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为解决肢体伤残或缺如的病例,在常规心电图描记时肢体电极安置不能如常进行的难题。方法 根据Einthoven等边三角学说的原理,改良肢导联电极的安放位置。结果 使肢体伤残或缺如的病人可以记录到准确的心电图资料。结论 既轻松解决了心电图肢导联放置的难题又使病人易于接受,效果满意。
【关键词】 肢体伤残、缺如;心电图记录;电极放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99-02
随着现代科技和交通运输的飞跃发展,因开放性损伤、烫、火伤等外伤的病人日益增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碰到因意外引损伤或因原来有伤残所致肢体缺如的病例,在心电图描记时肢体电极安置遇到困难,使心电图的操作不能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根据常规心电图电极放置的Einthoven等边三角学说的原理,并参照24小时动态心电图12导联同步记录的电极放置方法,改良肢导联电极的安放位置,经二百多例临床试验,总结出一般规律,使肢体伤残或缺如的病人记录到大致准确的心电图,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选用北京麦迪克斯科贸公司生产的MedEx-DCG-200型12导同步多功能心电分析仪进行试验、对照分析。
1.2 病人资料 选取四肢健全且愿意配合的患者包括健康体检的人群,其中5-14岁50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28人,14-45岁100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60人,45岁-68岁100人,其中男性50人,女性50人,采用下面方法来进行试验、对照分析。
1.3 方法 首先按传统常规心电图电极放置方法记录心电图一次,然后按下面电极放置方法各记录心电图一次,将所记录到的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总结规律。
1.3.1 假设全右下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右下肢的黑色电极夹改放在左下肢与绿色电极相夹距3-5cm处。
1.3.2 假设全左下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左下肢绿色的电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改放在左下腹外侧髂脊附近用吸球固定。
1.3.3 假设全双下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双下肢的电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将左下肢的绿色电极改放在左下腹外侧髂脊附近用吸球固定,将右下肢的黑色电极改放在右下腹外侧髂脊附近用吸球固定。
1.3.4 假设右上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右上肢的红色电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放在右锁骨外上沿用吸球固定。
1.3.5 假设左上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左上肢黄色的电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放置在左锁外上沿用吸球固定。
1.3.6 假设全双上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右上肢的红色电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在右锁骨外上沿处用吸球固定;将左上肢的電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在左锁骨外上沿处用吸球固定。
以上六项,其余的肢导联电极位置不变。
1.3.7 假设上下肢都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四肢的电极夹都换上胸导联的吸球,分别将右上肢红色的电极放置在右锁外上沿用吸球固定;左上肢黄色的电极放置在左锁骨外上沿用吸球固定;右下肢黑色的电极放置在右下腹外侧髂脊附近用吸球固定;下肢黑色的电极放置在左下腹外侧髂脊附近用吸球固定。
2 结 果
按上述试验方法安放心电图肢导联电极,经所描记出来心电图只有改变了左下肢绿色电极的位置,仅在Ⅱ、Ⅲ、AVF导联的QRS波的电压有明显增加在0.15mv-0.30mv左右外,其余的心电图包括节律、各波段的形态、时限和电压均无明显改变,见表1。
3 讨 论
心脏电学活动反映到人体额面上的导联称为肢导联,我们现在常规心电图的电极安置是采用Einthoven等边三角学说的原理。心电图标准导联和加压单极导联的三个主要电极板分别安置在左手、右手和左下肢的脘内侧,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而右下肢的电极则作为“地线”作用。如果探查电极的位置固定,描记到的除极波形与细胞的除极方向直接有关。探查电极与距离细胞越近,描记出的图形振幅越大;反之越远越少。振幅大小与电极和心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波形相同[1]。改良放置电极后,心电向量方向大致相同,仅为与心脏的距离缩小,而使Einthoven等边三角形的关系略有改变,由于II、III、AVF导联均与左下肢有关,所以,QRS波的电压有明显改变的均是左下肢有关的Ⅱ、Ⅲ、AVF导联。所记录出来的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照,仅是QRS波振幅可有改变,其余均无明显改变,变化的结果经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ST-T基本没有变化,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加没有影响。
4 结 论
通过上述改良心电图肢导联电极放置,对心电图诊断没有多大影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准备多一套胸导联的吸球,遇到四肢有伤残所致或缺如的病例,按上述方法,轻松解决了肢导联电极放置的难题。同时,避免把肢导联电极放在病人的伤残肢体上,增加病人的痛苦或增加其伤口的感染率。为心电图描记时找到了一个便捷的方法,使病人易于接受,经临床实践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心电学技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9.
[2] 郭继鸿,张萍.动态心电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4.
【关键词】 肢体伤残、缺如;心电图记录;电极放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99-02
随着现代科技和交通运输的飞跃发展,因开放性损伤、烫、火伤等外伤的病人日益增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碰到因意外引损伤或因原来有伤残所致肢体缺如的病例,在心电图描记时肢体电极安置遇到困难,使心电图的操作不能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根据常规心电图电极放置的Einthoven等边三角学说的原理,并参照24小时动态心电图12导联同步记录的电极放置方法,改良肢导联电极的安放位置,经二百多例临床试验,总结出一般规律,使肢体伤残或缺如的病人记录到大致准确的心电图,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选用北京麦迪克斯科贸公司生产的MedEx-DCG-200型12导同步多功能心电分析仪进行试验、对照分析。
1.2 病人资料 选取四肢健全且愿意配合的患者包括健康体检的人群,其中5-14岁50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28人,14-45岁100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60人,45岁-68岁100人,其中男性50人,女性50人,采用下面方法来进行试验、对照分析。
1.3 方法 首先按传统常规心电图电极放置方法记录心电图一次,然后按下面电极放置方法各记录心电图一次,将所记录到的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总结规律。
1.3.1 假设全右下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右下肢的黑色电极夹改放在左下肢与绿色电极相夹距3-5cm处。
1.3.2 假设全左下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左下肢绿色的电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改放在左下腹外侧髂脊附近用吸球固定。
1.3.3 假设全双下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双下肢的电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将左下肢的绿色电极改放在左下腹外侧髂脊附近用吸球固定,将右下肢的黑色电极改放在右下腹外侧髂脊附近用吸球固定。
1.3.4 假设右上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右上肢的红色电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放在右锁骨外上沿用吸球固定。
1.3.5 假设左上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左上肢黄色的电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放置在左锁外上沿用吸球固定。
1.3.6 假设全双上肢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右上肢的红色电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在右锁骨外上沿处用吸球固定;将左上肢的電极夹换上胸导联的吸球,在左锁骨外上沿处用吸球固定。
以上六项,其余的肢导联电极位置不变。
1.3.7 假设上下肢都伤残或缺如的患者 将四肢的电极夹都换上胸导联的吸球,分别将右上肢红色的电极放置在右锁外上沿用吸球固定;左上肢黄色的电极放置在左锁骨外上沿用吸球固定;右下肢黑色的电极放置在右下腹外侧髂脊附近用吸球固定;下肢黑色的电极放置在左下腹外侧髂脊附近用吸球固定。
2 结 果
按上述试验方法安放心电图肢导联电极,经所描记出来心电图只有改变了左下肢绿色电极的位置,仅在Ⅱ、Ⅲ、AVF导联的QRS波的电压有明显增加在0.15mv-0.30mv左右外,其余的心电图包括节律、各波段的形态、时限和电压均无明显改变,见表1。
3 讨 论
心脏电学活动反映到人体额面上的导联称为肢导联,我们现在常规心电图的电极安置是采用Einthoven等边三角学说的原理。心电图标准导联和加压单极导联的三个主要电极板分别安置在左手、右手和左下肢的脘内侧,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而右下肢的电极则作为“地线”作用。如果探查电极的位置固定,描记到的除极波形与细胞的除极方向直接有关。探查电极与距离细胞越近,描记出的图形振幅越大;反之越远越少。振幅大小与电极和心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波形相同[1]。改良放置电极后,心电向量方向大致相同,仅为与心脏的距离缩小,而使Einthoven等边三角形的关系略有改变,由于II、III、AVF导联均与左下肢有关,所以,QRS波的电压有明显改变的均是左下肢有关的Ⅱ、Ⅲ、AVF导联。所记录出来的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照,仅是QRS波振幅可有改变,其余均无明显改变,变化的结果经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ST-T基本没有变化,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加没有影响。
4 结 论
通过上述改良心电图肢导联电极放置,对心电图诊断没有多大影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准备多一套胸导联的吸球,遇到四肢有伤残所致或缺如的病例,按上述方法,轻松解决了肢导联电极放置的难题。同时,避免把肢导联电极放在病人的伤残肢体上,增加病人的痛苦或增加其伤口的感染率。为心电图描记时找到了一个便捷的方法,使病人易于接受,经临床实践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心电学技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9.
[2] 郭继鸿,张萍.动态心电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