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但可以渴望在河水流动的过程中不时泛起浪花朵朵。这浪花朵朵,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生成”。透视“生成”,我们看到其中包含的偶然性,不可知性,不可复制性,全因“契机”的难得,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在偶然当中,也包含着一种必然,一些潜在的规律。
一、有精致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个“罗马”实际上就是学习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流程应该形成网络式的架构,尽可能多地设想到可能发生的状况,当“意外”发生时,才会变成生成的契机,荡漾出更多意外的“精彩”。
例:《灰椋鸟》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已是黄昏,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名字。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一要专注,而且要用心。准备好了吗?那就出发吧!(教师配乐诵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
生: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
师: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他的名字?
生: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
师: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
生:我想到一个名字“醉”。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陶醉了。
师: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我也陶醉了,你们呢?也一定陶醉了吧。
生: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
师: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生: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少女”。
师: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
生: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
师:夕阳热舞,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阳,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书(声情并茂)
这是我在江苏省第八届青年教师观摩课上的一段教学实录。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在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因为课前有备而来,所以课中才能顺势而导,游刃有余,从而生成了许多精彩。由此可见,生成与预设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二、有激情的碰撞,才会有诗情的生成
教师的激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师生双方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就像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有激情的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先“声”夺人、激情澎湃、抑扬顿挫、幽默机智、精思巧问,学生也会因此而受到感染,情绪高涨、激情勃发、才思敏捷、语言流畅、行动迅速、感情投入。我所向往的语文课堂,应当浮动着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并时时感受生命的绽放、闪光或激荡;我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交往心领神会、和谐融通的默契;是方法潜用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机变。
例:《三亚落日》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想把它画下来吗?”
生:想。
师:我请一个女孩子在黑板上画,其余的同学对照书中的文字描写,看看她画得好不好。
生:她把“蓝蓝的天和蓝蓝的海融成一体”那种水天一色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生:“她把白鸥画得太高了,课文中说‘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她没有把‘低翔’这个词表现出来。”
生:她的椰子树画得有些矮了,也有些粗了,课文中说“挺拔俊秀的椰子树”,应该是细细高高的。
师:你们读书读得还是不够仔细!书中还有几个词语你们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摇曳”“软软地”“暖暖地”这几个词,想想看,可以怎么表现?
生:可以把椰子树的树叶画得往一边斜,像有风吹过。
生:可以在海面上画一轮红日,表现温度。
生:可以在沙滩上画一串脚印,让人感觉细沙的柔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读一读课文的第2段,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我仿佛听见了海鸥欢快的鸣叫声。走在沙滩上,脚下软绵绵的,玉屑银末般的细沙挤进我的脚丫,痒痒的。
生:在我的眼前,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连在一起,似一块蓝色的美玉,真怕海鸥飞过碰碎了它。我仿佛置身于沙滩,手摸着细沙,如,摸着天上的云朵一般,是那样丝一般柔滑的感觉。不时有一阵海风掠过我的脸颊,似妈妈柔软的手,我看到了那挺拔高大的椰子树在风中摇曳着。我闭上眼,感觉到海浪亲吻着我的脚丫,凉凉的。
生:我看到了太阳照着白鸥,白鸥的翅尖都变成金色的了,一群小朋友在沙滩上堆起了沙房子。我看见了一棵又一棵结着椰子的椰子树,听见了渔船上飘荡的渔歌……
生:一个浪涌来,卷走了一排小脚印,哦!是一个小男孩留下的,他一边拣着贝壳,一边哼着小曲。又一阵浪打来,打在小男孩的脚,凉丝丝的。天和海已经融为一体,像一匹蓝色的绸缎,绸缎上印着一叶叶小舟,那浪花就是白色的花边。又是沙沙几声响,哦!那是风吹过了椰子树。
生:走在金色的沙滩上,被太阳暖暖地照着,我看到了一大朵一大朵的浪花,真想采摘一朵最美的浪花,把它送给郭老师……
还有什么比浪花更浪漫的礼物呢?一幅也许还很稚嫩的画,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个边读边想像的过程,一番思维碰撞的讨论,一次了无痕迹的片断训练,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优美的文字中,描绘着自己心中感受到的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课堂就是一个动态资源的生成场,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信息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这些信息,可以让师生在动态生成的氛围中诗意的栖居。一堂生成精彩的课,不仅要有教师的激情投入,更要有学生的激情参与。而学生的激情则取决于教师“别具一格”的设计,它可以启动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诗意相伴生成的过程。
三、有思考的对话,才会有思想的生成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教师能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生成”“异样的声音”将会如珠玑落盘,悦耳动听。
例:《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生:老师,我对这篇文章有质疑!皮埃尔的很多做法我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不先救他的妻子?他不是驾着一条高速快艇吗?那就迅速返回港口,既通知了更多的人,也许还能救活妻子。
师:你们读读课文,文中说得很清楚。皮埃尔看见海面下先是闪现一道蓝光,接着又闪现出一道橙色的光,他意识到海底将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他必须留在这里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
生:为什么要坐而待毙呢?海啸的爆发波及面是非常之巨大的,一把手电筒的光能照多远?书中既然说皮埃尔是一名船长,有丰富的经验,他知道30分钟后就将有一艘豪华客轮经过此地,为什么不可以迎着豪华客轮驶来的方向前进呢?30分钟,一条高速快艇可以行多远?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一定高于生活。
生:老师,你教我们写作文时不是经常说“最真实的,就是最动情的”吗?文章的结尾处写道:“皮埃尔第二天上午躺在医院的床上看报纸,报纸上写着这样一条消息:昨天晚上11时57分,在胜但尼港东南约75海里处发生了海啸。所幸的是没有发生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我算了一下,傍晚是七、八点钟的样子,那么到海啸爆发的11时57分,也应该有4、5个小时吧,这么长的时间,皮埃尔在干什么?文章第6小节的开头写“最多只有两分钟吧”,皮埃尔看到豪华客轮转了一个大弯,改变了航道,那么剩下的那么长时间,皮埃尔不是想着立即驾驶那条高速快艇赶快离开危险之地,而是抱着亡妻,一个劲地请求原谅,不太符合常理。另外,皮埃尔驾驶的那条高速快艇难道不算船只,他的妻子已经死了,难道不算人员伤亡?报纸上怎么可以说“没有发生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皮埃尔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咀嚼一下,也许你们会改变当初的一些想法。
生:我看大家不要再争执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让我们体会皮埃尔的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就行了,讨论别的就是游离主题了。
生: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我觉得这篇小说的作者实在不够高明,许多细节漏洞百出。如此一个不真实的故事,怎么能真正地打动人的心灵?什么叫舍己为人?难道皮埃尔的妻子就不是人吗?
师:观点不辨不明。大家的争论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思考。是啊,我们需要英雄,但我们宁愿有缺陷的遗憾,也不希望这样高大全的完美。就像《狼毒花》中那个浑身是缺点的抗日英雄常发,那是一个头顶上没有一圈光环的常态下的人。因为真实,才可信。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就是要带上自己独立的思考!
孩子的质疑在我的意料之外,却引起了师生对文本的共同深究。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意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这样的课堂“吵”声一片,听上去一点也不安静,似乎有悖于我们理想中的安安静静的课堂。然而正是这看上去的不平静,说明学生完全走进了文本、而不是游离于教师教育着力点之外。出现这样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真正进入了探究、进行了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有价值的阅读和学习,这才把握了学习的本质。新课程改革就是需要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需要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学会学习,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我所理解的高效语文课堂,不应用浮浅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而是应该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
四、有创意的点拨,才会有创造的生成
一节丰沛饱满的语文课堂,焕发着淳朴诗性的光华。教师以饱含魅力的语言洞开学生的心扉,课堂中弥漫起与课文内容相通的融融的文化气息,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沉浸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妙境界中。教师有创意地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能够不断砥砺学生的思维,进而把关键词句像钉子一样敲打到学生心中,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深嚼细品中,感受母语的魅力。我所追求的语文课堂,不一定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精致得像景德镇陶器,而是在语文对话中感受精神的唤醒与潜能的显发,视界的融合与内心的敞亮。
例:《绝句》诗歌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什么叫“杏花雨”?
生:杏花开放时下的雨。
生:就是指春天的小雨。
师:从“杏花雨”这个词中,除了知道雨下的时间是清明时节杏花开放的时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春雨很美,像杏花一样。
生:在诗人的想像中,春雨是有色彩的,那是浪漫的粉红色。
生:我仿佛闻到了春雨的味道,喷香喷香的。
生:也许是真的春雨,也许是缤纷的花瓣,纷纷扬扬。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里,春雨是有色彩的,春雨是有味道的。现在你们能说说对“杨柳风”的理解吗?
生:杨柳风就是指春风。
生:春风很柔软。
生:春风也有色彩,那是生命的绿色。
生:柳枝轻抚拂,像母亲的手一样柔软。
师:静下心来,用心聆听,你能听见到柳枝轻摇的声音吗?
生:沙沙——沙沙……
师:是啊,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味,有声。现在我们再来读“杏花雨”和“杨柳风”,你想说什么?
生:春天真是太美了!
师:美得真实,触手可及;美得浪漫,杏花飞扬!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委婉动听的音乐,没有热闹喧嚣的开场,有的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背后,是作者轻舞飞扬的心情。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智慧碰撞与交流的舞台,教学时给了学生自由与空间后,生成的信息并纷至沓来。课堂上学生灵性的视界,沉醉的心智都需要我们教师去启迪,去唤醒。教师唯有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教学上智慧的火花成为燎原之势,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徜徉生命的诗意,展示生命的力量。
五、有睿智的捕捉,才会有智慧的生成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学生生成的东西教师不一定能预设到。不管教师的备课预设的问题多么缜密,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状况设想多么周密,动态的课堂都存在着无穷的变量,这就要靠教师具有很敏锐的教学机智、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自然笃定的教态,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使是一闪即逝的火花,如果能抓住,并很好地利用这些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重构教学,再生新的知识点,达到“浮想联翩”“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实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例:《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生:老师,我们明天是不是应该搞一个纪念活动?因为明天是3月25日,叶欣去世的日子。
师: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当然,表达思恋的方式有很多,鲜花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是你,你会给叶欣阿姨献上什么花?
生:我想送给她一朵香水百合,因为她冰清玉洁,心灵像百合一样纯净。
生:我想送给她一束满天星,因为她就像满天星一样娇小而精致,她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质量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永恒。漫天的星星,也表达了所有人对她的思恋。
生:我想送给她一朵茉莉花,因为她是一名普普通通医护工作者,虽然很平凡,却芬芳四溢。
师:叶欣虽然永远地离我们远去,但是她的精神永存,她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像鲜花一样灿烂无边!
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会有孩子“借时间做文章”,要给叶欣搞一个纪念活动。如果按照通常的想法,这个孩子的建议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但我灵机一动,于是,一个“送鲜花,诉真情”教学环节就这样在意料之外生成了。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
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生成不等于灵光乍现,不是不可以把握的“不速之客”。精彩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只要我们随时做好充分准备,它就会“不期而至”,带给我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下关区第二
实验小学)
一、有精致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个“罗马”实际上就是学习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流程应该形成网络式的架构,尽可能多地设想到可能发生的状况,当“意外”发生时,才会变成生成的契机,荡漾出更多意外的“精彩”。
例:《灰椋鸟》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已是黄昏,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名字。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一要专注,而且要用心。准备好了吗?那就出发吧!(教师配乐诵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
生: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
师: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他的名字?
生: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
师: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
生:我想到一个名字“醉”。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陶醉了。
师: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我也陶醉了,你们呢?也一定陶醉了吧。
生: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
师: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生: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少女”。
师: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
生: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
师:夕阳热舞,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阳,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书(声情并茂)
这是我在江苏省第八届青年教师观摩课上的一段教学实录。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在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因为课前有备而来,所以课中才能顺势而导,游刃有余,从而生成了许多精彩。由此可见,生成与预设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二、有激情的碰撞,才会有诗情的生成
教师的激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师生双方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就像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有激情的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先“声”夺人、激情澎湃、抑扬顿挫、幽默机智、精思巧问,学生也会因此而受到感染,情绪高涨、激情勃发、才思敏捷、语言流畅、行动迅速、感情投入。我所向往的语文课堂,应当浮动着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并时时感受生命的绽放、闪光或激荡;我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交往心领神会、和谐融通的默契;是方法潜用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机变。
例:《三亚落日》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想把它画下来吗?”
生:想。
师:我请一个女孩子在黑板上画,其余的同学对照书中的文字描写,看看她画得好不好。
生:她把“蓝蓝的天和蓝蓝的海融成一体”那种水天一色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生:“她把白鸥画得太高了,课文中说‘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她没有把‘低翔’这个词表现出来。”
生:她的椰子树画得有些矮了,也有些粗了,课文中说“挺拔俊秀的椰子树”,应该是细细高高的。
师:你们读书读得还是不够仔细!书中还有几个词语你们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摇曳”“软软地”“暖暖地”这几个词,想想看,可以怎么表现?
生:可以把椰子树的树叶画得往一边斜,像有风吹过。
生:可以在海面上画一轮红日,表现温度。
生:可以在沙滩上画一串脚印,让人感觉细沙的柔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读一读课文的第2段,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我仿佛听见了海鸥欢快的鸣叫声。走在沙滩上,脚下软绵绵的,玉屑银末般的细沙挤进我的脚丫,痒痒的。
生:在我的眼前,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连在一起,似一块蓝色的美玉,真怕海鸥飞过碰碎了它。我仿佛置身于沙滩,手摸着细沙,如,摸着天上的云朵一般,是那样丝一般柔滑的感觉。不时有一阵海风掠过我的脸颊,似妈妈柔软的手,我看到了那挺拔高大的椰子树在风中摇曳着。我闭上眼,感觉到海浪亲吻着我的脚丫,凉凉的。
生:我看到了太阳照着白鸥,白鸥的翅尖都变成金色的了,一群小朋友在沙滩上堆起了沙房子。我看见了一棵又一棵结着椰子的椰子树,听见了渔船上飘荡的渔歌……
生:一个浪涌来,卷走了一排小脚印,哦!是一个小男孩留下的,他一边拣着贝壳,一边哼着小曲。又一阵浪打来,打在小男孩的脚,凉丝丝的。天和海已经融为一体,像一匹蓝色的绸缎,绸缎上印着一叶叶小舟,那浪花就是白色的花边。又是沙沙几声响,哦!那是风吹过了椰子树。
生:走在金色的沙滩上,被太阳暖暖地照着,我看到了一大朵一大朵的浪花,真想采摘一朵最美的浪花,把它送给郭老师……
还有什么比浪花更浪漫的礼物呢?一幅也许还很稚嫩的画,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个边读边想像的过程,一番思维碰撞的讨论,一次了无痕迹的片断训练,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优美的文字中,描绘着自己心中感受到的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课堂就是一个动态资源的生成场,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信息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这些信息,可以让师生在动态生成的氛围中诗意的栖居。一堂生成精彩的课,不仅要有教师的激情投入,更要有学生的激情参与。而学生的激情则取决于教师“别具一格”的设计,它可以启动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诗意相伴生成的过程。
三、有思考的对话,才会有思想的生成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教师能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生成”“异样的声音”将会如珠玑落盘,悦耳动听。
例:《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生:老师,我对这篇文章有质疑!皮埃尔的很多做法我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不先救他的妻子?他不是驾着一条高速快艇吗?那就迅速返回港口,既通知了更多的人,也许还能救活妻子。
师:你们读读课文,文中说得很清楚。皮埃尔看见海面下先是闪现一道蓝光,接着又闪现出一道橙色的光,他意识到海底将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他必须留在这里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
生:为什么要坐而待毙呢?海啸的爆发波及面是非常之巨大的,一把手电筒的光能照多远?书中既然说皮埃尔是一名船长,有丰富的经验,他知道30分钟后就将有一艘豪华客轮经过此地,为什么不可以迎着豪华客轮驶来的方向前进呢?30分钟,一条高速快艇可以行多远?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一定高于生活。
生:老师,你教我们写作文时不是经常说“最真实的,就是最动情的”吗?文章的结尾处写道:“皮埃尔第二天上午躺在医院的床上看报纸,报纸上写着这样一条消息:昨天晚上11时57分,在胜但尼港东南约75海里处发生了海啸。所幸的是没有发生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我算了一下,傍晚是七、八点钟的样子,那么到海啸爆发的11时57分,也应该有4、5个小时吧,这么长的时间,皮埃尔在干什么?文章第6小节的开头写“最多只有两分钟吧”,皮埃尔看到豪华客轮转了一个大弯,改变了航道,那么剩下的那么长时间,皮埃尔不是想着立即驾驶那条高速快艇赶快离开危险之地,而是抱着亡妻,一个劲地请求原谅,不太符合常理。另外,皮埃尔驾驶的那条高速快艇难道不算船只,他的妻子已经死了,难道不算人员伤亡?报纸上怎么可以说“没有发生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皮埃尔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咀嚼一下,也许你们会改变当初的一些想法。
生:我看大家不要再争执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让我们体会皮埃尔的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就行了,讨论别的就是游离主题了。
生: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我觉得这篇小说的作者实在不够高明,许多细节漏洞百出。如此一个不真实的故事,怎么能真正地打动人的心灵?什么叫舍己为人?难道皮埃尔的妻子就不是人吗?
师:观点不辨不明。大家的争论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思考。是啊,我们需要英雄,但我们宁愿有缺陷的遗憾,也不希望这样高大全的完美。就像《狼毒花》中那个浑身是缺点的抗日英雄常发,那是一个头顶上没有一圈光环的常态下的人。因为真实,才可信。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就是要带上自己独立的思考!
孩子的质疑在我的意料之外,却引起了师生对文本的共同深究。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意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这样的课堂“吵”声一片,听上去一点也不安静,似乎有悖于我们理想中的安安静静的课堂。然而正是这看上去的不平静,说明学生完全走进了文本、而不是游离于教师教育着力点之外。出现这样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真正进入了探究、进行了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有价值的阅读和学习,这才把握了学习的本质。新课程改革就是需要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需要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学会学习,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我所理解的高效语文课堂,不应用浮浅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而是应该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
四、有创意的点拨,才会有创造的生成
一节丰沛饱满的语文课堂,焕发着淳朴诗性的光华。教师以饱含魅力的语言洞开学生的心扉,课堂中弥漫起与课文内容相通的融融的文化气息,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沉浸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妙境界中。教师有创意地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能够不断砥砺学生的思维,进而把关键词句像钉子一样敲打到学生心中,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深嚼细品中,感受母语的魅力。我所追求的语文课堂,不一定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精致得像景德镇陶器,而是在语文对话中感受精神的唤醒与潜能的显发,视界的融合与内心的敞亮。
例:《绝句》诗歌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什么叫“杏花雨”?
生:杏花开放时下的雨。
生:就是指春天的小雨。
师:从“杏花雨”这个词中,除了知道雨下的时间是清明时节杏花开放的时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春雨很美,像杏花一样。
生:在诗人的想像中,春雨是有色彩的,那是浪漫的粉红色。
生:我仿佛闻到了春雨的味道,喷香喷香的。
生:也许是真的春雨,也许是缤纷的花瓣,纷纷扬扬。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里,春雨是有色彩的,春雨是有味道的。现在你们能说说对“杨柳风”的理解吗?
生:杨柳风就是指春风。
生:春风很柔软。
生:春风也有色彩,那是生命的绿色。
生:柳枝轻抚拂,像母亲的手一样柔软。
师:静下心来,用心聆听,你能听见到柳枝轻摇的声音吗?
生:沙沙——沙沙……
师:是啊,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味,有声。现在我们再来读“杏花雨”和“杨柳风”,你想说什么?
生:春天真是太美了!
师:美得真实,触手可及;美得浪漫,杏花飞扬!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委婉动听的音乐,没有热闹喧嚣的开场,有的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背后,是作者轻舞飞扬的心情。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智慧碰撞与交流的舞台,教学时给了学生自由与空间后,生成的信息并纷至沓来。课堂上学生灵性的视界,沉醉的心智都需要我们教师去启迪,去唤醒。教师唯有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教学上智慧的火花成为燎原之势,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徜徉生命的诗意,展示生命的力量。
五、有睿智的捕捉,才会有智慧的生成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学生生成的东西教师不一定能预设到。不管教师的备课预设的问题多么缜密,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状况设想多么周密,动态的课堂都存在着无穷的变量,这就要靠教师具有很敏锐的教学机智、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自然笃定的教态,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使是一闪即逝的火花,如果能抓住,并很好地利用这些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重构教学,再生新的知识点,达到“浮想联翩”“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实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例:《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生:老师,我们明天是不是应该搞一个纪念活动?因为明天是3月25日,叶欣去世的日子。
师: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当然,表达思恋的方式有很多,鲜花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是你,你会给叶欣阿姨献上什么花?
生:我想送给她一朵香水百合,因为她冰清玉洁,心灵像百合一样纯净。
生:我想送给她一束满天星,因为她就像满天星一样娇小而精致,她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质量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永恒。漫天的星星,也表达了所有人对她的思恋。
生:我想送给她一朵茉莉花,因为她是一名普普通通医护工作者,虽然很平凡,却芬芳四溢。
师:叶欣虽然永远地离我们远去,但是她的精神永存,她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像鲜花一样灿烂无边!
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会有孩子“借时间做文章”,要给叶欣搞一个纪念活动。如果按照通常的想法,这个孩子的建议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但我灵机一动,于是,一个“送鲜花,诉真情”教学环节就这样在意料之外生成了。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
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生成不等于灵光乍现,不是不可以把握的“不速之客”。精彩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只要我们随时做好充分准备,它就会“不期而至”,带给我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下关区第二
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