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虚拟机器人教育在延安地区的发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mum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机器人教育迅猛发展,但仍有很大一部分青少年不能接触到这一“精英教育”,而虚拟机器人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劣势,它对实体机器人教育起到有效补充。本文就虚拟机器人与实体机器人的对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得出了在虚拟机器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  虚拟机器人  萝卜圈3D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TP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010-01
  引言
  机器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机器人技术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向各个领域渗透,它的进步将会对科学和技术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國内外发展背景
  随着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机器人学科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科技信息能力的重要载体[1]。
  国外发达国家已在信息技术课和课外活动开设了有关机器人的课程内容。然而,国内机器人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人对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的认识很不到位,往往只注重比赛成绩而忽略了对青少年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另外,机器人教育的地区发展仍然很不均匀。
  2.虚拟机器人的优势
  虚拟机器人又可称为软件机器人或仿真机器人,外形像人的虚拟机器人也称为拟人机器人( Humanoid Robot)。同实体机器人相比,虚拟机器人具有活动开展成本低,活动面广,但又不失趣味性;虚拟机器人可以避免使用实体机器人所带来的诸多制约,改善机器人教学条件, 特别对很多偏远农村的中小学, 开展虚拟机器人教学,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因此,笔者认为开展虚拟机器人教育对延安地区的科技发展意义重大。
  3.探究虚拟机器人教育开展中的几点体会
  3.1以兴趣为主导的人员选拔方式
  作为竞赛活动的主体,参赛选手的挑选是至关重要的。要取得好成绩,首先,辅导老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但这只是一个前提,关键是要学生能够充分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并能够举一反三,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在挑选学生方面,学生除了要有踏实肯吃苦外,学生还应具有一定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因此,在培养兴趣方面老师应当尤其重视。例如在讲循迹前进时,有一部分同学会选择摩擦力比较小的轮胎,这样在编写程序时特别注意需要一边反转一边正转,或者选择摩擦力比较大的轮胎,按照两侧速度不一样才可以循迹前进。通过对比演示,学生就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后者更稳定,这样他们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
  3.2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在萝卜圈3D机器人技术课堂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尤为明显,表现在不同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程度不一样,个体间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差异,以及性格的差异都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以延安市科技馆成立的虚拟机器人项目组为例:我们成立萝卜圈3D机器人兴趣小组,利用放学、节假日等休息时间进行训练。笔者在平时汽车总动员训练的教学中,留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吃透课堂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应用的,多启发学生一些新的思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编写出相应的程序;相反对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多一些耐心,争取发现他们的长处,找到让他们也能理解的算法,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和信念,而且较好地提升了他们的创新素养水平[2]。
  3.3 构建学校、家庭和科技馆三位一体化的虚拟机器人教育模式
  所谓“学校、家庭、科技馆”的三位一体化虚拟机器人实验活动模式:构建一个以学校为核心,家庭、科技馆为延伸和拓展的一体化虚拟机器人实验活动模式。借助这一体系将学校、家庭、科技馆组成一个联动的整体。
  在延安科技馆,我们积极组织萝卜圈3D机器人主题活动,让家长、孩子共同参与亲子虚拟机器人竞技活动,使虚拟机器人的教育得到更多人的了解。我们利用“馆校结合”的优势,通过学校组织工作,吸引更多对虚拟机器人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开展虚拟机器人教学,从而使虚拟机器人教育活动从基础到探究有序地开展。通过这些彻底地把虚拟机器人教育从学校引向社会,为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机器人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结束语
  实践证明,开展虚拟机器人教育对机器人教育在我国青少年中的推广普及起到了很好的助推引领,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不断提升规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虚拟机器人教学必将获得更为深广的普及,并且充分发挥更显著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张嘉志, 李赞坚.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的均衡化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J]. 教育信息技术,2014(2):72-74.
  [2]申杰利.以机器人竞赛促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2011(21).
其他文献
【摘要】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高效的学习管理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如何在高职粤语课程听力教学中让学生提高元认知意识、强化元认知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粤语交际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171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粤语课程听力教学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进行调查,目的是为了分析高职院校粤语听力课程中各种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各种元认知策略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粤语听力水平的学生使
期刊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于甘肃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推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的过程,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只有确保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才能夯实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互促机制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甘肃省 新型城镇化 职业教育 耦合关系 互促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期刊
【中图分类号】U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008-01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在职业院校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
期刊
【摘要】目前,国内对社会保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模式有所不同。本项目从2015年开始,对社会保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社会保险 卫生事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5-0249-02  社会保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在教学中开设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TBL(以团队为基础)教学法在高职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级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7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人,其中观察组采用T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采用闭卷考试和调查问卷教学满意度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L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
期刊
【摘要】高校资助这一工作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机制,以“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开展资助工作以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为主要目标,势必让高校资助发挥育人的功能。只有调动参与资助人员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精准资助模式,抓好教育资助关键环节,实行“全方位”资助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三全育人 资助育人 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广播电
期刊
【摘要】贯彻“院校融通,学训结合”的针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结2016年针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为今后针推高职专业培养人才提供依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R245;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5-0239-02  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是通过市场调研、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分析,邀请行业、企业一线
期刊
【摘要】本土课程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的研究领域。如何开展校地合作,开发本土课程资源并进入校园和课堂是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是上述问题实践与研究的一些初步认识。  【关键词】本土文化 课程资源 開发 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期刊
【摘要】结合当前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素质需求,以及毕业生对改进实践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提出了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为中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修订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强化职业导向教育、狠抓实践教学工作总结、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措施,旨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进一步增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在新形势下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土木
期刊
【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结合本学校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适宜学生开展“固态相变原理”课程学习的教学方法,分析了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固态相变原理 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5-0254-01  金属和陶瓷等固态材料相变后新相的结构、形态、数量及分布
期刊