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尽繁华,披发入山,这样大开大合的人生,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那断崖般的落差,常能拉出一个时代的幽微景观。
张岱的那面人生断崖上,蓊郁蔓生的,全是前朝往事。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往事如梦,梦如水,收在回忆的壶内,被寂寞烤炙,咕嘟,咕嘟,咕嘟,生命熬成了一钵老茶。
《陶庵梦忆》里,梨园韵,诗书韵,寒梅韵,冰雪韵……味味化于无形,又味味绮丽生花。一抹嘴,甘尽苦生;再一抹嘴,苦涩怅惘。
这个嘴含金勺子出生的膏粱子弟,是富二代,翩翩贵公子。殷富家世,足以供他养癖、养深情。他“癖”,他“痴”,他样样儿玩出了格调,各个门类拔尖儿。他好梨园,创作的《乔作衙》演出时,万人空巷,观者勾抚癫狂。他好茶道,熟知制茶蓄茶之法,通晓各处水性,最喜惠山禊泉,轻啜一口,便辨真伪。他好声色靡乐,曾删改传奇剧本,“学琴得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他好古玩鉴藏,眼界极高,所藏齐景公墓出土的青铜花樽,只用来插梅花。
他好园林、精舍、奇石、佳木,小小砎园经营得如蓬莱阆苑。他自筑梅花書屋,手植“西瓜瓤”大牡丹,花出墙外竟达三百余朵。他的不二斋,夏则竹影摇曳暑气不到,冬则梧落梅开红炉灼灼,“图书四壁,充栋连床”,整天解衣磅礴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悠然自得。
不仅若此,他文字清越透辟,兴味与妙趣托于文字,一一流芳后世。
然而,我们读他的梦忆,读到的不仅是繁华精致,更有寒凉、萧瑟、梦幻泡影。即如观灯、鼓吹、金山夜戏如此兴事,也缭绕一缕驱之不散的寂寞。他的文字,热闹不假,繁华不假,大珠小珠落玉盘,亦不假。只是,邯郸梦断、漏尽钟鸣,荒陌上的回望,恰添了更深更冷的寂寞。
那文字再怎么精巧、那场景再怎么喧沸,也不过八十老翁贫病饥寒,就破砚枯灯,状写隔世的妩媚;不过繁华中人陷于天崩地裂,回看往事前尘。几十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腔旧事缠绵,九曲盘桓,千回百转,末了,只有一声幽幽叹。
1645年后的张岱,带着他的郁郁遗民气,避居入山。破床一具,破桌一张,折腿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布衣蔬食,常至断炊。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
大寂寞,大孤独,落到了实实在在的日常。
唯一温暖围裹的,是烟云般的前尘旧梦。
他揽过前尘往事,也揽过故国山河,像怀抱天际一点星火,从此辑史著文,着手史书《石匮书》的写作。
张岱自省,他的人生,是“七个不可解”的相违相悖。诸如“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不可解。
他孤独到一人背对整个世界,但面对自己时,亦不理解,不接纳,唯是孤独寂寞。
好在,他心里永远有一根敢于寂寞的弦。
他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功名观,所谓“学书不成,学剑不成”。他曾与那个时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参与考取功名,但对功名不太在意。甲第科名,至艳事也。黄榜一出,虽深山穷谷,无不传其姓氏,而身殁之后,除立德、立功、立言,则鲜有传于身后者矣。凭此识见,他卓然跳脱拘泥于功名的大多数读书人之上。
他只以史者自居,凭五十年之力作了《石匮书》《石匮书后集》,从开国至南明,不乏犀利独断的论见。对东林党,他道:“东林首事者,实多君子,窜入者不无小人;拥戴者皆为小人,招徕者亦有君子。”直言“我明二百八十二年金瓯无缺之天下,平心论之,实实葬送于朋党诸君子之手”。“平心论之,东林假仗名义类有正人;南党依附冰山,实多群小”。如此论调,当即受到时人指责,但他依然坚持立场,秉笔直言。
他说自己“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其实,他何曾有意仙佛农圃,他只愿以梦为马,寓居于内心,将一个辉煌朝代的富丽繁华,做以记录和留存。
他曾目睹过许多慷慨激昂之士的舍身,理学大家刘宗周绝食而亡,好友祁彪佳投湖自杀……他没有效仿此道,因“每欲引诀,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但这种道义上的遗憾愧怍,时时拷问着他。他始终感慨自己:忠孝两亏,仰愧俯怍。聚铁如山,铸一大错。学节义不成,是他内心碗大一块疤,至死不平复。并且,这疤时时疼在暗夜,揪着他在文字里孤寂前行。
如此一个张岱,不苟同流风,不逢迎现世。不群不类,游离于整个人群之外;不成不败,游走在成败得失之间。
世上何处有知音,“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衷曲。”
他是伶仃虬曲一株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编辑 之之)
张岱的那面人生断崖上,蓊郁蔓生的,全是前朝往事。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往事如梦,梦如水,收在回忆的壶内,被寂寞烤炙,咕嘟,咕嘟,咕嘟,生命熬成了一钵老茶。
《陶庵梦忆》里,梨园韵,诗书韵,寒梅韵,冰雪韵……味味化于无形,又味味绮丽生花。一抹嘴,甘尽苦生;再一抹嘴,苦涩怅惘。
这个嘴含金勺子出生的膏粱子弟,是富二代,翩翩贵公子。殷富家世,足以供他养癖、养深情。他“癖”,他“痴”,他样样儿玩出了格调,各个门类拔尖儿。他好梨园,创作的《乔作衙》演出时,万人空巷,观者勾抚癫狂。他好茶道,熟知制茶蓄茶之法,通晓各处水性,最喜惠山禊泉,轻啜一口,便辨真伪。他好声色靡乐,曾删改传奇剧本,“学琴得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他好古玩鉴藏,眼界极高,所藏齐景公墓出土的青铜花樽,只用来插梅花。
他好园林、精舍、奇石、佳木,小小砎园经营得如蓬莱阆苑。他自筑梅花書屋,手植“西瓜瓤”大牡丹,花出墙外竟达三百余朵。他的不二斋,夏则竹影摇曳暑气不到,冬则梧落梅开红炉灼灼,“图书四壁,充栋连床”,整天解衣磅礴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悠然自得。
不仅若此,他文字清越透辟,兴味与妙趣托于文字,一一流芳后世。
然而,我们读他的梦忆,读到的不仅是繁华精致,更有寒凉、萧瑟、梦幻泡影。即如观灯、鼓吹、金山夜戏如此兴事,也缭绕一缕驱之不散的寂寞。他的文字,热闹不假,繁华不假,大珠小珠落玉盘,亦不假。只是,邯郸梦断、漏尽钟鸣,荒陌上的回望,恰添了更深更冷的寂寞。
那文字再怎么精巧、那场景再怎么喧沸,也不过八十老翁贫病饥寒,就破砚枯灯,状写隔世的妩媚;不过繁华中人陷于天崩地裂,回看往事前尘。几十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腔旧事缠绵,九曲盘桓,千回百转,末了,只有一声幽幽叹。
1645年后的张岱,带着他的郁郁遗民气,避居入山。破床一具,破桌一张,折腿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布衣蔬食,常至断炊。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
大寂寞,大孤独,落到了实实在在的日常。
唯一温暖围裹的,是烟云般的前尘旧梦。
他揽过前尘往事,也揽过故国山河,像怀抱天际一点星火,从此辑史著文,着手史书《石匮书》的写作。
张岱自省,他的人生,是“七个不可解”的相违相悖。诸如“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不可解。
他孤独到一人背对整个世界,但面对自己时,亦不理解,不接纳,唯是孤独寂寞。
好在,他心里永远有一根敢于寂寞的弦。
他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功名观,所谓“学书不成,学剑不成”。他曾与那个时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参与考取功名,但对功名不太在意。甲第科名,至艳事也。黄榜一出,虽深山穷谷,无不传其姓氏,而身殁之后,除立德、立功、立言,则鲜有传于身后者矣。凭此识见,他卓然跳脱拘泥于功名的大多数读书人之上。
他只以史者自居,凭五十年之力作了《石匮书》《石匮书后集》,从开国至南明,不乏犀利独断的论见。对东林党,他道:“东林首事者,实多君子,窜入者不无小人;拥戴者皆为小人,招徕者亦有君子。”直言“我明二百八十二年金瓯无缺之天下,平心论之,实实葬送于朋党诸君子之手”。“平心论之,东林假仗名义类有正人;南党依附冰山,实多群小”。如此论调,当即受到时人指责,但他依然坚持立场,秉笔直言。
他说自己“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其实,他何曾有意仙佛农圃,他只愿以梦为马,寓居于内心,将一个辉煌朝代的富丽繁华,做以记录和留存。
他曾目睹过许多慷慨激昂之士的舍身,理学大家刘宗周绝食而亡,好友祁彪佳投湖自杀……他没有效仿此道,因“每欲引诀,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但这种道义上的遗憾愧怍,时时拷问着他。他始终感慨自己:忠孝两亏,仰愧俯怍。聚铁如山,铸一大错。学节义不成,是他内心碗大一块疤,至死不平复。并且,这疤时时疼在暗夜,揪着他在文字里孤寂前行。
如此一个张岱,不苟同流风,不逢迎现世。不群不类,游离于整个人群之外;不成不败,游走在成败得失之间。
世上何处有知音,“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衷曲。”
他是伶仃虬曲一株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编辑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