层失业是否真由自由贸易政策造成,至少特朗普的言论和作为赢得了他们的认同。特朗普就是典型的右翼保守派,他正好迎合民粹主义的崛起,收获了选民的选票。
  综上所述,特朗普的胜选在于他准确把握住了美国民众的心理状态,从而击败了老牌政客希拉里而一举登上总统宝座。
其他文献
在许多爱情电视剧里,女主角撒娇卖萌时,会在男生的胳膊上狠狠咬一口,然后,男主惨叫一声,胳膊上会留下一个深深的血印,女主将血印称作“爱情印记”,认为这样男主角一生都不会再忘记她。  这一爱情剧里的常见桥段,相信打动了不少人,生活中也有人亲自尝试来表达爱意的,也有小孩之间打闹互咬的。人咬人似乎带不来什么重大伤害,然而,在医学上,却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不仅会让被咬的人感染,咬人的人也会感染致命疾病。  当
期刊
像博物馆一样的办公室  在国内,很少有人听说过詹姆斯·戴森,但在英国甚至整个欧洲和美国,詹姆斯·戴森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被英国国王封为爵士,是著名发明家,是戴森公司的创立者。戴森公司以创新设计见长,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和高品味,所以戴森品牌的价格虽然贵得惊人,但仍受到人们的追捧。欧美的许多家庭都在使用戴森公司的产品,比如无叶电风扇、干手器、加湿器和吸尘器。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戴森公司的
期刊
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内含大量咖啡因,咖啡绝不能给儿童和孕妇喝,否则有损健康。事实上,这种看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咖啡因确实会阻碍人体吸收钙质,因此如果给儿童喝咖啡,可能会引起儿童发育不良。但实际调查发现,即便一个喝咖啡已经超过6年的小孩,他们的骨密度没有降低,也没有发育不良。因为日常饮用中,所摄入的咖啡因含量实在太小,可以忽略不计。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每天摄入咖啡因只要不超过200毫克,就不会有任
期刊
最大的用途  无论是雨后的清新味道,篝火烧烤的馨香,還是玫瑰盛开的花香,总有一些气味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可以说,回忆里都伴随着一些不同的气味。但是,一说起“死亡的气味”,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死亡气味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气味,它一般不单独散发,通常与臭味、霉味等其他气味一起出现。2004年,科学家开始研究怎样把死亡气味单独分离出来。这些科学家对死亡气味非常熟悉,他们之前专攻法医解剖,研究尸体是怎样一
期刊
孤独广泛存在  我们知道,那些身边熟悉的人不断离世、子女早已长大独立的孤寡老人是一个孤独的群体。美国科学家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生的婴儿潮为例,研究后发现,65岁以上的老人有40%经常感到孤独,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其孤独感更为强烈。这不难理解,毕竟年纪越大,身边的人相继去世,朋友会越来越少。  然而,德国科学家在另一次研究中还发现,中年人的孤独感更普遍。30岁左右,孤独感水平升高,然后到50多
期刊
阿杰耶布正身处喜马拉雅山北向的喀啦昆仑山脉,独自徒步穿越一座冷寂的冰川。奇怪的是,行进了几个小时,周围的景象仍然丝毫未变。这时,冰的世界发生倾斜,一块巨型冰块时而迫近他,时而远离他……这种景象持续发生,阿杰耶布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他向医生求助,却发现自己的身体一切良好,原来这一切都是他的幻觉。即使明了这一切,但冰的世界还在继续纠缠他,并且持续了9个小时。一夜酣睡之后,阿杰耶布的幻觉才消失。  幻觉
期刊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越来越关注,一些营养学小常识已经深入人心,指导着人们在平时如何去吃得更好更健康。这些常识有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还有些是研究者们亲自实验得出的结果,而后者往往会牵涉出一段不道德的人体试验历史。比如牛奶配燕麦片会促进人体钙的吸收,这个观点就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一段不光彩的儿童实验。  商业资助的研究计划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的两大谷物品牌桂格燕麦和麦乳精在激烈地争夺早餐市
期刊
在这个每天要坐办公室的年代,运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坚持每日锻炼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当你也想练出八块腹肌的时候,却总是会因为坚持不下来而中途放弃。与此同时,你可能会无比羡慕另外一些人,他们每天风雨无阻地去健身房,即使生病了也坚持锻炼。在你看来,他们真是有惊人的毅力,实际上,也许这些人只是运动成瘾。  运动瘾君子  心理学上,运动成瘾指的是一些人对有规律的锻炼活动产生依赖,哪天不锻炼就会觉得不舒
期刊
责怪受害者心理  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钱包被偷,朋友来安慰,但同时也被“问及”为什么不放贴身口袋里?  这种“问及”貌似关心,其实就是责怪受害者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此类似,当人们事后谴责犯罪,意图关心受害者时,经常有意无意地询问当事人是怎么受害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欠妥,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正在责怪受害者。  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大都是无意识的,最明显的就是性侵案件。当受害者报案时,亲戚
期刊
有些时候,音乐会击中你的内心,你的身体像是被雷电击中似的,你会感到脊背发凉,一股奇妙的舒适感流过身体,汗毛竖立,直起鸡皮疙瘩。为什么会这样呢?  实验人員让受试者听各自最喜欢的音乐,同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器进行扫描,神经学家根据图像找到了大脑中对这种因音乐而起鸡皮疙瘩的反应所对应的大脑区域,帮助我们了解会产生这种皮肤兴奋的机制。  意外的音乐刺激  自我们出生之后,大脑就逐渐根据我们所听到的各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