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诗词是建设精神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提高人文素质的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增强创造力,是新课标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诵诗词,创设情境
  
  诗词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吟诵创设情境(以下简称诗教)。诗词的特点在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神思飘逸,引人入胜;情寓于衷,寄意深远。这些特点只有经过反复吟诵才能解悟的深刻,达到诗读百遍,其意自现的效果。这里的“意”即诗人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常言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以看出熟读吟诵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让学生在熟读中咀嚼诗味,在吟诵中品味音韵,增强审美情趣,仿佛置身于诗词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我在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时,首先指导学生解读诗题,即梦中游天姥峰的绮丽风光,欣赏诗中的奇思妙想,写奇景抒壮怀,以排遣胸中郁闷。李白政治上遭受打击,被权贵排挤出长安,游历山东赠别诸友人,结句点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凸现出诗人傲岸不群的品格。点题后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屏幕上出现天姥峰风光,听音乐朗诵,然后让学生熟读该诗,面对天姥峰的风景吟诵,感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教决不能忽视学生熟读、吟诵这一重要环节,如果教师把诗教的功夫花在讲解上,唱独角戏,没有学生进入角色,这样的诗教往往事倍功半。
  
  二、品诗味,进行审美教育
  
  中国的古典美育,主要是通过诗教和乐教来实施的。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说明诗教是个审美互动的过程。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以美育促智育,并从儿童抓起。他说:“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思维;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美和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和花朵那样有机地联系着。”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之余,应再引导学生对名篇名句进行赏析,品尝诗词艺术所蕴含的无穷韵味,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格律上,必须让学生懂得格律,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对偶、拈对等常识。再就是多举同龄人的优秀诗词让学生欣赏,例如举江苏省扬中市开发区小学张文清的咏物诗《公鸡》:“头上红花不用栽,全身披彩傲然来。高歌一曲东方白,万户千门次第开。”指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着重感受七绝诗三、四结句点题,升华诗意的表现手法。
  
  三、研诗教,启迪学生智慧
  
  研诗教最主要的是研究如何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提升人的道德感悟。苏格拉底说:“美德即智慧。”所以,德育从根本上讲也就是启迪智慧。以诗育人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研诗教就是要研究如何用诗歌启迪学生智慧,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诗教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灵魂,促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教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时,结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取向。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要教育学生具有博爱众生的宽广胸怀。研诗教,树德行,关爱众生,以天下忧乐兴衰为己任,是诗教的重要功能。如何发挥好这一功能,还须广大诗教工作者不懈努力,积极探索。
其他文献
北京七月的阳光,用欢快明亮的节奏宣告着一个清晨的到来,一片白云停在午门的正上方,红色城墙以蓝天为背景,更加灿烂夺目。  我站在午门外的广场上,带着朝圣者的心情静静地等待,等待那两扇有着九排九路门钉的朱红色大门缓缓开启。在过去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高大的宫墙一直以高贵威严的姿态拒绝着普通人的亲近,很多人只能蹲在皇城外的筒子河边,通过高于树梢的城堞去揣测想象中华丽与神圣的细节,即使在合适的角度,也只能看到
期刊
中日两国渊源极深,所以不妨在此对两国的历史考题稍作一比较。中国的高考题中问到,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方战败,为此中方赔款几何,割地几许?而日本考题是怎样的呢?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的一道题: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做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方
期刊
闽南话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湾。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话”。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
期刊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育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个人环境的知识和信息及它们之间具有的密切的相互关联性。早在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就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模式”,即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我国的地理教材就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涵盖了丰富的自然环境知识、人文环境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知识。地理教材中涉及的这些知识为环境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持
期刊
一    传统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将知识抽象化,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相分离,忽视了社会文化对学习者的经验与认知结构的作用,忽视了个体认知风格、个性特征的差异。而建构主义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关注学生对意义的建构,强调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何克抗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定义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
期刊
第一场:史论5篇  1.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 “学堂之设,其
期刊
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数量关系,寻找和探索用多种解法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还要注意总结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从中选择最优的解法。  我们试图通过下面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既说明分数应用题的解答策略,又理解应用题的“一题多解”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问题:货车从甲城开到乙城要用8小时,客车从乙城开到甲城要用
期刊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呢?当我又迎来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学子们时,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脑际。  现在,通行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在让学生做题之前,先讲,讲深讲透;讲知识点的范围,列举历年高考中的题目;讲理解知识点的方法,列举出一二三;讲掌握知识点的方法,再列一二三;讲掌握知识点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常见错误等等。一讲就是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然后让学生做跟踪练习、知识点过关练习,做完以后批改。最后教
期刊
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需要一个有利于审美的和谐环境。这种课堂教学的和谐美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互尊、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享受、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和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要实现这种综合的审美过程就必须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通过重演生活故事、创设生活情境、展示生活亮点和体验生活实践来努力追求“乐知”的教学最高境界,充分体现和感受这种教与学的和谐之美。
期刊
一德育体验教育思想探索    青少年德育体验教育基地建设,旨在通过组织广大中小学生走进乡村走进田野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在群体交流合作和实践体验中感受自然感受亲情学会理解学会合作,加深青少年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提高对自然生活社会的感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体验教育尊重个性扩展能力创造快乐注重群体实践和互动发展的宗旨,配合学校教育少先队共青团活动和家庭社会教育通过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健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