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除法诞生的《春雨医生》
2011年,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刚刚掀起了一个小小的涟漪,时任网易副总编辑的张锐就敏锐地察觉到了机会的到来,离开了网易,并于同年7月成立了春雨软件。
“在创业之初,我们用的是排除法。首先,工具类的产品很容易被替代,不能做。其次,社交类产品,并不是我们当时几个合伙人所擅长的,而且这一领域的竞争也太激烈了。至于做游戏,我们也认为成功的偶然性太高了。所以,在排除了这些选项之后,就想到做医疗。”
作为一个医生的孩子,从小在医院长大的张锐,对医疗领域有着天然的敏锐触觉。他觉得:“医疗需求在中国是刚需,所以我们觉得做医疗会比较有戏。”虽然2011年已经有了移动健康这一概念,但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企业涉足这一块,竞争对手很少。因此,张锐决定抓住这一机会。
不过在一开始,有很多人都对张锐的团队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是一个互联网团队,不懂医疗。在很多医疗界的人看来,他们所做的很多东西让人费解,比如很多医疗界的人士会更倾向于做重症,对“轻问诊”的价值表示怀疑。不过,在《春雨医生》团队的坚持下,大家渐渐理解了他们的产品和理念。《春雨医生》也慢慢地走上了正轨……。而“轻问诊”用户,也成了《春雨医生》的主要目标人群。
技术才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春雨医生》的优势应该是技术,我们不希望被人叫做医疗服务公司。”在谈到《春雨医生》的优势时,张锐认为春雨软件在本质上是一个数据公司,而不是医疗服务团队。2013年10月,春雨软件上线了智能搜索功能。这款目前最好的健康搜索产品,其数据源是春雨软件2年多时间以来,积累的超过2 000万的医生和用户交互的问题—为张锐观点,做了一个完美的佐证。
身为“技术型”公司的春雨软件,拥有自己的野心。在谈到穿戴设备对移动健康领域的影响时,张锐表示未来将与穿戴设备厂商以及基因检测机构进行合作,采集更多数据汇聚成用户的EHR(Electric Health Recorder)—也就是用户健康档案。“对每一个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对用户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果然是一个“技术型”公司才会干的事……
用户体验,《春雨医生》的制胜法宝
截至发稿前,《春雨医生》拥有超过2 300万的用户、3万的注册医生和3万多的日均问题。在聊到现状时,张锐侃侃而谈,“我们有三个创始人,我本人是媒体背景,之前在网易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产品经验。除我之外,CTO来自网易有道,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COO则拥有非常丰富的商业经验。”说到这里,张锐再次强调了他们是一个技术型的公司,技术型人才的比例远远超过拥有医疗背景的员工,“这可能是我们的团队与大部分做移动医疗团队的差异之处。”
作为一个移动健康APP,在技术型团队的影响下,《春雨医生》非常重视服务体验。首先,在用户最为重视的医生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环节,《春雨医生》的把关非常严格—其注册医生多来自于二甲以上的医院,且大多拥有主治医师以上的职称。其次,为了加强用户体验,《春雨医生》团队还开发了一套医生评价系统。用户咨询完毕后,可以给医生打分,这一分数与医生的佣金挂钩。最后,《春雨医生》还在回复速度做出了保证,大多数用户的问题在五分钟之内就可以获得解答。
巨头不是问题,时间才是挑战
近段时间移动医疗在国内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有一些巨头开始布局卡位。在问到这一问题时,张锐显得信心满满,他认为有巨头布局卡位是一件好事,不仅能让移动医疗这个市场更受关注,还能让这个市场更加繁荣,带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的注入。相比于巨头的进入,张锐认为“时间”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挑战。“我们已经花了3年的时间进行医生和用户的教育,目前来看效果还可以,但我们还需要抓紧时间,积累用户,打造春雨在医生中的品牌。对于移动互联网产品来说,时间尤其重要。”
在聊到未来的发展时,张锐再次提到了EHR。他认为《春雨医生》团队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做EHR,建立用户的电子健康档案。他们会采集用户与医生在春雨平台的行为数据、用户血压、血糖、睡眠饮食和基因等数据,并以此沉淀出用户的健康档案。然后,再由医生对用户的数据进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成医生对电脑的“训练”,完成人工智能解读,并根据用户体征数据提供后续的医疗及健康服务。“大数据就是我们的防线!”张锐笑道。
此外,《春雨医生》团队在未来还会打通购药的环节,一方面是采用线下药店就近送药的O2O模式,另一方面是通过医药电商来做药品导流。在医生给出用药建议之后,直接购买,如果电商的物流速度够快,那么药品电商与春雨的结合将是很好的用户体验。“医疗市场今年的环境很好,很多政策也有利于我们,包括医生多点执业越来越开放,以及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信号。”张锐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2011年,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刚刚掀起了一个小小的涟漪,时任网易副总编辑的张锐就敏锐地察觉到了机会的到来,离开了网易,并于同年7月成立了春雨软件。
“在创业之初,我们用的是排除法。首先,工具类的产品很容易被替代,不能做。其次,社交类产品,并不是我们当时几个合伙人所擅长的,而且这一领域的竞争也太激烈了。至于做游戏,我们也认为成功的偶然性太高了。所以,在排除了这些选项之后,就想到做医疗。”
作为一个医生的孩子,从小在医院长大的张锐,对医疗领域有着天然的敏锐触觉。他觉得:“医疗需求在中国是刚需,所以我们觉得做医疗会比较有戏。”虽然2011年已经有了移动健康这一概念,但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企业涉足这一块,竞争对手很少。因此,张锐决定抓住这一机会。
不过在一开始,有很多人都对张锐的团队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是一个互联网团队,不懂医疗。在很多医疗界的人看来,他们所做的很多东西让人费解,比如很多医疗界的人士会更倾向于做重症,对“轻问诊”的价值表示怀疑。不过,在《春雨医生》团队的坚持下,大家渐渐理解了他们的产品和理念。《春雨医生》也慢慢地走上了正轨……。而“轻问诊”用户,也成了《春雨医生》的主要目标人群。
技术才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春雨医生》的优势应该是技术,我们不希望被人叫做医疗服务公司。”在谈到《春雨医生》的优势时,张锐认为春雨软件在本质上是一个数据公司,而不是医疗服务团队。2013年10月,春雨软件上线了智能搜索功能。这款目前最好的健康搜索产品,其数据源是春雨软件2年多时间以来,积累的超过2 000万的医生和用户交互的问题—为张锐观点,做了一个完美的佐证。
身为“技术型”公司的春雨软件,拥有自己的野心。在谈到穿戴设备对移动健康领域的影响时,张锐表示未来将与穿戴设备厂商以及基因检测机构进行合作,采集更多数据汇聚成用户的EHR(Electric Health Recorder)—也就是用户健康档案。“对每一个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对用户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果然是一个“技术型”公司才会干的事……
用户体验,《春雨医生》的制胜法宝
截至发稿前,《春雨医生》拥有超过2 300万的用户、3万的注册医生和3万多的日均问题。在聊到现状时,张锐侃侃而谈,“我们有三个创始人,我本人是媒体背景,之前在网易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产品经验。除我之外,CTO来自网易有道,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COO则拥有非常丰富的商业经验。”说到这里,张锐再次强调了他们是一个技术型的公司,技术型人才的比例远远超过拥有医疗背景的员工,“这可能是我们的团队与大部分做移动医疗团队的差异之处。”
作为一个移动健康APP,在技术型团队的影响下,《春雨医生》非常重视服务体验。首先,在用户最为重视的医生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环节,《春雨医生》的把关非常严格—其注册医生多来自于二甲以上的医院,且大多拥有主治医师以上的职称。其次,为了加强用户体验,《春雨医生》团队还开发了一套医生评价系统。用户咨询完毕后,可以给医生打分,这一分数与医生的佣金挂钩。最后,《春雨医生》还在回复速度做出了保证,大多数用户的问题在五分钟之内就可以获得解答。
巨头不是问题,时间才是挑战
近段时间移动医疗在国内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有一些巨头开始布局卡位。在问到这一问题时,张锐显得信心满满,他认为有巨头布局卡位是一件好事,不仅能让移动医疗这个市场更受关注,还能让这个市场更加繁荣,带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的注入。相比于巨头的进入,张锐认为“时间”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挑战。“我们已经花了3年的时间进行医生和用户的教育,目前来看效果还可以,但我们还需要抓紧时间,积累用户,打造春雨在医生中的品牌。对于移动互联网产品来说,时间尤其重要。”
在聊到未来的发展时,张锐再次提到了EHR。他认为《春雨医生》团队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做EHR,建立用户的电子健康档案。他们会采集用户与医生在春雨平台的行为数据、用户血压、血糖、睡眠饮食和基因等数据,并以此沉淀出用户的健康档案。然后,再由医生对用户的数据进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成医生对电脑的“训练”,完成人工智能解读,并根据用户体征数据提供后续的医疗及健康服务。“大数据就是我们的防线!”张锐笑道。
此外,《春雨医生》团队在未来还会打通购药的环节,一方面是采用线下药店就近送药的O2O模式,另一方面是通过医药电商来做药品导流。在医生给出用药建议之后,直接购买,如果电商的物流速度够快,那么药品电商与春雨的结合将是很好的用户体验。“医疗市场今年的环境很好,很多政策也有利于我们,包括医生多点执业越来越开放,以及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信号。”张锐对未来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