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电影的美,是纯净的现实抽离的美,是细腻的情绪象征的美,是淡然的悲欢离合的美。它的叙事方式,是视觉化的诗篇,是影像的吟唱。《夏天,有风吹过》可以说是如此唯美的诗电影的代表作。
【关键词】诗电影 纯化 细化 淡化
正如诗是文学语言的极致,诗电影是电影视觉语言的极致。
面对同样的现实世界,诗人可以使用完全不同于一般叙事者乃至小说叙事者的言说方式,他告诉你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不会枝枝蔓蔓于一切真实的展现,他们是最擅于裁剪现实的人,他们抽离所有不能或很难超越的东西,而只保留那些瞬间就会升腾的富于灵光的片段,所以,诗比叙述更纯净。诗人告诉你的故事,也绝不是那原本的存在,他会以他的诗人情怀感染你的知觉,引导你关注于一些你从未关注的细节,那些细节几乎就是诗人的个性标志和情绪的化身。虽然诗人纵容自己的细腻,却从不纵容悲欢,泪雨滂沱、忘乎所以的恣肆式表达只属于少数先锋实验的极端和天才,诗人的悲伤与欢悦总是唯美而舒缓。
诗电影亦是如此。它用诗人的眼睛表达世界。
《夏天,有风吹过》便是这样一首电影的视觉叙事诗。
影片是关于半夏这个女孩整个青春期过程的故事,从中学到大学,从生理历程到情感历程。如果用非诗性的语言来叙述,大概是这样的:女中学生苏半夏的生理期迟迟未到,内心焦灼,成绩下滑,个性沉默的她甚至一度想自杀。她习惯于独来独往寺,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黑暗的储物间,她多少有些自闭症的倾向。一个偶然,半夏与个性单纯明朗的李天晴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天晴的母亲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天晴本人也有严重的心脏病。两人携手共同走过了苦涩的青春懵懂期,并双双考入传媒大学摄影系,然而两人却同时暗恋上了同一个男孩高歌。在一次拍摄工作中,高歌与半夏产生了朦胧的感情。高歌毕业去了宁夏支边,却在一次事故中不幸牺牲。根据遗愿,高歌的心脏被移植给了生命垂危的天晴。虽然半夏无法承受如此残忍的现实,但最终与天晴重拾友谊。
上述的这段叙事显然不能还原为电影的实际呈现。那么,电影是如何用诗人的眼睛去叙事的呢?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运用的正是那种“纯化的、细化的、淡化的”诗性表达。
纯化:抽离一切复杂的现实关系,使叙事纯净地自律地进行
诗电影不去呈现复杂的现实关系,它只抽取最明确的那个。在《夏天》里,青春期的女生的现实关系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首先是与父母尤其是母亲,其次是同学、老师,她的烦躁情绪可以造成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冲突。电影可以去摄取每一种冲突,每一种现象,每一种关系去呈现那种等待的焦躁甚至自卑。但是,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都没有一个女孩内心所经历的矛盾更深刻、甚至更深情。于是,诗电影几乎不用语言去表现这段心路历程,而是以人物的沉默、空间的封闭、音乐的隔世来消减一切复杂的现实冲突。电影的第一个诗节,几乎就是一个纯净的独立世界。
半夏是沉默的,无论是面对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斥责,还是同学的戏弄。她是孤独的,影片中半夏的父母始终是隐身的,她自己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在房间里游戏,一个人在夜里醒来,一个人上学放学,一个人去游乐园,一个人走在铁轨边……当她拥抱电视,亲吻屏幕上的主持人白菊时,你不能不为这个女孩的孤独而心悸。她的父母怎么回事?生理期的心理问题不应该是妈妈的责任吗?可是,影片抽离开这些现实冲突,只用一个个无语的镜头记述一种弥漫的孤独、期待和燥热。这就像夏天的郁闷,折磨着期待风儿吹过的人们。
影片开始的场景,就是一个非常诗意的表达。一个少女,在夏天的午夜。褪去所有衣衫的束缚,紧贴向冰凉的玻璃窗。一种燥热下的期待以幽蓝的画面呈现出来。同时,宛如梦呓的音乐环绕着这个少女,纯净、空灵,断续而忧伤。音乐和半夏那个形影不离的大耳机,是抽离现实的重要设计。半夏沉默着,不对现实冲突作答,她用音乐抽离了自己l隔绝了现实。她不说,她只用眼睛和心看世界。
另一个场景,小小的黑暗的储物问,一个少女点燃一支红蜡烛,为自己的美与泪寻找一个释怀的地方。这是一个极其自律的视觉表达,封闭的红色空间中包裹着一种静谧的纯美。影片中,这个封闭的空间后来变成了摄影系的暗房,半夏在这里同样寄托着一种红色的期待,而且那里更是一个可以隔绝悲伤、自我释怀的净土。
这种抽离现实的纯化手法并不是单调的。半夏的声情并茂的朗诵和金黄色的葵花海的设计增强了这种手法的力度与层次。朗诵本身就充满诗意,而当沉默的半夏面带清新的微笑真情诵读的时候,那些现实的烦恼不是更加遥远了吗?心灵的释放不是更加纯净了吗?当无边的花海里,沐浴阳光的少女欢歌笑语的时候,难道那狭小空间的自我不是更加自由了吗?沉默与诗语,暗房与花海,都是极纯净的符号,视觉和听觉将它们自律性地呈现在银幕上。于是故事超脱为诗的影像。
细化:放大微不足道的情绪细节,使叙事紧凑地内敛地进行
细节是使叙事最富有个性的手段。不同的主体关注的细节是不一样的,所以呈现同一个故事可以是风格迥异的多版本。细节是诗电影最重要的叙事,因为诗意几乎就是来自于一个在别的创作者看来微不足道的小小细节。
《夏天》里最重要的也是最富创意的细节捕捉,就是切割橡皮的特写镜头和切割时摩擦声的放大。影片将这个中学生普遍都有的小动作,放大为一个负载了浓重情绪的带有某种象征意味的视听影像,非常具有震撼力。它几乎可以引领着故事的基调和气氛,收敛着叙事的维度与节奏。大特写镜头里,我们看到一块柔软娇嫩的固体,被一把锐利的金属刀一片一片地缓慢地切割着,刺耳的切割声令人多少有些恐惧。当镜头拉开,呈现出细节的全貌,一种由视听极致造成的紧张一下子就释然了。这就如同夏天闷热过后的细雨微风,拉扯着人心,时而焦灼,时而畅快。这种节奏几乎贯串着整个影片。
第一节,先是少女半夏无法言说的生理期待,焦躁、不安、甚至煎熬,接着红色期待悄然而至,喜悦、平静直至释怀。第二节_先是少女天晴对舞蹈的不解、对数学的迷恋、对希望的期盼以及失去母亲后的无助与悲伤,接着是友谊的弥补、希望的如期到来,还有生存的勇气。第三节,先是她们的情感冲突,半夏对高歌的记忆发现、天晴对高歌的情感暗示,天晴的生命垂危、高歌的突然逝去渚B是痛苦纠缠的青春,然而接着便是高歌心脏的移植,挽救了天晴,生命得到了延续,宽容、博大伴随着她们的成熟。叙事的一张一弛,人生的悲喜交加,都在情绪的细节里蕴藏着。
还有一个细节,也是《夏天》里不可忽视的重要设计,即七色花的戒指。现实生活中,女孩几乎都会拥有一些心爱的小物件,她们甚至天真地相信童话里的奇迹。捕捉到这个感染了希望色彩的小细节,使得整个影像的叙事天真得仿佛真正的青春,愿望的实现也似乎就像夏天有风吹过一样自然而然。这个被半夏视为命根子的小东西。竞一度丢失了,于是人物的命运都急转直下,当悲哀达到极致的时候,它又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其实,七色花的作用是直接用来推进叙事的,它是这一段青春悲喜的物化,是这首诗电影的眼睛与心灵。
淡化:回避大悲大喜的直接呈现,使叙事舒缓地唯美地进行
唯美的画面,舒缓的节奏,不宣泄情感,不放肆悲哀,这应该是诗电影的一个审美取向。情绪的表达是通过形式感极强的艺术形态。事件的表述也是通过表现性极高的唯美意象来实现。所以,诗电影在叙事时,回避直白,淡化冲突,追求含蓄,呈现平和。
《夏天》的影像,无论是色彩、意象、情节都有着这种淡淡的从容的美。现实生活中,人们最不能平和的事恐怕就是死亡。而在这部诗电影里,死亡所带来的巨痛被一种诗意的表达淡化了,变得唯美而静谧。先是天晴母亲的离去。一个舞者的死被安排在舞台上、表演中,这本身就可以淡化悲伤,甚至可以感到荣耀。天晴的悲哀淡淡地表现为几个意味深长的情节,与半夏手牵手的过马路,与半夏迎着夕阳走铁轨,面对着飞驰而过的火车发出被掩盖了的痛哭。还有半夏为她默默地系鞋带,就这样淡淡地舒缓地将痛苦散发在青春的岁月里了。当她在葵花海中翩翩起舞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母亲的灵魂的复活,死亡幻化为生的力量。高歌的死又是一个悲伤事件。但是当半夏奔跑着追逐幻影中的高歌时,那枚七色花的戒指截住了情感的泛滥,将一个很可能无节制的叙事一下子收紧了,从而用希望淡化了绝望。心脏的移植更是一个消解死亡的设计。无论是花海的金黄,还是草原的碧绿,都与死亡毫不关联,它们是这首诗电影的希望之色。
诗电影的美,是纯净的现实抽离的美,是细腻的情绪象征的美,是淡然的悲欢离合的美。它的叙事方式,是视觉化的诗篇,是影像的吟唱。《夏天,有风吹过》可以说是如此唯美的诗电影的代表作。
【关键词】诗电影 纯化 细化 淡化
正如诗是文学语言的极致,诗电影是电影视觉语言的极致。
面对同样的现实世界,诗人可以使用完全不同于一般叙事者乃至小说叙事者的言说方式,他告诉你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不会枝枝蔓蔓于一切真实的展现,他们是最擅于裁剪现实的人,他们抽离所有不能或很难超越的东西,而只保留那些瞬间就会升腾的富于灵光的片段,所以,诗比叙述更纯净。诗人告诉你的故事,也绝不是那原本的存在,他会以他的诗人情怀感染你的知觉,引导你关注于一些你从未关注的细节,那些细节几乎就是诗人的个性标志和情绪的化身。虽然诗人纵容自己的细腻,却从不纵容悲欢,泪雨滂沱、忘乎所以的恣肆式表达只属于少数先锋实验的极端和天才,诗人的悲伤与欢悦总是唯美而舒缓。
诗电影亦是如此。它用诗人的眼睛表达世界。
《夏天,有风吹过》便是这样一首电影的视觉叙事诗。
影片是关于半夏这个女孩整个青春期过程的故事,从中学到大学,从生理历程到情感历程。如果用非诗性的语言来叙述,大概是这样的:女中学生苏半夏的生理期迟迟未到,内心焦灼,成绩下滑,个性沉默的她甚至一度想自杀。她习惯于独来独往寺,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黑暗的储物间,她多少有些自闭症的倾向。一个偶然,半夏与个性单纯明朗的李天晴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天晴的母亲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天晴本人也有严重的心脏病。两人携手共同走过了苦涩的青春懵懂期,并双双考入传媒大学摄影系,然而两人却同时暗恋上了同一个男孩高歌。在一次拍摄工作中,高歌与半夏产生了朦胧的感情。高歌毕业去了宁夏支边,却在一次事故中不幸牺牲。根据遗愿,高歌的心脏被移植给了生命垂危的天晴。虽然半夏无法承受如此残忍的现实,但最终与天晴重拾友谊。
上述的这段叙事显然不能还原为电影的实际呈现。那么,电影是如何用诗人的眼睛去叙事的呢?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运用的正是那种“纯化的、细化的、淡化的”诗性表达。
纯化:抽离一切复杂的现实关系,使叙事纯净地自律地进行
诗电影不去呈现复杂的现实关系,它只抽取最明确的那个。在《夏天》里,青春期的女生的现实关系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首先是与父母尤其是母亲,其次是同学、老师,她的烦躁情绪可以造成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冲突。电影可以去摄取每一种冲突,每一种现象,每一种关系去呈现那种等待的焦躁甚至自卑。但是,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都没有一个女孩内心所经历的矛盾更深刻、甚至更深情。于是,诗电影几乎不用语言去表现这段心路历程,而是以人物的沉默、空间的封闭、音乐的隔世来消减一切复杂的现实冲突。电影的第一个诗节,几乎就是一个纯净的独立世界。
半夏是沉默的,无论是面对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斥责,还是同学的戏弄。她是孤独的,影片中半夏的父母始终是隐身的,她自己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在房间里游戏,一个人在夜里醒来,一个人上学放学,一个人去游乐园,一个人走在铁轨边……当她拥抱电视,亲吻屏幕上的主持人白菊时,你不能不为这个女孩的孤独而心悸。她的父母怎么回事?生理期的心理问题不应该是妈妈的责任吗?可是,影片抽离开这些现实冲突,只用一个个无语的镜头记述一种弥漫的孤独、期待和燥热。这就像夏天的郁闷,折磨着期待风儿吹过的人们。
影片开始的场景,就是一个非常诗意的表达。一个少女,在夏天的午夜。褪去所有衣衫的束缚,紧贴向冰凉的玻璃窗。一种燥热下的期待以幽蓝的画面呈现出来。同时,宛如梦呓的音乐环绕着这个少女,纯净、空灵,断续而忧伤。音乐和半夏那个形影不离的大耳机,是抽离现实的重要设计。半夏沉默着,不对现实冲突作答,她用音乐抽离了自己l隔绝了现实。她不说,她只用眼睛和心看世界。
另一个场景,小小的黑暗的储物问,一个少女点燃一支红蜡烛,为自己的美与泪寻找一个释怀的地方。这是一个极其自律的视觉表达,封闭的红色空间中包裹着一种静谧的纯美。影片中,这个封闭的空间后来变成了摄影系的暗房,半夏在这里同样寄托着一种红色的期待,而且那里更是一个可以隔绝悲伤、自我释怀的净土。
这种抽离现实的纯化手法并不是单调的。半夏的声情并茂的朗诵和金黄色的葵花海的设计增强了这种手法的力度与层次。朗诵本身就充满诗意,而当沉默的半夏面带清新的微笑真情诵读的时候,那些现实的烦恼不是更加遥远了吗?心灵的释放不是更加纯净了吗?当无边的花海里,沐浴阳光的少女欢歌笑语的时候,难道那狭小空间的自我不是更加自由了吗?沉默与诗语,暗房与花海,都是极纯净的符号,视觉和听觉将它们自律性地呈现在银幕上。于是故事超脱为诗的影像。
细化:放大微不足道的情绪细节,使叙事紧凑地内敛地进行
细节是使叙事最富有个性的手段。不同的主体关注的细节是不一样的,所以呈现同一个故事可以是风格迥异的多版本。细节是诗电影最重要的叙事,因为诗意几乎就是来自于一个在别的创作者看来微不足道的小小细节。
《夏天》里最重要的也是最富创意的细节捕捉,就是切割橡皮的特写镜头和切割时摩擦声的放大。影片将这个中学生普遍都有的小动作,放大为一个负载了浓重情绪的带有某种象征意味的视听影像,非常具有震撼力。它几乎可以引领着故事的基调和气氛,收敛着叙事的维度与节奏。大特写镜头里,我们看到一块柔软娇嫩的固体,被一把锐利的金属刀一片一片地缓慢地切割着,刺耳的切割声令人多少有些恐惧。当镜头拉开,呈现出细节的全貌,一种由视听极致造成的紧张一下子就释然了。这就如同夏天闷热过后的细雨微风,拉扯着人心,时而焦灼,时而畅快。这种节奏几乎贯串着整个影片。
第一节,先是少女半夏无法言说的生理期待,焦躁、不安、甚至煎熬,接着红色期待悄然而至,喜悦、平静直至释怀。第二节_先是少女天晴对舞蹈的不解、对数学的迷恋、对希望的期盼以及失去母亲后的无助与悲伤,接着是友谊的弥补、希望的如期到来,还有生存的勇气。第三节,先是她们的情感冲突,半夏对高歌的记忆发现、天晴对高歌的情感暗示,天晴的生命垂危、高歌的突然逝去渚B是痛苦纠缠的青春,然而接着便是高歌心脏的移植,挽救了天晴,生命得到了延续,宽容、博大伴随着她们的成熟。叙事的一张一弛,人生的悲喜交加,都在情绪的细节里蕴藏着。
还有一个细节,也是《夏天》里不可忽视的重要设计,即七色花的戒指。现实生活中,女孩几乎都会拥有一些心爱的小物件,她们甚至天真地相信童话里的奇迹。捕捉到这个感染了希望色彩的小细节,使得整个影像的叙事天真得仿佛真正的青春,愿望的实现也似乎就像夏天有风吹过一样自然而然。这个被半夏视为命根子的小东西。竞一度丢失了,于是人物的命运都急转直下,当悲哀达到极致的时候,它又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其实,七色花的作用是直接用来推进叙事的,它是这一段青春悲喜的物化,是这首诗电影的眼睛与心灵。
淡化:回避大悲大喜的直接呈现,使叙事舒缓地唯美地进行
唯美的画面,舒缓的节奏,不宣泄情感,不放肆悲哀,这应该是诗电影的一个审美取向。情绪的表达是通过形式感极强的艺术形态。事件的表述也是通过表现性极高的唯美意象来实现。所以,诗电影在叙事时,回避直白,淡化冲突,追求含蓄,呈现平和。
《夏天》的影像,无论是色彩、意象、情节都有着这种淡淡的从容的美。现实生活中,人们最不能平和的事恐怕就是死亡。而在这部诗电影里,死亡所带来的巨痛被一种诗意的表达淡化了,变得唯美而静谧。先是天晴母亲的离去。一个舞者的死被安排在舞台上、表演中,这本身就可以淡化悲伤,甚至可以感到荣耀。天晴的悲哀淡淡地表现为几个意味深长的情节,与半夏手牵手的过马路,与半夏迎着夕阳走铁轨,面对着飞驰而过的火车发出被掩盖了的痛哭。还有半夏为她默默地系鞋带,就这样淡淡地舒缓地将痛苦散发在青春的岁月里了。当她在葵花海中翩翩起舞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母亲的灵魂的复活,死亡幻化为生的力量。高歌的死又是一个悲伤事件。但是当半夏奔跑着追逐幻影中的高歌时,那枚七色花的戒指截住了情感的泛滥,将一个很可能无节制的叙事一下子收紧了,从而用希望淡化了绝望。心脏的移植更是一个消解死亡的设计。无论是花海的金黄,还是草原的碧绿,都与死亡毫不关联,它们是这首诗电影的希望之色。
诗电影的美,是纯净的现实抽离的美,是细腻的情绪象征的美,是淡然的悲欢离合的美。它的叙事方式,是视觉化的诗篇,是影像的吟唱。《夏天,有风吹过》可以说是如此唯美的诗电影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